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大家好,今天说的这本书叫做《耶路撒冷三千年》,本书一共616页,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您讲述书中精髓。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所在,是惑人的阴谋与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走进耶路撒冷,这座古老的圣城,处处都充满着神秘的气息,等待着您的探索,当您踏足这片土地之时,仿佛时间穿越回千年前,这座城市到处都充斥着古朴、神秘的气质。
耶鲁撒冷作为一个朝拜圣地,千年来被不断抢夺,耶路撒冷究竟是哪个国家的?这几乎是全世界人民都想知道的问题。
今天,我们从耶路撒冷的第一任居民——耶布斯人开始了解。亚伯拉罕出生于公元前2166年,距今有四千多年,相当于中国的尧舜时期。亚伯拉罕家族迁到以色列后生下了两个孩子,一个是以撒,一个是以实玛利。以实玛利繁衍了穆斯林民族。而亚伯拉罕考虑到土地和财产的继承权、血统的保持,把以色列的产业赐给了纯正希伯来血统的以撒。前12世界,距今约四千年,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部落定国都耶路撒冷,前935年分裂成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太王国。巴勒斯坦来自非利士人,公元前135年,距今两千多年,罗马帝国驱逐犹太人,外邦人进入以色列国。
而文中出现“现在,以色列人第一次离这座城市如此之近”。
但上帝并不让他们进入迦南,而是让他们在旷野上耗了40年,这是为什么?
因为摩西在从埃及到迦南的路上,依照上帝的旨意办事,但还是犯了些错误,严格的上帝就不让他们进入迦南,而是让他们在临近迦南的旷野上呆了40年,其目的是让这一代中信仰不坚定的人耗死,摩西等人死后,上帝就指派约书亚带着以色列人开始进入迦南。
但当地人耶布斯人和海上入侵的非利士人都是以色列人的敌人。
非利士人并不那么好对付,因为他们是海上民族,见多识广、装备精良。非利士人还曾抢走过约柜。但,游牧民族的胜利并不是因为精良的装备,而是他们40余年的坚定信仰。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圣地,或为理想高地,或为情感圣地。就像犹太人心中的耶路撒冷,神圣、至高无上,值得一生守望。
走进耶路撒冷:
犹太教说:这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土地,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城内锡安山上还有他们的宗教圣殿。
基督教说:这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当然是无可替代的圣地。
伊斯兰教说:这是穆罕默德夜游登宵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清真寺。
耶路撒冷这个名称,取自希伯来文,意思是城市和平。
耶路撒冷作为欧、亚、非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6世纪至20世纪初,一直处于周围大国的抢夺、占领之中,多次易主,饱受战火洗劫。
不同教派、不同政见的人把这里当做灵魂的归宿、梦中的故乡,用生命去争取和捍卫。
许多王国高举神的大旗,不远万里来征服这座圣城,包括托勒密帝国、安提柯王朝、塞疏古帝国、叙利亚、埃及、巴比伦、波斯、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约旦都先后统治过这里。它多次被毁城者夷为平地,在一次次重建复兴后,继续凝聚着世上最狂热的虔诚和仇恨。
走进耶路撒冷,就不能不了解君士坦丁。
基督教的创始人可以说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们,但让基督教成为世界最大宗教的,有一个人的作用非常大,他就是君士坦丁大帝。
教会神父及早期基督教史学家都对他充满敬意,在但丁的《神曲》里,君士坦丁是置身于天堂的。但在其他多神教史学家,尤其是帝国晚期,对他的评价是负面的。
书中,君士坦丁坚持要在临终前进行受洗仪式,大概也意识到一辈子为了帝国也犯了不少重罪死罪,感到痛悔吧,君士坦丁相信,洗礼必能将他一辈子犯下的罪全部洗净,在离开人世之前归入基督做圣徒。仪式结束当天,君士坦丁结束了他65年的人生。
吉本也指出,他临终受洗的行为开了非常不好的头,相当于告诉后世暴君无论犯了什么罪孽,都可在死前被原谅。
走进耶路撒冷:让我们了解是什么点燃了十字军东征?
公元1095年,野心勃勃的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小城克莱芒召开了宗教会议。他面对八万群众,发表了以《奉主之名》为题的重要演说,极力鼓吹西欧人向耶路撒冷发动进攻,解放耶稣的圣墓,拯救东方苦难的同胞。这就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开始......
