东北军名将郭松龄,为何起兵反奉?政治主张难实现,矛盾集中爆发
东北军名将郭松龄,为何起兵反奉?政治主张难实现,矛盾集中爆发
如果有人问,张作霖时代的奉军中,谁的军事水平最高,那一定非郭松龄莫属,此人堪称东北军第一名将,少帅张学良最为倚重之人。
在奉军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郭松龄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不仅帮张作霖改造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而且在早期的军阀混战中,郭松龄的战绩和贡献更是冠绝各将领之首。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选择起兵反奉,一度把张作霖逼入绝境,甚至迫使张作霖到从银行提巨款,收拾家当,要跑路的地步。
可他最终还是败了,落下一个战败被杀,暴尸三日的悲惨结局。
而郭松龄手里的七万大军,乃是东北军精锐中的精锐,经过此番内讧,也导致东北军由盛转衰,实力大不如前。
可以说,这场东北军内部的悲剧,实际上是一个双输的结果。
虽然这起重大历史事件已经过去将近100年,但对于郭松龄究竟为什么要起兵反奉一事,依然是众说纷纭。
最近也看了不少相关的史料,我找到了几条很重要的原因,要想知道答案,咱们得从郭松龄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理想说起。
郭松龄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理想
郭松龄出生在沈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不过他祖父和父亲都是粗通文墨之人,并不是文盲,这也使得对郭松龄的教育十分重视。
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郭松龄的家庭也是十分贫困,他年幼的时候,曾经一度被迫和母亲一起到隔壁村乞讨。
后来为了补贴家用,郭松龄13岁起就被迫进入地主家做长工赚血汗钱,以补贴家用。
可他当时尚未成年,只能算半个劳力,支付工资也只能拿半份,即便后来他长大了,平时也都干的是成年人干的重活,地主也只给他发半份薪水。
面对如此压迫,郭松龄迫于生计,只能忍气吞声。
不久之后,地主家失窃,郭松龄遭到诬陷,被迫辞职,到外面另外打零工补贴家用。
这段苦难的人生经历,使得郭松龄养成了仇视富人,同情穷人,爱憎分明的情感。
不过,真正改变郭松龄一生的,是后面这一段经历!
郭松龄19岁时,他父亲利用私人关系,把他安排到父亲的同学董汉儒开设的私塾免费学习。
这个董汉儒虽然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但思想还算进步,他主张经世致用,经常在课堂上列举一些治世文臣、爱国武将的故事来激励他的学生。
可以说,郭松龄从一开始,接受的启蒙教育就是治国安邦、抵御外辱这种正面教育。
到1905年时,他又考入奉天陆军小学堂,正式开始学习军事,第二年又考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进一步学军事。
在这里,他的教官是一个叫方声涛的同盟会会员,他经常在课堂上传播爱国主义和武装推翻清朝的革命思想。
郭松龄的思想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此开始走向革命一边。
毕业之后,郭松龄在军队任职期间,于1910年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之一。
第二年,他就在奉天参加策划过一次旨在推翻清政府在当地统治的武装起义行动,但由于计划泄露,遭到血腥镇压。
当时的盛京将军赵尔巽指使张作霖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郭松龄也因此被捕入狱,后来经过多方营救,才幸免一死。
这是他和张作霖的第一次交集,属于敌对关系。
出狱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民国建立,郭松龄决定对自己进行深造。
于是在1912年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次年又进入民国时代的“中国陆军大学”学习军事。
毕业后,已经是北洋政府时代,郭松龄干脆就留在北京讲武堂做教官。
可他看到的却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深感革命并未成功,于是又在1917年投入孙中山麾下,参与护法运动。
当时,郭松龄见到孙中山后,曾说道:欲谋真正共和,须由军人革命,然而军人每为军阀利用,造成特殊势力,实为共和政治之障碍,故其自身亦须革命。
此番言论十分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尤其是最后一句“故其自身亦须革命”。
此话言外之意就是,军队都成了军阀的私人武装,军人效力于军阀门下,这是不行的,要想革命成功,首先需要对军队进行改造。
能说出这番见解,可见郭松龄确实不一般,能把一些重大问题看得很透彻。
后来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又于1918年返回奉天,不久后进入东三省讲武堂担任教官。
不过这时候时张作霖已经兼并黑龙江,主政奉天,正好在讲武堂开学时,张作霖看见了郭松龄,于是没好气地问道:
汝系反对余之革命党,今日来此何为?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面对张作霖的责问,郭松龄只好沉默不语,张作霖见状,也没在多说什么。
郭松龄既然主动来讲武堂任职,这也算是投奔自己了,于是便不再追究其过往。
不过,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十分关键!
