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维”是什么样的思维?
“管理思维”是什么样的思维?
现在,周围一直在讲“管理思维”,说职场上三十五岁之后,如果没走上管理路线,那就很危险了。可到底什么是“管理思维”,每个人都缺乏具象的认识。
记得曾经在前东家,当时筹划一俩月的针对公司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案迟迟难以敲定,真的是因为重视,所以无比慎重,力求完美。
制作了两周多的调研问卷又被老总否决了,但听了他的“高见”,心服口服。
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公司管理梯队的基石,肩负着战略拆解与执行、稳固基层、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职责,因此,对他们的培训亦是整体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之一。
由于不同部门业务的差异,对基层管理者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存在分化,整体的培训项目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同时今年又要在去年以外聘讲师授课为主的基础上,力求内化、做出真正属于公司的特色精品项目,因此前期调研作为整个流程的第一道工序,起着开山辟路的关键作用。
在制作问卷时,我参照了华为和其他大型国企的能力素质模型,汇总了看似全面的能力素质项,要求被访对象选择填空,这一思路被老总立马否定。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思维限定。
调研,就是要在一张白纸上绘制填充,要尽量以“开放式”的问题来搜集真实需求,而不是进行逆向限定。
当下,公司组织架构正流行“扁平化”趋势。对一家规模相当的公司来说,“四级架构”即满足框架需求:“个体贡献者(管理自我)”——“基层主管(管理他人)”——“部门总监(部门级别的横向沟通)”——“高管(战略执行)”。
其中每个管理职级都有不同的职能定位,从培训诉求来看,“基层主管”是管理了一定数量下属的Team lead级别以上,要力求管理意识的转换与管理技能的提升,既要与所谓的“储备人员”(即个体贡献者,还没有达到管理人员级别)相区分,又不能贸然拔高至“部门总监”(主要以资源利用的优势进行部门间的横向沟通)的能力要求。
综合来说,对“基层主管”的管理能力要求无非就是——“管人、管事、管自己”。
“管自己”就要从“时间管理、自控力”等维度进行能力培养;“管人”就要从“团队组建、情商管理”等维度进行能力培养;“管事”就要从“项目管理、资源调配”等维度进行能力培养。
培训工作,不要一直闷头做事,陷入“事务化”,而要从上层的逻辑思维高度进行方向把控,如此,才不至于迷失战略方向。
哇卡卡,领导果然是领导,那思维高度、那思想见地,果然是我辈小员工所难以达到的。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这句鸡汤是真在理啊。
事实就是这样,立场决定思维,这无关事实对错,只是由不同立场而造成的思维差异。
普通员工、基层主管、部门总监,到公司高管,每个人所处的“立场地位”不同,日常的思想方式与行事态度就会局限于所在的“领地”,从而划分出“低-中-高”的层级区别。
当然,也可以逆向来推导,如果个人的思维与行动力超出既定“立场地位”的限定,达到上一层级的高度,再能力相匹配的话,那升职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通过逐步进阶,去实现思维和态度的突破升级,这不仅是能力的晋升,更是格局和视野的进化。
人哪,总得有进取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