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第一勇士,三朝元老鳌拜,他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满洲第一勇士,三朝元老鳌拜,他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提起鳌拜,一定有很多人想到了《鹿鼎记》。无论是戏说的《鹿鼎记》,还是偏向正史的《康熙王朝》,鳌拜这个角色都是妥妥的大反派,是欺君罔上的奸逆之臣。老百姓的印象中,鳌拜把持朝政、祸乱朝纲,沉迷于权术无法自拔,不把当时年纪尚小的康熙皇帝放在眼里。其实,鳌拜年轻时是鼎鼎有名的一方大将,不仅为大清朝开辟江山,同时也对作为大清王朝开拓者的皇太极忠心耿耿。
除了在战场上很勇敢,他还是皇太极在宫廷斗争中的忠实拥护者,是清宫中最活跃的宫斗达人。说到这儿,您可能不信了,说打仗他或许行,这宫斗嘛,他到底行不行?是不是票友?和大伙儿想的不一样,此时的鳌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恶人,相反,他为防止权臣多尔衮篡位,与之多方周旋,为拱卫正统皇权而弹精竭虑,为此还遭受了权臣集团的记恨,吃了不少苦头。
有人问了,这还是咱们熟悉的那个鳌拜吗?
说起鳌拜的发家史,就不得不从他最引以为傲的武力值说起。《鹿鼎记》里讲到,鳌拜武功卓越,着实让韦小宝为难。真实历史中的鳌拜呢?何止是个武林高手,还是一位军功卓越的大将军。他出身将门世家,伯父费英东更是有名,被称为大清“万人敌”,位列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
鳌拜打未成年就从军了,当了兵,就想立军功。作为名将之后,他自然也想争一争美名,向他的前辈费英东学习学习。恰逢皇太极要开拓疆土,此时的鳌拜还是个热血小青年,早就摩拳擦掌,按捺不住了。皇太极要攻打蒙古察哈尔部,鳌拜立马冲在了最前头;皇太极东征朝鲜,鳌拜又冲在了最前头。几场战役,鳌拜屡立大功,深得皇太极信任。这还远远不够,直到崇祯年间,皇太极将他的马鞭伸向了大明王朝。面对满洲铁骑的逼近,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成了皇太极眼中一颗不得不拔的钉子。
皇太极忧心忡忡,就连他父亲、太祖皇帝努尔哈赤,都对这座战略要地忧心不已。果然,皇太极的大军在进攻皮岛时连连受挫。谁才是拿下皮岛的关键人物呢?咱们的主人公鳌拜站了出来,出征时还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一番战斗,鳌拜果然凯旋,皇太极大喜过望,以鳌拜为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也就是“勇士”的称号!
如果说,获得“巴图鲁”称号的鳌拜获得了战场上的最高殊荣,那么他的下一步,就把目光投向了宫廷斗争。
此时的大清王朝在皇太极的带领下连战连捷,鳌拜在随后击破明军、张献忠的大西军、李自成的大顺军等各类战役里都立了非常大的功劳,逐步成为大清八旗将领中响当当的人物。然而就在他即将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遇上了一个最大的敌人。这个敌人不是战场上的对头,不是大明王朝的大将袁崇焕,而是他最信任、最崇拜的领导皇太极的亲弟弟多尔衮。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自家人怎么跟自家人杠上了呢?这您就想错了,帝王之家,哪儿来的自家人?就在清军即将入关、统治中原之际,皇太极去世了。最高领导人去世,谁该继承他的皇位呢?这就有意思了,因为连皇太极本人都没想好。那就,谁最厉害谁当老大呗!多尔衮首当其冲,要抢这个宝座。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不高兴了:我亲爹的宝座,是你想夺就夺的?那咱热闹热闹吧。
于是乎,一场大清历史上最早的宫斗大戏上演了。
在多尔衮的夺位之争中,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其中有一个家伙,勇冠三军,力大无穷,在领导面前提着个大刀吆五喝六。这人谁啊?多尔衮一打听:鳌拜。
多尔衮也有点儿没辙,因为鳌拜是八旗军重要将领,手握军权;鳌拜更是没辙,因为多尔衮是老板的亲弟弟,不敢真动刀子。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鳌拜只好搬出老板的名头来,震吓震吓多尔衮。他领着一批忠于皇太极的大臣,摁着宝剑,齐声说:“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恩德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追随先帝于地下!”这话说的,扔到地上当当乱响!说得多尔衮都傻了:实在找不到理由篡位啊。当然,他也不想让政敌豪格继位,于是左右各退一步,让皇太极的第九子、当时才六岁的福临继位,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影视剧里老说,鳌拜是谋逆的奸臣,但您要是光凭这段慷慨激昂的肺腑之言,也着实说明鳌拜有忠君的一面。
虽说多尔衮没能如愿当上皇帝,但当时的顺治皇帝还小,作为皇太极的弟弟、八旗军的统军司令,德高望重的多尔衮当仁不让做了摄政王,过了把替皇帝执政的瘾。
