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以逸待劳,游击战十六字方针显神通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以逸待劳,游击战十六字方针显神通
#国学##传统文化##历史##文化#
游击战,是运动战的一种战法。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游击将军的官职。历史上,大多数农民起义都自发地采取游击战的战术,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唐末黄巢王仙芝起义、北宋宋江梁山农民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末闯王李自成起义等等,农民起义通过游击战方式大大消耗了末世王朝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来的朝代更迭创造了条件。
对于大多数农民起义来说,最初是反抗朝廷压迫,夺取粮食钱财,虽然消耗了统治者,而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一方才能实现以逸待劳,坐收渔人之利。
到了近代,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术,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通过游击战大大消耗了内外敌人的有生力量,将以逸待劳发挥到极致。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正面战场抗击侵略者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坚持在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大大消耗了日本侵略者的有生力量和经济供给,粉碎了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在具体战斗中,智慧的中国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敌人实力的不同,对游击战进行了创造性地应用。
比如,在晋察冀边区,人民武装根据平原地势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发明了地道战。在胶东地区,人们为了克服武器简陋、弹药不足的困境,发明了大量“土地雷”,对日本侵略者产生了极大的杀伤力,创造了“地雷战”。
为了粉碎敌人对解放区的“大扫荡”,人民武装受到麻雀觅食的启发,化整为零,机动作战,通过打埋伏、搞突击,蚕食小股侵略者,积小胜为大胜,形成了“麻雀战”战法。
面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双线作战,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失败的结局不可避免。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围魏救赵,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一波骚操作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围魏救赵,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借刀杀人,皇太极智除袁崇焕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以逸待劳,敌强我弱以柔克刚的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