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创建于,洛阳白马寺建于什么朝代?
白马寺创建于,洛阳白马寺建于什么朝代?
洛阳白马寺建于什么朝代
创建于
东汉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
古刹
,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
中国佛教
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白马寺什么时候建立的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修建的第一座寺院,是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发展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尊称为“释源”和“祖庭”。
据有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夜寝南宫,梦一身高丈六、顶现灵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飞绕殿庭。
第二天早朝,汉明帝说梦。博士傅毅奏道:臣闻西方有神,人称为佛,似陛下梦境。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
蔡音等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险途。当他们历尽艰辛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时,巧遇天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看到了高僧携带的佛经和释迦牟尼白毡像。蔡音等恳请高僧赴东土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高僧随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到达洛阳。汉明帝大喜,礼待高僧,并安排他们暂住鸿胪寺(汉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
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兴建僧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命名“白马寺”。“寺”字源于天竺僧暂住的鸿胪寺。后来,“寺”便成为中国寺院的统称。
白马寺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着一口明代大钟。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明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诵佛;钟声悠扬飘荡,四野传响,经久不绝。更妙的是:远在三十里外的洛阳钟楼大钟,也会随声应和。这就是民间流传的“东边鸣钟西边和”之“马寺钟声”。
白马寺塔的来历
关于白马寺名称的由来,包括二层含义。其一,我国的第一座僧院为什么取名“白马”;其二为什么叫“寺”。为什么取名“白马”?就目前所见资料而言,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为“白马驮经”说。此说略谓:东汉时,明帝刘庄派人“西天取经”,因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国都洛阳,故将所敕建之僧院命名为白马寺。《水经·谷水注》说:“于是发使天竺(即印度。据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说: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古印度大致辖有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领土)写致经像,始以榆欓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洛阳伽蓝记》说:“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魏书·释老志》说:“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就是持“白马驮经”之说的。
第二种说法,多数游人较为陌生。此说大意谓:在很早的时候,有一位外国国王(或谓印度国王),本打算毁掉国内所有的佛寺,其中有一个名叫“招提”的僧院,非常富有,尚未及毁,夜见白马一匹绕塔悲鸣,国王信其灵异遂罢毁寺之举,并改“招提”为“白马”。以后其他僧院(包括中国最早的僧院在内)也多以袭而取白马为名。佛籍《高僧传》(南朝梁释惠皎撰)等持此说。我们姑且称作“外国白马绕塔悲鸣”说吧。
另外,还有第三种说法。据今寺内保存的明代《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文说:“汉明帝永平八年,闻西域有佛,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摩腾、竺法兰二沙门以归。至十年,始立寺。初名招提,后王有欲毁寺者,夜见白马绕塔悲鸣而止。固更名白马云”。公元1914年,由张敬轩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寺碑记》也说:“营寺于兹,初名招提,后更名白马”。按他们的说法是,由汉明帝敕命修建的这个佛寺“初名招提”,后因夜见“白马绕塔悲鸣”,才改称为“白马”的。此说好像是由第二种说法演化而来的,但毕竟有不同的含义;前者,“白马绕塔悲鸣”发生在别的国家;后者,“白马绕塔悲鸣”发生在中国,具体说,是发生在汉明帝所敕建的中国第一座僧院。
“白马绕塔悲鸣”之说,白马寺毗卢殿保存的明代《王诤诗》刻石就有“犹闻绕塔马悲鸣”的句子。
中国的第一座僧院为什么取名为“寺”?原在印度的时候,僧徒们聚居的地方,称为“僧伽蓝摩”(《洛阳伽蓝记》之“伽蓝”二字即其省称),意译为“众园”或“僧院”。在佛教传播于中国之后,正是由中国最早的僧院洛阳白马寺开始,才第一次被称作“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左传》注疏也说,九卿所居之处谓寺。“寺”本为中国古代官署的一种名称。如大理寺、鸿胪寺等;因前边提及的东汉明帝刘庄遣使西域,拜求佛法时,曾有二位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汉使邀请来到洛阳,最初被安排在“鸿胪寺”暂住,后在汉明帝所敕建的僧院建成后,即取“鸿胪寺”之“寺”为名,并于“寺”前冠以“白马”,称白马寺。宋代高承所撰的《事物纪原》说:“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盖指此(亦见《清一统志》)。再后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寺”字更演化成了中国僧院的一种泛称。此外仍另有以“伽蓝”、“阿兰若”、“梵刹”等泛称僧院的。
白马寺这个名字,不见于东汉时文献,也不见于曹魏时文献。它最早见之于西晋时僧人竺法护的译经记中。说是,竺法护曾于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四月,在洛阳白马寺译《文殊师利净律经》;十二月译出《魔逆经》;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在洛阳白马寺译出《正法华经》。就是说白马寺之名见于古代文献,距白马寺的最初创建(公元68年)已经是二百年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