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痕网

​语文可以这样学

点击: 来源:百痕网
摘要:语文可以这样学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我风 通讯员 谢燕 终于开学啦,大中小学生各就各位。 推荐给大家的第一课,是赵旭老师的“语文可以这样学”。 赵旭,全国著名高中语文

语文可以这样学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我风

通讯员 谢燕

终于开学啦,大中小学生各就各位。

推荐给大家的第一课,是赵旭老师的“语文可以这样学”。

赵旭,全国著名高中语文老师,从教19年的80后。六年前,跟赵旭同一办公室的老教师退休。在收拾自己的东西时,老教师拍了拍面前两沓子一尺多高的教案说:我最不舍的是,这么多好课再也没有人能够听到了!由此,赵旭开始思考,21世纪的教师怎能被四堵墙给围住?她开始一个人悄悄摸索着创办了微信公众号——“语文可以这样学”,希望把自己的语文课记录下来,让更多人听到。

不到五年,“语文可以这样学”公众号粉丝已逾百万。2020年,赵旭的第一套书《大语文那些事儿》付梓出版,深受全国各地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喜爱。

近日,赵旭接受了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的专访。

一线教师不仅应该是高考的研究者,更应该是高考的引领者

记者:我一直认为,高考押题真是一个非常Low的提法。这一点,我特别同意您去年高考结束后的那一篇:“别再跟着高考屁股后面跑了”。针对今年的高考题,您有没有更进一层的阐释呢?

赵旭:现在很多高考模拟题都是在效仿前一年的高考题,有的甚至连题型和题号都不敢变。你不变,高考变,你是否能以不变应万变?

有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于是永远只教给学生“宗”,却从来没教过学生“万变”,殊不知,有时候“宗”只要换件衣服,学生就不认识了。所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宗”,还要识破它的千变万化。

例如今年的全国甲卷的作文: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乍一看,这道题好像曹雪芹参加高考也不一定能写出来。

仔细想,其实和《红楼梦》没啥关系,你甚至可以把材料中的贾政和贾宝玉换成刘备和阿斗,或者唐僧与悟空、宋江和李逵,都不影响你写这篇作文。因为这道题的本质在这三个词上:“翼然”—“泻玉”—“沁芳”。再睁开你的慧眼继续看,这三个词就变为了:直接引用—间接化用—创新应用。再戴上你的X光镜片(笑)研究一下,这三个词又变为了:学习—应用—创造。

你突然发现所有的知识与技能都躲不过这三个环节。小到做一道菜:先查菜谱,然后炸厨房,再然后不断尝试、练习、总结,第十次后终于成型了,但家人说再放点辣椒就更爱吃,于是你又在配料、摆盘、火候上做了一些调整,最后成了你的招牌私房菜。大到一种主义:首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然后我们开始为这种主义探索道路,没有经验可言,就摸着石头过河,让实践去检验真理,慢慢地摸索出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特色。

读名著就是要这样读,要拿它来思考我们生活,指导我们的生活。

而现在阅读名著有两个误区:一是把一本几十万字的名著压缩成两千字讲给你听,记住几个人名和故事就算读过这本书了,这种别人嚼过的“二手书”毫无营养可言,除了让你变成一个知道分子,具备读者文摘的气质以外,毫无意义可言。二是把一本几十万字的名著细细批读,一个茴香豆的“茴”字都能考证出六七种写法,这样的阅读变成了训诂学,深入肌理,却没有宏观把握,很难与时俱进。

习惯了这样阅读名著的学生,是写不好今年全国甲卷作文的。

我认为一线教师不仅应该是高考的研究者,更应该是高考的引领者。因为我们才是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人,我们最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欠缺什么,但没有人知道我们知道,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一线教师更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学研究,将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反馈于高考,做高考的风向标。同时也呼吁能给我们一线教师更多的平台,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越是大语文,越容易反衬出小老师。语文越多姿多彩,越容易反衬出语文老师的苍白

记者:现在的高考真是进入了大语文时代,有人甚至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在您的教学理念中,“大语文”和“小语文”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赵旭:其实“大语文”一直都在。语文,不会因为成为高考的香饽饽而变大,也不会因为受人冷落而变小。语文是我们生活的空气,你不会谈论空气的大小,甚至大多数时候,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你一分钟都离不开它。

我最早听到“大语文”的提法是来自《语文报》,其实“大语文”来自哪里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落”在哪里,落在口头上,落在试卷上,那语文也大不到哪儿去。只有落在生活里才是真正的大语文,大语文应该是一切学科的底色。更应该是生活的底色。

我听到数理化的老师抱怨最多的是“这孩子根本读不懂题”,这不是语文欠的债吗?

