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井中52度五路神(安徽井中集团御酒价格)
安徽井中52度五路神(安徽井中集团御酒价格)
安徽井中52度五路神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五路神酒,检出甜蜜素。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相关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不合格产品及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调查并责令查清产品流向,采取下架召回不合格产品等措施控制风险,分析原因进行整改,并依法予以查处。同时要求辖区内相关经营单位立即采取下架等措施,控制风险,并依法予以查处。
1、五路神酒属于什么档次?
高档次
安徽井中集团五路神酒业有限公司是安徽井中集团在商丘投资:医药、商贸、 房地产开发白酒生产四大项目产业之一,是商丘市委市政府、睢阳区委区政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
拥有固体发酵泥池200多条,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和包装车间,采用550米深的地下优质水系,全自动三级反渗透水处理器以及除浊,抗凝,精滤为一体的白酒处理过滤设备和自动灌装白酒生产线等。配备有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
五路神是安徽产的,属于一种高端型礼品酒,一般珍藏版是1600元/盒左右的价格
2、地暖供热时,进水热、回水也热,但家中的地板不热,这是为什么?
出现这种情况,要仔细查找原因,查清了地板不热的愿因处理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由于每个房间的地暖盘管长度不一样,回水端回热水的速度也不一样。比较短的回水就会比较长的管子回热水早。可以用手感受一下分水器各个管道回水温度的差距,温度较高的我们就把这一路的阀门关一些,把进水调整慢一点,使各路的回水均匀。要不然热水就会从管道比较短的管路超近道返回到分水器的回水端。长的管路进水就会进水非常慢,虽然分水器回水热了,地板就会有的房间热有的房间不热。
地暖和暖气片不同,暖气片只要一进热水,很快就会发现哪一组暖气片不热。地暖由于是在地板下面,热反应比较缓慢,一般要24小时才能热上来,所以发现的比较晚一些。
在一个不热的原因就是有的管道形成了堵塞,虽然没有完全堵住,也是会影响流量的。这样的情况,把地暖管道清理一下就解决了。
还有就是,地暖盘管上面贴地砖的时候砂浆过于厚了,基本都是盘管上面四公分就是地板砖了,太厚的话就会热上来的慢。我们做过一家宾馆的地暖,铺设地暖以前我们建议宾馆老板把地面先做一层找平层再铺设地暖。可是老板不愿意做,就让我们直接在楼板上面开始铺设,没办法我们就这样施工了。
等他贴地砖的时候,地暖以上,厚的地方要有12公分地面才能水平。取暖的时候连续供热五天,地面才能热上来。老板也是后悔的不行不行的。这种情况也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了,只能是慢慢的等热量辐射上来。
只要地暖盘管正常铺设,取暖都没有什么问题。不要铺设的间距过于大就行,每平米平均有4.5到5米管子就行。供暖的时候水温能够保持40度,取暖绝对就没有问题。
说明散热不好。原因可能是:一混凝土回填层过厚;二地板下垫了地板膜;三地板导热不好( 实木地板不适合用于采暖);四地暖管路长短不一。
供,回都热,地板不热,①一种可能地板传热效果不好,导传性差,
②
第二种可能某个回路不循环,先关闭支路供回水阀门,打开一路一路排除,看那个回路循环不畅,逐路排查,
③管路铺设的距离远近不同,同时供热,回路近的循环快,回路远的循环慢。
④对分水器上回路近的流量进行调节,让其慢进慢回,让回路远的流量大一些,既快进快回,对各回路的热源流量做一下微调,尽量做到各回路循环平衡,相信效果会更好一些。
3、糜芳跟随刘备24年,为何在刘备最辉煌的时候选择投降东吴?
在荆州之战时,关羽的手下出现了两名叛将。这两名叛将一个是傅士仁,一个是糜芳。傅士仁献出了公安,糜芳献出了江陵。这两座刘备和关羽经营多年的城池丢失,使得关羽陷入了绝境。尤其是糜芳献出的江陵,关羽大军将领的家眷,都住在此城。由于这些家眷落入东吴之手,使得关羽的大军离散,关羽被迫逃亡,旋即被杀。那么,糜芳为什么要选择投降东吴呢?
