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谣言引起的千古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真实故事
一个谣言引起的千古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真实故事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是真实发生的,涉及到通奸、毒杀亲夫、公报私仇、刑讯逼供、法医陷害、官官相护、联名上书和政治斗争等很多引人眼球的关键词。故事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案子八审八退,直到《申报》介入后连篇累牍报道,全国议论纷纷,浙江省各路士绅联名上书,惊动慈禧后,终于在北京的第九次过堂审判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杨乃武出生于1841年,小白菜出生于1856年。清朝的第十个皇帝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同治皇帝,也是出生于1856年,跟小白菜同龄。同治的生母是慈禧。这样论起来,慈禧是杨和白同时代的长辈。
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案子随着后来的发展,到了路人皆知的程度,最终正是因为慈禧的干预才得以沉冤昭雪。而慈禧之所以非常重视这个案子,并非皇恩浩荡、体恤民情,而是为了在与曾国藩的湘军势力之间的政治斗争中翦除异己。
杨乃武是浙江杭州余杭人。父亲叫杨朴堂,以种桑养蚕为生,善于经营,虽然算不上巨富,也算中上等的人家。杨乃武从小衣食无忧。杨朴堂希望杨乃武能够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杨乃武也很争气,二十多岁考取秀才,三十三岁考中举人。考中了举人,就不再是老百姓了,老百姓见到他就要叫老爷了。从此,杨乃武成为了当地士绅群体的一员。
他性格耿直,经常打抱不平。有了举人的身份之后,就更有底气了。有一次为了讽刺当地知县——也就是余杭知县刘锡彤贪赃枉法,他在县衙照壁上写了一幅对联:“大清双王法,浙江两抚台”。意思是说,这里没有大清王法,刘锡彤这个知县为所欲为,浙江府台也不管他。
这个事情就算跟刘锡彤结下了梁子。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再说余杭镇上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叫毕秀姑,爱穿绿色上衣加白色围裙,白配绿,远看像一棵小白菜,所以“小白菜”成了她的外号。
小白菜十七岁嫁了人,老公叫葛品连,在一家豆腐店打工。结婚第二年小白菜夫妻俩租房子住,正巧就租了杨乃武家的一个小院子。葛品连的母亲,也就是小白菜的婆婆跟他们一起住。但是婆媳关系不好。听完故事你就会发现,如果小白菜跟婆婆关系比较好,就不会发生后来的冤案。
继续往下说。
葛品连在豆腐店做帮工,经常不在家。小白菜平时也看书,遇到不懂的就去问杨乃武。据第九审的结论说,杨乃武和小白菜之间做出的最出格的事情就是在同一张桌子上吃过饭。
后来的调查能够证实,他们俩确实没有睡过,那到底有没有互生情愫?有没有暧昧关系呢?
这个问题我研究过,我发现很难回答。为什么呢?
后来的事实情况是这样:
小白菜在刚刚被收监不久,就因为屈打成招,供认自己和杨乃武有奸情。把杨乃武给牵扯进来了,毁了杨乃武一辈子。
杨乃武在被收押之后不久,就开始说小白菜不安于室、水性杨花、冶容诲淫。意思就是说小白菜不是个好东西,经常招惹别的男人。但是自己坐怀不乱,从来不搭理她。
从他们两个人这些表现,很多人说他们俩肯定没什么感情,相爱的两个人怎么能说出这么狠毒的话呢?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我作为杨、白的律师,我会给他们什么建议?让他们互相夸对方有多么正直、多么善良、多么优秀吗?——正好相反,我会建议他们相互攻讦,尽量放开了去骂对方,越难听越好。
所以,杨、白之间有没有可能达成了这种默契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说,他们之间没有睡过是可以确定的,但是有没有感情,真的只有他们俩心里才最清楚了。
继续讲后来发生的事情。
就因为小白菜年轻貌美,街坊四邻就开始编排她的谣言,说“羊吃白菜”。意思就是杨乃武跟小白菜有一腿。杨乃武和小白菜悲惨的一生就是从“羊吃白菜”这个谣言开始的。嚼舌根真算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福及四海、润泽八方,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爱好。
这些邻居们茶余饭后的闲谈,没多久就造成了一个千古冤案,惊动了慈禧太后,还震惊了天下人的大案。
这些流言蜚语是怎么来的呢?
