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成都非遗“五朵金花”
点亮成都非遗“五朵金花”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
2019年7月,歌手李宇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第3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的舞台上,向世界演唱了一首代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歌曲《蜀绣》。
一座芙蓉城,三月雨,四月绣花针,将蜀绣的千年历史娓娓道来。一首歌的时间,也让全世界人民领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只是千年蜀绣,在中国尤其在成都,仍留存有无数根深脉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尤以“五朵金花”为之著名——蜀绣、蜀锦、漆器、竹编、银花丝。它们发源、兴盛于成都,在这里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让老成都文化的精髓和生命传承至今。
在明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大锦邀请到了五位『成都非遗推荐官』
他们分别是——
国家级非遗(蜀绣)代表性传承人 孟德芝
国家级非遗(蜀锦织造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贺斌
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 宋西平
国家级非遗(成都银花丝) 代表性传承人道安
省级非遗(瓷胎竹编)代表性传承人 谭代明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推荐官
一起动手“点亮”
成都非遗界的「五朵金花」
与推荐官们的传奇人生
孟德芝:一针一线,绘无尽芳华
▲《藏族姑娘与藏獒》
孟德芝(2017年绣制) 画稿——林跃
蜀绣又名“川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被视为“蜀中之宝”,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2006年,蜀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如今在成都,提起蜀绣,就不得不提到这位“资深绣娘”——孟德芝。以上这幅《藏族姑娘与藏獒》就是蜀绣大师孟德芝此次为我们推荐的蜀绣作品。
远处的大山、藏家民居和花团锦簇的草地、藏族姑娘灿烂朴实的笑容与栩栩如生的藏獒……画面中的一切景象,在我们指尖轻轻一点的过程中,仿佛瞬间“活”了过来。
这幅蜀绣作品体现的是西藏高原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画面背景,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很难让我们相信这是蜀绣大师孟德芝花费了8个月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制出来的。
《藏族姑娘与藏獒》本是四川知名画家林跃的画作。据孟德芝介绍,这幅作品彰显出了藏族人民安详、平安的幸福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宁静相守的境况,给予人美的感受。
孟德芝在绣制过程中,结合运用蜀绣的传统针法和乱针针法,使得整幅作品立体感强,层次分明,富有极为细腻的油画感,藏族风情尽显无遗。
▲芙蓉鲤鱼-双面绣
孟德芝出生于刺绣世家,是蜀绣界公认的刺绣专家,今年已是她学习钻研蜀绣的第41个年头。已经熟练掌握蜀绣的独特技艺和全部针法的她,尤其擅长蜀绣高精作品“双面异色绣”“双面异形绣”,其精美绣品《芙蓉鲤鱼》如今还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内,另一幅《秋色高原》则存列在人民大会堂常委会会议厅,被誉为四川非遗的骄傲。
「手机旋转90°,观赏蜀绣作品《秋色高原》」
▲双面异型绣九子熊猫图 正面
“蜀绣对于我来说,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在围着它转,已经刻在了我的骨子里,变成了我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孟德芝觉得蜀绣成就了她,同样也让她肩负起了传承蜀绣制作技艺的责任。“责任是第一位的,个人的生存是其次的。不得不去传承,这是一个没有办法停止下来的事情。”
▲孟德芝公司出品的蜀绣周边——手袋
如今蜀绣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目前,孟大师培养的学生中,有4位省级大师,八位市级大师。
除此之外,孟大师的儿子龙超,他也自愿加入到了蜀绣传承的队伍中来,在公司中负责营销推广工作,为蜀绣的发展注入了年轻力量。对此,孟德芝大师十分欣慰,觉得蜀绣的未来还大有前程。
贺斌:一寸锦缎,一腔热忱
▲《蜀竹彩韵》——贺斌
眼前这张画面极为复杂细腻的蜀锦作品《蜀竹彩韵》是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贺斌大师的创新之作,与清华美院教授张宝华合作设计,耗时一年完成。
作品复原了汉代蜀锦纹样和3种唐代蜀锦纹样,整幅作品涉及纹样设计、挑花结本、上机织造等大大小小百余道工艺,另外采用“小梭挖花”技术为图案增色多达12种,突破以往纹样20厘米、最多5色的制作水平。
蜀锦织造技艺作为成都市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之一,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蜀锦在古代是专供给皇室使用,电视剧《清平乐》中所提到的宋代灯笼锦便是蜀锦的一种,自新中国成立后蜀锦便从皇家进入到民间。
▲蜀锦织锦缎布料 图据蜀江锦院网上商店
蜀锦的制作过程繁复,要求严格,纹样设计、染色、丝线组合、织造四大工序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项都需要多年的刻苦钻研与经验沉淀,并且还需团队的默契配合。
图案设计、色彩搭配、嵌入金线……无一不显示织造人的专业水平,没有6至10年的功底,是不可能做出一块精美的蜀锦的!而贺斌从事蜀锦织造已经40多年,他因其丰富的知识积累与专业的技艺水平已被评选为蜀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在介绍自己作品的同时,贺斌还谈起了曾经学习钻研蜀锦的经历。“2003年之后,师兄弟们都转行了,我在家犹豫了很长时间……”贺斌感慨还好当时没有放弃,从小接触蜀锦的他深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不忍心看着这项技艺失传,便在成都蜀锦厂倒闭后毅然踏上了传承蜀锦这条路。
▲蜀锦的创新产品 图据蜀江锦院网上商店
他看着蜀锦从盛到衰再到现在,心中感慨万千。传承之路艰辛,蜀锦织造技艺诀窍从古至今都是在手艺人的脑子里,尚无书籍记载,全靠口头传授,言传身教,技艺流传至今,然而放弃也是新人的常态。
寻找创新是传承也是发展。贺斌认真研究分析了蜀锦特点,借助公司与博物馆的平台,加上现代化新技术,让蜀锦织造得到了多方面的创新,技艺得以保留下来。
与此同时,经过创新改造后的蜀锦,成本大大降低,走进了普通百姓家中。即使有了较为可喜的改变,贺斌觉得技艺传承依旧任重道远!
