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
“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Initiative)。“一带一路”不是古丝绸之路的简单升级,而是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一带一路”更不是“带”和“路”的地理概念,不是简单的线状经济体,它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倡议的顶层框架
2017年5月10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白皮书,指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五大方向:
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大走向:一是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二是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大走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这五大方向途径的64个国家,就是当前统计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这并不是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范围,“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不设高门槛,也不是“小圈子”。根据上述五大方向,按照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和空间布局,中国提出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主体框架,为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清晰的导向。
“六廊”——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六路”——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主要内容。“多国”——一批先期合作国家,争取示范效应,体现合作成果。“多港”——共建一批重要港口和节点城市,繁荣海上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跨越时间长、建设任务重,需要加强组织和领导,统筹做好对内、对外两方面工作。为此,中国政府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具体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外交部部长助理张军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一带一路”的合作内容
共建“一带一路”以“五通”为主要内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或签署谅解备忘录(MOU)都可以视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一般的双边文件签署流程是:从签订意向书开始,然后签订备忘录、框架条款,再到签订正式的合同或协议。有时备忘录的应用范围会更广阔一些。例如,有时会把对一个合同或协议的某些修改叫做备忘录。截至2022年2月6日,中国已经同148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其中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发达国家公司、金融机构与中国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建设进展顺利。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创8年来新高,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达29.7%。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5万列、运送14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2%、29%。中白工业园、中阿(联酋)产能合作园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稳步推进。2021年,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84.5亿元,同比增长7.9%,占对外投资总额的14.8%。沿线国家企业也看好中国发展机遇,对我国直接投资首次超百亿美元,达112.5亿美元。“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785.7亿元,占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57.9%。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先后与20多个沿线国家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与7个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建立了能力建设中心。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带一路社会根基。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双向旅游交流超过6000万人次,和52个相关国家实现了免签或落地签(截至2018年10月),在科技交流、教育合作、文化旅游、绿色发展、对外援助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核心理念与建设目标
共商、共建、共享是推进“一带一路”的根本原则。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与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目标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和平之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繁荣之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开放之路——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我们欢迎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绿色之路——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创新之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我们要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我们要为互联网时代的各国青年打造创业空间、创业工场,成就未来一代的青春梦想。
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建的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有本质区别。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美国通过该计划向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丹麦、葡萄牙等欧洲16个国家提供巨额的经济援助,与此同时通过制订苛刻的受援条款侵犯西欧各国经济利益和主权。“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在本质上完全不同。首先,从历史经纬看,马歇尔计划则是冷战时代美苏争霸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地缘政治色彩;“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了2000年的丝绸之路精神,诞生于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是开放合作的产物,是经济合作倡议、互联互通倡议。其次,马歇尔计划有明显的分界线,针对的是西欧国家,排斥苏联东欧阵营;“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到实处,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使“一带一路”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单向的“走出去”。2004-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增长了20多倍,中国正在进入资本大规模“走出去”的新阶段,“走出去”也确实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之下,许多国内投资者就将“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划上等号。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就是各国之间相互投资不断加深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走出去,也包括引进来,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中国在鼓励资本“走出去”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资本“引进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国际经贸合作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帮助有需求的国家开展适合本土的经济合作。此外,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已经进入到大规模“走出去”的发展阶段。各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特点,科学确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重点,不能盲目跟风。特别是文化交流与合作,平等的文化交往,当然是双向的、互动的。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民心相通的目标不是中国文化单向的走出去,而是“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秉承包容开放原则,不断完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同构建双边、多边交流平台,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和相互融合。