甲跟乙说,小白菜租的房子跟杨乃武的只隔了两扇院门。
乙跟丙就会说,小白菜住的房子跟杨乃武的院子是通的,连个院门都没有。
丙跟戊就会说,小白菜天天往杨乃武院子里跑,还帮他洗衣服、做饭。
戊就会跟其他人说,小白菜每天都跑去跟杨乃武睡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我刚刚说的上面这四段话,最靠谱的是第一个,最不可能的是最后一个。但是第一个没有什么传播性和趣味性,最后一个才是劲爆的大新闻,听到的人都恨不得马上发个微博,加上一段自己的评论,评论的最后一句话还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愤慨:我最讨厌小白菜这种女人!
至于小白菜是谁?长什么样?做过什么?发微博的人完全不在乎。因为他在发这个微博的时候又一次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仿佛全天下只有他一个圣人。
这一群圣人们不光要把故事传播出去,还要给故事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于是“羊吃白菜”的故事越传越广、越传越像、越传越真、越传细节越多……杨乃武毕竟是个举人,读了圣贤书,知道自重,就急于摆脱嫌疑,洗刷污名。
他就葛品连说,房租要涨了,翻一倍,你愿意住就住,住不起就搬走。小白菜的老公葛品连心领神会,顺水推舟,在到期之后就搬走了。从此,杨乃武和小白菜就没有任何瓜葛了。
不知道是不是风水不好,小白菜和葛品连刚搬出去没多久,葛品连突发疾病,没两天就死了。死的时候嘴角流血。
小白菜和婆婆正哭得困天黑地的时候,附近一个“好心的邻居”偷偷把婆婆拉到一边说,你看你儿子口角流血,不像正常死的,是不是被人毒死的?
婆婆心里想了一下,觉得不可能啊,儿子平时为人忠厚,不至于招致杀身之祸。
“好心的邻居”再次提醒婆婆:你看看你儿子嘴角的血,像不像武大郎?
婆婆顿悟了!是啊!我一直看儿媳妇不顺眼,她八成是个潘金莲!
“好心的邻居”这时候又开始宽慰婆婆了:你哪能这么想呢!毕竟是自己的老公,小白菜不能那么狠心,下不得去手的!——要不……你赶紧报官吧!我知道怎么走,我带你去!
小白菜的婆婆这一报官,案子正好到了之前被杨乃武骂过的余杭知县刘锡彤手里。
刘锡彤作为余杭地区的父母官,审案子有个特点,要么搞钱,要么搞人。
搞钱就是:谁送的钱多,谁赢。
搞人就是:这个官司能不能讨好上面?能不能打击同僚?能不能公报私仇?
面对那些既不能搞钱,又不能搞人的案子,要么不接,要么随便审一下就结案。
这个案子到刘锡彤手里的时候,他也认真思考了一下这个案子怎么搞。
他研究了一下,原告是葛品连的老妈,穷鬼一个。被告是葛品连的老婆,也是穷鬼一个。没得搞。
原告是个老太婆,被告是一个年轻的小媳妇。哎~这个小媳妇长得好不好看呢?转念又一想,不对!寡妇,不吉利,不能睡!
那这个案子能不能搞一下哪个人呢?想来想去、想来想去:葛品连的老板?没意思。葛品连的房东?也没意思。
哎,想起来了,葛品连的原房东不就是杨乃武吗?之前写对联骂过自己的杨乃武!
好!这个案子接了!青天大老爷要为民伸冤了!
