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进豫·洛阳:朝圣龙门石窟之西山石窟
53)进豫·洛阳:朝圣龙门石窟之西山石窟
龙门石窟,国一,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开凿于北魏,经东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营建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龙门石窟沿伊河两岸的龙山和香山开凿。以伊河为界,龙山石窟群为西山石窟,香山石窟群为东山石窟。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在宋代式微。四百多年,营造出西岸、东岸绵延一公里的大小窟龛二千三百多个,造像多达十万余身,为后世留下无比辉煌的灿烂佛教文化,所以到这里,只能用“朝圣”一词!有点遗憾,鱼和先生的这次朝圣之旅,适逢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石窟古阳洞在修。
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龙门石窟带给人的美好在于你重温时,这种感觉愈加强烈。西山石窟有龙门石窟的标志性石窟造像--卢舍那大像龛,瞻之佛陀的超脱、智慧、慈悲皆得于心。从龙门景区大门依次可观:潜溪寺、宾阳洞、敬善寺、摩崖三佛、万佛洞、莲花洞、魏字洞、唐字洞、奉先寺(卢舍那大佛)、药方洞、古阳洞、火烧洞、皇甫公窟、路洞和极南洞等。然后由漫水桥过伊河去瞻东山石窟。
潜溪寺,龙门西山石窟北端的第一个大洞。唐高宗年间开凿,窟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介绍上说:“本尊阿弥陀佛,著褒衣博带袈裟,姿态静穆自若。左右观世音、大势至,表情文静,三像合称‘西方三圣’。”
窟门北壁有后人刻的寿字
陈抟十字卷碑
陈抟,唐末至北宋初年隐士。为中国道教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著名人物,曾先后隐居在武当山、华山。北宋太宗时被赐号“希夷先生”,该洞正壁上层石碑上阴刻有一幅龙门山水图(见下图),有山峦、寺院、河流、洞窟及古都洛阳北面的邙山,下层由他书丹的十字卷碑(见上图),反映出他书法雄奇、奔放的特点及其个性的洒脱和不羁。(摘自景区说明介绍)
宾阳洞周
宾阳三洞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建成于唐高宗时期,主尊为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右手大拇指的缺损,造成现在看上去很怪异的、酷似耶的手势。
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洞外壁两侧有力士,北侧完好。洞口壁有供养菩萨和护法天神。
释加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左右各有一蹲狮,两侧迦叶和阿难。再外侧为文殊和普贤。
资料上载:窟口内壁有四层浮雕,最上层是“维摩变”,第二层为舍生行善、轮回果报的本生故事,第三层是帝后礼佛图,左为孝文帝,右为文昭皇太后。最下层是十神王浮雕像。现在游客已经看不到这些。尤其是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是龙门其它窟内所无法比拟的,它和最上层的维摩的形象被盗凿了,帝后礼佛图现居米国。
南、北二壁分别为弥勒佛和燃灯佛。
↓宾阳南洞外的“伊阙佛龛之碑”。有关介绍如下:《伊阙佛龛之碑》通高约5.00米、宽1.90米。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计一千六百余字。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其母长孙皇后逝世后做功德而开凿,落成后,唐太宗于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亲自大阅于伊阙。这通碑原为北魏所雕宾阳中洞的造窟碑,李泰为节省费用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关于该碑的记载,始见于宋嘉祐六年(1061年)欧阳修之《集古录》及赵明诚之《金石录》。
宾阳南洞
宾阳洞周窟龛
↓在宾阳洞与敬善寺之间有很多“优填王造像”这样的小佛龛。里面的佛像是最早期的释迦摩尼雕像。他们身躯健壮、高肉髻、鼻直口小、脸部方平,大多光脚倚坐在莲台上,且一副冥思模样。龙门石窟最早的优填王造像是在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雕凿的。