“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不存在政治利益互换。在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中,有不少是发展中国家乃至不发达国家的小伙伴。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以来都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向这些国家提供援助,这反而引发了一些“别有用心”的质疑,认为有些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目的是要求中国免除债务,或向中国申请低息贷款。事实上,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方已经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重申,“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平等协商及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所有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相待、共同参与的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不同于开发援助,参与方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建设遵循的原则是“在满足所有参与者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共同建设”。此外,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都是发展中经济体,亚非拉地区更是有许多不发达国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无论外界如何诋毁,中国仍会履行大国责任,力所能及开展对外援助,与沿线国家广泛实施旅游、减贫、绿色环保、防治荒漠化等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转移落后过剩的产能。“过剩产能”指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正是由于外资流入,同时配合从发达国家转移来的“过剩产能”,加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启动了中国经济腾飞的按钮。因此,从中国实践可以看出,“过剩产能”的概念是相对的,在某些国家相对落后的产业,可能正是某些国家所急需的。实际上,“过剩产能”是无法转移的,能够转移的只是相应的技术。如果这些技术有助于转移目标国的经济发展,那就说明这种转移是有益的,而非有害的。中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掌握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经验,这些才是中国的真正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所急需的。中国倡导国际产能合作,旨在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契合各国发展需要,构建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产业链,而不是转移落后产能。其实,道理是明摆着的,在高度开放的国际市场当中,中国企业面临投资所在国本地企业和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过剩和落后产能没有市场,只有优质产能才能胜出。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债务陷阱。有外媒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导致一些国家债务水平过高,无法维持,也无法偿还。债务问题同“一带一路”没有必然联系。债务的成因很复杂,有多种因素。有的是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多年积累的旧账,还有国际和经济环境出现变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的贷款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中国提供的贷款“门槛低”,不附带苛刻的政治条件,使发展中国家可以有机会脱离西方的经济掌控。这被某些西方国家看做是“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噪音”。中国贷款帮助这些国家发展,搭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经济投资,将来会产生更大的收益,对经济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自然就会有回报来支付债务。中国企业投资时也要讲经济效益,做了充分的调研论证和严格的测算,还参考了信用评级。
“一带一路”倡议不掺杂军事意图。“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的理念是通过基础设施和各领域互联互通,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互联互通的物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扩大全球有效需求,巩固全球经济复苏的总体态势。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写进了中国《宪法》和《共产党章程》的。权力扩张既不是中国的现实需要,也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诉求。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不会对外称霸。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谋求势力范围,更不会干涉别国内政。中国正在开辟世界历史上最和平的大国崛起进程,“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中国崛起进程中最重要的对外合作倡议,与当年西方国家崛起进程中推行的殖民、战争、掠夺完全不同。
“一带一路”倡议不输出意识形态,不是地缘政治工具。2017年9月3日,习近平在《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务实合作平台;不是对外援助计划,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也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更也不会强加于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社会方式、经济改革与政治运行中相当大程度上超越了冷战,尤其是告别了革命年代动辄“意识形态化”的阶段。“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呼应了各国的需求,中国乐于向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但这与所谓的“意识形态输出”根本就是两回事。在中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共同”及“合作”,“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进程,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任何国家只要有意愿,都可以参与其中。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参与的企业
“一带一路”项目是由国内外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开拓的,是市场行为。国家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没有特殊要求,凡是符合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项目所在国法律法规,企业均可公平参与。
“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带一路”不偏袒任何企业,中国企业和第三国企业开展合作的案例数不胜数:阿联酋迪拜的Hassyan燃煤清洁电站项目是由丝路基金联合中东地区银行和国际银行组成的银团出资,由中国企业和美国通用电气共同总承包的;中国企业在越南、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等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不光是吸纳中国企业入驻园区,还有更多的外国企业入驻,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等;在越南,中国南方电网、中国电力国际公司与越南煤电力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了越南永兴火电站一期项目。未来,我国将与有关国家及其企业一道,扩大第三方市场的合作范围,开拓投资生产经营的市场,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联合投标、共同投资等,开拓新的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申请相关资金。传统国际金融机构、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专项投资资金和新兴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均能够提供资金支持。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均有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区域的基建等项目;亚投行、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有能力和意愿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商业银行、外储和政策性银行等出资的专项投资基金为“一带一路”提供了股权形式的资金支持。同时,多地多部门也出台了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如2016年9月山东省设立了“一带一路”联合资金扶持项目,2017年3月浙江成立浙江丝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均可接受社会各界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的具体体现。“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既可以成为扩大中西部开放、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又可以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对外投资。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优势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将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同时,相关国际产能合作将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顺应这些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需要,促进与当地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包括了促进经济的议程,也包括科技交流、教育合作、文化旅游、绿色发展、对外援助等方面,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海外工程建设不但为当地带来就业岗位,也为中国建设者提供了海外就业机会;进出口贸易越来越频密,带了更多海外的优质产品;中欧班列为消费者带来了原产地运来的小麦、生鲜、葡萄酒,我们的餐桌越来越丰富;中国和5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了免签或者落地签,与45个沿线国家实现直航,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40个“一带一路”国家,海外出游更加便利;与24个沿线国家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游学的选择更加广阔……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也在享受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附: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roll/77298.htm
“一带一路”数据库:https://c.quk.cc/3/z6/rz22t3ori2l >“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http://www.greenbr.org.cn/
新华丝路:https://www.imsilkroad.com/
参考资料:
中国一带一路网,关于“一带一路”的15个认知误区
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简明知识手册,知识点必备
创绿研究院,“一带一路”下金融机构
注:部分图片素材源于亚投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