于是刘锡彤深入群众,认真调研,把“羊吃白菜”的故事听了八遍。案子的审判策略出来了:
第一步:先把杨乃武和小白菜抓了,理由就是通奸和谋杀。
第二步:找到一个药房的老板作证,就说杨乃武在他家买过砒霜。
第三部:死刑!
接下来,刘锡彤开始开展工作了:
他先把杨乃武和小白菜抓了,然后威逼法医——当时叫仵作,说葛品连是中毒身亡,什么毒呢?砒霜!这个仵作原本在验尸报告上写的是口鼻流血。刘锡彤直接改成了七窍流血。
刘锡彤又找到一家药房的老板,让他做伪证,说杨乃武曾经在他家买过砒霜。然后把买来的砒霜交给了小白菜,让小白菜对老公下毒。
这家药房的老板说:我家从来也没卖过砒霜啊!这个真没有!
刘锡彤说:这个可以有!
药房老板一听,知县大人说有,那就有吧。自己再乱说的话,不要说店保不住了,就连命都不一定保得住。
余杭辖区内药房多如牛毛,这份差事怎么就落在这个老板身上了呢?因为他之前巴结过刘锡彤,让知县大人对他有了印象。所以出了事,马上就想到了他。自古以来,老百姓以结交权贵为荣,好像跟某个大人物聊过几句或者一起吃过饭,然后发个朋友圈,向乡亲父老宣告一下,自己也是上流社会的的一员了。上流社会的人最喜欢用两种人,一种是能开疆拓土的大将,一种是能背锅的大将。药房老板这次就赶上了。
刘锡彤把仵作和药店老板搞定之后就开始对小白菜和杨乃武严刑逼供,按照刘锡彤编好的故事提供口供,但凡有一点偏差,大刑伺候!
小白菜被逼无奈,先承认了自己和杨乃武谋杀亲夫。杨乃武虽然昏死过去三次,还是不肯承认。刘锡彤就让小白菜和杨乃武当庭对质。小白菜害怕再遭受酷刑,在堂上跟杨乃武对质的时候只敢按照刘锡彤安排的说。
杨乃武被抓的时候就开始怨恨小白菜了,你老公死了,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我要是真跟你睡过也就认了。咱俩啥事没有,你把我扯进来干嘛!
因为杨乃武宁死不屈,案子被送到了杭州知府陈鲁这里。
陈鲁一看案卷,就知道有问题。刘锡彤知道案子没坐实,不好交差。于是亲自将杨乃武和小白菜押解到杭州府,又登门拜见自己的顶头上司。见面礼是少不了的。
陈鲁一看就明白了,他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秉公执法。就是要治刘锡彤一个办案不力、屈打成招的罪,就必须把他革职查办了。那自己也要落一个用人不察的罪过。
第二种,把杨白案坐实,就是通奸加谋杀。把两人处斩,从此这个事情就翻篇了。
陈鲁简单一想,不就是两条人命嘛!哪有自己升官发财重要?!
所以在二审过堂的时候,不给杨乃武说话的机会,直接大刑伺候,跪钉板、跪火砖、上夹棍,杨乃武这一次熬不过大刑,认罪画押。陈鲁按照清朝律例,判处毕秀姑凌迟处死,杨乃武斩立决。
小白菜是穷苦人家,但杨乃武家庭条件还不错。也认识些官场上的人。杨乃武的老婆詹彩凤、姐姐杨菊贞一直在不停奔走,还向浙江按察司和巡抚衙门递状伸冤。浙江按察司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省检察院,浙江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
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初,也就是1873年,杭州知府陈鲁将杨乃武、小白菜一案移交浙江按察使蒯贺荪,按察使相当于今天的省政法委书记。
他一看案子,就觉得蹊跷。一个新科举人,放弃大好前程,为了一个女人做出一起命案?他觉得不可信。
这时候案子本来是有转机的。但是在过堂的时候,杨白两个人已经对过堂产生莫名的恐惧,之前两次过堂已经生不如死,所以这次还没等用刑呢,直接说就按照之前说的,不翻供。
我估计陈鲁大概私下里威胁过他们:胆敢翻供,生不如死!
