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痕网

​写在简牍上的古隶,是书法抽象化的开始

点击: 来源:百痕网
摘要:写在简牍上的古隶,是书法抽象化的开始 《书法鉴赏》是一本书法类普及读物,主要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本体构成、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及篆、隶、草、行、楷五种书

写在简牍上的古隶,是书法抽象化的开始

《书法鉴赏》是一本书法类普及读物,主要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本体构成、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进行探讨,以及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中的历代书法经典作品进行系统梳理和欣赏,引导读者对书法艺术的风格类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书法艺术欣赏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经典的、高尚的审美境界和审美经验,从而由此指导自己的书法审美和实践。

今天,我们通过书中“抽象化滥觞——古隶”一文,来了解早期隶书形成和发展。

秦代古隶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秦简,有1100余枚。1980年考古工作者又在四川郝家坪青川县发现了秦代的木牍。其后至今,在湖南等地陆续有秦简的考古发现,2002年在湘西古城里耶出土的秦简多达三万余枚,这些出土的文字资料,都有力地证明了早期隶书——古隶在秦始皇以前就已经形成。《青川木牍》和《睡虎地秦简》,以及《里耶秦简》,文以墨书,字形和体势明显呈现出隶书的特点,同时还保留了大量的篆书特征,呈现出隶书的早期形态,是我们能看到的时代较早的古隶面貌。

(一)《青川木牍》

《青川木牍》发现于1980年春,长46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楠木制作,墨书古隶。内容为秦武王时期田亩制度的法令。

青川木牍的字形扁方,个别字的形体和篆书相近,趋于长方。章法比较疏朗,上下字之间及左右字之间的间距较为宽阔。在书写技法上,青川木牍的笔法有着明显的隶书笔意,表现在起笔的自然重顿后,折锋平直行笔,有短促果断的笔势。木牍的古隶书体,在笔法上保留着篆书的圆转笔意,甚至有些字的偏旁部首还保留着篆书的写法,但用笔方式已不是篆书的圆润修长,而是代之以短促的节制,充分利用了毛笔的笔毫弹性,加以率意出之,字形显得古朴茂密,劲爽流畅,整体上呈现出浓厚的古意,而又不失灵动之趣。

木牍在战国时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书写载体,和竹简一样,都是古代常见且廉价的书写材料。由于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书写,书者本人着意于书写的内容,而不会刻意去追求书写后的艺术效果,无意于书,朴茂自然的气氛反而跃然于木牍之上,这与我们今天纯粹追求书写的艺术效果有着明显的不同。我们欣赏先秦的墨书文字,惊诧于古人书迹的古朴自然,这虽与先秦的历史时代直接相关,但也与对书写目的的不同追求有着内在的关联。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简》记录,墓主名喜,是从事司法的官吏。简文内容为秦代的法律条文,秦代的治狱案例,论为吏之道以及秦昭王元年至秦始皇时期三十年的大事记,还有一些日书等占卜一类的内容。

《睡虎地秦简》的字径很小,最大的不过二分左右,字形极为工整,结体工整严谨,风格浑厚朴秀,用笔则刚柔并济,笔画凝重多变。秦简的字形仍然以长体为主,还保留着篆书向下伸展的结体特征,有些字的结体呈现出扁平的趋势,左右的相背之势已初见端倪。

《睡虎地秦简》与《青川木牍》,皆为秦地的古隶书体,二者在时间上相去并不遥远,但出土于不同的地域。从整体的书写技法及风格来看,二者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说明古隶在当时的秦国境内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

《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使我们目睹了早期隶书的风采,也纠正了以前有些学者认为秦诏版等草率字体形态就是早期隶书的推测。从《睡虎地秦简》的书写水平看,古隶在战国后期及秦始皇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发展演变的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三)《里耶秦简》

《里耶秦简》字形与《睡虎地秦简》基本一致,书写风格上比较厚重、沉稳,有些部首依然保留着篆书的写法。在《里耶秦简》中,很多笔画写得厚重沉稳,中锋、侧锋的用笔方法运用得很娴熟。《里耶秦简》的字形纵长,不仅笔画遒劲,且笔画间的空白也颇为灵动,每个字的中宫比较紧密,整体上写得较为含蓄,但笔画间有收有放,敛与舒相互照应,整体风格朴厚而富有深意,已开后来汉隶高古厚朴之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简文中的一些笔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楷书写法,楷书笔意颇为浓厚,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楷书与古隶之间内在的渊源关系。

