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痕网

​英国电影《莫里斯的情人》三角关系中的同性爱 爱如春梦了无痕

点击: 来源:百痕网
摘要:英国电影《莫里斯的情人》三角关系中的同性爱 爱如春梦了无痕 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在2017年柏林电影节上推出纪念电影拍摄三十周年海报 《莫里斯的情人/墨里斯的情人

英国电影《莫里斯的情人》三角关系中的同性爱 爱如春梦了无痕

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在2017年柏林电影节上推出纪念电影拍摄三十周年海报

《莫里斯的情人/墨里斯的情人/莫里斯/情难禁Maurice》(1987)被誉为英国“同性爱”电影的开山之作。由于表现了强烈的性意识而在保守的英国遭到强烈争议。影片的制作者导演詹姆斯·伊沃里James Ivory与制片人伊斯美尔·麦钱特Ismail Merchant本身即是一对同性伴侣。本片不仅标志着詹姆斯·伊沃里“文学电影”风格的形成,也是他所有影片中最受争议的一部。作为同性爱电影,整部片子都没有激情场面,但令观众心中的激情难以平伏,这种享受比性爱更为舒服。

《莫里斯的情人》改编自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的作品,起用英国小生三人组——詹姆斯·维尔拜James Wilby(饰演莫里斯)、休·格兰特Hugh Grant(饰演克莱夫)、鲁伯特·格雷夫斯Rupert Graves(饰演亚历克)主演这个三角关系的同性爱故事,在当年这类题材还算新鲜时引起相当的轰动。本片以华丽而浪漫的笔触来呈现英国社会的一段禁忌情缘,俊男的组合与优美的景色互相辉映。

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剧照:休·格兰特Hugh Grant饰演剧中克莱夫(右)和詹姆斯·维尔比 James Wilby饰演剧中莫里斯(左)。

1913年,英国著名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写下了颇具自传色彩的小说《莫里斯的情人》,然而直到他身故后,这部同性爱小说才得以出版。1987年,英国唯美派电影公司Merchant-Ivory将原著小说搬上了大银幕。影片制作之精细、画面之醉人、演员演技之精彩,成为一座后来基情电影很难超越的珠穆朗玛峰。

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年1月1日生于伦敦,他的父亲是建筑师,福音派教徒,强调一个人应有道德责任感。母亲则比较随和、宽容。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特幼年时父亲去世。少年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进入肯特郡坦布里奇学校学习。这是一所“公学”,其经历让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后来对英国“公学”十分反感,因为在这种学校里训练出来的学生“体格发育好,头脑也比较发达,但心灵却不健全”。后来,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进入剑桥大学,与新实在论哲学家穆尔和古典学者狄金逊交往,生活在一种自由主义、怀疑论、崇拜南欧和古代文明的气氛中,他的关于个性自由的人文理念由此开始形成。在这期间,他爱上了同班同学H.O.Meredith。此人即后来小说《莫里斯的情人》中主人公之一杜恩的原形。

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英国版DVD封套

1913年,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访问了英国诗人兼同性运动先锋爱德华·卡宾特的住舍。作家是这样描述《莫里斯的情人》的创作过程的:“肯定是我第二次或第三次去访问那座神舍时,点燃了我创作的火花。他(指卡宾特)和他的同性恋人乔治·梅里尔一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我的灵感。乔治摸了一下我的后背──就在臀部上面轻轻地碰了我一下。我相信他对很多人也是这样,但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如此异常,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就好像牙齿掉落后留下的空处给人的感觉。心理的感受与体格的兴奋一样强烈,而我背部那一小块的感觉似乎未经思维就进入了我的脑子。当时发生的一切一定是受了卡宾特瑜迦般的神秘所配合,我也就在那一刻感觉到了表达的冲动。”“我回到我母亲养病的哈罗加特后,马上动笔写《莫里斯的情人》。以前从来没有一本书是这样写成的。小说大体上为三个人物,并以其中两个人的团圆告终。这一切都自然地涌出笔端,思路毫无障碍。小说于1914年完成后,我有选择地给几位朋友(有男有女)看了一下,他(她)们都很喜欢。”