一、对刘备忠心耿耿的糜芳。
刘备在离开荆州的时候,对留守荆州的人员也是千挑万选的。他留下最优秀的将领关羽坐镇荆州,并且精选了各级的官吏。在这些人员中,文有潘濬,武有糜芳。这些人都是对刘备忠心耿耿,并且拥有一定才干的人员。
潘濬在荆州陷落后,躲在家中不去见孙权。孙权为了请潘濬出山,专程亲自去潘濬的府上看望他。潘濬由于心中痛苦,满面都是泪水。孙权让部下拿来手巾,为潘濬擦去泪水,劝他投降。潘濬在投降东吴后,深受孙权的器重,成为东吴的重臣。
与潘濬相媲美的糜芳自然也不在他之下。而且糜芳与刘备的关系,要比潘濬深得多。糜芳与他的兄长糜竺是徐州东海的富户,家财万贯。刘备在起家的时候,陶谦让徐州给刘备,是糜竺去迎接刘备来到徐州的。在吕布袭占徐州后,刘备失去了根据地,走投无路来到广陵海西。
就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刻,是糜竺无私的帮助了刘备。糜竺将妹妹嫁给刘备,并且拿出了自己的家产资助刘备。由于有了糜竺的巨额财产的资助,刘备的军队才重新振奋起来。可以说,糜竺此举,是将自己家族的前途和刘备捆绑了起来。
糜芳作为糜竺的弟弟,自然也成为了刘备的亲戚。他和糜竺都曾经被曹操任命为地方官,糜竺为嬴郡太守,糜芳为彭城相。可是他们都抛弃了曹操给予的官职,始终追随在刘备的身边。而且两人都是文武全才的人,糜竺曾经为刘备担任出使刘表的使命。在糜竺的斡旋下,刘备得以在荆州安身。在历史上记载,糜竺和他的子孙都能骑善射,糜芳作为武职出身,身手自然也不错。
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将荆州最重要的城池江陵交给糜芳守卫,任命糜芳为南郡太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糜芳的器重和信任。可是,令刘备万万没有想到的,糜芳居然投降了东吴,造成了关羽的覆亡。事后,糜竺为此向刘备请罪,虽然刘备表示不予追究,可是糜竺还是因此羞惭愤恨,发病而亡。可以说,糜芳投降的举动,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
二、糜芳投降的经过。
糜芳是在荆州之战中投降东吴的,那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事情。当时关羽率领荆州的军队,北伐襄樊。由于关羽选择了有利的战机,发挥了自己的优秀的军事才能。在襄樊之战初期,关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关羽利用襄樊地区秋雨连绵,汉水暴溢的机会,水淹七军,消灭了于禁率领的三万援军。由于当地曹军主力被歼,关羽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连曹操都考虑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
不过,由于关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也让关羽陷入了困境。一是关羽抓获了曹军大批的俘虏,由于战事紧急,他无法消化这些战俘。关羽只得将这些战俘送回荆州关押,使得关羽原本困难的后勤供应更为捉襟见肘。
二是关羽急于利用有利形势扩张战果,可是自己的兵力远远不足。由于关羽的胜利,曹操控制区的百姓纷纷造反,打着关羽的旗号四处活动。关羽也为了扩张战果,将兵力分散到了各方。可是,关羽也陷入了兵力不足的困境。
关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向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可是刘封和孟达则以上庸刚刚攻打下来,为了山郡的稳定,不能出兵为理由,拒绝了关羽的求援。关羽只得将后方防备东吴的军队抽调出来,北上增援自己。
在关羽进退两难的时候,战场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曹操率领主力回到关东,派徐晃增援樊城。而更为危险的是,孙权为了实现他的全据长江战略,同时消除关羽这个心头之患,与曹操勾结,决定出兵,以武力夺取荆州。
东吴以吕蒙作为统帅,开始了对荆州的攻伐。吕蒙先是派部下化装为商人,白衣渡江,夺取了江边用来报警的烽火台,然后兵临公安城下。守公安的傅士仁投降了吕蒙。随后,吕蒙又攻打江陵,派傅士仁去劝降糜芳,糜芳因此投降了吕蒙,献出了荆州的根本重地江陵,造成了关羽的败亡。
三、糜芳投降的说法。
糜芳投降的说法扑朔迷离,在史书上就有着几种说法。有被动投降说,有主动投降说。而且各种说法又不尽相同。让我们在下面罗列一下。
先说说被动投降说。这个说法主要是糜芳遭受了吕蒙的奇袭,无力抵抗,只得投降。这个说法主要的理由是当时关羽正在北伐襄樊,为了扩张战果,将荆州用来防备东吴袭击的军队抽调北上,造成了荆州的兵力空虚。当吕蒙率军前来袭击荆州的时候,由于兵力空虚,使得糜芳失去了防守的能力。因此在傅士仁的劝降下,糜芳贪生怕死,投降了吕蒙。
而主动投降说则则是糜芳的投降,是主动向孙权接洽投降。这个说法又分为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糜芳由于玩忽职守,造成了南郡城中失火,烧毁了大批的军用物资。关羽为此对糜芳严厉批评,引起了糜芳的畏惧。孙权得知这件事后,引诱糜芳投降,得到了糜芳的同意。因此在吕蒙攻打南郡时,糜芳立刻就投降了。
而另一个说法与前一个说法大同小异。原因是关羽发动北伐的时候,糜芳留守后方,负责后勤的供应。由于关羽抓获了大批的曹军俘虏,使得后勤供应紧张。关羽对此十分不满,表示将来战役结束后,回到荆州再对糜芳治罪。糜芳知道了十分害怕,于是趁着东吴进攻的机会,就投降了东吴。
以上的两种说法,都各自有着相当多的支持者。近代的有一位知名学者,就认为傅士仁的投降是真心的,而糜芳则是被迫投降的。他认为,从糜芳的出身、地位,以及当时的情况,糜芳是因为没有能力反抗,再加上傅士仁的引诱才投降的。
而从个方面的情况来看,糜芳的投降却显露出主动的迹象。与那位学者的看法相反,在史料中,傅士仁则是那个不甘心投降的将领。当时吕蒙袭击公安,派虞翻去劝降傅士仁,傅士仁闭门不见。虞翻写信劝说傅士仁,傅士仁看了书信后,流着眼泪投降了东吴。
在那封书信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虞翻在解释吴军迅速突破关羽的江防时,指出“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傅士仁正是看到这句话,才痛哭投降的。那么这个内应是谁,至少是和傅士仁地位相当的人。如果这件事是真的,这个人非糜芳莫属。
而糜芳防守的江陵也不是完全没有能力防守。关羽一直对东吴怀有戒心,就算是他抽调兵力北上,也绝不会对自己的根本重地江陵放松警惕。在糜芳出城迎接吕蒙的时候,双方在沙上欢宴。吕蒙的手下虞翻见他没有据守城池,赶快劝说吕蒙。他说城中和吕蒙一心的只有一个糜芳,需要赶快控制城池,防备其他人作乱。
吕蒙接受了虞翻的建议,赶快派兵控制了城池。结果当时城中确实有人想要作乱,因为虞翻的建议,这些人的图谋没有得逞。从这里看,当时在江陵城中,心向关羽的大有人在。如果糜芳决定死守江陵,还是能够守住江陵的。
江陵与关羽前线的陆上距离只有五百里,只要糜芳能够守住江陵五六天时间,关羽就能够回到江陵城下。那样一来,关羽和糜芳里应外合,就可以保证荆州不失。但是,由于糜芳的投降,使得赶回的关羽失去了根据地,大军离散败亡。因此,糜芳投降东吴的说法,还是主动说要更符合实际一些。因为如果糜芳是因为势单力孤投降,糜竺也不会被活活羞愧气死。也因为糜芳是主动投降的,孙权也就没有夺取糜芳的军权,还让他参加东吴的军事行动。
四、糜芳投降的原因。
糜芳投降的说法虽然有各种说法,不过他投降的主要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和关羽不和。可是,糜芳是刘备的亲戚,他和关羽都是最早追随关羽的人。即便是对关羽不满,也不该抛弃自己的阵营投降。那么,这中间有什么原因呢?