机械化生产大潮将传统手工蜀锦淹没,贺斌又带着蜀锦踏着风浪重回大众视线,一腔热忱催生出一种不畏挫折、奋勇向前的新兴力量,这种力量正如疫情下中国人骨子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般积极昂扬!疫情后的中国历尽艰辛荣耀回归,蜀锦如是。
宋西平:手艺人的手是停不下来的
▲雕填凤纹盝顶方盒——宋西平
初见这件雕填凤纹盝顶方盒,扑面而来全是它身上独有的精致贵气,它是成都漆艺大师宋西平此次为大家推荐的“点亮”宝贝。
据介绍,该工艺品器型以唐五代王建墓出土的宝盝盒为原型,盒胎挑选金丝楠木为胎。
在制作过程中,宋西平大师运用了成都漆器最具特色的髹饰工艺雕花填彩工艺——在制好的漆胎上粘帖上锡薄片,用雕刀精雕镂出凤纹纹样,涂刷黑面漆后打磨出银花图案填入色漆晕色,再用针尖在银花上拉丝刻光,通体满雕,雕刻流畅,细腻精致,同时也凸显了宋西平大师的精湛细腻的雕工技艺。
每当我们赞叹这些工业机器无法复刻的宝物时,眼前也总是会浮现出一直在坚守传统技艺的他们,一盏孤灯,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手里不停打磨着原材料,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几十年。
1972年,宋西平成了成都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第一批学徒。当时刚进入这行学习的她,因为对漆过敏,手上胳膊上连脸上都长满了漆疮,走在路上都有人侧目看她,对于年轻小姑娘来说很难堪,可那时的她倒觉得没什么。如果放在现在,刚入门学习漆艺的年轻人又有几个能忍受这样的“身心磨练”。
▲漆艺成品
宋西平从业漆器制作四十多年了,但无论和谁谈起它来,语气中却是仍不掩喜爱。“这么多年早就成了习惯,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她一有空就做漆器,或是去指点教导学生。在她看来,手艺人的手,是不能停的。
其实一开始漆器大多用来做收藏艺术品,“降低”漆器的身价,让它们走入寻常百姓家也是宋西平的创新之举。近几年,宋西平将漆艺与茶具、碗、盆等日用品结合起来,既美化了日用品的外观,大众也能消费得起。
▲宋西平大师
但近期因为疫情影响,哪怕价格压到最低,来消费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平时来买漆器的主要是外地游客,疫情一发生,游客都没了。”宋西平介绍,漆器本来成本就高,工序复杂,耗时长,材料又贵,所以市场是很小的,加上高昂的房租费,宋老师很是苦恼。
她一个人量小力微,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漆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一起来做成都漆器的传承者,这样美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它的意义。
谭代明:百年传承的指尖竹艺
▲精编熊猫茶具 ——谭代明
这一套被大家“点亮”的茶具曾被央视探索发现频道专程拍摄报道过,可谓名气十足!它以景德镇名瓷作内胎,外面采用竹丝手工编织。纤细的竹丝,柔软的竹篾,紧扣瓷胎,胎弯竹弯,依胎成形,竹丝和瓷胎浑然一体。
同时又采用了有别于传统编织技法的花丝缕空技艺,既传统又有创新,达到了视觉和技艺上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套别出心裁的竹编茶具的制作者正是来自成都瓷胎竹编代表性传承人谭代明。
▲其他瓷胎竹编茶具成品 ©谭代明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即以瓷器为胎,用纤细柔软的竹丝紧扣瓷器编织成各种精美的器物,为四川特有,主要流传在成都地区,尤以邛崃平乐镇为甚。
据谭代明介绍,制作瓷胎竹编有两大难,一是选料难,二是做工难。做竹丝需用两年生的竹子,不老也不嫩韧劲儿刚好。要挑选没有花斑,竹节长度在60厘米左右的。
砍下的竹子要经过刮青、烤色、去节、开片、定色、起薄、揉丝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成精细的竹丝,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的要求。制作时间最少需要两个月,质量高端的至少要半年。
▲立体摆件 ©谭代明
“百斤原竹子只抽丝八两”,因为要贴瓷,所以竹料的选择很重要,只有细如发丝,柔如绸缎的竹丝,接头处藏而不露,才能算是上好佳品。在竹丝制作完备后,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编制工作。在谭代明手中,出落一套成熟的瓷胎竹编工艺品,平均需要两个月时间。
或许在外人看来,这些传承了上百年的技艺,不过是时间的堆砌,但在谭代明这类传承人身上,却是数十年日复一日的坚持。