大语文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表达自己,更宽容地理解别人,更细腻地感受世界。每个人都可以给大语文下定义,唯独不可给大语文定模式,否则语文又死了!

记者:您是高中语文老师,但公众号里也有初中、小学和学龄前的专题。那么学习大语文,该怎么从娃娃抓起呢?

赵旭:我的公众号粉丝里有4岁的小朋友,也有80岁的老奶奶,你可能不相信他们喜欢的竟然是同一堂课,所以真正的大语文课堂是老少咸宜的。一堂课是要包括很多要素在里面的,很难说这堂课就是讲给某一个固定的年龄段的人来听的,不同的人群听了会有不同的所得。

教育从孩子抓起没有错的,但是一个从小就被大语文熏陶,热爱诗词的武亦姝,如果到了上中学的年龄被送到了唯分数是论的中学,我们还能看到中国诗词大会上那个气度非凡的16岁中学生吗?

现在有些“大语文”教育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能面向小学生,因为上了中学就要看分数了吗?因为上了中学就要来真的了吗?我看是因为他们低估了大语文的影响力,我的学生是大语文理念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不仅可以拿成绩来说话,还能用能力来证明。大语文不仅能带你进入大学,还能在你走出大学后影响你的一生,它是你与人交往,安顿内心的法宝。

大语文不是用来逗小孩子玩的,它是用来拯救国人的灵魂的。如果要拯救,就请拯救得彻底些,不要刚刚把人家的那枚文化基因唤醒了,又半路把人家丢进了万丈深渊,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乃至人的一生,都应该有大语文的滋养,多些耐心,多些热心,我相信语文就真的会大起来了,这便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

大语文绝不是给小学生讲大学的语文,那是拔苗助长、故弄玄虚。大语文应该是让离开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依然热爱语文。

当语文老师,真的挺难。因为越是大语文,越容易反衬出小老师;语文越多姿多彩,越容易反衬出语文老师的苍白。

要想让孩子们感受大语文的魅力,那就得先做一个有魅力的语文老师。

学生写作欠缺高度,欠缺时事素材时,人民日报社论就是最好的范文,而且篇幅也适合中学生阅读

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前副署长、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梁衡老师,有很多文章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包括《晋祠》《壶口瀑布》《把栏杆拍遍》等。他有个观点和您非常一致,说当下最好的范文之一是人民日报社论。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人民日报》?从什么时候开始推荐学生看《人民日报》呢?

赵旭:我关注了很多优质的公众号,《人民日报》是其中之一。学生写作欠缺高度,欠缺时事素材时,人民日报社论就是最好的范文,而且篇幅也适合中学生阅读。能与梁老不谋而合,我很欣喜。其实我向学生推荐最多的是他的散文,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怀有思考,既规范,又新颖,孩子们都很喜欢,也受益匪浅。

记者:有人说,高考是很多人一生中的巅峰。您每年和这些巅峰状态的年轻人打交道,教学相长,互相砥砺,是不是也能从这些学霸身上吸取很多能量?

赵旭:当然了,教学相长啊!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大半也是得益于我的学生。很多新鲜词汇、潮人语录、时事新闻、最新大片,都是学生在课前演讲里推荐给我的,我认真地把它们记在小本子上,回去是要做功课的。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否则拿什么跟他们交流。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还要教育他们、干预他们,这是一件多么尴尬的事情。我们口口声声称人家为后浪,就一定要承认后浪的力量,要会心地去欣赏这些后浪的浪花。如果我们这些即将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还有幸能够乘风破浪地和他们融为一体,那就更棒了。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明明是赵老师,为什么在公众号中自称旮旯老师呢?这里有什么典故或者掌故呢?

赵旭: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名字叫赵旭,旭字拆开重组便是“旮旯”二字,我觉着很顺口。二是因为,我是一个极普通的老师,在不引人注目的小旮旯儿里发出自己的声音,能让别人听到我很欣喜。即使无人知晓,也可以作为自己的人生记录,这是我在创办个人教育公众号“语文可以这样学”时的初心,所以就起了这个的网名。

我很喜欢袁枚的一首诗: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在不起眼的小旮旯儿里,也有努力绽放的苔花。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