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的由来,鞭炮的由来和来历?
鞭炮的由来,鞭炮的由来和来历?
鞭炮的由来和来历
春节放爆竹的传统是怎么来的?
旧时称爆竹,现在称鞭炮。
我们现在放鞭炮认为热热闹闹,认为喜庆。所以无论家有喜庆,企业有庆典,逢年过节,大家都高高兴兴地放鞭炮,盼个好眺头,乐此不疲。放鞭炮成了欢乐,吉利,祥和,丰收的象征。
在中国放爆竹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是刚开始放爆竹,不是为了喜庆,而是为了躲避灾难。
相传古代有一种猛兽叫年,年形状象牛,可比牛凶猛百倍。每年除夕夜,年就进村子里危害百姓。人们在跟年长期的斗争中,发现年有三大弱点,一怕响声,二怕火光,三怕红色。于是人们把竹子砍来,放在火里烧,发出巨响,形成了最初的爆竹。同时用红色写门对,家家户户都贴上红色的门对,这样”年”这种猛兽被火光,爆竹巨响和红色门对吓跑了。这个灾难的关口闯过了,称为过年。
因为年年都要驱逐凶猛的野兽年,年年都要放爆竹,慢慢地成了习俗。
随着生产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火药,制成了炮仗和小鞭炮,合称鞭炮。使用起来既方便,省力,卫生,轻巧。以后放鞭炮就盛行起来了。
每年春节的时候放鞭炮的习俗由来你们都知道吗
驱赶年兽,听说年是一种特别凶猛的怪兽年到腊月三十出来伤人,与是人们用竹筒装上火药来驱赶兽,以后腊月三十就叫年,竹筒装上火药就叫爆竹,
鞭炮的介绍
鞭炮(firecracker)是指成串的小爆竹,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编炮一直到鞭炮。
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古代人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而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
烟火的由来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美酒。”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外国没有爆竹但有烟花,《大美百科全书》载,1879年已有一种烟花,可以放出人的轮廓样子来。
采用真竹燃烧发出爆炸响声的“爆竹”,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唐宋,而且宋盛于唐,到了宋代爆竹已流行于朝野了。后来,随着火药的普及,造纸业的发展,爆竹匠人用纸卷成筒,装上火药、导线、将两头扎紧,点燃后发出响地声和火花的爆竹、焰火,相继问世,不仅被人们用于除夕喜庆,以辟山操恶鬼,而且被帝王皇宫用来消遣玩乐和军事指挥。
爆竹和鞭炮的起源和区别是什么
爆竹,就是用火烧竹子,使它爆裂,发出噼啪的响声。所以被称为爆竹。鞭炮,一般是指火药出现并开始使用后,人们用火药制成的像竹节一样的东西,点燃后会炸响,因为很多这样的东西串在一起,像一条鞭子,所以被称为鞭炮。鞭炮是用来取代爆竹的。
古代人们用火来烧竹子或放鞭炮,都是为了驱鬼辟邪的。
明代的张岱在他的《夜航船》一书中对此有专门的记载:
“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恶鬼,长丈余,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热,畏爆竹声。除夕,人以竹烧火中,毕剥有声,则惊走。今人代以火炮。”
就是说在古代时,山里有种鬼,人们如果遇到就会生病,但这种鬼怕爆竹的声音,所以每到除夕夜,人们就把竹子放在火中烧,发出噼啪的声音,把这种鬼吓走。后来人们就用使用火药的火炮来取代爆竹了。
这种火炮很多个连在一起,就是鞭炮。
不过,最早记载燃放爆竹传统的并不是明代的这个张岱。南朝时的宗懔在他的《荆楚岁时记》中就已经记载了过年放爆竹的情况。根据他的记载,每年的正月初一,人们“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按《神異經》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人以竹著火中,烞(音朴)熚(音必)有聲。而山臊驚憚遠去。”可见,张岱的记载实际是来源于《荆楚岁时记》。这说明,至少在南朝时,人们就有过年燃放爆竹的传统了。
由于火药是在隋唐时期才出现的,因此鞭炮应该是在隋唐之际出现的。
这么说来,我国春节过年放爆竹和鞭炮的传统是很悠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