我们都知道,关羽的性格高傲,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在关羽的眼中,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士大夫根本就不值一提。他依仗自己的能力,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对于刘备阵营的人也是十分轻视。
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由于老将黄忠立下了斩首夏侯渊的大功。刘备在分封将军的时候,决定封黄忠为后将军。谁知这引起了关羽的不满。关羽自己被封为前将军,假节钺,身为武将之首。可是他却对黄忠的封赏不满,说什么大丈夫不与老兵为伍。对于立下大功的黄忠,关羽还是这样的态度,对于其他人,关羽的态度可想而知。
关羽的这种做派,引起了荆州的离心离德。孟达投降曹丕前给刘备的书信中就写到了这种情况。他说荆州失陷,荆州的大臣们失节,百无一还,这确实是当时的情况。后来刘备讨伐东吴的时候,专门停留了一段时间,等待荆州的内应。可是整个荆州只有一个廖化归来,其他的人都无声无息。这时,刘备才明白了关羽的性格,对荆州造成的危害。
糜芳虽然是国戚,他也没有得到关羽的尊重。在关羽的手下,糜芳与关羽的关系不佳,产生了二心。而且在关羽被刘备封为前将军,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后,更是让糜芳感到了畏惧。因为假节钺代表着先斩后奏的权力,掌握了生杀大权的关羽更加可怕。
于是,本来就遭到关羽不满的糜芳,由于工作的过失,被关羽出言威胁。对自己的生死感到焦虑的糜芳,最终选择了向孙权投降的道路。
结语:
糜芳作为刘备的老部下,被刘备委以重任,任命为南郡太守。他防守的江陵是荆州的根本,不但拥有大批军需物资,还住有大批军队成员的家属。在荆州之战中,由于糜芳的投降,江陵落入了东吴之手,这使得关羽的大军离散,关羽也因此败亡。
糜芳之所以选择投降,是因为他和关羽的不和。由于关羽的高傲性格,他对于自己的部下十分轻视。这使得同为刘备的老部下,又是刘备亲戚的糜芳十分不满。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爆发是必然的。当关羽由于假节钺的先斩后奏的权力时,糜芳感到了生命的危险。为此,糜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投降了东吴。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糜芳在三国历史中,算是一个乏善可陈的小人物。无论战功还是政绩,他都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但就是这样本该被历史忽略的小人物,却干出了一件足以改变历史格局的大事儿。
襄樊之战,关羽先胜后败,从水淹七军,势逼曹操的大优势,到腹背受敌,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糜芳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当初在襄樊之战的关键时刻,屯江陵的糜芳与傅士仁二人,开城投降吕蒙,导致关羽失去荆州大本营,最终走向败亡。
有这么两个带路党,关羽丢掉荆州,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而荆州之失不仅仅是导致了关羽的兵败被杀,更是打乱了诸葛亮《隆中对》里跨有荆、益二州的战略部署。刘备集团自此被封锁在益州,无法向外扩张,以至于蜀国在日后的三国之中,一直是国力最弱的一家。
所以,糜芳之叛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糜芳为什么要叛?按照史书记载,他选择背叛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得罪了关羽,即刘备小舅子和义弟闹掰了。
当时糜芳与傅士仁负责军需后勤,但进度上却跟不上关羽的要求。最终关羽放下狠话,仗打完回来就要收拾他们。
《三国志·关羽传》: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糜芳与傅士仁因此而感到不安,最终选择了和孙权联合,里应外合,搞垮关羽。表面上看,这个理由还说得过去。但是如果结合糜芳的身份,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明显不划算的买卖。凭他糜芳的地位,关羽能拿他如何?
糜芳何许人也?徐州糜氏家族核心成员,刘备最为信任的人之一。
糜芳的哥哥是麋竺,刘备一生中最大的贵人,从徐州开始便追随刘备。当时刘备“穷困潦倒”,身为徐州富商的麋竺散尽家财,资助刘备,帮助他招兵买马,在徐州站稳脚跟。而刘备也投桃报李,一直以麋竺为心腹。刘备入主益州后,更是拜麋竺为安汉将军,其地位高于诸葛亮,为众臣之首。
此外,糜芳由于妹妹麋夫人的关系,和刘备攀上了亲戚,成为了主公的小舅子。
所以,糜芳在刘备集团中,虽然能力一般,但地位却非常特殊。凭借哥哥与妹妹的关系,他以自家人的身份,受到了刘备的重用,被委任为南郡太守。就糜芳的身份而言,在当时的刘备集团中,他是最不应该背叛刘备的人。
要知道,凭借着糜氏家族在刘备集团众地位,他糜芳在刘备手下不管怎么混,都是大有前途。而他如果背叛刘备、投靠孙权,就等于放弃了糜氏家族,放弃了大好前途。他一个降将身份,能力还很一般,在孙权手下能有多大发展,这个不用我多说。
糜芳不是傻子,他既然甘愿放弃前途,背叛刘备。肯定是发生了某些事情,使他无法在刘备阵营众待下去,即使是他的哥哥麋竺,都很难保住他。
那他到底犯了什么事?
