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痕网

​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近代“氢弹之父”-于敏

点击: 来源:百痕网
摘要: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近代“氢弹之父”-于敏 他解决了研究氢弹理论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曾为了国家隐姓埋名二十多年;他就是被称为中国“

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近代“氢弹之父”-于敏

他解决了研究氢弹理论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曾为了国家隐姓埋名二十多年;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

1926年8月16日,在河北省宁河县的一个小镇上,诞生了一个男孩。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幸福的时刻。虽然家里生活拮据,但望着新出生的儿子,父亲还是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之情。于是,父亲给他取名叫于敏。

1933年,7岁的于敏开始进入小学学习。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普通人的生活是很艰难的。有一次,外出的于敏差点被一辆横冲直撞的日本军车撞上。破败的国家和屈辱的生活给于敏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是从那个时候,于敏便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1944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于敏不负众望,考进了北京大学。在北大,于敏没有任何懈怠,依然如饥似渴地学习。由于家境贫困,为了节省路费,于敏甚至连寒暑假都不回家,而是埋头在学校的书海里。

1945年8月,随着巨大的蘑菇云在广岛升起,一座城市被瞬间摧毁。原子弹的威力第一次彰显于世,于敏对这种武器非常震惊,同时也希望自己祖国也能拥有类似的武器自保。

1946年,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敏便申请转入理学院学习,并把理论物理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1949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但他并不满足,深知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完善和深入。于是,于敏果断报考了研究生,同时,为了生计,在北京大学也谋求了一份兼任助教的职位。

1951年,于敏研究生顺利毕业。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刚成立不久且需要大量的人才。由于于敏在校成绩非常出色,便被点名要求去所里工作。于是,于敏便进入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一职。

1960年底,于敏被叫到了钱三强的办公室,于敏刚进去,钱三强便开门见山地说,希望于敏牵头来进行氢弹理论的研究。当时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方面已经耕耘多年,正是要见成果的关键时期。然而,这突如其来的决定,让他始料不及,但随即于敏便明白了,国家是要把研发氢弹的重任交到自己手中。这是国家对自己的信任,于是,于敏果断应允。

原子弹和氢弹虽说都是核武器,但是他们本质原理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核聚变,一个是核聚变。但为了国家的需要,于敏义不容辞。从此,于敏开始了二十多年隐姓埋名的生活。

对于氢弹的研制,中国可以说完全就是一张白纸,于敏和研究人员们只知道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至于核心技术和原理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只能靠自己摸索。

氢弹的研制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在于计算,于敏和科研团队废寝忘食地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而仅有的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原子弹的相关数据计算了。仅剩很少的时间留给于敏和他的团队来使用。然而,即使困难再多,于敏也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团结大家想办法克服困难。

1965年,经过四年多的努力,于敏和科研团队终于研究出了一些头绪,经过了反复的验证,终于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设计方案。但氢弹原理是否正确,还需要试验的检验。

1967年6月,在新疆罗布泊,氢弹试验正式开始,伴随着惊雷般的响声,一束巨大的蘑菇云拔地而起,宣布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1982年,于敏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6年初,针对国际形势,于敏和邓稼先联名上书建议加速核试验进度,并得到了肯定批复。

1999年,鉴于于敏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特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回顾于敏的一生,印证了四个字:以身报国。为了国家,他隐姓埋名,不计得失。他在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填补了中国这方面的空白。在氢弹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到了人生暮年,依然为国家的核物理事业发光发热,是我们这些后人的学习楷模。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对于敏的看法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