张作霖虽然没有再追究,并且在后续还任用了郭松龄,但从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张作霖的心里,他是反感郭松龄的。
他认为郭松龄的骨子里就是革命党思想,而自己以前是为清政府效命的,现在又是一方诸侯,跟郭松龄根本不是一类人。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心理上的天然划分,注定了张作霖不会把郭松龄当成自己人,或者说心腹。
也因此影响了日后处理与郭松龄相关的决策。
而郭松龄之所以回到奉天,其实他是有计划和目标的,根据史料记载,郭松龄试图投入到奉军中,暗中获取兵权,发展自己的实力,再以武力推翻军阀,率先在东北实现民主共和。
公之由粤回奉也,实抱一暗取兵权,蓄养势力,推倒恶军阀,以进三省于真正共和之大目的,故不惜降身以求信于张氏父子。——《东北国民军总司令郭松龄事略》,李坚白著
也就是说,郭松龄的核心目标是,暗中发展实力,以武力推翻张作霖,这是郭松龄最初的政治理想。
但是张作霖的内心根本不把他当自己人,长此以往,郭松龄怕是难以成事。
不过,事情很快就有了变化,因为张学良的出现,给了郭松龄机会。
郭松龄真正开始在军队中掌握实权,是因为张学良也在讲武堂学习,郭松龄成了张学良的教官,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相处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后来经过张学良的推荐,张作霖给了面子,先是让他做了团长,不久后又升任旅长,到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他已成为第三军副军长。
说到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郭松龄在军事方面的建树。
1920年,直皖战争时,郭松龄曾经带着一个团的兵力在天津小站一带围剿皖系军阀将领龙济光的两个旅,最后将其全部缴械。
没过几个月,由于吉林东部一带匪患猖獗,郭松龄又奉命带着自己亲自训练的一个卫队前去剿匪,这支军队所到之处,军纪严明,从无扰民之举,受到地方上的欢迎,而且很短时间就肃清了匪患。
1922年爆发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的奉军全线败退,唯独郭松龄所部不仅没有溃败,反而打了胜仗。
而且在奉军撤回东北时,郭松龄所部单独留下来阻击直系军队的追击。
当时奉军正在渡河,已经是半渡状态,如果此时敌军发起进攻,很容易造成兵败甚至全军覆没的结局。
可奉军却在郭松龄的指挥下,一边阻击追兵,一边强渡,最终安全渡河,不久之后,郭松龄所部又在山海关击退直系军队的追击。
战后,张作霖深感于旧式军队不堪一击,于是下定决心进行军事现代化改革。
郭松龄由于有过多次教官经历,所以深度参与了这场变革,在张学良的支持下,郭松龄对奉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在改革军事教育,创立军需制度,招揽军事人才、新式的军事训练等方方面面花了大力气。
由于郭松龄治军很有一套,凡是经过他训练的部队,都成了东北军的精锐,不仅军事素质高,而且战斗力极强。
张学良又对郭松龄几乎是完全的信任,无论大小事务都愿意放权给他做,甚至他可以随意使用张学良的大印办事。
东北军最精锐的第三军,张学良虽然是军长,但军队的管理实际上是郭松龄的负责。
可以说,张学良的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让郭松龄得以一展才华,很多主张和理念得以实现。
也正是如此,郭松龄在思想上出现了细微的变化。
张学良的支持,让他看到了希望,认为可以辅佐张学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相当于暂时放弃了以武力推翻张作霖的想法。
但很快,张作霖就以实际行动浇灭了郭松龄的想法。
所有矛盾的爆发点是第二次直奉战争
军队训练出来后,张作霖与直系军阀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东北军的现代化改革效果,也得到了检验,奉军成功击败直系军队,取得大胜,张作霖的地盘抵达巅峰期,势力往南直达上海。
此战中,郭松龄所部出力最大,打的硬仗、胜仗最多,可以说是立了头功。
然而,在战后封赏时,张作霖却十分偏心!
对于新打下来的地盘,张作霖决定派奉军大将前去镇守,郭松龄战功最大,出力最多,他原以为安徽督军非他莫属,而且军中多数人也这么认为。
一般派出去镇守的人,都是封疆大吏,会成为新地盘上的土皇帝。
谁知,张作霖最后连汤都没让他喝一口。
在封赏的时候,张作霖把江苏督军的位置给了杨宇霆,把安徽督军位置给了姜登选,山东给了张宗昌,直隶给了李景林。
这些人的战功和贡献都没有郭松龄大,尤其是杨宇霆,根本没上过战场,结果却分到了江苏督军的位置。
而功劳最大的郭松龄却是一无所得,别说喝汤了,连白开水都没有。
郭松龄对此十分气愤,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于是借机跑到日本散心去了。
其实这里面就牵扯到了奉军内部的派系争斗!