张勃编撰的吴国史书《吴录》有着这样的一段记载:
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大致意思就是因为南郡城内失火,导致大量军械被烧毁。而糜芳作为南郡太守,关羽便向他问责。麋芳因此而心怀恐惧,担心关羽找他麻烦。孙权得知情报后,趁机利诱麋芳,于是乎内鬼诞生。
这个记载其实和《三国志》的记载相差不大,都是麋芳犯了事儿,惹了关羽。唯一不同的是,《吴录》中将糜芳具体犯了什么事儿给指了出来,即城内失火,导致军械被烧。
若是在平时,这其实问题也不算大,顶多就是麋芳失职。但是,这大火好巧不巧的发生在襄樊大战前夕。
当时侯音叛乱据宛城,曹仁围城三月乃破,期间关羽却毫无动作,很可能就是因为这场大火所致。军资不足,导致战机延误,一步慢,步步慢。如果当初关羽能和侯音联合,或许就每曹仁什么事儿了。所以,糜芳关键时刻掉链子,糜芳失职的这个罪过可不算小。
当然,仅仅是这个罪过,其实也还不足以让糜芳冒险。
真正让他铤而走险的原因是这场大火很可能是糜芳自己放的。糜芳本就商人出身,无利不起早,其担任南郡太守,没少和东吴和曹魏打交道。还记得某粮库,只要上面一调查,立马失火的事儿嘛,古今同理也。什么烧毁军械,恐怕是某过气国舅,私自倒卖自肥,害怕追查直接伪造火灾吧。
关羽素来刚直,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但战事在即,他无暇顾及处理此事,所以放出话来,回来再好好收拾他们。
糜芳心里明白,这事儿应该是藏不住了。而他一旦被揭穿,且不说倒卖军资、延误军机是何罪,仅仅是通敌这一项,就足以让他万劫不复。于是乎,先下手为强,接受孙权递来的橄榄枝,用关羽当投名状,为自己谋一个好靠山。
从利益角度而言,糜芳此举合情合理。但是,这种卖主求荣的行为,定然是为天下人所不齿。所以,当时不仅仅是蜀国人,连吴国人都看不起糜芳,耻于与他同行。
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
在三国乱世,投降复叛这些事其实很常见。如果糜芳不是做得太过分,也不会被如此鄙视。当然,这怪不得别人,如果不是他见利,忘义,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又何来如此结局。只可惜关羽,威风一世,最终竟然丧在了这等小人手中。
都别抢,我来答。
糜芳之所以会投降东吴,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我们没有必要去编排什么阴谋论。
根本原因就出现在关羽身上,我认为甚至可以说糜芳就是被关羽逼反的,我想这一点应该没有人可以反对吧?
糜芳这个人对刘备很忠心,这一点从早年他对刘备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说人家糜芳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主,那么糜芳早就抛弃刘备。早年刘备还是一个穷屌丝时候,人家糜芳都没有背叛他,现在刘备做大做强了,糜芳反而背叛他了,这肯定是说不通的。
糜芳家族是经商的,糜芳家族多有钱可能很多人不清楚。
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三国志》
这绝对是一个超级富商家族,当初糜竺等人追随刘备图他什么?
他刘备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说到底不过是图他刘备名声还不错,又是皇室宗亲。
仅此而已,话说回来,如果没有糜芳家族对于刘备的鼎力支持,我估计刘备想要在东汉末年创出个名头来,估计面临的阻力只会更加巨大。
大家都说刘备创业艰难,其实话说回来,人家刘备能够遇到这么多贵人相助,我觉得还真的谈不上艰难,只能说起点相对于曹操或者袁绍来说确实低了一些,自己手中没有人脉。
可是人家刘备运气就是好,先是有陶谦要把徐州送给他,背后又有一个糜氏家族在帮助他。
话说这种底子,刘备还真是不差好吧。
糜竺看得起刘备,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又让自己的弟弟糜芳一起跟随刘备。
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糜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三国志》
连曹操都想把糜竺拉到自己的阵营里来,那时候曹操凭借着自己手中的权力,把糜竺上表为嬴郡太守,把糜芳上表为彭城相。
这就是算是抛出橄榄枝,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和糜氏家族合作。
但是人家糜氏家族有钱,看不上曹操给的官位;或者对曹操这个人不感冒,两兄弟都没有接受曹操的好意。
而刘备早年也很悲催,一会儿被曹操欺负,一会儿被吕布欺负。
这时候人家糜氏两兄弟都没有抛弃刘备,可以说对刘备是忠心耿耿,而且还出钱给刘备招揽军队。
可以说没有糜氏家族的帮助,刘备真的只会混的更惨;
你想,当时刘备在糜氏家族的帮助下都不得不四处投靠,如果没有糜氏家族在关键时候的帮助,那么刘备只会处境更加狼狈。
当然了,糜氏家族也不可能倾尽家产帮助刘备,只是相对来说在很多关键的时候,糜氏家族都出了不少力。
所以刘备后来也很感恩戴德啊,他入主益州以后,就把糜竺拜为安汉将军,当时地位还在诸葛亮之上。
而糜竺的弟弟糜芳则被刘备拜为南郡太守,这个南郡太守也是非常重要,就是主管南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了。
不过,这个时候荆州是被关羽掌管的,所以糜芳还是要受关羽节制。
其实这种安排并没有问题,因为关羽作为一个很出色的武将,刘备没有理由不把荆州交给他管理。
这并不是说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刘备就处处偏向于关羽,虽然说肯定要比其他人受恩宠。但在这种军事布置上,刘备还是要出于一个能力的考量。
而且这种安排诸葛亮也没有提出反对,说明关羽的能力还是受到了信任。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关羽这个人太骄傲了,当初马超来依附刘备时,关羽以前没有听说过马超的成就;
这时候的马超也不赖啊,这是一位击败曹操,甚至差点活捉曹操的主儿,名震凉州,就那一块地界上的人,谁不知道马超的厉害。
但是诸葛亮为了照顾关羽的面子,也只能说马超不如关羽。
另外关羽还看不上黄忠,刘备称汉中王以后,拜关羽为前将军,当他听说黄忠被拜为后将军时,觉得一个老朽匹夫却和自己地位一样。
所以当时很不高兴的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最后好说歹说才接受册封。
正因为关羽这种骄傲无人的态度,所以最终逼反了糜芳。
关羽连马超、黄忠都看不起,又怎么会看得起糜芳呢?而糜芳私下里也很不喜欢傲慢的关羽。
襄樊之战爆发后,糜芳和博士仁由于没有完成关羽交代的任务,关羽就很生气的说回来再收拾两人。
关羽这么随口一说,但是却把糜芳两人吓住了。
这就引发了糜芳的背叛,我估计糜芳也认为自己不占理,这是就算捅到刘备那里去,毕竟你没有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这就是延误军机。
心虚的糜芳一时犯了糊涂,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反出了荆州。
这事除了说糜芳自己犯糊涂,关羽其实也要负很大的责任。后来糜芳的哥哥糜竺因为这件事一直心里过意不去,虽然说刘备并没有责怪他。
但是奈何脸上过不去,最终还是在羞愧之中患病去世。
只能说这事挺闹心的,说到底做人还是要和善一点。而刘备这两位兄弟最终都因为性格原因丢掉性命,最后引发一系列反应,刘备也因为这件事的后续影响丢掉了性命。
他们也只能在地下反思自己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4、过年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呢?
