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所里一战,113师是如何创造世界步兵史奇迹,成万岁军威名的?
三所里一战,113师是如何创造世界步兵史奇迹,成万岁军威名的?
如果说在朝鲜战场上,有哪一场战斗最令敌人心惊胆战、最能体现我军顽强意志,那一定是三所里战斗!
在该战役中,有一支队伍,十四小时行军一百四十五里,犹如神兵天降,用两条腿拼过了美军的装甲洪流,截断了西线美军南逃之路,一举扭转整个朝鲜战局,堪称人类轻步兵巅峰,就连彭老总都激动高喊其为万岁军!
那么,在变幻莫测的朝鲜战场上,究竟是哪支部队能得此殊荣?当时的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绝境,才会铤而走险呢?他们组织的三所里战斗结局如何?观看古今战事,鉴赏历史真知,对小编视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长按点赞加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朝鲜战场上的局势开始不断变化,以为胜券在握的美军被我志愿军一步步打破了幻想,而伴随着南北朝鲜军的深入作战,我军与美军也开始了巅峰对决,两者各有倚仗,美军完全凭借着武器装备的精良,为自己打开了一条通道,而我军的背后是祖国的期盼,是长久安宁和平的渴望,是在国际上挣得一席之地的勇气。因此,一时之间,战局陷入了胶着,两方各不相让,伴随着寒冬的来临,道路、桥梁也被积雪覆盖,作战环境更加艰苦。
但此时,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三一师的战士们,却顾不得寒风的袭扰,顶着风雪在树林中、山坡上急行军,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美军也正在驾驶着坦克、装甲车向着三所里袭来,同一目的地、同样的艰苦环境,不同的是双方的行军道路与武器装备,这支与大部队的失联已久的第三十八军,将会在三所里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从无败绩的美军王牌部队展开一场正面交锋,这场战争的胜利与否,关系着三十八军的存亡,更关系着抗美援朝西部阵线能否完整?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回顾三所里战斗的前因后果,以及那支铸造了传奇的第三十八军。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六日,在南方的增援部队抵达之后,前线的联合国军再次发动攻击,指挥官麦克阿瑟嚣张的表示,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事实上,在第一次战役中,联合国军早已见证了志愿军渗透穿插战术的厉害,因此在第二次战役初期,他们的行动异常小心谨慎,向北进发的过程中,严格控制着部队的行军速度,随时和侧翼的南朝鲜军队保持联系。一旦前线部队与我军交火,所有人便会立刻停止前进,确保不会被志愿军包饺子。
当然,这只是美军前线总指挥沃克的想法,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并不这么想,他认为,志愿军在一段时间的进攻后,已经失去了原本的英勇,物资装备都跟不上,士气大为下降,相反,前线的联合国军刚刚得到补充,处于最佳战斗时期,只要一鼓作气,对志愿军全力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就能彻底结束这场战争。
于是多次命令前线部队加快进度,这种想法显然是纸上谈兵,接到指令的沃克表示十分头疼,向自己的副官坦言,自己不会执行麦克阿瑟的命令,若是现在进攻,几天前的悲剧将会重演,部队会再次被志愿军切割开来,冻死在朝鲜的寒风中,他不想士兵做些无畏的牺牲,也不想自己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于是再次给自己的上级发了一封电报,表示第八集团军并没有消极作战的想法,进度缓慢只是想要构建更为坚固的前线阵地,应对接下来的进攻,并表示,自己将会在合适的机会发起总攻。