很多人看来,十字军东征不过是贫穷的西欧想富裕的中东,以夺取财富为目的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但仔细想想,其实十字军也并不理亏。
穆斯林的确占有了基督徒的土地,并且不断威胁他们的安全。突厥人的兵峰已经临近君士坦丁堡,如果拜占庭帝国灭亡,西欧就将失去屏障,基督教世界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而在十字军东征前,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个世界彼此争夺领土已经在中欧拉锯了多年,形成了极深的宗教仇恨,这种宗教仇恨和种族冲突成为十字军东征的导火索。
走进耶路撒冷:我们将要接触一位伟大的骑士楷模---萨拉丁,了解中东问题。
萨拉丁——伊斯兰世界和基督世界公认的骑士楷模。
萨拉丁占领了耶路撒冷后,乘胜追击,接着占领了重要的军港阿克。但萨拉丁出于骑士精神释放了囚禁了一年的耶路撒冷国王居伊,当然居伊也承诺不会再攻击他。
然而居伊还是失信了。1189年,居伊率领一小股军队围攻阿克,后来第三次十字军也加入围城,一直持续了两年,夺回了阿克。
之后耶路撒冷失陷,消息传到欧洲,震惊了教皇和国王们。1190年,又组织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由当时欧洲最伟大的三位君主带队,决心重新夺回耶路撒冷。
不过,德意志国王巴巴罗萨渡过一条小河时,竟然淹死了。确实有些不可思议,但对萨拉丁来说也是件天大的好事了。
联军的出师不利,也预示了此次出征将充满艰辛。所以,直到最后,第三次的东征并没有谁输谁赢的结局。
走进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神圣之城,对于我来说是认同的,它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了解什么是“耶路撒冷综合症”。
书中“耶路撒冷综合症”这个题目不禁让人无限遐想,心中难免疑问,这座城莫非是有何种病毒亦是某种魔力?其实到这里,耶路撒冷显然已存在于每一个人热爱它的人心中了,这座圣城不不仅仅是尘世的存在,更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想象之中。
在18、19世纪,欧洲在国力上取得了绝对优势之后,又纷纷试图染指。从拿破仑到英国首相迪士累利、再到德皇威廉二世,而这一时间段,除了政客们,许多文化名人也在耶路撒冷留下印记,果戈理、福楼拜、马克·吐温等,甚至沙俄的一代妖僧拉斯普廷,此时的耶路撒冷倒有点像一个群星荟萃的沙龙。
所以,当那些怀着美好憧憬的文艺大咖们以朝圣或找寻救赎的心情来到耶路撒冷时,眼前的景象皆让他们大跌眼镜:
弗朗索瓦惊呼这座城市是“一堆垃圾”;
福楼拜认为在这“被围墙保卫的藏尸所”里“古老的宗教都在太阳底下慢慢腐朽”;
大卫·多尔在耶路撒冷待了十七天后便离开了,“从未想过再回来”;
马克·吐温以惯常的辛辣评价道:“这个历史上最庄严、高贵的名字,已经变成了一个贫民村”;
而果戈里则患上了高大上的“耶路撒冷综合症”……
1848年,果戈里骑着驴进入耶路撒冷,为的是追寻精神上的慰藉和神灵的启示。作为一个俄国人,他认为只有一个地方能提供救赎,他写道:“在我去过耶路撒冷之前,我说不出任何话语去安慰任何人。”
事与愿违,这趟旅行对果戈里来说实际是一场灾难,他只用了一个晚上在圣墓旁边祈祷,但是他却发现那里充满了污秽和粗俗。他说:“在我将我的心智收拢起来之前,祈祷已经结束了。”这个神圣地方的花哨以及周围山岭的荒芜摧毁了他:“我内心的国度从来没有像在耶路撒冷及其后的日子里那样拥有如此少的满足。”
果戈理返回俄国后拒绝谈论耶路撒冷,不过却陷入对一个神秘牧师力量的折服,这个牧师劝服了他,让他相信他的著作罪孽深重。果戈理疯狂地损毁了他的手稿,然后将自己活活饿死,或者至少是陷入了昏迷——当他的棺木在20世纪被打开时,人们发现他是面部朝下的。
这种因耶路撒冷而让很多人精神异常的现象,也就是让人无限遐想“耶路撒冷综合征”。
但,宗教确实能给人带来幸福亦是灾难吗?
