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本文目录
1.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2.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3.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4.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什么剧种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这是一个口头传承的传说故事,叙述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结识同窗梁山伯,最终却无法结下姻缘的爱情悲剧。
在2003年将梁祝传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还是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
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去世了,家人将其葬在马乡官路西沿。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船队的前进,祝英台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中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这是故事的最早记载。
张读《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在《鄞县志》、《宁波府志》、《宜兴荆溪新志》中皆有记载梁祝的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山伯永恋祝英台。”,一曲凄美悱恻的《梁祝》,传颂一段感人至深的千古爱情传奇。
那你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怎么回事吗?且为你娓娓道来。
浙江上虞一祝姓员外家,有一美丽聪慧的女儿英台。她自幼喜读诗书,听闻杭城大儒周士章办书院招收学生,遂向父请求赴杭城求学。
古代女子本无资格出外游学,就是男子亦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祝父拘于礼教反对女儿出外读书,可他视女儿如掌上明珠不忍断然拒绝,遂提出三个女子不宜外出的理由。
英台机敏一一反驳父亲,甚至成功假扮算命先生骗过父亲,以示自己女扮男装的高明。父亲终拗不过英台求学心切,只得答应其请求。
那日英台带着同样女扮男装的书童银心,一路赏玩景色突遇大雨,只得避雨草桥亭,邂逅同样避雨在此的梁山伯与书童四九。
山伯出生于浙江会稽书香之家,虽家境贫寒却生的玉树临风,英台一见顿生好感。英台一问得知山伯亦是到周士章处求学,两人相识恨晚交谈甚欢。
可银心惯性称呼一声“小姐”,令山伯愕然。英台反应迅捷假称银心说的是家中小九妹,同样喜欢出外求学。山伯随口说道男女同是父母生,女孩亦应读书求学问。山伯一言顿使英台感觉志趣相投如遇知音,遂问生辰,山伯痴长一岁,两人草桥结拜为兄弟。
雨停后两人结伴同行来到老师处,书院只剩一个套间宿舍,于是英台住里间山伯住外间,两人遂同吃同住相互切磋学问,同窗三载情义日笃。三年间老师与师母已辨出英台女儿身,唯有山伯质朴懵懂不辨雌雄。三年期满英台欲返家,可她与山伯朝夕相处早已情根深种,于是拿出玉佩留给师母,想让其为自己与山伯做媒人。
英台离开那日,山伯不舍十八相送,路上英台多次暗示自己女儿身,山伯依旧木讷无知。英台无法只言要将九妹嫁于山伯,并留下“二八天,三七天,四六天,上虞来见”之言后归家。
山伯返回书院,从师母处才知英台本为女子。他才恍然知晓英台所嫁九妹乃是其自身,欣喜若狂之下,依英台留言三十天内赴上虞求亲。谁料山伯兴冲冲而来却兜头一盆冷水,英台已被父亲许嫁官宦子弟马文才。祝父虽不喜山伯,却也许其与英台于楼台相见,只想让其于无法更改的事实面前知难而退。
山伯与英台再见恍若昨日,英台留言本是重要事情说三遍,让山伯十日内提亲,可山伯却误将留言相加姗姗来迟,致使英台将嫁他人木已成舟,两人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
山伯无奈悲愤返家后相思成疾,很快就病逝了。
英台听闻山伯死讯,不顾父亲阻挠前往会稽哭孝。英台返家后誓不出嫁,可怎敌父母病卧在床以死相逼,于是提出出嫁那日要外披红嫁衣内穿白丧服,路过山伯墓时要亲往拜祭。
马文才太喜欢祝英台遂答应其所有要求。
英台出嫁那日,她来到山伯墓前,脱去红喜服动情怮哭,情动天地风云突变大地塌陷,山伯墓裂开,英台见此景纵身跃入墓中。祝马两家人想抓未抓住,只见山伯墓合拢顿时风和日丽,一对彩蝶翩然起舞,围绕墓地双双飞。
这应是戏曲等多方演绎最多的梁祝千古爱情的版本,世人皆以为这只是传说,可是历史上却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人。梁祝故事散见各种史料,而记载最为详细的应是晚唐张读所著《宣室志》。
