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朱先生要兆海亲手撕下倭寇毛发,先生背后原型令人震撼
《白鹿原》朱先生要兆海亲手撕下倭寇毛发,先生背后原型令人震撼
鹿兆海牺牲留下一个铁盒子,营长用手没有抠开,正准备用牙咬。朱先生赶忙制止“不要用嘴碰它,太脏”。他告诉营长里面是一撮死人头发。谁知打开才发现,里面足有43撮,都是鹿兆海从日本鬼子头顶薅下的头发。
朱先生是陈忠实《白鹿原》最先构思的人物,《白鹿原》中人物众多,很多人物也都存在各自的原型,比如白灵的故事中有革命女青年张景文的人物事迹,鹿兆鹏的身上有白鹿原孟村一位北京求学的进步青年的影子。但陈忠实只能了解到这些原型人物的片段人生,在艺术加工之后,创作出小说中的几位鲜活人物。
《白鹿原》最受人敬重的朱先生也存在原型,与其他人物不同,朱先生是“唯一一个具有比较完整的生活原型的人物”。
年幼的陈忠实尚未识字时就听说村里有位“神人”,神人名为牛兆濂,不过知道他真名的人少之又少,大家更愿意称其为“牛才子”,陈忠实父亲就是牛才子的粉丝。
小时候,一家人围坐一起剥苞谷,干活干累了小孩子就会打盹,这时父亲便会给大家讲故事,只要讲到牛才子的传奇事迹,陈忠实就会听得津津有味,止不住得提问。
牛才子是清末最后一批举人,在村中具有极高的声望。据说,他站在院子里观星望月便能断定明年种植何种作物可以丰收;村民丢了牛,他掐指一算便指出寻牛的方向。牛才子的形象在年幼的陈忠实心里异常伟岸,俨然成为一个神话。
长大阅览群书,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陈忠实才意识到,其实牛先生之所以在村民心中如此传奇,大概是因为先生学识渊博,洞察事物缜密精细,能够察觉常人不常关注的细节,经过理性推演才能做出很多准确判断,这对于知识水平极低的村民面前,自然是神乎其神了。
围绕在牛先生身上的传闻不止这些,还有一个更是堪称传奇。当年破“四旧”,小将们刨了牛先生的墓,万万没想到,墓道的暗室是用泥砖所垒,经过多年风雨洗礼,泥砖早已与墓穴暗道融为一体,小将们想拿走块墓砖都不可能。人们传言牛先生生前已经猜到会有人掘墓,所以才不用烧制的石砖垒砌。不过,这终究都是猜测,这些传言更加增添了牛才子的传奇色彩,而当年墓穴为何如此垒造,就不得而知了。
与牛才子的缘分远不止于此,陈忠实在筹备《白鹿原》一书时,翻阅蓝田县志寻找灵感,没成想这部县志竟是出自牛兆濂之手,他作为总编纂带着8位编者共同完成了蓝田县解放前最后一个版本的县志,并且与陈忠实不期而遇,这中相逢是何等的美妙。仿佛一种隔空对话,遥远的牛才子将传承蓝田故事的重任交接到了陈忠实手中。
在阅读县志的时候,陈忠实切实阅读到牛先生写的编者按,表达自己对于诸事的看法和总结。一瞬间,那个飘忽在民间的神话人物在陈忠实面前变得“可观可感”,亲切非常。将牛先生写进自己的书中的欲望更加强烈,于是陈忠实继续搜寻牛才子的真实事件,对他触动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牛先生抗日事迹。
当时,牛先生联合几位有识之士,在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发表抗日宣言,立誓抗击日寇侵略,同时决心亲赴前线,走到潼关时被劝回。作为一位文人学者,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这是何等气节,又是何等品格。陈忠实回忆看到这段事迹的心情,“一位铮铮铁骨的老知识分子,巍然如山立在我的眼前”。
牛先生作为程朱理学关中学派的最终一批传人,时代更迭中他也终面临新理念的挑战,曾经桃李天下,甚至有韩国学生慕名而来,书院萧条时弟子已经散落各方。于是牛先生开始潜心编纂县志,为后世录下了珍贵文字遗产。
就这样,牛先生的民间传言与真实事迹共同在陈忠实的心中交织、融汇,最终塑造出白鹿原中鼎鼎有名的朱先生。
《白鹿原》中朱先生的诸多事迹几乎正是牛才子的鲜活演绎,朱先生一生刚正不阿,充满智慧。作为读者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便是朱先生听闻鹿兆海即将前往前线与日本鬼子殊死一搏的时候,朱先生题字“白鹿精魂”为弟子鹿兆海壮行。告别前,朱先生冷冷说道“回来时给我带一样念物:一撮倭寇的毛发。”兆海敬了一个军礼,直言不难办到。朱先生补了一句“要你亲手打死的倭寇一撮毛发。”
后来鹿兆海在战场殊死搏斗,英勇牺牲为国捐躯。临死前,他将一个铁盒子递给战友,托他带给朱先生,正是前文描述的那段场景。盒子死死扣住,最后被手劲儿大的打开时,连朱先生都没想到,里面竟有43撮倭寇毛发!每一撮都用铁丝箍住,众人瞪起眼睛,惊讶不已。朱先生说道“兆海我明白了,你杀死了43个倭寇”,在安置的灵棚前,朱先生焚烧了毛发,祭奠兆海的魂魄,焦臭的气味扑鼻,很多围观人群呕吐不止。
兆海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他的一身正气更是离不来朱先生自小开蒙的言传身教。朱先生的形象伟岸高大,是白鹿原所有村民的主心骨,朱先生去世时天降大雪,万人送别,结束了他传奇又壮阔的一生。正如黑娃写的挽词“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