答案或许是因人而异。然而无论如何,我都相信一点:幸福和神明差不多,都存在于相信它的人心中。
走进耶路撒冷:
在我看来,耶路撒冷的重要性其实是时盛时衰,绝非静止不动,而是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有几个世纪耶路撒冷似乎丧失了它的宗教和政治重要性。在多数情况下,是政治需要,而非神圣启示再度激活了宗教奉献热情。
所以,每当耶路撒冷要被遗忘、变得无关紧要时,那些虔诚崇拜《圣经》、潜心钻研《圣经》的遥远地方的人们——不管是在麦加、莫斯科还是在马萨诸塞——都会将他们的信仰投射回耶路撒冷。
事实上,圣经基督教是在欧洲美洲比较盛行,但为什么却选择了耶路撒冷作为圣城?
其实,圣经是由四十余名犹太人合著编写的,并且,犹太人在历史上是一个流浪的民族,最初生活在西亚地区,后来辗转到东欧、西欧、美洲等地,现在又回到西亚以色列,但目前来说,犹太人最多的地方依然是美国。
总结来说,是因为圣经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96年,这个时间段正好是犹太人在西亚定居的时间,所以他们完全有理由选择本地的区域作为圣城。
而且圣经对未来神的国度描述为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也可见耶路撒冷的地位之高。
走进耶路撒冷:整个耶路撒冷还在沉睡,他们走进散落在耶路撒冷的一千多间犹太会堂,从早晨的祈祷开始,在谨遵宗教戒律的生活中度过一天。哭墙的祈祷也开始了。1948年以色列复国,流亡了近2000年的犹太人回到了耶路撒冷。宗教迫害、生活艰辛、二战中遭大规模屠杀……
多少世纪以来,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精神支柱就是有朝一日能返回耶路撒冷。而到了19世纪末,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继而,犹太的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出现。
而复国意识强烈的原因:
1、犹太人一直无国无家,在寄居国一直不被真正认同接受,之前试过的各种试图同化的办法效果都不理想。
2、欧洲民族国家浪潮兴起,打破了旧社会层级结构,社会思潮大规模革新,恰是犹太人翻身立国的好机会,复国思想出现,现实行动初步展开。
3、二战欧洲各国焦头烂额,领土利益重新划分,犹太人把握机会,通过外交政治联盟手腕争取到了建国国土。
总而言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犹太人意识到在民族国家林立的时代,唯有属于自己的国家才能不被任意欺负。
有了这种强烈的复国意识,一个漂流多年的民族才终于要有自己的家园,而赫茨尔由于他的杰出贡献,被称为犹太复国运动的奠基人,以色列首任总统哈伊姆·魏茨曼称赞赫茨尔是“大卫王死里逃生的子孙。”
走进耶路撒冷:大家一起思考一下,在那个年代,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基因最优秀?
在耶路撒冷,最开始的就是争抢,进一步是征战,是统治,是灭亡他族,是毁灭......但其实是狭隘的证明,是混乱的思维模式,没有秩序,没有哲理,没有文化,没有任何文明的基础的证明,慢慢人类找到能够平衡一切的道理,才走近文明,走近和平,人生亦是如此吧。
在以色列1948年建国之后,周围的阿拉伯邻居都痛恨这个新兴犹太国,他们认为犹太人没有资格成立一个国家,更不应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从1956年开始阿、以边境冲突不断。
一位身材瘦削的以色列中年男子似乎碰巧撞上了一个带有浓重俄罗斯口音的熟人,短暂的寒暄问询过后,双方便分道扬镳,不过此时那个俄罗斯人的身上已经多了一个装满机密文件的信封。
那位以色列男子便是大名鼎鼎的格拉耶夫斯基。1956年,这位在波兰当记者的以色列安全局特工从自己的女朋友手中盗出了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为以色列情报机构立下了不世功勋。移民以色列之后,未曾暴露身份的格拉耶夫斯基跟苏联驻以使馆的间谍招募人搭上了关系,并在以色列安全局的指挥下开始替苏联人收集情报,不言而喻,那些传递出去的情报大多是些迷惑性的错误信息。
不过这一次那个信封中装的却是千真万确的顶级机密文件。那些文件传达的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如果埃及继续威胁以色列的生存的话,以色列将不惜一战,全力出击。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向以色列的死敌们的后台传递这样一份重要情报,以色列政府显然对此经过了深思熟虑。不言而喻,其用意在于引起苏联方面的警觉,迫使其运用它在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在埃及的影响力,说服纳赛尔总统悬崖勒马,避免战争的爆发。
跟六日战争前很多其他迹象所显示的一样,这份情报的传递表明当时的以色列国对自己的实力是何等缺乏自信。
而为何以色列军在战争初期反而是没有自信,节节败退?