1.本命年子时夜23-1.0系红腰带,
2.初一在家一天不出门。
3.红腰带系到十五。身体不好的可系到下一年除夕。
4.不去没贴春联人家拜年。
5.不去家里有病人人家拜年。
6.本命年人多行善事!
吉人天助,仁者长寿。
感谢邀请,给大家说说我们这边的习俗:
第一,除夕这天要拿一根长棍子横放在家里大门的地上。
第二,大年初一早起不可以看见扫把?,要放鞭炮,上供品,煮饺子,饺子里会包钱在里面,吃到钱表示幸运,可以说出祝福的话,来祝福自己也可以祝福其他的人;吃过饭后去拜年,拜完年回来要去祭祖,不可以走亲戚。
第三,初二至初四都可以走亲戚。初五半夜至凌晨要去送初一到初五的垃圾,因为初一至初四不可以往外倒垃圾。
第四,我们这边有初五,十四,二十三一说,这三天认为是一年中不好的几天,所以这几天都不走亲戚。
第五,到十五吃汤圆,蒸小葫芦形状的馒头。
5、鲁智深明明不识字,为何坐化前又能独立写出一篇颂子?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吕蒙不是当年吴下阿蒙,鲁智深也不再是当年的鲁达!大家莫说鲁智深比不过吕蒙哦。
且看《水浒传》第九十九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鲁智深写的颂子: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 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里不深究里面的文采、禅理,反正读来自有味道,不是随便一个识字的就可以写出。
鲁达的不识字,是很清楚的,在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后,逃亡到了代州雁门县,他看到大家围在十字街头看榜文,他也钻进人从里,不是看,听别人读榜文,原文很清楚写的,“鲁达却不识字”。
后来到五台山出家,法号智深,他在五台山呆了多久呢,从他和赵员外上山,“不觉搅了四五个月”,接着发生了从一个挑酒的汉子那里喝了一桶酒,闹了一次;“再说这鲁智深自从吃酒醉闹了这一场,一连三四个月不敢出寺门去”,接着出了一次寺门,打造禅杖,喝酒吃狗肉,再大闹五台山寺,才转到东京大相国寺。
那大家说他在五台山的两次醉酒前的时间,都做什么了呢,总要学学佛家经典吧,不识字就先识字。而且,有可能鲁智深是得到智真长老的指点的。
后面的大相国寺,以及闯荡江湖的经历,我觉得他未必抽时间出来学习了,但是在五台山的那段消停的时间里,识字看看书,倒是很合理的解释。
所以,他识字是没有问题的,再看他的智慧。且看智真长老对众僧的说道:
“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也。”
再看智真长老在他去东京前,赠的四句偈言,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
“原来五台山这个智真长老,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
他给宋江的四句偈言,“当风雁影翻,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到了双林渡,就碰到燕青射雁,初学弓箭,就射下十几只鸿雁,空中数行塞雁,都有惊鸣之意。这恰对应了梁山征方腊,兄弟死去一大片。
给鲁智深的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也是一一验证了。
我这里的想法是,从小说里面提及的智真长老的灵验,或者说识人之准,来说明他对鲁智深的判断也是准确的。
所以,鲁智深不再是鲁达,识字,参禅,智慧深深,圆寂前写出“今日方知我是我”的颂子来,就不足为怪了!