自从拥有了摄政的权力后,多尔衮越发膨胀了,党同伐异,严厉打击曾经跟他作对的人,尤其是当初和他争夺皇位的头号种子一皇太极长子豪格。当然,还有豪格的拥护者鳌拜。
被多尔衮盯上的鳌拜,日子不好过。有人好奇,这鳌拜不是号称大清第一勇士,连康熙见了他都要礼让三分、尊称一声鳌少保吗?抱歉,那是康熙朝的事。在顺治朝,纵使他鳌拜是满洲上三旗的贵族,也不过是爱新觉罗氏的家臣,论地位,是不如掌有摄政之权的亲王多尔衮的。
果然,在多尔衮执行肃清政敌计划时,鳌拜屡次遭受迫害。顺治继位的第一年,明明鳌拜前脚在外面打了胜仗,后脚就被多尔衮罗列了各种罪状。顺治五年(1648)和七年(1650),鳌拜两次身处险境,遭遇弹劾,甚至被论死,差点丢了性命。万幸,鳌拜命大,还没等多尔衮弄死他,多尔衮自个儿先出事,在顺治七年十二月死了。《正说清朝十二臣》里对鳌拜有这么一句评价:“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
那时的鳌拜,故主已死,他也成功帮助福临继位,完全可以功成身退,为谋求个人利益依附多尔衮,这在官场来说再正常不过了。然而鳌拜没有这么做,谁能想到,鳌拜会力挺顺治帝,为扳倒多尔衮而多方奔走?如果没有后来和康熙闹的这一出,或许在清朝的历史中,他会被当作一个巨大的正面人物来传扬。
前面说了,在多尔衮的残酷高压下,皇太极这一支的亲信被严厉镇压。鳌拜之所以能够侥幸残存,甚至最后荣登高位,倒不是因为狡猾,反倒是因为他对皇帝,确切地说是对皇太极这一脉始终秉持着一颗赤诚之心。
顺治皇帝,是不是也像鳌拜信任他一样,信任着鳌拜呢?咱们无法进行确确实实的考据,毕竟连他的亲叔叔都敢蔑视他、篡夺他的权威。帝王之家,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信任,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鳌拜的辅佐能力得到了顺治皇帝的赏识。在年轻的顺治帝得了不治之症,即将驾崩的时候,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鳌拜列入辅佐儿子玄烨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中。
因为顺治皇帝死得早,他的儿子玄烨继位的时候才八岁。作为顾命大臣的鳌拜,自此加入了新任领导搭建的班子,同时也终于迎来了真正的事业上升期。也正如他想象的一样,作为四大顾命之臣的老四,能力却着实盖过了另外三位。那么,他会成为另一个多尔衮吗?
咱们可以一个个来分析。先说头一位,首辅索尼。这是个什么人呢?贵为辅政大臣,他却愿意做个“闲人”,不醉心于权力,也不爱插手政务一其实这也是聪明的表现。老三遏必隆一瞧这架势:老大躲了,那我也来几块橡皮膏,把嘴一贴,得了,少说话!有鳌拜在,他除了举手支持、“你说的都对”之外,多余的一个字也不说。再说这老二苏克萨哈,当年鳌拜在议政王公大臣会议上挥舞刀子,他的对手,正是多尔衮的死忠粉苏克萨哈,这仇结得年头太久了……果然,后来因为圈地事件政见不和,鳌拜利用自己的权力一举拔掉了这颗眼中钉,灭了苏克萨哈一家子。辅政大臣中,论能力,论魄力,论精力,鳌拜都居首位,在索尼病逝后,他毫无意外地当上了首辅。正当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他打破了权力的平衡。
从当时的典籍记载就看得出来,皇族宗亲们早就不满意鳌拜了。爱新觉罗·昭椎在《啸亭杂录》里记录鳌拜事迹说:“国初鳌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言语之中,说尽了对鳌拜掌权的酸味儿。《清史稿·鳌拜传》更是详尽描述了鳌拜的罪行:“鳌拜受顾命,名列遏必隆后,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鳌拜皆首列。日与弟穆里玛、侄塞本特……党比营私,凡事即家定议。”
鳌拜是不是真像史籍里批判的那样,结党营私,聚揽权力,搞小朝廷?或许只有他自己清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康熙看不下去了。小皇帝心说,我拿你当三朝元老,高官厚禄供着,你拿我当空气?要是康熙像宋徽宗,或是南唐后主李煜那种,爱写写词儿、练练书法、唱唱歌跳跳舞,那也就算了,可康熙那是开创盛世的大帝,有精气神儿!你一个半截身子入土的老臣,骑我脖子上?不成。
于是,十六岁的康熙要下手了。他找了一群同龄的少年练习布库,也就是满族习俗中类似摔跤的游戏。鳌拜来之前,康熙就跟这帮小孩儿说:“你们都是我的左膀右臂,你们是怕我,还是怕鳌拜?”小孩儿们当然说怕皇上啊!再后来的事,就是各大影视剧里的名场面了,一上殿就把鳌拜捆在那儿了。
怎么也想不到,这么大功劳的鳌拜,辅佐过三位大清皇帝,没死在战场上,也没死在多尔衮手底下,最后败在了少年皇帝康熙手里。
鳌拜被活捉后,囚禁于地牢。原本康熙想要杀掉他,但看到鳌拜为国效忠留下的满身伤疤,动了恻隐之心,最终判了他一个终身囚禁。
纵观鳌拜的一生,一直在和人斗。早年一心事主,帮皇太极斗李自成、斗张献忠,斗完了外敌又开始斗多尔衮……屡次陷入困境,又屡次化险为夷。晚年的他,如果没有那股子戾气,或许还能善始善终,但如果那样,他也就不是鳌拜了。鳌拜就是这样的人,事事都要争一口气,争到了辅政大臣的位子,却因此挡了康熙开创盛世的康庄大道,最后落得个身死禁所的下场,也是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