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嚭-一个复仇青年的堕落之路,一个安插在吴国的“潜伏者”
伯嚭-一个复仇青年的堕落之路,一个安插在吴国的“潜伏者”
伯嚭,又作伯否,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吴王夫差时期官至太宰,人称太宰否,吴国亡国第一奸臣。说起他,大家都比较陌生,但是大家不要小瞧他,没有他,就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没有他伍子胥不会冤死,没有他吴王夫差不会自杀,春秋格局或许会不一样。
吴越争霸中,伯嚭俨然像一个“潜伏者”,成为越王勾践安插在吴国高层中的一名“特工”。他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他的使命似乎是专门颠覆吴王政权的。
这是历史对伯嚭的盖棺定论,难道伯嚭真的一开始就是这样吗?难道他一开始就想做奸臣,遗臭万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复仇青年的堕落之路。
一、逃亡吴国,子胥举荐
伯嚭,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是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父亲郤宛,是楚王左尹,为人耿直,贤明有能,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受人忌恨进谗,被贪婪的楚令尹子常所杀,并株连全族。但伯嚭侥幸逃离。
往哪里逃?这是摆在伯嚭面前的一个难题?他最后选择到吴国去,因为同为楚国逃亡者的伍子胥在吴国发展很好。
伯嚭和伍子胥并不相识,但是,基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的缘由,在一次盛大晚宴上,伍子胥向吴王阖闾举荐了伯嚭。阖闾任伯嚭为大夫,让他与伍子胥一起图谋国事。从此,伯嚭仕途顺利,青云直上。
二、兄弟齐心,共谋伐楚
刚到吴国的伯嚭,心怀族灭的仇恨,感恩吴王阖闾的知遇之恩,心中翻腾着的,还只是如何仰仗吴国之力,出师伐楚,以一雪父死、族灭之辱。他对伍子胥举荐非常感激,两人一起同舟共济、出谋划策,朝夕为训练吴师尽力,配合得倒也十分默契。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应子胥、伯嚭复仇伐楚的请求,重用孙武为大将,子胥、伯嚭为副将,大举攻楚。吴军溯淮而上,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这一役,几乎使堂堂楚国陷入绝境,不得不迁都于鄀。
三、官至太宰,逐渐腐化
吴王夫差继立为王,任命伯嚭为太宰。太宰,掌管王家内外事务,因为与王室联系非常紧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很有权势,易受宠信。当一个权势滔天后,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德行,很容易就会被各种诱惑拉下水。也就是在这个位置上,他开始贪污腐败,留下贪财好色的污名。
三、贪佞为己,放虎归山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出兵伐越,双方激战于夫椒,结果越军大败,不得已,越王勾践派娴于辞令的大夫文种,入吴求和。但在伍子胥的反对下,吴王夫差拒绝和谈。这时,大夫文种想起伯嚭,认为他贪财好色,而且深得吴王信任。于是,越国在内宫精选八名美女,备足白璧二十双、黄金千镒,让文种暗中登门拜见伯嚭。
果然,面对金钱和美色诱惑,伯嚭贪婪淫邪之心顿时升腾,哪里还有什么爱国情怀和做人的良知。伯嚭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力挫伍子胥,说服吴王夫差答应和谈。后来,越王勾践夫妇带领范蠡等三百人入吴,以作人质。
为求在吴国能够自保,勾践一次次用金钱美色贿赂伯嚭,伯嚭越陷越深,已然在越国的“贼船”下不来了,且与越国利益绑定,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如果不继续帮勾践,他如果举报自己,自己也是死路一条,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在“卖国”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他又错走两步昏招:一是千方百计美言,赞誉越王勾践对吴王夫差的“忠”和“顺”,说服夫差释放勾践归国。二是将越国美女西施献给吴王,让吴王沉迷美色,荒废朝政,不听伍子胥劝诫,国力渐弱。
四、冤杀伍子胥,国破身亡
越王勾践捡得一条性命回国后,一方面,勾践以文种治国,以范蠡治军,自己则卧薪尝胆。这样,经过“十年生聚”,越国实力大增。
伍子胥足智多谋,明于治乱,疾恶如仇。在“吴越之争”的许多重要关头,一再与伯嚭争议于吴王廷上,成了伯嚭贪赂卖国的极大障碍。一旦他贪贿通敌的行为被伍子胥掌握,那就是伯嚭的末日。为求自保,他将屠刀挥向昔日的战友,来个恶人先告状,以通敌叛国罪名,将伍子胥冤杀。这无异于自毁长城,吴国已经没有人能阻挡越国进攻的脚步了。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再次率师伐吴,吴败亡国, 夫差自杀。越王勾践进入姑苏城,百官称贺,伯嚭也在朝列中,自以为以前曾于勾践有周全照顾之功,因此面有得色,向勾践拜贺。勾践却下令诛杀伯嚭,罪名是“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也”。
曾哥说:
他曾经也是一名热血青年,他曾经也励精图治,只因利欲熏心,祸国殃民,在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最后被受贿国以受贿叛国罪诛杀,大快人心。对我们几点体会:
1.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真是至理名言,让你滑向深渊可能只是收受一包烟、一瓶酒,但是只要走出这一步,你就可能很难回头,越贪越大,授人以柄,不得不干更多违法的事,最后埋葬自己。
2.功成名就之时要清醒。越是自己功成名就之时,越要认清形势,越要自律自省,那些荣誉和财富的诱惑可能接踵而至,要把握好原则,不能忘乎所以,一着不慎,可能一蹶不振。
3.低谷时要韬光养晦。勾践目标很明确,即使在吴国做人质,也不忘国仇家恨,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在吴王夫差面前为奴为仆,吴王病了还亲自尝粪便伺候,最终成就一番霸业。用电视剧大明王朝里的一句台词就是:思危、思退、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