而此时在志愿军的总部,彭老总却揭穿了他的真实想法,表示应该是第一次战役给了敌军太大打击,使得前线部队出现了畏敌畏战情绪,对此,任杜平提出了一个建议,对方行军速度慢,无非就是害怕我们的包围战术,既然如此,我们就来个将计就计,让部队下抛掉一些物资,伪装成正在快速后撤的现象,彭老总也同意了这一妙计。
于是美军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在收到我军后撤的消息之后,认为是我军放弃战斗的前兆,便立刻下达快速进攻的指令,还大张旗鼓的将这个指令刊登在了美国报纸上,彰显自己的英明神武,此时的志愿军总部,看着刚收到的报纸,大家哭笑不得,感慨美军态度前后变化之大,因为在志愿军抛弃物资前,美军的行动束手束脚,异常缓慢谨慎,几乎到了每抵达一个地点,就会挖掘阵地,布置大量的火力点。但在我军实行诱敌计划,抛弃物资假装撤退之后,他们的行动又立刻加速,还信誓旦旦的将下一阶段的计划公布给了报社。
不过,也正因为美军的此番作为,让彭老总确定了,“诱敌计划”鱼儿已经上钩了,接下来就是前线战士的舞台了。
十一月二十四日,在经过了十八天的仔细侦查之后,联合国军终于确定了志愿军处在溃退的边缘,可以进行全面进攻,彻底结束战斗了。十一月二十四日,美军兵分两路发动了总攻,从东西两线,分别向我国的鸭绿江一带逼近,但他们不知道,我军早已准备好两个大口袋,就等着他们跌进去,来一招瓮中捉鳖。
二十五日夜,彭老总一声令下,东西两线的志愿军发起了全线反攻,从多个方向包围了美军,朝鲜第二次战役正式打响,开始没多久,美军西线防卫就被我军攻破,而此次在西线担任前锋的正是第一次战役中,因延误战机被彭老总痛骂的第三十八军。按照计划,第三十八军在此次战斗中,应该和四十二军配合,进攻并占领敌军中部的德川、宁远地区,然后在对方撤退的必经之路三所里发动进攻,而除了三所里,还有一个龙源里,这两处关口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守住了他们,就相当于彻底切断敌军退路,守住了志愿军的胜利。
在进攻的指令发出之后,第三十八军的三个师便在侦察连的引导下,穿插快速前进,而敌军十分坚信志愿军不会发起反击,因此战斗异常顺利,三十八军没有遭遇敌军太多的阻击,便将德川城外的敌军全部歼灭,并于二十六日夜彻底拿下德川城。但美军的侦察机也不是吃素的,更何况对方也一直非常小心的防范着我军的动作,因此,尽管三十八军进攻非常快速且完美,还是引起了联合国军轰炸机的注意,战斗一结束,轰炸机就开始在德川城内进行无差别轰炸,还通知了战线后方的美陆军第一骑兵师,以及一个土耳其旅前往德川、宁远地区,拦截三十八军与四十二军。
而三十八军的军长梁兴初也知道他们被敌军发现了意味着什么,部队向西南进攻的路线或将因此被切断,紧急协商后,梁兴初与四十二军军长吴瑞林决定放弃一切战利品,全速向敌后方挺进,梁兴初也制定出了详细的作战计划,由德川出发,兵分三路,依次炸毁美军掌握的铁路,切断他们的后路,其中第一站便是三所里,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一三师,这支队伍是三十八军中,资历最深、功勋也最为卓越的一支,在第一次战役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一一三师来说,此次行军,最困难的并不是美军的阻击,而是环境的复杂,从德川到三所里,地图上的直线距离是七十二点五公里,事实上,其真实地形全是山路,曲折难行,再加上寒冬集结,冰雪覆盖,稍有不慎,就会滑落悬崖,在过山路的时候,还需要绕行,其真实路程只会更长,并且一一三师已经连续作战两天了,部队已经陷入疲劳状态,要一夜行军实际路程大约一百四十五里地,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过程中还要面对美军侦察机与地面侦察部队的围追堵截,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师长姜潮在领命之后,还是义无反顾的带领全体战士攀峭壁,过雪山,向着复杂地形进军,在一一三师出发的同时,梁兴初也给志愿者指挥部发去了电报,详细讲述了这一计划,彭老总与其他指挥员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都觉得一一三师绝对不可能完成该任务,但一切已成定局,且看一一三师大展神威吧!