实际上,以色列因为卷入1956年的英法苏伊士运河之战,同时得罪了美苏两大强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怨恨也越结越深。在苏联大规模武装阿拉伯国家的同时,以色列只能得到来自西方二流强国——法国的军事援助,所以使得以色列的武库至少在数量上比阿拉伯国家逊色。
不仅如此,埃及与叙利亚更是选择在10月6日对以色列发动了战争,这一天是以色列犹太人的赎罪日,以色列全国放假,很多军人也放假回家了,同时这一天也会避免使用武器、电子器材、引擎、通讯设施等等,道路交通也会停止。这一天可以说是以色列战备最脆弱的一天,埃叙联军选择这一天进攻,打了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因此以色列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
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普通民众的情绪低落也是可想而知的。以至当时有一个政治笑话说:“最后一个离开以色列国的人请别忘了随手关灯。”
这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何拉宾在战前的关键时刻请了一个礼拜的病假,然而他并未想到这一个礼拜成了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污点。
当然,最能说明以色列在战前悲观情绪的莫过于以色列政府为自己的将士秘密准备了六千具棺材,结果虽然战争规模扩大了数倍,棺材却只用掉了六分之一。
而最终使这个千百年来不停流浪,被欺压,被唾弃,甚至被屠杀的民族重回家园的事件是——-六日战争。
但,与很多人的想象相反,六日战争不是宗教战争,不是侵略战争,也不是帝国主义征服。六日战争是阿以两个民族为以色列国的生存权而进行的一场拼杀。六日战争的意义不在于圣地,不在于领土,而在于每个民族生存的权利都必须得到尊重,没有人有权利把另一个民族的家园从人类的地图上“抹去”,或者发出类似的威胁。
这是让犹太民族热血沸腾的一天。
达扬也在一片纸上写了个便条“愿和平降临整个以色列”,他将这个便条放在希律门的方石缝中,他宣布“我们已经统一了这座城市”。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结尾反复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需要深呼吸去调整心情,也许每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和一个人生。书的完结预示着书中人生的完结。就像是自己的人生完结了一样。有一种英雄迟暮的伤感和想奔到耶路撒冷去庆祝的冲动。
苦难如沙,人生如蚌,只有经历过沙的磨练,蚌里的珍珠才会光彩照人,这就是我心中的犹太民族精神。
到这里,《耶路撒冷三千年》这部鸿篇巨作已经全部读完了,希望平心静气之时,大家都能对这个神秘而神圣的圣城多一份向往。
一座城,穿越三千年,是三大宗教的圣地,天国与尘世的两种维度——这就是耶路撒冷。
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按控制耶路撒冷的家族进行了章划分,在茫茫历史迷雾中抽丝剥茧,尽可能还原了真实的圣城,完成了一部史诗般的耶路撒冷编年史。
而当我们“目睹”完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沧桑史,回头想一想我们从这座圣城中悟到了什么,以及有哪些能够启发、感动我们的:
1.信仰的力量:一个人无论如何都要拥有一个信仰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来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来为自己提供一份奋斗的动力。
2.宽容的道理:如今,每个社会、团体、个人都居住在戒备森严的堡垒里,用偏见和固执的屏障来抵御外界的影响。如果能将心中那些偏见和固执放下,用理性知识的头脑引导我们,且怀着一颗对其他人类的怜悯之心,相信房龙所阐述的宽容精神总有一天会到来。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