我们欣赏研究秦代简牍,可以深刻理解古隶的形态及其艺术风格。以秦简为代表的秦代古隶,为汉代隶书的最终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拉开了今文字时代的序幕。

汉代古隶

西汉初期的隶书,在延承秦代古隶的基础上,不断向规范化迈进,继续走向成熟,艺术风格不断呈现出多样化。

(一)马王堆一号汉墓简

1972年开始发掘的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简牍,再现了西汉初期的古隶面貌。马王堆一号墓简仍然沿承着秦代古隶的面貌,但在用笔方面已有了微妙的变化,很多字虽然保留着明显的篆书痕迹,但在笔画的转折处,变圆转为方折的笔法已经非常明显,尤其是马王堆墓简有些笔画的起笔,呈现出直接的顿笔,这与秦简隶书多用篆书的圆转起笔有所区别。简书中的横画多呈现左低右高的笔势。从整体艺术风格看,简文茂密厚重中时时透露出行草的笔意,行草笔意尤为突出。这些在秦简基础上的变化,反映了西汉初期的古隶并不是一味的沿承,而是在继承之中继续发展演变,不断在规范化中向成熟的目标迈进。

(二)马王堆三号汉墓简

1973年底发掘出土的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的西汉早期简文《合阴阳》,书写的艺术风格明显不同于一号墓出土的简文。艺术风格细劲灵动,有飘逸之姿,点画间彼此照应,顾盼有情,带有明显的草隶风貌。富于变化是此简的明显特征,如图2-1-5中的“操”字,三个“口”的写法明显不同, “门”字的几个横画,变为灵动的点画,增添了灵动的气氛。有些字的写法运用了草书的连带和使转,其中的“之”字就是典型的草书笔意。 “复”  “使”字的捺画章草的笔意十分的浓厚。

透过这些书写上的巧妙,我们可以感悟到书写者当时的潇洒随意,仿佛不是为了写字,而是在尽情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将其内心的欢快形之于简帛之上,不计工拙,一任自然,天真率意之情跃然简上而神采自现。这批简文的书法艺术,在汉初的简文中无疑是高水准的,尽管书写者的名字我们已无从知晓,但其艺术境界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法层次,上升到了“意”的高度,令人激赏。

(三)《张家山汉简》

《张家山汉简》出土于湖北江陵张家山,计1200余枚,字体属于西汉初期的古隶,其中法律文书《二年律令》包含很多律名,书写风格古朴厚重,又不失笔法的灵活变化。《二年律令》中的很多笔画写得比较粗重,但由于字形修长,横画间的空白比较疏朗,厚重朴实中有灵动的逸态。

简文笔画饱满富有篆意,有些笔画的起笔,顿挫而圆转,颇有雄秀之气。有些字的短横画变为点的写法,加之笔画转折处的突然断开,产生笔断意连的效果,这些书写细节上的巧妙处理,都在厚重风格的基础上,增添了灵动的气氛。简文的结字也有独到之处,笔画间的空白有着疏密的对比,但表现得比较含蓄,看似书写时比较随意,实则每字的笔画间都有收放结合,稳重而疏朗,表现得极为自然。

与秦简相比,《张家山汉简》在笔法与结体上,表现力更为丰富,反映了汉初古隶在沿承秦隶的基础上,自身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四)《凤凰山汉简》

《凤凰山汉简》出土于湖北江陵纪南城,时代属于西汉文帝时期。《凤凰山汉简》虽是古隶字体,但成熟程度已经很高,可以说介于古隶和分书之间。图2-1-7是《凤凰山汉简》中的《安陆守丞绾文书》,笔画细劲,用笔果断,有斩钉截铁之势。此简的结体中宫紧收,每个字的末笔多极力伸展,颇有飘逸之姿。此简的字形多趋于扁平,与成熟的分书汉简很相近,有些字的写法虽然保留着篆书的痕迹,但扁平的体势已和成熟的分书相差无几了。用笔细劲果断是此简主要的艺术特征,如与后汉的简牍隶书及碑刻《礼器碑》相较,在笔法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以此观之,西汉初期古隶的发展,已经为西汉中后期隶书的完全成熟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