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剧照,休·格兰特Hugh Grant饰演的克莱夫终于结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部队任文职。他曾于1912年和1922年先后两次游历印度。1917年,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亚历山大港认识了英俊的电车司机默哈默德·艾尔·阿多,两人的恋情持续了两年。1930年,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又结识了28岁的警察罗伯特·巴金汉,两人的情谊维持了40年之久。这些情感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走上创作之路后,福斯特成为卢布姆斯伯里派的一员,代表着整个这一派的精神,强调爱、同情、敏感、美的创造和享受、追求知识的勇气,实际上是流行在上层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人文精神。他反对基督教,但不反对宗教精神。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主要成就是6部小说、2部短篇小说集、几部传记和一些评论文章。他的长篇小说几乎都是反映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精神贫困,在每部作品中主人公都试图通过挣脱社会与习俗的约束来求得个人解放。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作品语风清新淡雅,虽然人物的个性很容易被把握,但命运安排往往令人不可预测。

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的拍摄现场,休·格兰特(左)正在等待拍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84)、《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窗外有蓝天A Room with a View》(1985)、《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莫里斯的情人》和《霍华德庄园/此情可问天Howards End》(1992)都被成功地搬上了银幕,使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作品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虽然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状况,但其间表达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精神对刚刚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却仍然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莫里斯的情人》是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最有争议的一部小说。他在写作《莫里斯的情人》时,戴卫·赫伯特·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已经被禁,奥斯卡·王尔德也被送上法庭。在这种时候,《莫里斯的情人》要想公开出版,可能性几乎为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就曾疑虑重重地在他的手稿上这样写道:“即使能出版,但值得吗?”这中间,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几易其稿,生怕别人因此误解他的作品。为此,他甚至郑重声明:《莫里斯的情人》一书只能在作者去世后发表。

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DVD封套

1969年,英国取消了对同性爱行使的处罚。1970年,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去世。1971年,《莫里斯的情人》这本完成于1914年的同性爱小说终于在半个多世纪后正式出版。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几十年中陆续创作但从未发表的同性爱短篇小说集《生命来临》也随后出版发行。《莫里斯的情人》与《生命来临》的发表使一些保守的评论家大跌眼镜,因为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倡导的自由、平等与人道的思想是令人无以辩驳的,但作者对通过同性爱的正面描写来表现同样的思想时,对世俗的陈见却提出了严厉的挑战,使一些人无以适从。除了把《莫里斯的情人》归为失败之作以外,另一些评论家索性避而不提这部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最重要的作品。

1984年,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David Lean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作品《印度之行》成功地搬上了银幕,为他的艺术生涯划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此后,同性伴侣伊斯美尔·麦钱特和詹姆斯·伊沃里的电影公司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作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也改编成了电影,之后,他们又陆续将小说《莫里斯的情人》成功地搬上了银幕。

图为:在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中,正式起用英国小生三人组——詹姆斯·维尔拜James Wilby(饰演莫里斯)后左、休·格兰特Hugh Grant(饰演克莱夫)后右、鲁伯特·格雷夫斯Rupert Graves(饰演亚历克)前排

英国导演詹姆斯·伊沃里1927年生于美国加州伯克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先在俄勒冈大学修美术,之后又进南加州大学学电影。上世纪60年代初,詹姆斯·伊沃里去印度拍纪录片,在那里结识了他后来事业上最重要的伙伴、制片人伊斯梅尔·麦钱特和生于德国的犹太女剧作家鲁丝·普罗厄·贾布瓦拉Ruth Prawer Jhabvala。此后,詹姆斯·伊沃里与伊斯梅尔·麦钱特组成了MIP电影公司,专门拍摄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艺术电影。他们三人的合作长达40年之久,因而有着“银幕金三角”的美称。《莫里斯的情人》是他们银幕生涯的一座里程碑,这部影片奠定了詹姆斯·伊沃里“文学电影”的基本风格。除《莫里斯的情人》外,他们拍摄的著名影片还有根据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改编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以及《告别有情天/长日将尽The Remains of the Day》(1993)、《布里奇夫妇Mr. and Mrs. Bridge》(1990)、《毕加索的情人Surviving Picasso》(1996)、《杰佛逊在巴黎Jefferson in Paris》(1995)、《金碗The Golden Bowl》(2000)等。