而第二站噶日岭据三所里不过百里,一旦被攻克,三所里即便被我军控制住,也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梁兴初又派出了一一四师连夜奔袭噶日岭。为了不被敌军注意到,志愿军们主动脱下了鞋子,赤脚在冰冷的雪地中奔跑,从前方和侧翼将敌军包围,在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将其一举击溃,凌晨,噶日岭被占领的消息就传回了三十八军指挥部,但此时的一一三师却没了消息,指挥部根本联系不到他们的电台,众人心急如焚,毕竟情况之险峻大家都清楚,发生危险的可能性非常高。
而此时被大家惦念的一一三师正在朝鲜山区艰难行进,为了不被敌人的侦察机发现,部队不能使用任何照明工具,只能借着微弱的月光辨别道路,给行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之前战斗超过四十八小时没有休息,战士们为了喘口气,停在大树下歇息几秒,不曾想因为过度疲劳,直接呕出大滩鲜血,但随着气息的平静,战士们一抹嘴继续跟着大部队前进,这样的事例一路上发生了无数次,还有战士累晕在地上,又在战友的踩踏声中醒来,扛着疲惫至极的身躯继续前行。
终于在九个小时的快速行军之后,前锋已经脱离了山区,进入平原地带。但正当大家准备进入森林继续前行时,师长下达了一个命令,全体放弃伪装,在公路行进,这个指令一出,立刻遭到大多指战员的反对,毕竟被发现的风险太大了,不能拿战士的性命开玩笑,但师长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一一三师现在已经处于敌人的大后方了,在之前的战斗中,从来没有哪支志愿军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因此,敌人警惕性肯定不会太高,在短暂的讨论之后,姜潮说服了所有人,大家就在公路上继续前行,很快,敌人的侦察机便从他们头顶飞过,但是盘旋多次,都没有发动攻击,师长便知道自己赌对了。
事实上,侦察机上的敌军看到了一一三师,但他们以为这是正在撤退的南朝鲜伪军,不仅没发动攻击,还用无线电通知后方的南朝鲜伪军,提醒他们准备好足够的食物和药物,迎接即将到来的友军,这番作为也无意间为一一三师攻占三所里提供了助力。因为在我军对三所里发动进攻的时候,敌军为了迎接友军,正在悠然地烹制着食物,没有任何准备,因此,一一三师非常轻易就消灭了三所里的敌军。
随后他们给志愿军总指挥部发去了电报,表示已经占领了三所里,等待下一步指示。而之前联系不上是因为他们担心被敌军侦察机探测到,便开启了无线电静默,不得不说,这个举动相当明智,因为就在他们开启发回电报的一瞬间,美军立马就监听到了,得知三所里失守,沃克大为震惊,三所里失守,就意味着美军撤退路线彻底被毁。因此,他当机立断,下令平壤、价川的部队从两路包抄,誓死夺回三所里,一天一夜地激战过后,双方各有损伤,胜负难分。
但就在此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侦查员突然发现三所里附近的美军全都不见了,他们转移了踪迹,肯定是找到了更合适的撤退地点,而这一地点正是之前预测到的龙源里。那里交通便利,丝毫不亚于三所里,而靠近龙源里最近的就是一一三师,因此,休整不久的一一三师又面临着一个艰巨的挑战。师长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派出三三七团攻占龙源里,剩余的一部分驻守在三所里。
经过一夜的急行军,三三七团到达了龙源里,但此时的他们却发现美军车队只剩下一小部分了,他们又迟到了吗?美军大部队已经撤完了吗?尽管心里异常沮丧,战士们还是打着能打一个是一个的想法,与剩余美军车队交火,手榴弹、机关枪齐齐上阵,将这一小波美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不过战后,在俘获的美军口中,他们得知了一个好消息,美军大部队还在后面,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没有迟到,还靠着双脚跑赢了美军的车队。
事实上,在几天之前,美军内部就召开了一次会议,内容就是如何与志愿军作战,麦克阿瑟坚持已见,表明我军不过六万,不足为惧,但沃克请求撤退,而不管是进攻还是撤退,他们都应该问问志愿军同不同意!