三种可能的情况吧,一是在五台山的匆匆岁月中,鲁智深因为要诵经拜佛,自然得强行识字;二是鲁智深比较要强,上梁山后也和文人们在学习识字;三就很简单了,施公写错了呗。
先说第一种情况,鲁智深去五台山是避难,但是你赵员外的面子要给,演戏也要演全套,所以你想要跟这师兄们一起诵经,你就得识字,我们发现鲁智深的遗书颇有禅意,或许这与他短暂的佛门生涯逃不脱干系。但事实上,鲁智深根本就没有皈依佛门的意愿,别人诵经他喝酒,别人打坐他吃肉,你指望鲁智深在五台山识字,可能性不大。
接着说第二种情况,鲁智深在梁山上可能有学习的机会。本身梁山兄弟中就有一半以上都是文人,鲁智深这种全能选手想要为山寨效力,你不能光看地图,也得识字吧。而鲁智深在全书的戏份就没少过,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鲁智深会和山上的文人兄弟们整点文艺的东西,再加上自己本身在五台山以及钱塘江学习的东西,一篇内涵的遗书对他来说难度也不大。
第三种,就是施公可能忘了鲁智深不识字了。鲁达打死郑屠后在雁门县看到了自己的通缉令,当时他是完全的不识字,所以按照《水浒传》的整体节奏,鲁智深后面若没有什么特别剧情他也不会识字,因此就是施公写岔气了。其实书中这种纰漏又不少,一个元明时期的人能写出北宋时的小说已然不易,因此一些细节或许就会被忽略。
比如鲁达当时说自己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其实这个廉访使的设定有点浮夸,你鲁达既然不识字,怎么可能当这种必须要是高文化高学历的官职呢。
所以你说施公写错了,其实也没毛病。
文/逻辑文史游
6、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在水浒世界,鲁智深是唯一的侠客,因为一百单八将中,只有他才是一个真正具有侠义精神的人。
一、他豁达明理,正直善良。
来到大相国寺看菜园子,一群泼皮想用阴招给他个下马威,被他不费吹灰之力收拾之后,他非但没有继续为难这群泼皮,反而同情他们,和他们交上了朋友。
在瓦官寺,饥肠辘辘的他和老和尚抢粥吃,当他听说这老和尚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这是刚刚化来一点米熬好的粥时,他放下碗不吃了。
二、他路见不平,挺身而出。
鲁智深绝对是个“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人。和史进、李忠在小酒馆吃酒,听了今老汉父女屈辱遭遇后,立刻起身要去教训那个郑屠夫,被史进硬拉住。回到住处后,连晚饭都不吃了,愤愤而睡。第二天一大早,鲁智深就赶到今老汉父女住的客店,急急的安排他们父女投奔他乡,眼看着父女走远,便径直奔向郑屠夫的肉铺,教训这欺男霸女的镇关西,不料想三拳误将镇关西打死。
鲁智深不认识金氏父女,但他一定要为他们出气,鲁智深也不认识郑屠夫,但他必须出手教训他,那么的干脆,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不需要理由。
途经瓦官寺,鲁智深入寺求斋。得知瓦官寺被云游和尚崔道成、老道丘小乙给抢占,他二人不但赶走原来寺里的和尚,还抢掠妇女淫乐。鲁智深愤然寻找崔道成,丘小乙打斗,最终杀死他二人,一把火将瓦官寺化为灰烬。
又是那么的干脆,又是那么的自然,又是那么的不需要理由。
三、重义轻利,患难相扶。
鲁智深重义气,重感情。在小酒馆,为帮助金氏父女,他将身上所有的钱都拿了出来,还觉得不够,于是向史进、李忠借钱。看到李忠扣扣搜搜只掏出二两银子,鲁智深便将银子扔还给李忠。
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鲁智深不放心,怕高俅使人途中加害林冲,于是便一路尾随,暗中保护。果然,走进野猪林后,压解公人董超、薛霸果真要结果林冲的性命。这时,鲁智深从天而降,打翻董超、薛霸,救下林冲。为确保林冲的安全,鲁智深又一路将林冲护送到沧州城脚下。
他不畏强权,为朋友能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这就是义薄云天的鲁智深。
图片来自百度
花和尚鲁智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似乎一直就没被读懂。表面上,确如题主所言,此人绝非蛮干之人,粗中有细,与其“鲁”恰恰相反。但以其言行观之,则有显得豪爽粗鲁,不问青红皂白瞎打郑屠,不守三归五戒,大闹五台山。
这样的鲁智深很显两面性,义气深重但又不讲道理,性格豪爽,但又很是狡诈。那么,施耐庵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鲁智深到底又是个怎样的人,在他身上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机密呢?
恶棍镇关西鲁达
且说渭州城(今甘肃平凉)小种经略相公府提辖鲁达整天在街面上晃荡,这天,在茶肆里遇到了前往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那里寻找师父的九纹龙史进。
这一次偶遇很是蹊跷,史进的目的地延安,大致在华阴县的正北方。而渭州却在西北方向,大约比到达延安要远将近一倍的路程。古人虽然没有导航,但可以问路,史进再下里巴人,总不至于如此糊涂吧。有读者可能又会说了,施耐庵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搞不清渭州和延安到底在哪里。
实际上,施耐庵创作态度非常严谨,《水浒传》中没有一处地理位置错误。一见到史进,鲁达就说了:“他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那人不在这里。”看来,施耐庵是知道渭州城与延安府的地理位置关系的,但他就是要写史进稀里糊涂的走错了路。为什么呢?
史进绰号九纹龙,绿野老道曾经分析,“九纹龙”就是象征北宋九代皇帝。史进的身上隐藏着北宋皇帝的符码,与鲁达后来遇到的另外一个神秘人物密切相关,这个人把一个渭州城的恶棍一步步送上了正果之途。那么,为什么说鲁达是渭州城的恶棍呢?
鲁达与史进聊得投机,便邀请他去潘家酒楼喝酒。临出茶馆时,鲁达回头说:“茶钱洒家自还你。”茶博士应道:“提辖但吃不妨,只顾去。”鲁达整日在茶肆酒楼进出,自然可以赊账的,茶博士大概也不敢招惹于他,让他只顾去。每次是不是都结账,还真的很难说。
到潘家酒楼喝酒,鲁达与史进、李忠正说得入巷,却听得间壁的啼哭声。鲁达烦躁,便把碗碟都摔在了地上。酒保一见,只道鲁提辖要什么东西,赶紧上前毕恭毕敬的赔罪。这家大概是渭州城最大的酒家,鲁达应当是经常光顾的。俗话说,店大欺客,但酒保只道此人的厉害,也是不敢对鲁达的无理取闹有丝毫怨言。
听了金翠莲的挑唆后,鲁达第二天就来到郑屠的肉铺里寻衅。从郑屠毕恭毕敬的态度来看,也是很有点惧怕这个鲁提辖。
鲁达为何这般牛逼,是因为他这个提辖是很大的官吗?绝对不是,鲁达原来是镇关西!所有读者几乎都痛恨镇关西,此人乃渭州城的一大恶霸。但是,几乎所有的读者都搞错了,真正的镇关西不是郑屠,而是鲁达。如此,难道鲁达不是渭州城的恶棍吗?