↓敬善寺位于宾阳洞南面的半崖处,介绍上说:此洞窟唐高宗显庆、龙朔年间开凿,因石窟外北侧有唐代宣德郎守记室参军李孝伦撰《敬善寺石像铭并序》而得名。功德主为唐太宗纪国妃子(纪王慎的母亲)韦氏。敬善寺原是北魏时期龙门八大寺院之一,唐代亦很繁盛。
敬善寺石窟分前后两室。前室窟门两侧刻两力士、两菩萨。后室是敬善寺中央主尊阿弥陀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四壁有浮雕“一佛五十菩萨图”,五十尊菩萨或供养人围绕主尊佛佛座上发出的枝蔓上,加上二位大菩萨共五十二尊。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它是佛教净土宗“西方净土变”最古老的图画,通常都是绘画,因而敬善寺石窟中的圆雕石刻显得尤为珍贵。主尊阿弥陀佛佛首并非唐代原刻,是1958年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专家用水泥补制而成。原佛首于被盗流失海外,目前被收藏于日本。
↓在宾阳三洞和万佛洞之间有依山凿石敞开式的露天造像龛--摩崖三佛龛,开凿于唐武周时期。一铺七尊像,弥勒佛主尊居中,二佛坐于两侧,在三佛之间还雕有两尊胁侍立佛,外侧正壁角还有两个未完工的造像。
↓“双窑”也称双洞和双窟,位于万佛洞下。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窑开凿于唐高宗龙朔、乾封年间,武则天辅政时期。
北窑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燃灯佛和弥勒佛。窟顶作穹窿状圆顶,正中雕莲花与飞天。
南窑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共雕有千尊小佛。
唐代弥勒渐为主尊,著佛装倚坐于方形须弥台座上,毁损显著。
洞壁上千佛
窟外窟龛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十一月,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开凿的功德窟,因洞内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窟室内凿二力士二狮子,正壁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
↓万佛洞不大,但布局严谨雕刻精美是龙门石窟中精品窟。窟内正壁主尊阿弥陀佛,在束腰部位雕刻有四位金刚力士。主佛、弟子和胁侍菩萨背光空余处还雕刻有变异的“一佛五十菩萨图”。空间布局让人称奇!洞内南北两侧雕刻的整齐排列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蔚为壮观。在其壁基处,还雕有多尊手持各种乐器伎乐人和舞者。表达出盛世佛兴!
该洞为比丘尼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
↓万佛洞为方形平顶,顶雕有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
只有盛唐才有可能让两位女性负责营造这座洞窟!!!
洞口过道北侧上还有题记:“沙门智运,奉为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
↓万佛洞洞外南壁有许州仪凤寺尼真智所造的观世音菩萨像,造像比例适度,体态匀称,身姿婀娜,右手执麈尾,左手提净瓶。被誉为龙门唐代菩萨像的范本。
孔武有力的窟门力士
窟周另一处龛
↓西京法海寺惠简洞简称惠简洞,位于万佛洞南侧。介绍上说是西京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惠简同时还是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的“检校僧”,承担着开凿大像龛的任务。
↓惠简洞佛像的神态和位于其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面目相似,因此惠简洞也被人们称为“小卢舍那大像龛”。
↓在惠简洞南下侧有一小窟,窟门外壁上部为屋檐形龛,檐上饰有金翅鸟与鸱吻。窟门为圆拱形,门外两侧各雕刻一身北魏风格的力士。窟门周边造像龛又为唐代风格。
周边窟
↓老龙洞,是依自然山洞开凿而成的,顶部近似穹隆顶。介绍上说“窟内造像无规律,满壁共凿54龛,造像内容丰富”。
可见这是一处以祈福、求功德为主的民间龛。其中较大的龛有永徽元年的造像题记。
周边龛
