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革命情侣陈粹芬鲜为人知的神秘往事
孙中山与革命情侣陈粹芬鲜为人知的神秘往事
#头条创作挑战赛#
孙中山一生和女人的关系,在很多历史传记中,只出现了两位,一位是卢夫人(卢慕贞),一位是宋夫人(宋庆龄)。其实在他生命历程里,还有一位很重要的女人,却长期以来被遮蔽、被遗忘,她就是孙中山的革命伴侣兼红颜知己陈粹芬。陈粹芬自从1891年认识孙中山起,在此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追随在孙中山身边,陪着他出生入死。
陈粹芬
与孙中山相识相知
陈粹芬(1873—1960)生于香港新界的屯门,乳名香菱,又名瑞芬,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陈四姑”。她祖籍为福建省同安县新垵村(今属厦门海沧),父亲是一位中医,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后,随厦门商人到香港谋生。据说,福建同安爱国侨领陈嘉庚,就是陈粹芬的侄辈。陈粹芬身材适中,面貌娟秀,由于父母早逝,她读书不多,甚至有人说她不识字;但她性格豪爽,能吃苦耐劳,善理家务,颇具贤德。据称她习得一身好武功,又有一副忠肝侠胆的热心肠。
1891年8月12日,时年26岁的孙中山,在香港屯门基督教堂做礼拜时,经同学好友陈少白介绍,认识了年方18岁的陈粹芬。当时孙中山正在香港丽雅西医书院读4年级,尚有一年才能毕业。孙中山在学医的同时,正不遗余力奔走革命。他虽因父兄之命已与卢慕贞结为夫妻,但总是聚少离多;尤其在从事革命事业方面,俩人往往意见相左。
而与陈粹芬初次相见,孙中山就似乎找到了知音,不禁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谈到医生救人只能救少数人的性命,革命则能拯救无数人,并谈到“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而自救”,声言要效仿洪秀全、石达开,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陈粹芬几近虔诚地听着,一字都不愿落下。出身贫寒的她,深为孙中山的博学多识、远大志向所打动,仰慕之心油然而生,毅然表示要追随他参加革命。而陈粹芬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果断的巾帼气概,也深深吸引着年轻的孙中山。
由于拥有相同的志向,使得两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聚在一起总有倾诉不完的话语。此后不久,他俩双双坠入爱河,便在香港屯门靠海不远,一座以红砖砌成的名为“红楼”的楼房租屋同居,相偕奔走革命。当时陈少白、尤列、陆皓东、郑士良等革命党人,多是夜里秘密乘小船前往红楼,来与孙中山聚会,商谈推翻清朝的大计。因此,陈粹芬后来称这座红楼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1892年7月,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五年学习期满获得优异成绩,接受了教务长英人康德黎颁发的第一名毕业证书。毕业后孙中山受聘于澳门镜湖医院,因医术高明并对贫穷病人免费施诊,因此求诊者络绎不绝,从而遭到葡籍医生的嫉妒和排挤。1893年,孙中山被迫由澳门返回广东,遂在广州开了一家“东西药局”。陈粹芬随同他来到广州,曾三迁其居,当时她既是孙中山的护士,又是他的卫士。其实,孙中山在行医的同时,也在从事革命活动,而形影不离的陈粹芬,就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陈粹芬与孙中山
照料孙中山和革命党人
在孙中山艰难曲折的救国征途中,陈粹芬无怨无悔地同他患难与共达22年之久,贡献颇多。她追随孙中山,足迹遍及日本和新马一带。在艰苦备尝、颠沛流离的革命岁月里,陈粹芬无微不至照料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抢治伤员等,被誉为“性格刚毅的女杰”,同志们都尊称她为“四姑”或“孙夫人”。自从参加革命后,她便未曾回过家,亦与兄弟姐妹失去了联系。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为了保护孙中山的安全,陈粹芬就同孙中山藏匿到亲友家中,不回诊所和原住处。继而,清政府重金悬赏通缉孙中山,为此陈粹芬又和孙中山深夜化装逃出广州,次日同尤列等人乘小舟经顺德到澳门,在一个葡人朋友菲南士家暂避,同时派人送信到孙中山家乡,通知孙中山原配卢夫人带着儿子孙科等到澳门。全家人在澳门相会后,陈粹芬便跟随孙中山等人先去香港,再流亡日本。