1975年,谭代明凭借自己精湛的刺绣技艺考进了成都工艺美术公司,阴差阳错地踏入了竹编的道儿。此后短短数十载,谭代明老师又经历了下岗失业、开设工作室、革新技艺……到如今其作品被更多人喜爱,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我还是希望未来有更多人知道成都瓷胎竹编,甚至有人愿意来学来做,也不至于失传。”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谭代明,在谈到这门爱了一辈子的技艺时,总是流露出无尽的爱惜与感慨。
道安:热爱,这是一生的事业
▲凤凰玛瑙坠——道安
这枚“凤凰玛瑙坠”是成都银花丝代表性传承人道安此次为大家推荐的“点亮”宝物,别看它是一枚吊坠,上面却蕴含着超群技艺。
据介绍,这件玛瑙坠全程手工耗时120个工时,以高纯度白银、天然黑玛瑙为原料,全程手工制作。高纯度白银要经过拉丝、平填花丝、焊接等几十余道重要工艺,将其做成头发丝粗细的银丝再根据设计图案手工掐丝完成。
凤凰玛瑙坠是中国元素与现代配饰的一种创新结合,凤凰与玛瑙的组合使得银花丝工艺的精美在细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圆形和凤凰的整体设计巧妙精细,寓意吉祥。
▲成都银花丝饰品
银花丝是成都市最具特色的汉族传统金银工艺品,这项技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银花丝精美细致,颇受大众喜爱。
与富贵华丽的北派银花丝不同,成都银花丝是以平填花丝手法、成品本色高雅、清丽著称。一幅完整的作品需要经历设计、银料提纯、拉丝编织、焊接等多道重要工序,制作过程涉及物理、化学、冶金、机械加工等多个领域,环环相扣,全靠手艺人的经验与手法。
道安作为银花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银花丝制作已40余年,也是目前唯一掌握银花丝制作完整流程的人,和绝大多数非遗技艺一样,传承也是她极关心的问题。
“有学校想让我去授课,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目前道安收有很多徒弟,但都尚未掌握其中最精妙的技法,只能做些简单的饰品。
“如果注定要失传的话,那我就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成品,让后人知道还有银花丝这项技艺”。
▲掐丝胸针
道安早年间为打开销路被骗,而后又因为成品价格太高无人问津没有收入,疫情期间自己门店遭受了重创,短时间内无法恢复,这些挫折一直伴随着道安前行,但她始终未曾放弃银花丝。
令她欣慰的是,女儿王晓璐正在学习打理着母亲干了一辈子的事业,女儿的加入为银花丝注入了新鲜血液,让道安看到了希望。
创新是传统技艺面临的挑战也是大势所趋。银丝画、立体摆件、银花丝首饰……如今的银花丝不再侧重观赏收藏性,而是更加注重实用性,比如将其运用在茶具制作中。与此同时,政府推广、线上网店、多渠道宣传不仅使得银花丝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客,也让道安的坚持与热爱被大众看见!
非遗美学“点亮”生活
我们在“点亮”这些作品的同时,毫无疑问也“点亮”了非遗传承人们对各自钻研的技艺寄予的一生热爱。其实,以上这些看似离我们很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也渐渐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蜀绣镜子——孟德芝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为了应对爆冷的销售市场,蜀绣大师孟德芝等人带领团队尝试开发小程序,开设微信商店,将更多蜀绣创意文创产品推广到年轻一代的视线里。
不只是她,宋西平、道安等大师都分别在淘宝、微信平台上开设了品牌店铺,大到定制个人收藏品,小到一件小小的创意产品,只要能被更多人看到,她们都在努力尝试各种途径。
除此之外,成都市此前还发布了一批非遗特色小镇名单。这些小镇散落在成都周边,每一处都承载着美而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龙溪古镇——火龙灯舞
黄龙溪古镇中的火龙灯舞、道明镇的道明竹编、平乐古镇中的瓷胎竹编……游客在游览小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成都非遗带来的底蕴魅力。
▲道明镇——道明竹编
无论是创意产品,还是非遗小镇,如今它们的存在,无疑都在“点亮”我们的生活。
文|野猪佩奇
编审 | 赵霞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投稿邮箱:cd3000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