蒯贺荪一看,这样倒简单了,不用查了。直接就报告给了浙江巡抚杨昌浚。
杨昌浚还是很重视人命大案的,派候补知县郑锡滜去余杭密查。
郑锡滜心里想,这个案子又不大,不过是两条人命而已。巡抚大人日理万机,也不会一直追问。倒不如趁这个机会好好跟刘锡彤请教一下如何在知县位子上捞钱。
于是到达余杭后直接去了刘锡彤家里。回来之后跟杨昌浚说,查完了,这个案子没任何问题。还顺带夸了一下刘锡彤在余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万民爱戴。杨昌浚信以为真,认为此案证据确凿,维持县、府、臬司原判,上报朝廷。只要刑部回文一到,便可问斩。
正常来讲,案子到了这里,已经没有任何回旋的可能性了。
但是,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进京告御状了。清朝律法,死刑案件家属可以进京上诉,也就是所谓的“京控”。
但是“京控”告御状要先滚钉板。光着身子从一个钉满钉子的木板上滚过去,往往皮开肉绽,全身痛苦不堪。杨菊贞为弟弟滚过了钉板,将伸冤的状子送进了都察院。
杨乃武姐姐滚钉板为弟弟伸冤,震惊了朝廷官员,上海的报社《申报》对此事的报道也弄得举国皆知。都察院迅速将案件奏明同治皇上,朝廷下旨此案交回原省复审。
浙江巡抚杨昌浚接到朝廷咨文,转手就将案子退给杭州知府陈鲁重审。陈鲁对杨家上京告御状非常气愤,一提审就直接用重刑,不给杨乃武半点辩冤的机会,最后当然是维持原判。但是在杭州府复审的大堂上出现了一个意外,余杭县卖砒霜证人钱老板当堂翻供,否认卖砒霜给杨乃武。
这次再审,杨乃武知道朝廷已经关注此案,在狱中写下对此冤案“八不解”的上诉状,嘱咐姐姐杨菊贞再次进京上告。都察院接到控诉,于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向同治皇帝请旨。同治帝阅奏,也觉得案件蹊跷,批转刑部。刑部复令浙江巡抚杨昌浚再审。
又交回到浙江巡抚这里了。
同治十三年,也就是1875年,十月二十九日、三十日连续两天,《申报》将杨乃武自己写的诉状在报纸上全文刊载,按照原文发表出来。很快,江苏、浙江一带的老百姓无人不知杨乃武与小白菜。并且基本上都是对他们抱有同情,认为他们是被冤枉的。
这次再审,浙江巡抚杨昌浚为了显示公正,搞了一个“异地审案”。派了湖州知府锡光、绍兴知府龚同绶、富阳知县许家德、黄岩知县陈宝善及杭州总捕厅联合办案,在绍兴府复审。湖州知府锡光任主审官。
戏剧性的一幕来了:杨乃武、小白菜和药房老板全部翻供。几个审判官明白了,这个案子是个烫手山芋。
这个案子到了现在,已经妇孺皆知。维持原判肯定不行。他们也发现明显有冤情,案子搞到这一步,迟早要查个水落石出。
推翻原判也不行,得罪同僚不说,还要打自己顶头上司的脸。他们不敢。
三堂会审是审不下去了,主审官湖州知府锡光是个聪明人,从同治十三年十月,一直拖到第二年年初,一次又一次地审,一直说案情复杂,需要调查,一直审,一直不判。
第二年年初,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皇帝即位。
原主审官湖州知府锡光已经返回自己任上去了,离开了是非之地。接下来由绍兴知府龚同绶担任主审官。龚同绶他们几个人审了那么久,对这起冤案已经心知肚明,确定是之前审错了。确定了是冤案。但是他们也不傻,继续学前一个主审官的套路,还是拖。
对于朝廷来讲,这个案子也不大,慈禧也没怎么放在心上。所以就这么一直拖着也没人管。
时间到了光绪元年的四月初,转机又出现了。都察院的王书瑞给光绪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弹劾浙江巡抚杨昌浚,说他主持审理杨白案居心不正,偏听偏信,存心回护,奉旨复查又推卸责任,案件至今仍悬而未决。有负皇恩。
光绪皇帝这时候才5岁,真正的大权都是慈禧太后手里。钦点了胡瑞澜担任重审的钦差大臣。
胡瑞澜是谁呢?前面一直没提过。因为之前的故事中他不重要。但是现在重要了。案子一开始,最早审案子的余杭知县刘锡彤向朝廷申请革去杨乃武举人身份,朝廷没有认真复核就直接批准了。
谁批的呢?就是胡瑞澜!
