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种植与养殖技术视频教程 蚕桑种植与养殖技术视频教学
蚕桑种植与养殖技术视频教程 蚕桑种植与养殖技术视频教学
【特别注意】无论是蚕座、蚕房、蚕具、地面等消毒,都要保证被消毒对象处于干燥的前提下进行,特别是地面育的养蚕朋友,地面消毒一定不能先水洗地面,以免水渍侵入到地下、地缝里,造成消毒液浓度被稀释,再者,地下、地缝里的水份饱和,导致消毒液无法渗透,达不到彻底杀灭病菌的效果,给下一轮养蚕埋下祸根;待第一轮消毒完毕后,再用水冲洗干净,等被消毒对象再次干燥后,进行第二次消毒,消毒完毕后,不必清洗即可待用。
——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祝愿所有养蚕朋友事事顺利,盆满钵满!
一、病毒病
1、血液型脓病
症状:蚕儿患病表现为狂躁爬行,体色乳白、躯体肿胀、皮肤易破、血液呈浑浊的乳白色,常爬行于蚕座四周,爬过的地方留下白色脓汁的痕迹。
2、中肠型脓病
症状:患病蚕食桑减少,行动呆滞,逐渐停止食桑,胸部空虚,较健蚕小,体色逐渐失去青白色,呈陶土色,病情慢,病程长,严重时常呆伏于蚕座四周,排带白色粘粪。
3、病毒性软化病(烂屁股病)
症状:排出的粪便稀烂不成形,病情加重粪水份增多,肠腔内前端充满黄绿色以至赤褐色的肠液,食欲减退、行动迟缓、躯体瘦小。胸部变透明,“空头”,缩小、下痢和猝倒或吐液等。群体表现:大小发育不齐,眠起不齐。死亡前吐液,死后尸体软化,严重发病时蚕座及蚕室有异常臭气。
4、浓核病
症状:病蚕外部呈空头症状,重症蚕停止食桑,爬向蚕座四周,抬起头部胸部,中肠变薄、平滑易破,消化管内几乎无食下的桑叶片而充满半透明的消化液。起蚕萎缩、排稀粪“湿尾”等病症。
(1)大量存在于病蚕尸体、蚕沙、烂茧里。
(2)存在于被病蚕尸体、蚕沙、烂茧污染过的蚕室、簇室及周围环境里。
(3)有桑树害虫及农林害虫的病虫尸体及排泄物。
(1)严格消毒,消灭病源,切断传染途径。消灭病源是防治病毒病的根本措施。对病毒病有消毒效果的药剂有:漂白粉、石灰浆、强氯精、消杀净、消特灵等。养蚕过程中,一般在除沙后要对蚕室地面、贮桑室和走廊进行消毒,可采用有效氯0.3%~0.5%的氯制剂消毒液或0.5%~1%的石灰浆进行喷雾消毒。还要使用防病一号、新鲜石灰粉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以杀灭蚕座内的传染源。
(2)严格分批、提青,及时淘汰弱小蚕,防止蚕座感染。
(3)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的体质。给予适熟新鲜的良桑,做好眠起处理,使蚕的群体发育整齐,可提高蚕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
(4)选用抗病力较强的蚕品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饲养季节,综合考虑选择抗病力和抗逆性强的蚕品种。
(5)添食药物,抑制病毒感染和繁殖。实验证明,使用每毫升含500~1000单位的氯霉素给蚕添食,可抑制肠道细菌的繁殖,保持或增强蚕的体质,提高蚕对病毒的感染抵抗性,简介起到预防病毒的作用。(备注:氯霉素会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不良反应,政府明文禁止在动物疾病防治上使用。)