图为:在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拍摄现场,导演詹姆斯·伊沃里James Ivory(左)给演员詹姆斯·维尔拜James Wilby(右)说戏。

莫里斯和亚历克是爱情里的英雄,肯定自己、肯定爱人、无畏无惧、追求幸福;一个人礼仪谈吐也许取决于他的出身和教育,但是一个人的精神层次却不全部来源于出身和教育。当年克莱夫启迪了莫里斯,他对希腊文化的崇拜和肯定化解了莫里斯对基督教盲目的认可和信仰;但是最后却是他先退出了战斗,丢失了自己当年勇于反抗的精神,委身于自己当年反感的一切;而莫里斯的路程却刚刚相反——从迷失到坚定,从逃避到勇敢。莫里斯说过:行动大于言语。不管你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你做不到最终也是失败者。而亚历克不可能受过这么高层次的文化熏陶,他不懂什么希腊文化,没听过什么《会饮篇》,他不知道怎么引经据典的去驳斥教堂对他的束缚和压迫,去驳斥当时教会和当权者对基督教义的误解和曲解,就像在剑桥克莱夫对莫里斯铿锵有力的反驳和质问一样,但是他却做到了这些所谓高等知识所表达的精髓,着实的反抗了教堂对他的责难 、社会对他的威胁,无畏于表达对莫里斯的感情,最后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前程,追随莫里斯一生的冒险,一生的反抗和一生的幸福。这就是希腊文化对同性爱的赞美化为实际行动的最高表现,也是对莫里斯精神追求的完美迎合。

图为: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剧照,休·格兰特Hugh Grant饰演的克莱夫结婚后,詹姆斯·维尔拜James Wilby饰演的莫里斯(左)和鲁伯特·格雷夫斯Rupert Graves饰演的亚历克有了新的进展。

克莱夫绝非柏拉图恋爱的代表,他用精神恋爱解释了相爱时的谨慎冷静和大段大段不知所云的理论探讨,又用精神恋爱作为反对莫里斯和亚历克的最后筹码,他对莫里斯和亚历克的肉体结合感到不齿和恶心,他甚至想把眼前这个正在讲述这段荒谬爱情的“怪物”揍扁再远远逃离,最后压制这股冲动的竟是自己身为上流社会、政治人物的修养和自己因无性婚姻而对肉体结合的模糊概念。很难想象当年那样一个崇尚希腊文化又冷静智慧的克莱夫为何会改变得如此决绝,让人无奈的明白,上流社会和祖业的传统才是他根深蒂固的观念,而那些所谓的反抗和爱情,不过是年少轻狂的一缕浅薄的青烟,所谓的精神恋爱,不过是他借口逃避,“弃暗投明”的笑话一场。他就这样丢下了那个正在正视自己正视人性勇往直前憧憬幸福的莫里斯,那个在莫里斯手背上的轻轻一吻没有将他带回过去带回爱情的力量,正如他说的,他也许没有忘记过去,却真的不想再提,甚至他从安娜那里感到的熟悉的热情和快乐,需要努力的回忆才依稀记得这种感情的上一个来源是谁。莫里斯最后精彩的演说真实的展现了克莱夫的所作所为。

图为:在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电影首映礼上,导演詹姆斯·伊沃里James Ivory(右二)带着三位主演詹姆斯·维尔拜James Wilby(左一)鲁伯特·格雷夫斯Rupert Graves(左二)休·格兰特Hugh Grant(右)出席。

诚然,对克莱夫而言,我们不能说放弃4代家业,放弃传承先辈荣誉和地位的责任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克莱夫并非一个残忍的魔鬼,甚至于,他可以在那条世俗道德的路上走得理直气壮,谴责和伤害对他是不公平的,对于他从那个充满希望和自由的启迪者变成这样一个残酷现实的经典缩影,更多的应该是无奈和伤感,正如他恍惚间看到他的old Cambridge man,沐浴着阳光,一挥手带出校园5月的光音。

小说里对亚历克的描写不算多,电影就更少,但是小说中对他的塑造虽然理想化,但是却并不单薄。除了表达了同性爱的坎坷以外,还表达了一个贯穿中外历史的现实问题——阶级问题。克莱夫和亚历克,他们都死死的被束缚在阶级这个概念里。小说里没有说明克莱夫突然转变性向的原因,但是电影里给出的推测和设定,那就是恐惧。

