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规则,七字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七字对联平仄规则?
七字对联平仄规则
一平格式。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变格式。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应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般写的对联在日常中,不会这么具体,也没有那么严格,也遵照诗词律赋规则:即一三五不伦,二,四,六分明,即第一个字不论平仄,第三个字除平起的下联,也可不论平仄的!
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规则是什么
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规则是仄起平收
对联上下平仄规则
一.对联上下平仄规则: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对联的平仄有什么要求
不管联多长,它都要遵守三条规则:
1、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因此贴对联时一定要将上联贴在右手边。
2、上下联平仄相对,且一般情况下都是用律句,三四五六七言都是如此。特殊修辞需要例外。
3、如上下联有多个句子,则需要采用曾国藩说的“调马蹄”手法。所谓调马蹄,是从骈文学来的技巧,即各句末一字依照“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顺序,再长也是如此。对联从宋代开始流行,到明清两代蔚成风气。是中国古代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儿童到文人都喜爱的游戏。宋代的对联大多是单句五言、七言,就好像是绝句的一半,其格律也犹如半首绝句。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这种情况,尤其是孟昶的联,上句“新年纳余庆”还用了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明代以后对联越写越长,到清代更出了无数“天下第一长联”,互相比赛。从孙髯翁180字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开始,到李善济392字的四川青城山长联。现在可查到的最高纪录是清代钟耘舫的江津临江城楼长联,1612字。
对联的平仄音是什么
汉字读音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一般所说的第一二三四声)。
对联将它们分为两类:即平仄。
平指的是阴平和上声,仄指的是阳平和去声。
在工对的对子中,要求平仄必须对应。
如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什么是“平仄”,对联如何分上下联
对联讲究仄起平收,即上联以仄声字结束,下联以平声字结束,平仄声区分一般分古音和今音,古音比较难,要对比《平水韵》之类的对联相关韵律知识,今音就按汉语拼音区分,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贴对联时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