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济尔哈朗:多尔衮最强劲敌,拥立顺治继位的实际功臣
摄政王济尔哈朗:多尔衮最强劲敌,拥立顺治继位的实际功臣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在外出行围途中,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对于济尔哈朗来说这是一个既悲又喜的消息,悲的是对缠斗一生劲敌的惺惺相惜,喜的是他终于可以夺回丢失的摄政权力了。
同样作为大清洪业的缔造者,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皆为满清的入关立下不世之功,但在这一过程中,二人的明争暗斗也为清初的政局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是济尔哈朗阻挠多尔衮继位,更是引来了多尔衮的无差别报复,导致朝堂之上阴云四起。
本文在完全引用清代官方史料的基础上,探讨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的权力斗争,进而对满清入关后的政局骤变一探究竟。
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拥立顺治继位的第一人
随着后金对中原的日益逼近,宗室权力结构产生剧烈变化,皇太极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取代了四大贝勒共主,并将多尔衮作为制衡代善的利器予以重用。从这开始,多尔衮在核心圈层中的地位开始越过济尔哈朗,二人的权力角逐也将正式上演。
1643年,皇太极因中风而猝死于盛京的龙榻之上,由于其死前没有留下任何继位遗诏,皇位便陷入了空悬之中。在多尔衮与豪格的皇位争夺战中,豪格只是依靠两黄旗单兵作战,若想击破多尔衮的两白旗联盟,争取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支持就尤其重要。因此,豪格在与两黄旗大臣商议自立时,便迫切的将济尔哈朗拉到了己方阵营。
皇太极
在皇太极去世后的第五天,满洲贵族内部召开了一场有关继承人的会议,会议上将由两股势力决定清朝的命运走向。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势力凝聚了代善、济尔哈朗的支持,而以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势力,则由阿济格、多铎协同坐镇。会议上,双方为了皇位的归属相持不下,就在大战即将爆发之时,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句:皇位应由帝之九子继承。
大王(代善)发言曰: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虎口曰:福小德薄,固辞罢而去……九王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即让而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九子。吾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沈馆录》
多尔衮口中的“汝等之言”指的到底是谁,他又为何提议要让福临继位?从当时的会议记录来看,代善明确表示应由豪格继位,而豪格在反对多尔衮继位的前提下竟然推辞了这一提议,多铎与阿济格则明确支持多尔衮继位。那么率先提出福临继位一说的只能是济尔哈朗,当时的会议虽没有记载济尔哈朗的发言,但顺治继位后的一道上谕,无疑指明了事情的真相。
及龙驭上宾,宗室众兄弟乘国有丧,肆行作乱窥窃大宝。当时尔(济尔哈朗)与两旗大臣,坚持一心朔戴联躬,以定国难。《清世祖实录》
顺治:多尔衮等人趁着丧礼期间抢夺皇位,如果不是叔叔您当时力挽狂澜,坚定不移的拥立我继位,那恐怕清朝就要走向四分五裂了。
对于济尔哈朗来说,无论皇位是由多尔衮还是豪格继承,都会使权力的天平倾斜于某一方,为了平衡各旗利益,避免满清在入关前便陷入内乱,便提出了折衷方案,这对于代善、豪格而言也是可以接受的。
顺治帝
况且,两黄旗大臣在拥立豪格失败后,便直接想与两白旗兵戎相见,多尔衮明显是乱了方寸,一时竟不知所措。如果没有济尔哈朗的及时提议,满清的一场内斗将会无可避免,所以顺治帝才只字不提豪格、代善,而唯独感谢济尔哈朗的拥立之功。
多尔衮联合多铎打击济尔哈朗
崇德八年(1643)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诸王公贝勒确立由济尔哈朗、多尔衮两位亲王摄政。在诸王盟誓时,济尔哈朗的名字始终位列多尔衮之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摄政王,就连豪格都坚信,凭借济尔哈朗对盛京禁军的掌握,能够对多尔衮形成牵制,但他明显低估了多尔衮的政治野心。