到日本后,孙中山又往檀香山,经美国再赴英国,一路上在华侨中进行革命宣传,此时陈粹芬则暂留在日本。1896年10月,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使馆拘禁两周,脱险后在英国考察,至1897年8月间经加拿大到日本,才与陈粹芬会合。此后,陈粹芬又随同孙中山转涉流离,经历了许多苦难。
1900年前后,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清政府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对流亡海外的孙中山又通缉又诱降,还遣密探企图谋杀,欲除之而后快。其时,陈粹芬以妻子的身份掩护孙中山的活动,避免了外界猜疑。有关陈粹芬在日本照顾孙中山一事,日本友人宫崎寅藏说:“照顾孙先生日常生活的那位中国妇女同志,真是个女杰。……革命家的女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大事。”
确实,在近20年时间里,无论是在香港、厦门、广州,还是在加拿大、日本、南洋、檀香山、越南等地,陈粹芬一直追随孙中山,在为革命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的同时,也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她一方面充当孙中山的护士、卫士,照顾他的日常生活、保卫他的安全;另一方面又充当他的联络员,接待来往的革命同志,传递密函,接应军火。她以女性的温柔与细致,热诚干练与勤劳勇敢,使孙中山在亡命异邦的艰苦生涯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支持与慰藉,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另外,陈粹芬还是孙中山许多战友的服务员,在他们居住和活动的据点,都由陈粹芬来接待,照料大家的生活。她为那些来往的革命党人和日本友人,从烧饭做菜到洗衣服等一切粗活,样样都做,任劳任怨、无微不至,使为献身革命而背井离乡的那群亡命客,大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诸如廖仲恺、黄兴、宋教仁、汪精卫、蒋介石、胡汉民、居正、戴季陶、冯自由、李烈钧、邹鲁、邓铿等,都曾受到她的照顾和接待,这在无形当中也增加了孙中山作为党魁的凝聚力。革命党人都亲切地叫她“四姑”。然而,对于自己的劳绩,陈粹芬却谦称自己只有一点苦劳,实际上只是一个“煮饭婆”、“洗衣婆”,让人听了肃然起敬。1936年蒋介石南下广州,为答谢当年陈粹芬在日本时的照料,特亲自修书托时任司法院院长的居正探望陈粹芬,并致送10万元,给她作为建筑房屋及养老之用。
亲自参加革命行动
在追随孙中山过程中,陈粹芬还运用自己能骑马、会打枪的特长,多次随军征战,奋勇杀敌,或亲身参加其他危险的革命工作,如在广州运军火,在日本做交通通讯,在马来西亚槟城及新加坡参与印刷反清檄文,宣传三民主义,将宣传品分送到国内、南洋各地和日本、美国,以及多次上街宣传反清革命和散发《讨满檄文》,等等。
1895年,孙中山回港筹划10月26日(重阳节)在广州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而陈粹芬和陆皓东各自负责一批枪支起义用的武器。但在起义前夕,陆皓东在运送军火时被清廷查获而被捕,另有不少人被通缉或被捕入狱,导致了起义尚未发动就功败垂成。而陈粹芬经手的一批短枪、短刀、子弹、炸药、手榴弹等武器弹药,分散安放在广州珠江南北各处,未出任何纰漏。她的勇敢和机智,使同志们钦佩不已。
筹备1900年规模宏大的惠州起义时,用于起义的军械皆由海员公会的海员秘密运送到香港,其中由日本、美国、朝鲜等邮船运来的最多。孙中山与海员们约定,以横滨港为中继联络站,居中策应,视形势而定进退。为避人耳目,陈粹芬自告奋勇,独当一面做危险的地下工作,所有密件与军火的起运落地均经其手。因当时妇女上下船只,不引人注意,所以每当运载军械的邮轮一到横滨,她立即独自前往接船,并通报消息,以保万无一失。如此这般,往返接船数次,顺利完成任务。革命党人都称赞陈粹芬勇敢,她却说:“我当时传递书简,并不害怕,大家拼命做去,总有办法。”