胡瑞澜下决心要把这个案子做成冤案中的铁案。小白菜被大刑逼供六天六夜,铁链陷入膝骨,烧红的铜丝穿过双乳,但是“坚不自诬”,屡屡昏死过去,苏醒过来就大喊冤枉。
这次反倒是杨乃武先熬不住了,万念俱灰,说:“请大人开出供词,乃武当照供承认。再也不敢伸冤了。”据说堂上的差役看着杨乃武的惨状,都动了恻隐之心。
胡瑞澜马上朝廷奏报,没有冤情,维持原判!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关注杨白案已经两年多《申报》,几乎平均每个月都有相关的文章,早期只是看热闹,越往后也越理性,认定了这就是一起冤案。而参与其中的各府衙官员就是官官相护。
一直关注案情发展的浙江老百姓也愤怒了,十八名浙江籍在北京做官的京官联名向都察院递送公呈,三十多名浙江士子联名给朝廷上书,为杨乃武鸣冤。兵部侍郎夏同善直接说:“此案如果不究明实情,浙江将无一人读书上进。”这话不是直接对慈禧说的,但就是说给慈禧听的。夏同善也是浙江人,还是光绪皇帝的老师。
这里要说说慈禧是怎么想的。
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一大批湘军将领把持地方朝政,杨昌浚是其中典型代表。慈禧并不关心两条人命,只是觉得正好趁这个机会打压曾国藩的湘军势力。于是下令由刑部在北京重审。命所有人犯、人证、物证、主审官全部到场。
光绪二年,也就是1876年,十二月初九,刑部在北京海会寺开馆验尸,现场观众人山人海。刑部仵作,也就是法医取出葛品连尸骨,骨节处皆呈洁白之色,丝毫没有砒霜中毒的迹象。
震惊全国的杨白案终于真相大白,余杭知县刘锡彤在现场长跪不起。
涉及杨白案的官员全部受到处分。余杭知县刘锡彤发配黑龙江做苦力赎罪,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宁波知府边葆诚、嘉兴知县罗子松、候补知县郑锡滜等一应官员,即行革职。
我一开始跟大家说了,杨乃武和小白菜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杨白案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但是我要坦白一件事情,刚刚讲的故事中的大部分细节都是我瞎编的。
真实的历史上,刘锡彤和杨乃武无冤无仇,刘锡彤没有对杨乃武用过刑;小白菜的婆婆在报官时丝毫没有牵扯到杨乃武;杨乃武被牵扯进来完全是因为小白菜情急之下随口编的;出面做伪证的药房老板不是刘锡彤安排的,而是杨乃武在重刑之下随口编的;杨乃武的姐姐进京告御状是真的,但是滚顶板是瞎扯的……
所以,谣言就是这么来的。编造出来的细节都那么真实,甚至有些假的,比真的还真。
耳听为虚,眼见为虚,一切为虚。
如果想知道杨白案的实情,我以后找机会再讲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