自从张作霖对奉军进行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后,大量启用了受过军事教育的年轻军官,使得奉军内部分化出三个派系:
元老派,张作霖还是土匪时,就跟着他打天下的元老,比如张作相、吴俊生等。
士官派,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奉军将领,以杨宇霆、姜登选等人为代表。
陆大派,毕业于国内讲武堂的军官,以郭松龄、李景林等人为代表。
其中,元老派在军事改革后,实力不济,不足为惧,奉军内部争斗最激烈的当属士官派和陆大派。
张作霖在用人过程中,又十分器重士官派的人,杨宇霆成为张作霖身边的智囊,深受重用,权势极大,姜登选也受到重用,宠信程度仅次于杨宇霆。
至于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则是长期受到士官派的压制,甚至连张学良都被杨宇霆压制着。
郭松龄和杨宇霆之间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平常都是互相看不惯,争斗激烈。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没什么功劳的杨宇霆却无端受到重赏,分到了江苏这块肥肉,使得陆大派极其不满。
陆大派的人拼死拼活,一路上打了一个又一个的硬仗,拿着命去拼,才打下了那么多地盘,结果分蛋糕的时候,功劳不多的士官派分走了大部分,陆大派出力最多却分到的最少,甚至郭松龄根本就没有任何封赏。
郭松龄也因此十分不爽,认为张作霖赏罚不公,同时对士官派的憎恨达到极限。
因为他认为,战后杨宇霆得到江苏,姜登选得到安徽,分明就是杨宇霆等士官派排斥异己的行动。
所以他后来反奉的时候,打出的旗号就有“清君侧,铲除杨宇霆”这一条。
没想到的是,紧接着又发生一件事,进一步激化矛盾!
郭松龄去了日本后,杨宇霆和姜登选也分别去了江苏和安徽上任,但杨宇霆又比较狂傲,目中无人,把江苏当地的实力派给得罪了。
而且奉军南下之后,军纪败坏,欺压民众,搞得民怨沸腾。
不巧的是,正好这期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卅运动,英国帝国主义悍然出动巡捕,开枪打死打伤不少集会群众,制造了五卅惨案。
此举瞬间引发一场反帝怒潮,上海各界纷纷罢工、罢学、罢市,走上大街游行和集会,以反对帝国主义。
面对帝国主义如此行径,张作霖却派兵进入上海,强行封闭了上海工学商联合会等组织,充当了帝国主义的打手。
由此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反奉浪潮!
直系军阀孙传芳迅速抓住机会反攻,杨宇霆和姜登选被打得落荒而逃,刚到手的江苏和安徽,连屁股都没坐热,立马就丢了。
不久之后,在直系军阀的反攻下,奉军新打下的地盘一个接一个地丢掉,不仅连吃败仗,还丢了三个师。
这时,张作霖才想起身在日本的郭松龄,于是下令召回郭松龄,让他带兵夺回那些失去的地盘。
然而,此时的郭松龄,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早在他去日本之前,奉军刚刚打赢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他看到战乱给百姓带来无数灾难,城市、设施被摧毁,百姓流离失所的惨剧,让他有所领悟。
那一刻,郭松龄回忆起最近几年身边发生的一切:
自1920年到1925年,短短五年时间内,北方连续爆发了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均属大规模混战。
由此,一幕又一幕兵连祸结的惨状在他脑海里浮现,这些战祸,都有奉军的参与,令他感到十分痛心。
自此以后,郭松龄改变了思想,主张停止内战,退回关外,开发东北,保境安民。
所以,郭松龄奉命回国后,极力劝说张作霖停止内战,奉军退回关外,不要再跟直系打仗了。
为此他还劝说道:我们在东北有这样大的地方,经济富庶,人口3000多万,尽够我们干的,这次进兵关内,既已打败曹、吴,已足雪当年之耻,如再驱兵南下,则成为众矢之的,则徒损老将威名,不如雄踞关外,趁机观变,养精蓄锐,再谋一统。——何柱国:《郭松龄反奉失败原因之我见》
但是,张作霖最终还是坚持要以武力收回刚刚丢掉的地盘,坚持让郭松龄带兵出去跟直系军阀打仗。
因为士官派的杨宇霆,在受到直系军队反攻,落慌逃回奉天后,不仅没受到处罚,反而继续担任奉天总参议的高位。
这使得奉军内部也对杨宇霆议论纷纷,而杨宇霆本人一则洗刷战败之耻,平息军中非议,二则想再打回去继续在江苏当土皇帝,因此极力劝说张作霖挥师南下,反攻夺回地盘。
这么一来,等于是和郭松龄反着干。
郭松龄因此认为,之所以会造成兵连祸结这种惨状,就是因为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在张作霖耳边极力劝说导致的。
而且,即使自己拼命打赢了直系军队,夺回地盘,最后还不是分给杨宇霆和姜登选了,自己凭什么要为仇人做嫁衣?