1907年,孙中山在广东边界先后策划4次起义,骑术好、枪法又好的陈粹芬均随军征战。这年12月3日,孙中山率黄兴、胡汉民等革命党首领,自越南河内入驻镇南关,陈粹芬也跟着孙中山他们一道上了前线,与清兵鏖战,取得了攻克该关的胜利。期间,陈粹芬一直除了随军作战,担任印刷革命文件工作,还煮饭和送水照顾士兵,终日忙碌, 从不言苦。
在20世纪初,革命形势渐趋高涨的一段时间,孙中山到南洋各地继续革命活动。陈粹芬跟随孙中山到处奔波,亲自印刷《反清檄文》等宣传品,还密运枪械,传递消息。曾追随孙中山到南洋参加革命、担任英文秘书的池亨吉,是最早记述陈粹芬革命活动的日本友人,他在1908年所写的《支那革命实见记》中说,“陈粹芬工作非常忙碌,性格刚强”,颇有“女中豪杰”的气概。
两人爱得刻骨铭心
陈粹芬甘愿不计名份,默默陪伴孙中山出生入死、任劳任怨。1896年的秋天,孙中山流亡英国时,不幸被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阴谋绑架,险遭杀害。后经孙中山在香港雅丽西医书院学习时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全力营救,才终于脱险。临别之际,康德黎送给他一块金质怀表,上有金链一条,表盖上刻有其英文名字“Y.S.Sun(孙逸仙)”。后来,孙中山将这珍贵礼物转赠与陈粹芬珍藏,表达两人的爱情坚比金石。从这个贵重信物,可以看出当年两人之情深意重。陈粹芬对这只系有金链的怀表,格外珍爱,每当她对孙中山思念如潮之时,就会打开箱子,拿出这块用绸缎层层包裹的金表,久久地抚摸。
孙中山与陈粹芬虽未正式成婚,但在名份上他一直承认她是夫人;而陈粹芬每逢喜庆日发送宴请的红帖时,总是以“孙陈粹芬”署名,以示自己乃孙家之人。1910年12月20日,前往欧洲宣传革命的孙中山,在从埃及苏伊士运河写给女儿孙蜒、孙婉的家信中,内有可将其行程“告两母亲知之”,及“并问候你两母亲及各人平安”等语。“两母亲”指当时同住马来西亚槟城的卢慕贞、陈粹芬两位夫人。
1910年,同盟会南洋基地从新加坡迁移到马来西亚槟城。槟城是孙中山民主革命忠心拥护者的根据地,是广州起义的秘密据点,也是孙中山革命一生最重要的活动地。对于体现孙中山与陈粹芬情感的,还在于当年他在这里,将原配夫人卢慕贞、如夫人陈粹芬,两个女儿孙诞和孙婉等,都汇聚到槟城,一家人真正生活在一起,这是孙中山和家人(包括两位夫人)较长一段时间的难得团聚,也间接承认陈粹芬是夫人的地位。
据说,孙中山病重期间,交代完国事家事后,曾一个劲地念叨:“我要睡地下。”宋庆龄和同志们都说:“地下冷,不能睡。”孙中山又说:“有冰更好。”大家都认为他是在说胡话。两年后孙科去南洋看望陈粹芬,说起这段话,陈粹芬听罢泪如雨下。原来这是她和孙中山热恋时的一段对白。当时,他俩租住在屯门,为了防止清政府的爪牙半夜来抓人,练过地躺拳的陈粹芬要睡在地上,这样一旦来人,躺在地上的她就会早一点听见动静,以便孙中山及早脱身。两人间曾有这样一段对白:孙中山提出“我要睡地下。”她说“地下冷。”孙中山接着又说:“有冰更好。”一般来说,人临死前的呓语,往往反映了他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事情。孙中山弥留之际还牵挂她,可见对她用情很深,对一个女人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与孙中山分离后,陈粹芬仍然记挂着孙中山和他的事业。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到南洋时,陈粹芬失声痛哭。她说:“我虽然与中山分离,但心还是相通的,他在北京病危期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梦见他在空中飞翔。”她认为这是她与孙中山彼此心灵相照的见证。为纪念曾经的战友和爱人,她在槟城设坛遥祭7天,感情之笃,异乎寻常,在当地传为佳话。
功成之后选择悄然退隐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被推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3月5日《追悼粤中倡义死事诸烈士通告》中,当时不在南京的陈粹芬还与孙中山、卢慕贞、孙科、孙诞、孙婉等都是发起人。然而,就在这孙中山事业达到的顶峰之时,陈粹芬却选择悄然退隐。
关于陈粹芬与孙中山分手的时间,说法不一。1912年4、5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及香山故居门前全家合影照片中没有陈粹芬,有人推测陈粹芬已和孙中山分手。黄三德所写的《洪门革命史》也说,两人分手于1912年春夏之间。另一种说法是,分手应在1912年5月下旬,即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出现为止。