电影《莫里斯的情人 Maurice》(1987)法国FSK版DVD封套

上层阶级的克莱夫害怕失去现有的阶级利益,失去现有的阶级身份、名誉和政治前途,从而放弃了爱情。莫里斯所在的中产阶级,虚伪、躲藏和谄媚,要为生计而笑脸迎人,又要为维持身份而装腔作势。而亚历克,他渴望摆脱饱受欺侮的仆人地位,发展自己的商业前程。甚至要从底层阶级迈向中层阶级,从而获取他一直向往的尊重和身份。

就像他自己说的 “我来自于一个受尊敬的商业家庭,虽然我不幸地被粗俗地养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像狗一样对我” 。这样的个性促使所有人都认为他桀骜自恃,促使他在主人克莱夫隆重登场的场合也能骄傲的站立,促使莫里斯忍不住这样评价他“亚历克无异于任何一个绅士” ,必然,对于这三个人而言,要坚守同性的爱情都需要放弃和牺牲。客观来讲,作为上层阶级的克莱夫,牺牲要更大一些。因为他既得利益要更多一些,从理性和现实的角度来说,克莱夫的决定并不应该被过多的谴责,但同时这也从阶级这个角度反映出,克莱夫不可能和莫里斯达到肉灵合一的爱情境界,甚至是不可能达到他所标榜的精神合一的境界,除了他们本身的性格相距甚远以外,还有不可无视的阶级限制。

图为: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剧照,詹姆斯·维尔拜 James Wilby饰演剧中莫里斯(左)和鲁伯特·格雷夫斯Rupert Graves饰演剧中亚历克(右)。

同样的阶级限制存在于莫里斯和亚历克之间,他们曾因为阶级的差异互相伤害,互相误会,又因为真爱而统统化解。莫里斯对中产阶级丑恶面目的反感和欲求摆脱,追求幸福的渴望,加上亚历克反身份的骄傲,骨气和对尊重与被尊重的向往和追求使他们的结合具有凌驾于阶级之上气势,莫里斯珍惜亚历克这样一个诚实善良又炽烈的爱人,决定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和身份,与爱人幸福的生活在钱财、地位、阶级之外。

他说他敢于为此见任何人,面对任何事,跟随亚历克一起承受生活的艰辛,挑战一切反对他们的力量,对幸福和爱情的向往战胜了亚历克对阶级和身份的追求进而化为对未来的憧憬和勇气,放弃了与爱情相悖的一个所谓体面富裕的前程,与莫里斯一起,无畏无惧无怨无悔的逍遥于那片依稀可见的青葱绿林。从而看来,勇于对抗阶级束缚,释放人性,执着追求的是莫里斯和亚历克,那个完全服从于阶级和束缚的克莱夫最终和他们彻底的分道扬镳。莫里斯和亚历克终于千山万水,肉灵统一。

图为: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剧照,休·格兰特Hugh Grant饰演剧中克莱夫(前)和詹姆斯·维尔拜 James Wilby饰演剧中莫里斯(后)。

电影的涵盖量终小于原著,包括三个人物的性格、心理和变化历程,克莱夫似乎少了些冷漠多了点怀旧,莫里斯却被伤害得还不够深,删减了他对肉欲的难耐和内心的邪念,似乎显得更加正派和可怜,却漂白了现实对一个肉体凡胎的扭曲和摧残。同样,也包括社会背景的真实和复杂,电影里弱化了阶级的概念,省略了不同阶级明刀暗箭的碰撞,含糊了不同阶级典型的言谈举止和生活作派,比如莫里斯在克莱夫家里受到的隐约冷落和轻视,比如所谓的高层阶级在享受亚历克血汗服务的同时,竟泰然安坐无情冷血的挑剔他灵魂缺陷的丑恶嘴脸,比如亚历克在莫里斯船房失约、拒不回信之后,渴望被尊重、渴望与一位绅士、一个爱人平等相处的强烈表述和谴责。