二、细菌病
患细菌病的蚕,尸体都失去弹性,很快软化腐烂,也称软化病。以南方和高温季节发生较多。
1、细菌性败血病
症状:发病初期蚕停止食桑,躯体挺伸,行动呆滞或静伏于蚕座。接着胸部膨大,腹部各环节间收缩,少量吐液,排软粪,也有排黑褐色污液,最后痉挛侧倒而死。
自变色时起,不同败血病因病原细菌种类不同而显现不同特征:
①黑胸败血病:在胸部背面或腹部第1~3环节出现墨绿色尸斑,并很快扩展至前半身甚至到全身变黑,最后全身腐烂,流出黑褐色的污液。
②灵菌败血病:病蚕尸体变色较慢,有时在体壁出现褐色小圆斑,渐变成嫣红色。
③青头败血病:5龄中、后期发生的青头败血病蚕,死后不久,胸部背面出现绿色半透明的块状尸斑。在尸斑下出现气泡,俗称“泡泡蚕”,但并不变黑;5龄初期发病则胸部大多不出现气泡。经数小时后,血液变成浑浊呈灰白色,最后尸体流出恶臭污液。
2、细菌性肠道病
症状:蚕食欲减退,举动不活跃,躯体瘦小,生长缓慢,排粪不成形、念珠状粪便或软粪、稀粪,以至污液。急性发病的蚕多死于眠中,不能蜕皮而死。尸体变黑褐色,不久腐烂发臭。若在食桑叶中发病,身体两头大,中间小,头胸部稍向腹部弯曲,吐液而死。主要特征:
①起缩:食桑很少,逐渐停下,体型萎缩,体色灰黄,呆滞不动,逐渐死亡。
②空头:消化管前半段无桑叶,充满液体,以至于胸部呈半透明。
③下痢:5龄后期急性发病,少量吐液,排稀粪,不成形粪或念珠粪,肛门常被稀粪污染。
3、细菌性中毒病(猝倒病)
病症。急性中毒:蚕食下大量毒素后,突然停止食桑,抬胸,胸肿,呈苦闷状,痉挛性颤抖并伴有吐液,侧倒猝毙。慢性中毒:蚕食下少量毒素,食欲减退,从少食桑叶到食桑停止,生长极度迟缓,体色较暗,头胸稍肿,并有缩皱,渐渐全身萎缩。排不成形粪,有时排出红褐色污液。
(1)严格消毒,最大限度地消除传染源。
(2)防治桑树虫害。尽量不要虫口叶喂蚕,如缺桑叶确实需要采用时,可用0.3%有效氯的漂白粉液或1000倍稀释后的蚕用消毒净液作叶面消毒后再喂蚕,避免用脚叶或不成熟叶喂蚕。
(3)小心操作,防治创伤感染。
(4)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蚕室通风排湿,保持蚕座干燥卫生。
(5)药物防治。防治细菌性蚕病的抗生素有盐酸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和氟苯尼考溶液等。预防性添食:一般3、4龄起蚕、眠前各一次,5龄起蚕开始隔一天一次;治疗性添食:8小时一次,连续添食3次后,每天一次。
三、真菌病(硬化病)
1、白僵病
症状:体色灰暗,反应迟钝,行动呆滞。蚕体上出现油渍状枕头大小的病斑。排软粪,吐胃液,手触略有弹性。以后逐渐僵化,全身如覆白粉。
2、黄僵病
症状:胸腹足部或尾部等处可能出现1~2个大型不整齐的黑褐色病斑。病蚕死后体色逐渐变成粉红色,1~2天后,即见毛茸状的气生菌丝伸出体外,分生孢子大量成形,尸体被覆成淡黄色。
3、绿僵病
症状:蚕感染后期食欲减退,行动呆滞,体灰白,在病蚕腹侧或背面环节间出现黑褐色不整形轮状或云状病斑,外围褐色较深,中间稍淡,干燥后凹下。眠前发病时,体壁紧张发亮,体色乳白,病蚕死后2~3天长出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僵化的尸体被覆一层鲜绿色的粉末。
4、曲霉病
症状:感染初期,蚕不食桑,伏于蚕座下,1~2天后出现百色绒毛状的气生菌丝,死蚕稍带黄色,蚕座经一昼夜就长出曲霉。