那么,陈粹芬为什么在孙中山功成名就之时离开呢?显性的原因是,当时她积劳成疾,患了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肺结核,为了不传染给孙中山,她离他而去。难道仅仅是因为患病吗?研究者认为不全是,她应该有更多的考虑。有人猜测,因为她认为国母只能有一个,她的存在会影响孙中山的形象;也有人猜是由于孙中山反对纳妾,一直未给她一个名分,尽管她不图名分,但多少也会有些失望;还有人认为,开始是由于她患了肺结核,怕传染给孙中山,就回香港治病去了,但后来宋庆龄的出现,使之复合无望。
但当有人为她打抱不平时,她主动出面为孙中山辩白。比如曾有人认为,孙中山有负于她,有欠公允。她却认为,自己可以与孙中山一起出生入死,却不适合与他一同身居高位,所以她明智地选择离开。1942年,一位国民党将领专访陈粹芬,已69岁的陈粹芬就这样说:“我跟中山反清建立了中华民国,我的救国救民愿望已达。……我自知出身贫苦,知识有限,自愿分离,并非中山弃我,他待我不薄,也不负我。外界人言,是不解我。” 这番话,反映了她功成身退、克己恕人和明义奉献的高尚品质,其胸襟之坦荡非常人能比。
与孙中山分手后的陈粹芬,从此深居简出,行事低调,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也从不提“当年勇”,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1912年秋后,陈粹芬到澳门风顺堂4号孙眉家中居住。在那里,陈粹芬留的还是民国初期女学生的发式,即“清汤挂面头”。 她生活俭朴,从不提自己的身世,不了解她的人,很难想象她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914年,陈粹芬告别亲友,只身离开澳门去南洋,隐居在马来半岛槟榔屿,并与商人陆文辉合股开设橡胶园。后橡胶园因经营失败,陈粹芬生活拮据,主要靠华侨、老兴中会员、同盟会员、国民党员接济。虽然她行事低调,从不炫耀自己特殊的经历,但由于她曾长期跟随孙中山在南洋各地从事宣传筹款等革命工作,当地华侨仍尊称她为“孙夫人”或“孙太太”。
她作为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伴侣,参与了历次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为孙中山、为革命付出了很多,赢得了同志们深深的敬意,以至于1915年孙中山要与宋庆龄结婚时,遭到胡汉民、朱执信等国民党元老的极力反对,其中一方面原因就是为陈粹芬打抱不平。陈粹芬却表现大度,她说:“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后有了贤内助,诸事顺利了,应当为他们祝福。”她的这种贤惠和坦荡的胸襟,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陈粹芬(左)与卢慕贞
她仍然是“孙家人”
陈粹芬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待孙中山与卢夫人的儿女视同己出,孙中山长子孙科对她一片孝心。不过,为了给寂寞生活增添欢乐,享受女性作为母亲的喜悦,1915年她42岁时,在槟城抱养了苏姓华侨刚出生的女婴作为养女,取名叫孙容,是为纪念她和孙中山之间的难忘之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粹芬应时任行政院院长的孙科之请,携女儿孙容回香港、澳门居住。一年后,她又被孙科接至广州东山二沙头居住,帮他操持家务。5年间,照顾孙科读中学的两个儿子孙治平、孙治强,让他们都先后考入大学。
1937年,陈粹芬的养女孙容赴夏威夷檀香山读大学前与孙乾相爱热恋,而孙乾是孙中山的侄孙(孙眉的次孙),他1908年生于美国,先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意大利陆军大学。本来论辈分两人应为姑侄,因而遭到孙家长辈们的极力反对。但因两人无血缘关系,孙科也极为赞成,出面斡旋,特电孙容前往意大利与在陆军大学深造的孙乾结婚,并请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刘文岛主持婚礼。孙容婚后恢复原姓,改名为苏仲英。