于是,郭松龄对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的憎恨抵达巅峰,欲除之而后快。
谁知,在这关键时刻,郭松龄探听到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张作霖在秘密和日本人谈关于签订卖国条约的事情。
谁都知道,日本人向来对东北觊觎已久,一直在暗中和张作霖密谈,试图攫取东北主权。
虽然张作霖顶住了压力没签,但当时传出来的消息就是说张作霖准备签卖国协议,以换取日本人的军火,好装备奉军,再去打国民军。
此举瞬间激怒了郭松龄,于是说了这么一段话:
郭松龄义愤填膺地说道:“张作霖为了个人的权力,不顾一切,出卖国家。这种割肉饲虎、引狼入室的干法,无论如何我是不能苟同的。我是个军人,以身许国,不是个人的走狗,我不能昧着良心服从乱命。他若打国民军,我就打他。”——吴锡祺:《冯玉祥、郭松龄联合反对张作霖的经过》
至此,郭松龄算是彻底看透了张作霖作为军阀的本质,要想停止内战,开发东北,保境安民,是指望不上张作霖了。
而且只要张作霖在一天,就会打内战,就会去抢地盘,兵连祸结的局面就不会结束。
有了这样的认知,郭松龄于是决心起兵以武力将张作霖赶下台,辅佐张学良上台,以实现停止内战、建设东北、抵御外辱的主张。
不久,经过一番准备后,郭松龄在滦州宣布起兵反奉。
由于郭松龄手里掌握的七万大军是东北军精锐中的精锐,而张作霖手中的军队战斗力要差不少,因此战争前期,郭松龄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甚至一度逼得张作霖走投无路,甚至收拾家当,装车运到日本人的势力范围,还从银行提现巨款,收拾帅府的细软,准备随时跑路,开始流亡生涯。
关键时刻,日本人插了一脚,他们给张作霖提供了帮助,采取武装干涉的方式,导致郭松龄功败垂成。
当然了,日本人是不会白干活的,他们出兵的条件就是要求张作霖跟他们签订卖国条约。
当时张作霖被郭松龄逼入绝境,慌不择路,就答应了日本人的条件,这也为日后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埋下伏笔。
郭松龄败亡后,张作霖下令将其暴尸三日,才准收葬。
至此,奉军第一名将郭松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此后的日子里,东北军经过此次内讧,实力大减,由盛转衰。
而张作霖当初答应了日本人的条件,事后冷静下来,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坚守住了底线,保全了东北主权,但付出的代价是被日本人在皇姑屯暗杀。
烟郭说
郭松龄起兵反奉一事,有人批评,也有人肯定,更有人说张学良对郭松龄授权过度,过于信赖。
对于郭松龄这个人,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极强,无论是治军还是领兵打仗,在奉军内部难逢对手。
他主张的停止内战、保境安民、抵御外辱,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正面价值观,郭松龄治下的军队,军纪严明,绝不扰民。
因此他起兵反奉后,实际上惊慌恐惧的是土豪劣绅和富豪大户,普通的平民百姓对他是持欢迎态度的,甚至有百姓主动给军队送水送汤。
可见,他的主张和行为本身,是符合百姓利益的。
但这个人也不是没有缺点,他性格上刚愎自用、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也是致命的缺陷。
起兵之初,有不少奉军将领都在暗中联络他,表示可以和他合作,毕竟他的目标是杀杨宇霆,辅佐张学良上台。
这些不会危害到中间派将领的利益,他们也愿意跟他合作,结果郭松龄盲目自信,以为靠自己就能取胜,都给婉拒了,这是刚愎自用的一面。
他因仇怨杀了姜登选这个在东北军内部人缘极好,深受好评的人物,导致中间派纷纷站到张作霖一边,使自己进一步孤立,为最终败亡埋下了伏笔,这是气量狭小的一面。
是非功过,任人评说,有些人和有些事,注定是无法盖棺定论的,你怎么看呢?
参考文献:
李坚白《东北国民军总司令郭松龄事略》
何柱国:《郭松龄反奉失败原因之我见》
吴锡祺:《冯玉祥、郭松龄联合反对张作霖的经过》
武育文:《东北近代史研究》
冯玉祥:《我的生活》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