鲁达做了多大的官?
北宋时期,提辖根本就并不是一个官名,而是州府、留守司长官的一项工作职责,《宋史·职官七》中说,宋徽宗崇宁时期,“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到了南宋绍兴时期,宋金划定疆界,设立榷场重开边境贸易,“杂买务杂卖场置提辖官一员(文献通考·职官十四)。”此时,提辖才是一个官名,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市场管理局局长。因为涉及边境贸易,提辖官也兼具海关、税务之类的职责。后来,这个官名下的一些职责被引入官府,设置“四提辖”,分别管理杂买务杂卖场(管理官府宫廷采买)、文思院(管制造宫廷器物)、左藏库(保管金银钱财)。
从鲁达整天在街面上行走来看,此人大概就是小种经略相公府中的采办。所以,鲁达可以随意赊账,茶肆酒楼将就他,以期照顾生意。郑屠也很恭敬这尊财神,经略相公府的猪肉供应量可以抵半个渭州城。鲁达利用职务之便,在街面上很显霸气,也就不难理解了。
《水浒传》中有好几个提辖,只有两个提辖是货真价实的,一个是鲁达,另一个是曾头市的曾长官。因而,这两个提辖都很有点霸道。
但是,鲁达的霸气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绝不像牛二,以及小遮拦穆春这等地痞恶霸。因为,在被贬到小种经略相公这里来之前,鲁达做过关西五路“廉访使”。这个官职真的有,只不过施耐庵省略了一个字,其全称应当是“廉访使者”。而且,这个官职本名“走马承受”,隶属各路经略府,主要负责将边境警事通过驿站驰报给朝廷。
据《宋史·徽宗本纪》中说,政和六年,宋徽宗把“走马承受”改为“廉访使者”。靖康时,又改回原官名。《水浒传》中提到的童贯,就曾在蔡京的推荐下,做过关西一带的走马承受。
所以,鲁达在拳打郑屠时,便如此大骂:
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
其实,郑屠是不是自称镇关西,完全没有凭据,只是金翠莲的一面之词。鲁达每天都要出来采办,街面上比金翠莲要熟悉得多,难道就没听说过郑屠有这个绰号?鲁达自己承认,自己“不枉了叫做镇关西”。鲁达此言不虚,关西五路的廉访使,专事向皇帝驰报情况,谁人不怕?
“廉”通“覝”,有查看、察考的意思。鲁达不光驰报边事,还有察考地方官员的职责,权力是很大的,叫他“镇关西”名副其实。
鲁智深是假和尚
镇关西鲁达三拳打死郑屠,一路逃亡到了雁门关。令人非常可疑的是,金老及金翠莲早就在这里恭候他了。因为金老父女的引导,一个神秘人物出场。
在金翠莲的住处,鲁达见到了赵员外。此时,金翠莲早就做了这个赵员外的外宅,因而,赵员外对鲁达很客气,当做恩人看待。在雁门县居住一小段时间后,赵员外借故把鲁达送到了自己的庄园──七宝村。《法华经》说,所谓“七宝”,指的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这佛教七宝。
施耐庵以“七宝村”暗喻,并非是讲赵员外很崇尚佛教,而是为鲁达成为佛门弟子,最终修得非凡正果伏线。从这个村庄开始,鲁达便告别渭州城恶棍的历史,一步步去修自己的正果了。
到了五台山,赵员外拿出早就买来的五花度牒(此举违法),强行要智真长老剃度鲁达。五台山文殊院所有僧众都不赞同这个“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人进入佛门。智真长老也没有办法,答复僧众:“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
智真长老大有苦衷,并非仅仅只是赵檀越的面皮问题,这等方外高人,五台山又十分富裕,岂能畏惧一个土财主?但是,赵员外绝非普通的财主,而是大有来历的足以让五台山变成另一个瓦罐寺的大人物。所以,智真长老无奈,只得说:“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于是:焚起一炷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
智真长老去哪儿了?绿野老道猜测,一定是去了道家紫府,调查了鲁达的来龙去脉。所以,一炷香后,智真长老真魂归窍,对僧众说:
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如此,智真便剃度了鲁达。不仅剃度了鲁达,还赐法名鲁智深。这也是很奇怪的写法,鲁达一入佛门,便与智真长老平辈,成了住持方丈的师弟,比所有僧众的辈份都高。其实,也并不奇怪,智真长老说了,此人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虽然智真长老料定鲁达日后有非凡正果,此时的鲁智深却是一个假和尚。为何,施耐庵清楚的告诉读者,鲁智深脊背上有刺花,所以叫做“花和尚”。切不要被施耐庵迷惑了,脊背上刺花渭州城做提辖时就有,但却没被叫做“花提辖”,而被叫成“镇关西”。上文讲到,鲁达是《水浒传》中货真价实的提辖,便不能叫做“花提辖”了。
“花”有虚假的、迷惑人的意思,鲁智深绰号花和尚,便真的有这样的隐喻。
鲁智深的神秘符码
花和尚在五台山出家后,不守三归五戒,破坏佛门清规,掀倒半山亭子,两番大闹山门,毁坏佛门设施。
这样写鲁智深,一般观点认为此人敢于造反,追求个性自由。也突出了鲁智深豪爽的性格,故事也因为这个鲜明的形象而精彩纷呈。但是,如果我们逆向想想,佛门招惹了鲁智深吗?他凭什么要耍酒疯大闹文殊院呢?鲁智深闹得真的有理吗?