此书记载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装出外求学,与会稽梁山伯为同学。英台学习期满返家两年后,山伯寻访同学聚会时才知英台为女儿身。他回思青春往事,方觉英台已在其心中留下深深印迹,遂请父母赴祝家提亲,可是英台已被父亲许配马家。其实英台心中对山伯亦有别样情愫,听闻山伯前来求亲,可惜来迟只能有缘无分,其心中唯有叹息错过就是一辈子。
山伯爱而不得无奈放手,随后他踏足仕途虽任鄞县县令(今宁波),却情结未解郁郁不欢成疾而亡。
英台听闻山伯为其相思抑郁而亡痛彻心扉,可其有婚约在身不得不嫁。等其出嫁那日,船行半途突然风起云涌船不得行。船夫言此处乃梁大人墓地所在,经常发生此种情形,他们皆要到其墓前拜祭一番方好。
英台今闻山伯墓在眼前,执意前往其墓拜祭。谁料就在英台痛哭山伯之际,山伯墓突然裂开,英台遂跃入其中与山伯合葬。随后马家并未将儿媳英台之事引以为耻,反而将此事上报朝廷,宰相谢安感梁祝之情,奏表其合葬墓为义妇冢。
我们由史料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只是平凡普通之人。东晋时期男人追求美皆有些女性化倾向,简单说就是东晋男子皆有些娘。由此英台女扮男装,山伯纯朴未辨清雌雄,两人因故错过同学恋。可以说两人之间并无轰轰烈烈的爱情,只因错过才显其爱情之美。
东晋是封建社会追求个性自由,最为开放对女子最宽容时代。我们从祝父能同意女儿女扮男装求学,就可见东晋开放之风了。由此可见东晋虽动乱频发,却是至情至性朝代,因而马家并未将英台于出嫁途中与山伯合葬,当做既丢里子又丢面子的羞事,反而感其情认为此为至情纯美之事上报朝廷。
正逢当朝宰相谢安,亦是当世只钟情夫人不纳妾唯一高官,其至情至性之心顿时被梁祝之情打动。
山伯相思而亡,英台为报答山伯亦为心中那份深情,跃入墓中合葬则更为感人肺腑,遂谢安奏报朝廷旌表其墓为“义妇冢”。
梁祝故事由马家与谢安渲染广为人知,后世为将英台塑造成追求爱情反抗封建势力的形象,遂添加了英台早已倾心暗许姻缘,又丑化祝父马家等封建势力逼嫁逼婚,致使梁祝生别离死相随双双化蝶等情节,逐渐演绎出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
口口相传的俗套掩盖了历史真实,真实梁祝之平凡错过唯其真挚纯美感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啊。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中国古代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名为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依然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孩,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去世了。
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中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什么剧种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由徐进等根据传统戏和民间传说改编。发表于《人民文学》1951年12月号。写祝英台扮男装去杭州求学与书生梁山伯之间的爱情悲剧。英台与山伯同窗三载,情谊深厚,而山伯一直不知英台为女子。后英台奉父命返家,事前留下玉坠托师母作媒。
下山途中,又假九妹自许山伯。山伯从师母处得知英台一片深情,前往祝府求婚,而祝父贪财恋势,已强将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在与英台书楼相叙后气绝身亡。英台抗婚不从,出嫁途中经山伯墓前,哭开坟墓,纵身跃入坟穴。后二人化作蝴蝶,双双飞去。
剧目特色
“十八相送”是本剧中很有特色的一场重头戏。山伯送英台下山,二人边走边唱,祝英台连用了10个比喻暗示山伯,唱词通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从书房门前到观音堂跪拜,经过一连串比喻之后,英台见山伯仍不领悟,不免有些急躁,她唱道:“只可惜对牛弹琴牛不懂,可叹梁兄笨如牛。”象是讲给山伯听,又像是自我感叹。
待山伯露出怒容,她又赶忙唱:“请梁兄,莫动火,小弟赔罪来认错”,节奏上一板一字,显得异常诚恳。这段表演,把山伯的憨厚和英台的热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山伯临终”的一段唱,在唱腔设计上颇具特色,是越剧小生流派之一“范(瑞娟)派”的一曲成功之作。
她以越剧老调为基础,吸收了京剧曲调中“二黄”及“反黄”转调的手法,创造了“弦下调”,唱起来深沉凝重,从“待儿看来”到“儿死后要与她同坟台”前后30多句唱词,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梁山伯忠厚笃诚、温文尔雅的品格。听起来如泣如诉,九转回肠,令人感动。
以上就是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的全部内容,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