电影里也淡化了亚历克对人性自由和释放的态度,只有从他半夜翻窗、伦敦求爱的行动表现他对人性的坦然和大胆,而亚历克本人却实实在在的说过:“这是人性,你不能要求我违背人性。”这是一句相当有力的自述,虽然被隐藏在一篇杂乱愤慨的书信中,被用来解释于亚历克对女人的欲望,但深层次的,这却是两人勇气和坚定的重要来源。

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英国版海报

亚历克是一个不真实的存在,在那样一个禁锢的时代,那样一个卑微的地位,居然是这样一颗诚实善良、勇敢骄傲的心,居然是这样一番对“人性”惊世骇俗的理解和表白,以至于让人无法编纂他的过去,推测他的成长,所谓的不可追溯性,这样一个人是作为作者心理补偿的存在,只有这样一个不真实、不可能的人,才能在那个时代成全一段同性爱、跨阶级恋情的happy ending,对克莱夫以及他所代表的势力狠狠的抽上一鞭。

《莫里斯的情人》中两位男主角詹姆斯·维尔拜和休·格兰特由于在影片中完美的表演组合,而双双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多年后,当《莫里斯的情人》的DVD发行时,在其中的花絮中,休·格兰特回忆自己拍《莫里斯的情人》的时候时,说那时候自己还在牛津读硕士,有点压力,有点怕学校里的人另眼看他。但是他弟弟鼓励他去拍,他弟弟在银行工作,他自己住他弟弟家,他弟弟跟他说拍一部这样的片子才算是真正的演员。休·格兰特和詹姆斯·维尔拜之前见过,詹姆斯·维尔拜之前念的是一个戏剧学校,这个学校和牛津大学的戏剧社有联谊合作过一些实验电影,所以两人搭过戏,认识的。

休·格兰特Hugh Grant和詹姆斯·维尔拜James Wilby为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拍摄的造型装照。

詹姆斯·维尔拜听说另一个主演可能选休·格兰特的时候就主动联系休·格兰特了,休·格兰特就放下心,决定接这部戏。(里面休·格兰特还回忆了戏剧社时第一次见詹姆斯·维尔拜的情景,好多细节都记得,感觉他对詹姆斯·维尔拜很有好感,那么多年了还记得那么清楚)

他们拿到剧本后就很积极地排练,在休·格兰特的弟弟家,有一次排那段就是放假回来两人靠在一起拥抱贴脸那段,休·格兰特他弟正好下班回来,给吓坏了。

还有詹姆斯·维尔拜和鲁伯特·格雷夫斯拍在旅馆的那段戏,他们趟床上演到一半的时候床塌了,詹姆斯·维尔拜说整个剧组都笑疯了。(有那么激烈吗?)整个采访很棒,这三个曾经的帅哥都老了,满脸皱纹,当年在银幕上那么美,休·格兰特很动情的说这是他一生拍过的最好的电影,而且他和詹姆斯·维尔拜对对方都由衷的欣赏和赞美,真的很美好!

休·格兰特Hugh Grant和詹姆斯·维尔拜James Wilby为电影《莫里斯的情人/Maurice》(1987)接受杂志的宣传访问。

相关文章

    ​常见疑难字注释

    ​常见疑难字注释

    ​湘潭-湖南省地级市

    ​湘潭-湖南省地级市

    ​复仇者联盟四关键人物角色汇总介绍

    ​复仇者联盟四关键人物角色汇总介绍

    ​湘系军阀人物:赵恒惕

    ​湘系军阀人物:赵恒惕

    ​私教谈单技巧

    ​私教谈单技巧

    ​中国梧州市概况

    ​“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

    ​“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

    ​农村情感故事:我的无知,害死了母亲!

    ​血战长津湖-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大捷纪实

    ​血战长津湖-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大捷纪实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苗族女歌手-雷艳

    ​名著解读《奥德赛》:西方第一部冒险史诗

    ​名著解读《奥德赛》:西方第一部冒险史诗

    ​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那么大,带你去转转

    ​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那么大,带你去转转

    ​孙中山与革命情侣陈粹芬鲜为人知的神秘往事

    ​孙中山与革命情侣陈粹芬鲜为人知的神秘往事

    ​中国象棋-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八个对局

    ​中国象棋-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八个对局

    ​陕西西安市未央区概况

    ​“三定”方案来了!

    ​“三定”方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