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中,此人恩宠胜过张廷玉,乾隆帝曾把女儿过继给他
汉人中,此人恩宠胜过张廷玉,乾隆帝曾把女儿过继给他
在清中期,汉族官员中权势最大首推雍正朝张廷玉,其次应该就是乾隆朝的于敏中了,当然像陈廷敬、刘统勋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于敏中的一生受到的荣誉的确很高,美中不足的就是他死后落下了一个坏名声。
于敏中,康熙五十三年(1714)出生于江苏金坛。于氏家族是金坛的名门望族,自明代以来,有二十五人考中进士,出过“三世中丞”和“兄弟状元”。于敏中幼承家学,五岁即接受启蒙教育,雍正七年(1729),十五岁的于敏中应试江宁乡试,中举人。
乾隆二年(1737)于敏中参加恩科殿试,被乾隆皇帝钦点为状元。这年,于敏中二十三岁,与其堂兄于振合成“兄弟状元”,他也是清朝最年轻的状元。乾隆帝曾评价他“人似小聪明”,而于敏中正是靠着自身的才气和精明,得以在翰林院供职七年,之后又久居京官。
于敏中初入懋勤殿,开始任翰林院修撰,为皇子伴读、侍讲,也主持过山西的乡试,到山东、浙江当过主考官。期间,他依靠自己的才气和过人的精明,赢得了乾隆帝的欢心。此外,于敏中为了博得乾隆帝的喜爱,他不仅书法学习乾隆体,还认真学习满文。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于敏中晋升为军机大臣,并在上书房行走,辅助乾隆帝处理政务。当时军机处参与政务的只有六人,而汉人只有两人。
乾隆三十六年(1711),于敏中擢升为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当时正值金川动乱,四川总督征战失败之际,于敏中疏奏献策,不久便平定了小金川的动乱。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于敏中又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军机之首又称领班,总览一切,除处理机务外,凡特旨简放大员,都由军机处大臣开单请旨,历代的内阁都是权力斗争最为激烈的地方,而于敏中从入军机处到去世的近二十年中,却固安其位,颇得乾隆赞赏。
乾隆三十九年,安徽学政朱筠上疏奏请搜辑《永乐大典》中佚书,当时东阁大学士刘统勋认为政务要事,不与动议。于敏中他了解乾隆帝欲表现“文治天下”的强烈愿望,于是对奏议深为赞赏。
果然,乾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钦命于敏中、刘统勋为总裁,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同年,小金川再次作乱,于敏中再次上疏。三年后,朝廷平定大、小金川,论功行赏时,于敏中以“承旨书谕,夙夜殚心,且能钜细无遗”,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开创了汉官“赏戴双眼花翎,赐穿黄马褂,图形紫光阁”的荣耀。
至此,于敏中成为了朝野尽知的京中第一权臣。
于敏中比乾隆帝小三岁,在宫廷行走四十二年,他不仅办事小心谨慎。周密稳妥,与乾隆帝的关系非常一般。乾隆有位公主是孝贤皇后所生,皇帝对这位公主十分钟爱。乾隆帝就把她寄养在于敏中家,并过继给于敏中改姓于氏,后以于家女儿的名义嫁给了孔府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公主出嫁后,孔府中的人也不称其为公主,而称于夫人。
乾隆四十四年(1779)十二月,于敏中病重期间,乾隆遣御医视治并恩赐人参,还与内务府大臣和珅伴驾行视,并赐予七律一首。于敏中死后,乾隆又写悼诗。
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于敏中死后六个月,于敏中的孙子于德裕控告堂叔于时和侵吞其祖父在京城资产。于敏中也因此陷入朝廷的几桩重大的受贿案中。
六年之后,万般无奈的乾隆帝龙颜大怒,下令将于敏中撤出贤良祠,其孙于德裕所世袭的轻车都尉世职被撤,也算是给于敏中最后的盖棺定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