1)消灭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养蚕前蚕室消毒后,要开门窗排湿,蚕具要晒干,防止发霉。桑园及时治虫,防止昆虫感染真菌病后与蚕交叉感染。及时处理病蚕,蚕沙应进行堆沤处理。
(2)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在易感期,特别加强保护。及时使用防僵药剂是控制真菌病危害的一项最有效的措施。防僵药剂有很多种,如防病一号、漂白粉防僵粉、灭僵灵、防僵灵2号等。
③熏烟防僵。化学药剂有防消散、优氯净、蚕病净熏烟剂、烟消灵等。小蚕期不宜使用防僵烟剂,大蚕使用时应注意蚕室密闭,每立方米空间用熏消剂0.5~1.0克熏30分钟后开门窗排烟。
④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调节蚕室、蚕座湿度,特别是大蚕期及时通风排湿,避免喂湿叶,对预防真菌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四、原虫病
原虫病主要生活在水中和潮湿的土壤中,有锥虫、变形虫、球虫及微粒子孢子虫等。
症状:
(1)蚕期的症状
①小蚕期症状,经卵传染的蚁蚕,收蚁后3天仍不疏毛,体色深暗,躯体瘦小,发育缓慢,重病者1龄中死亡,轻者可延到2~3龄,绝活不到4龄。
②起缩蚕。2~3龄感染,到大蚕期发病,4~5龄蚕起蚕后发病,在饷食后,表皮缩皱,体色锈色。
③半蜕皮及不蜕皮蚕。由于体制虚弱,蜕皮困难造成半蜕皮或不蜕皮蚕,也有死于眠中。
④不结茧蚕。熟蚕后期发病,多数不能结茧,病蚕在簇中徘徊,不吐丝,倒挂在簇上死去或为“挂尾蚕”。
⑤斑点蚕。状蚕发病,有些可能在病蚕表皮上可见到黑褐色小病斑,状似胡椒。
(2)蛹、蛾期的病症。
病蛹的表皮无光泽,反应迟钝,腹部松弛,有的体壁上出现大小不等的黑斑。病情较重的大多成死笼茧,即使能蛹化,但羽化迟钝。病蛾围观病状:大肚蛾,腹部膨大,体伸长,节间膜松弛,甚至可透视到内部卵粒。
(3)卵的病症。
重病蛾产的卵,卵型不整齐,大小不一,排列不齐,有重叠卵,产附差,易脱落,不受精卵及死卵多。
1)制造无毒蚕种,杜绝胚种传染。
(2)严格消毒、防毒,防治食下传染。
(3)化学药物防治。生产上推广使用浓度为2000毫克/升防微灵连续添食3次,能抑制微粒子孢子虫的增殖。
五、蝇蛆病
蝇蛆病是多化性蚕蛆蝇产卵于蚕体表,孵化后,幼虫(蛆)钻入蚕体内寄生而引起的蚕病。被害蚕最初在体表可见到一个近似乳白色、椭圆形、一端稍尖的蝇卵,孵化后钻入蚕体内寄生,表面则呈现黑褐色喇叭状特异性病斑,被寄生环节肿胀或向一侧扭曲。4龄前被寄生往往在大眠中因不能蜕皮而死亡。5龄初被寄生,大多数不能上簇,即使能上簇,也称为个体较小的早熟茧,上簇后结薄皮烂茧。5龄末期被寄生,结茧后死亡,蛆体穿破茧层称为蛆孔茧。
(1)蚕室门窗设置纱窗与门帐,防治蚕蛆蝇飞入蚕室。
(2)堆放蚕沙时以湿土封固,使蚕沙中的蛆蛹因蚕沙发酵而窒息死亡。
(3)及时清除上簇室的落地蛆及蛹,予以杀死。
(4)使用灭蚕蝇乳剂。使用浓度:添食用500倍稀释液(即1毫升灭蚕蝇加清水0.5公斤);体喷用300倍稀释液(即1毫升灭蚕蝇加清水0.3公斤)。用药时间:4龄盛食期用药一次,5龄第二天、第四天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