此时他们放弃了进攻,准备撤退,但三所里、龙源里这两个重要关口都已被我军占领,不得已,美军第九军南下、联合国军北上,共同打击我军在此的战士,在数十架轰炸机的支援下,一一三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所有人都明白龙源里的重要性,将直接决定朝鲜战场的整体局势,因此,所有战士都抱着全军覆没的决心,拼死守住阵地。
而为了分散美军的火力,一一二师三三团将敌人引至松骨峰一带,在轰炸机的轰炸中,狙击敌方十几个小时,第一营第一连连长戴玉义指挥部下接连打退美第二师数次,抵挡住了坦克、飞机和炮兵掩护的五次集团冲击,在这场印红半边天的火海中,无数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打到最后整个连只剩七名战士。而为了纪念松骨峰的惨烈,负责战地采访的作家魏巍还根据其真实事迹,写成了一篇著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第二次战役中,三十八军顶住了美第九军、美二师、美二十五师、韩一师的进攻,击退了美骑兵一师和土耳其旅,其中,骑兵一师与美二师都是二战时,欧洲战场的主力部队,战功赫赫、威名远扬,面对着这样强大的敌人,三十八军依旧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毙伤俘敌人一点一万人,缴获各种火炮二百三十九门,汽车一千五百余辆,而志愿军西线六个军作战,共歼敌二点三万余人。
在整个第二次战役过程中,毫不夸张的说,第三十八军战果在三分之一以上,对此,彭老总特意发电嘉奖,激动的在电报中写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自此之后,第三十八军便有了一个万岁军的称号,也是解放军中唯一获得此称号的荣誉战队,而远在北京的伟人看到这份战报时,也笑称彭老总真是性情中人!
而志愿军取得的胜利也震惊了全世界,正如美国某报的发文,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在抗美援朝的四次战役中,三十八军共毙伤俘敌军四点五四万人,上万名指战员荣立战功,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军队也于一九五三年七月正式归国。
这支战队的成就也远不止于此,事实上,在解放战争中,他们就从我国的东北松花江畔抵达西南的滇越边境,纵横五千公里,转战十一个省市,歼敌十六万人,攻占大小城市超一百多座,几乎解放了半个中国。这支部队还创造了解放军军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支摩托化部队,第一支电子对抗大队,第一支防空混成旅等等,在中国各集团军中,第三十八军也是其中兵力最多、兵种最强、武器装备最优良的一级部队,还是解放军的三大王牌部队之一!
一九六六年二月,三十八军从东北调往保定,接替了第六十九军的防务工作,负责拱卫首都北京。在和平建设时期,三十八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一九八五年被改编为中国第一个陆军集团军,各方面实力大为提升,成为中国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一流部队。二零一七年,三十八军被改编为中部战区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开启了强军路上的新征程。
而第三十八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也让全世界明白了,我军在第一次战役中的超常发挥并不是侥幸,而是卓越的指挥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的斗志,再加上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兵法智慧,多重因素结合,造就了顽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也让世界再也不敢小瞧了中国军队,维护了我国近七十年的和平生活,而访问老兵时,经常会听到他们讲,他们那一辈人把该打的仗都打了,自己的后辈们就不用打了,不用受那么多苦了!
事实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新征程,我们只能说自己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同时,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个艰难抗争的年代,先辈们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值得千秋万代永流传,而他们在抗战时期一步一个脚印得出来的经验,也为如今中国陆军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有相关资料也显示,目前我军所用的几乎全部新装备、编制以及新战法,都是从先辈的实战中得出经验,之后推广至全军。因此,不管历史如何变迁,我们都不会忘记曾经为了国家安定和平,而英勇献身的所有战士!
好了,今天的视频到这里就结束啦!对于三所里战斗,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喜欢小编视频的朋友,也千万别忘记长按点赞加关注不会错过之后更多精彩内容,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