佛门没有招惹鲁智深,而是招惹了赵员外。瓦罐寺的崔道成说:“在先敝寺十分好个去处,田庄又广,僧众极多。”生铁佛讲的确是实情,北宋时期,寺庙非常发达,财力雄厚,教众很多,遍布周边。五台山不远处的市井都是佛门产业,都在智真长老的控制之下。
为此,宋徽宗于政和年间开始,大肆压制佛教,破坏佛门设施,焚毁与道教相悖的佛经。把释迦摩尼贬到道教门下,改称大觉金仙,改佛寺为道观,改僧尼为德士。宋徽宗这样做,还有效仿宋真宗(赵员外的祖上),借助道家力量稳固自己皇权的意图。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便是宋徽宗“崇道抑佛”这段历史的隐写。书中的赵员外便是宋徽宗的隐身。此话怎讲?
且说鲁智深头一回闹过了五台山,过了不久,便到市井中打造戒刀和禅杖。书中说,鲁智深来到铁匠铺,“待诏”接待了他,两人便商量着禅杖的重量。商量了好一阵,都达不成一致意见。最后,便依待诏的六十二斤,给鲁智深打造了一条水磨禅杖。为何偏偏是六十二斤呢?因为,梁山故事(历史中的宋江起义)就发端在宋徽宗宣和元年。
《水浒传》说,宋仁宗嘉佑三年,即公元1058年。六十二年后,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这是明确的点题,与历史真实极度吻合。
铁匠铺的“待诏”,原本应当是“待招”,是从剃头匠这里引申到其他行当手艺人的称呼。而“待诏”,则是翰林院专门为皇帝预备的文人画士。比如,李白在宫廷中做诗待诏,写过《清平调三首》。宋徽宗时则有画待诏,为皇帝代笔作画,赏赐给大臣。施耐庵故意把“待招”写作“待诏”,个中隐喻昭然若揭。
这一条证据尚嫌不足的话,那么,鲁智深吃狗肉这一节,就再一次暗喻,赵员外就是隐写的宋徽宗。
施耐庵大概只写到这一次吃狗肉,而且,又发生在鲁智深身上。原因很简单,就是宋徽宗生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是属狗的。
鲁智深身上的这些隐秘符码,正是其成就非凡正果的先决条件。而从五台山到大相国寺的鲁智深,依然还要不断向读者展示其秘而不宣的神秘符码。
鲁智深的非凡正果
智真长老入定查看鲁达的来龙去脉,准确的预见了此人的一生正果。于是,便以大闹五台山为借口,把鲁智深送上了一条正果之路。
来到东京大相国寺,鲁智深决心从菜头做起,步步升级讨个出身。但是,“遇林而起”,鲁智深上了二龙山。二龙山,也是与赵员外有关。因为,此处有座宝珠寺,正对应赵员外的七宝村。或者说,赵员外的七宝,就藏在这座寺庙之中。
这个隐喻,就是鲁智深的“非凡正果”。智真长老赐给鲁智深的四句偈子中的“遇山而富”,就是这个意思。
回顾一下鲁达、鲁智深的经历:曾经在两个种氏经略相公麾下效力,又与赵员外这等神秘人物交往很深。单打二龙山不成,便与杨志双夺宝珠寺。而据《三朝北盟会编》、李纲《梁溪集》所载,“招安巨寇”杨志先后在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帐下充当“选锋首”,以先锋敢死队队长的身份参与了北宋灭辽、太原抗金的战斗。鲁智深比杨志更具备这个条件,必定也将与杨志、武松并肩作战,“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回头再说说金翠莲父女,他们为何能够比鲁达先期到达雁门县,而且,与赵员外攀上了亲戚呢?施耐庵书中语焉不详,但稍微细想一下,他们的速度能比逃命的鲁达还要快吗?这个细节似乎也有隐喻,写的是宣和元年时,宋金暗通款曲,签订海上之盟,相约夹击辽国。施耐庵这是在为梁山好汉参与灭辽、抗金做伏笔。
施耐庵的《水浒传》至少在明万历年间便被腰斩,七十回的故事已经无法寻觅。但是,从前七十回的伏线来看,梁山故事一定会写到北宋灭亡时的“靖康之乱”。因为,鲁智深所据的二龙山有宝珠寺,而宋江在九天玄女庙则提前看到了“二龙”被囚,坐井观天的场景(书中讲的是“二龙相戏”、“二龙戏水”)。
那么,梁山好汉在全伙接受招安后,原本就出现在《大宋宣和遗事》三十六人名单之中的鲁智深,也一定得到了宋徽宗的封爵:东京大相国寺住持方丈。
来到大相国寺,鲁智深出示了智真长老的推荐信,要做个职事僧。但是,与鲁智深同辈的智清长老却认为智真师兄“好不晓事”,便暗示手下打压鲁智深,让他去看管菜园子。鲁智深不明就里,接受了这个差事,决心从这个岗位做起,以求讨个出身。
这是鲁智深未遂的心愿,也是必定要在此地修成的正果。赵员外从七宝村把鲁达带到了五台山,也是沿着佛门修行的正道,客观上帮助了天孤星。鲁智深宣和二年来到东京大相国寺,这一年,宋徽宗“罢道学”、“复寺院额”。因而,鲁智深“遇山而富”。
回到东京大相国寺取代智清做住持方丈,这才是智真长老预言的“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确实,除了智真长老,五台山所有僧众谁能做此名寺大刹的住持方丈呢?
这就是真实的鲁智深,一生经历了恶棍、花和尚、非凡正果的天孤星。读者都被施耐庵的“花枪”所迷惑,只看到了一个文本上的梁山好汉。而且,施耐庵也通过鲁智深的正果,来阐明“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乃梁山的非凡正果。
至于鲁智深的结局,本回答远未涉及,当另辟文章以解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