多尔衮辅政后,先是将劝说自己继位的硕托、阿达礼处死,随后又对藐视顺治帝的多铎、阿济格进行惩治,企图借此笼络拥立福临的两黄旗大臣。随着多尔衮的不断示好,两黄旗大臣很快与其统一战线,立即将矛头对准了豪格与济尔哈朗,认为二人的联合才是对顺治皇位的最大威胁。
与豪格的愚笨不同,济尔哈朗自幼便经历了与父亲的生离死别,知晓多尔衮杀鸡儆猴的真正意图,很痛快的将第一摄政王的位置交了出来。
嗣后凡各衙门办理事务,或应白于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档子书名,亦宜先书睿亲王名。其坐立班次及行礼仪注,俱照前例行。《清世祖实录》
济尔哈朗由主政变为辅政,还不能使多尔衮掉以轻心,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始终环绕左右。为了树立唯我独尊的威权,多尔衮便与多铎形成了稳定的政治联盟,通过告密、参奏等形式蚕食了济尔哈朗的辅政权力,多铎“辅政叔德豫亲王”的晋封,代表着济尔哈朗正式退出清朝的中枢核心。
辅政王多铎
顺治五年(1648)三月,多尔衮与多铎又对济尔哈朗进行了最后的清除,贝子屯齐告密,声称济尔哈朗曾打算拥立豪格为帝,而豪格的亲信河洛会也出面证明此事。前文提到,济尔哈朗虽在私下与豪格有所密谋,但在会议上却未曾表露真实想法,而是采取见风使舵的方式来化解了皇位继承危机。
多尔衮在获知此事后,一种被捉弄的感觉油然而生,随即革去了济尔哈朗的和硕郑亲王爵位,从此以后不得干预任何政事。
随着济尔哈朗的出局,朝堂之上再也无人能够制衡多尔衮的权力,多尔衮将自己加封为皇父摄政王即是最好的证明。现如今,许多人都将皇父摄政王认作孝庄下嫁的依据,殊不知多尔衮每次封号的强化,都是在与济尔哈朗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也从侧面说明济尔哈朗对多尔衮的权力威胁很大。
济尔哈朗清除阿济格,为顺治肃清多尔衮势力
顺治六年(1649)三月,多铎感染天花而死,面对辅政叔王的空缺,阿济格跃跃欲试,请求多尔衮请旨册封。大感意外的是,多尔衮竟对阿济格破口大骂,并扬言道:自请为叔王,大不合理。
阿济格影视形象
不仅如此,多尔衮专门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当面列数阿济格的种种罪状,这明显是不想让兄长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果不其然,多尔衮随后便将两白旗的控制权交给了部将吴拜,并从满洲贵族中挑选了三名亲王组建新的班底,彻底断了阿济格的辅政念想。
面对亲弟的残酷打击,阿济格内心始终不甘,毕竟多尔衮的正白旗可是从自己手中接过去的,如今自己只不过想接替多铎的位置,并没有对你多尔衮造成威胁,为何要对我百般刁难?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在围猎时坠马身亡,这似乎让阿济格看到了重掌权力的希望。与此同时,失势已久的济尔哈朗也在蠢蠢欲动,想要夺回本就属于他的摄政权力,此时留给他的敌人已经不是机敏狡诈的多尔衮了,而是愚笨鲁莽的阿济格。
在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暗中观察着两白旗的一举一动,他探听到了阿济格妄图在多尔衮的丧礼期间发动政变,以从吴拜手中接管两白旗的阴谋。于是济尔哈朗借力打力,借助了吴拜的力量,在多尔衮的葬礼上逮捕了阿济格,并以顺治帝的名义逼他自尽。
在结束了两白旗的内斗后,武拜萌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拥立多尔衮之子多尔博继承摄政王位,一旦事成便会造成对皇权的分化。济尔哈朗在这危机时刻,再一次挽救了清朝的国运,通过对正白旗苏克萨哈的拉拢,来瓦解了吴拜的军事力量。
由此一来,被多尔衮抢夺的正黄旗、镶黄旗也见风使舵,纷纷投向了济尔哈朗麾下。济尔哈朗为了使皇权重掌对八旗的控制,特意将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整合在了一起,并赋予了一个新的名称:上三旗。
顺治八年(1651)二月一日,在济而哈朗的带头下,宣布摄政期结束,皇帝亲政的时期正式开启。济尔哈朗不仅放弃了摄政王的职位,还帮助顺治肃清了多尔衮在朝中的残留势力,促使清朝迈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结论
同样作为清朝入关之际的摄政王,多尔衮敏于谋略,而济尔哈朗则善于制衡,二人皆为清朝政局的过渡立下汗马功劳。如果没有多尔衮的带领,满清军队难以在短时间内入关,但在入关前出现的皇位争夺中,如果不是济尔哈朗的急中生智,那么八旗内部绝对会陷入四分五裂。可以说,济尔哈朗在其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愧为满清第一忠冠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