离开孙中山后,陈粹芬一直过着平静而幸福的晚年,由养女和女婿供养,与孙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抗战中,苏仲英在重庆当英语教师,孙乾在陆军大学任教官,后由上校晋升为少将团长,驻守广东韶关前线。陈粹芬接着也来到了韶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住在广州东山的陈粹芬不顾年老,愿做抗日后援,到处宣传抗日救国,认定抗战必胜。她还为在抗战中所生的诸外孙取名必胜、必兴、必达、必成、必立,表达她对中国必胜的信心。
虽然陈粹芬与孙中山分开了,但先后由孙眉、孙科、孙乾等人奉养,被视为家中长辈,孙家人对陈粹芬一直保持相当的尊重。孙中山胞兄孙眉承认陈粹芬为家族一员,给予名份,待她很好,称她为“南洋婆”(称呼卢夫人为“澳门婆”,宋庆龄为“上海婆”),族人都称为陈夫人,晚辈则尊称她为孙老太太。她虽然没有与孙中山正式结婚,但被孙家以妾的身份收入族谱《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中,陈粹芬排在发妻卢慕贞之后,宋庆龄之前。
陈粹芬与卢慕贞相处融洽。当初卢夫人多次劝孙中山纳妾,就是为了陈粹芬。晚年时,卢慕贞住澳门,陈粹芬住石岐,二人常相聚,互相慰问,谈心,情同姐妹。1949年仲夏,孙科夫妇特往澳门,为母亲卢夫人做83岁大寿。当卢慕贞挽陈粹芬携手走下楼梯时,“状至亲昵,宛若姐妹”。 在场的亲友们不由自主地热烈鼓掌。
1960年10月21日,陈粹芬在香港溘然长逝,享年87岁。由于种种原因,家人的治丧形式极为简单,不登报,不发讣告,匆匆购地葬于香港九龙荃湾华人墓地。1986年末,孙乾由美国返港,收拾岳母陈粹芬与妻子苏仲英的遗骨,从香港迁回中山县翠亨村孙氏墓地安葬,墓碑上写道:“孙陈粹芬夫人之墓,婿孙乾率外孙必胜、必兴、必达、必成、必立建立”。陈粹芬真正成了孙府的 “家里人”了。
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毫无疑问,历史已经证明,陈粹芬是孙中山早期革命生涯中的革命伴侣兼红颜知己。但由于按中国传统观念,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孙中山,披露其风流韵事,似有损国父的伟大形象,因此自觉不自觉地“为尊者讳”。于是长期以来,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在所有孙中山的传记中,都有意忽略了这位伟大的女性,以至于世人不知她的存在,她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悄无声息地被岁月的长河湮没了。
随着“伟人是人不是神”的观念渐入人心,陈粹芬才慢慢地重新浮出水面,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史学界在研究孙中山时,大胆提到她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给了她一个公平的历史地位。新加坡现已将当年孙中山与陈粹芬多次入住过的晚晴园整修一新,辟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马来西亚槟城孙中山同盟会故居“庄裕荣”,也对外开放。
2001年2月27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了陈粹芬的半身像,照片说明:陈粹芬“曾追随孙中山出生入死,到处为革命奔走”。3月13日,该报又发表了《简介陈粹芬》一文,介绍陈粹芬的革命事迹,称她是孙中山的“革命红颜知己”。2005年出版的《孙中山大传》中,关于陈粹芬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2007年公映的电影《夜·明》,终于将陈粹芬与孙中山的关系搬上银幕。而在2003年首播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有一位人们陌生的女子,跟随在孙中山左右,虽然着墨不多,但观众印象深刻,她就是陈粹芬。可见,以前很少人提到的孙中山和陈粹芬的关系,现在也开始被如实地表现在荧屏中。
不过,现在尽管每日到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瞻仰孙中山故居的游人络绎不断,然而人们对近在咫尺的陈粹芬墓,仍然并不注意。或许,他们根本不知陈粹芬为何许人。出于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孙中山革命情侣陈粹芬,实在是不应该被遗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