↓莲花洞又名伊阙洞,和老龙洞一样是利用天然溶洞开凿的洞窟。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高浮雕莲花而得名。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直径三米多的硕大高浮雕莲花,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在洞窟两壁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洞内正壁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立姿,著褒衣博带式袈裟。两侧浅浮雕众位弟子,左右是只能看到轮廓的弟子像迦叶、阿难。两旁为头部损坏的菩萨,姿态优美。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
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莲花窟外窟龛
↓窟破洞,穹窿顶,椭圆形平面。正壁无主题造像,四壁密凿有龛造像,西壁一栱龛为唐高祖之妃刘氏为其子道王元庆所造。(摘自说明介绍)
↓魏字洞因其窟内有多处北魏孝明帝正光、孝昌年间的造像题记而得名。亦因窟内孝昌年间造像集中而被称为孝昌窟。
魏字洞属于北魏洞窟中的中型窟,主像保持完好,是仅次于宾阳中洞主佛的精品。
介绍上说:唐字洞,北魏开凿,洞内大部分造像开凿于唐代,故名唐字洞。洞外北魏屋形窟檐。
洞内正壁一佛二菩萨,北壁刻观音,南壁刻弥勒。
卢舍那大像龛周边龛
↓奉先寺,原名“卢舍那大像龛”,俗称九间房,是龙门十寺之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摘自360文档)
在此处还可赏洛阳八景之首的“龙门山色”
卢舍那大像龛周边龛
龙门石窟中少见的早期佛陀形象
↓药方洞在龙门西山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开凿于北魏晚期。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药方洞”。
在药方洞中,最吸人的却不是这些精美而悠久的石窟雕像,而是刻于洞口石壁上的一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它们都是年代久远,治疗各种疾病的古药方子。多数药方是在当局号召下,百姓出于各种吉祥动机,奉献而来。经过考证,药方洞口的石壁上,共刻有古药方140多个,其中药物治疗方117首,灸法治疗方23首,能治疗40多种疾病。药方中提到了治疗癌症的方法和治疗传染病的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唐代初年我国医疗学、药物学的珍贵遗产。 (摘自360百科)
正壁是五尊五大三粗的大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在洞内窟顶的中央,刻有一个重瓣莲花藻井,周围围绕着手持笙、笛、排箫等乐器的四身飞天,风格各异,神采飞扬。(摘自360百科)
↓皇甫公洞,北与火烧洞相连,南与八作司洞相邻,规模不大。洞窟外南侧的摩崖造像碑上有“……太尉公皇甫公石窟碑”。经考证,这是灵太后胡氏母舅皇甫度营造。
↓窟门顶部门拱两端雕有龙头,嘴衔忍冬叶,回首反顾。尖拱型门楣浮雕七佛,两侧各有伎乐天,一弹琵琶,一吹横笛,相对而舞。门柱两边各有一残缺力士像。
皇甫公洞窟内南北壁壁基上有精美礼佛图,禁止靠近无法拍摄清晰。
西山石窟南侧山上还有极南洞区,基本上是开凿于初唐、武周到盛唐时期的洞窟,有净土堂、八作司洞、龙华寺和极南洞(见下图)。
↓极南洞是盛唐名相姚崇为追悼亡母刘氏开凿的功德窟。时间约为唐中宗神龙二年至唐睿宗景云年间。窟门外侧各雕一位金刚力士(见上图),造型生动有力,被誉为龙门石窟唐代力士的代表。
该窟呈方形,窟室三壁起高坛,主尊弥勒佛,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两侧延及南北壁依次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天龙八部之一的人面兽身像。皆为立像。
正壁台基中央二舞伎相对起舞,舞姿婀娜,左右二乐伎分别持箜篌和琵琶伴奏;南北壁各四位乐伎分别持束腰鼓、笙、筚篱、团扇,铜钹、筚篱、琵琶、团扇。窟顶雕有莲花藻井,周围环飞天人。
↓八作司洞,唐代,因洞北壁下部刻有东京八作司而得名。窟底部雕有八位伎乐人。
↓八作司洞窟呈方形,窟室三壁起高坛,正壁主尊弥勒佛,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两侧延及南北壁依次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天龙八部之一的人面兽身像。
↓八作司洞内台基三壁雕有“乐舞伎人”。正壁保存完好,最为精美。这大概就是胡旋舞吧!
鱼想在一篇博文中道尽龙门石窟西区精华,有点不自量力。
欢迎来访,顺致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