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萨尔浒位于哪里(萨尔浒古战场遗址是现在哪个地方)
战役萨尔浒位于哪里(萨尔浒古战场遗址是现在哪个地方)
四季的轮回告诉我们,有些树木总该是在秋日落叶,有些花草也总该是一岁一枯荣。
可人生不是单纯的四季,时代也并非纯粹的时节。每个朝代的衰荣看起来总是“人事”多过“天命”——就好似萨尔浒之战中如寒秋枯草的明军与如雨后春笋的后金兵。
萨尔浒战役地图
一、明末的重要决战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乍一看平平无奇的一年——其实这年也确实没有发生什么能真的改变举国上下之局势的大事。
但于明朝廷而言,从初春起,新晋崛起的后金就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侵略抚顺、广宁、清河城等边陲要地。
至年底,后金囤够了过冬的物资,明朝廷和北方的边将却不得安生——明神宗决定,次年要出兵夺回被后金占领的城池。
明朝廷与后金的这一次交手,便是赫赫有名的“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位于今辽宁省抚顺市大伙房水库东南隅。当时,这里驻扎着身负主攻重任的杜松。
其部下约三万人,两万在萨尔浒安营扎寨,余下一万渡过苏子河以主动进攻界藩城。
虽说界藩城在今天并非什么知名古都,彼时却是后金在夺取抚顺后最心仪的迁都之地。
因而在杜松等人看来,花大力气夺取此地不仅具有一定的军事上的价值,更具有政治上的意义。
但因为后金尚未迁都于此,明朝廷还不能从界藩城获得足够多的利益。
所以明朝廷在萨尔浒之战爆发前的策略还是兵分夺路,共计四十七万人(至少明朝廷如此宣称),直捣尚为后金都城的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老城)。
一面是心仪的新都岌岌可危,一面是正式的国都将被围困。当这样的局面摆在努尔哈赤面前,他作出了一个看起来并不明智的决定——将仅有的十余万军队集结到界藩城。
二、明之失与金之利
都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努尔哈赤敲定的决策显然不符合这一常识。
可事实是,通过前线传回的对各路明军的探查,努尔哈赤知晓虽然明朝廷号称出兵四十余万以灭后金,其大军却无法在同一时间到达前线。
换句话说,虽然明军总数多,从方向上来看还能对后金形成包围,但实际能与后金交手的各部队规模都不大,且相对分散。
后金首先集结兵力于界藩城迎敌,就是以“凭你几万来,我只一路去”的思路,追求以优势兵力将明军逐个攻破。
因而在萨尔浒的战争打响后,后金虽在一开始也因为努尔哈赤所率领的主力军还未到而不占优势,但在后期后金军迅速击败明军,捣毁军营,击杀杜松、赵梦麟等明将,基本消灭明军左翼中路军。
也正是以这真正的萨尔浒之战为起点,后金贯彻集中兵力逐个击破的策略,先后又击败明左翼北路马林军、宽甸路刘铤军和明右翼南路军。
这其中除了刘铤军殊死搏斗,给后金造成较大折损外,其余且纯属惨败。就连坐镇沈阳以指挥的杨镐,在听闻几路皆败后,也只是匆匆撤军。
而从杜松等于萨尔浒与后金开战,直至杨镐不战而退,其实只过了五天。可就是在这短短五天里,后金集中兵力将分散的明军逐个击破,赢得这场史称“萨尔浒之战”的生存战的胜利。
三、萨尔浒之战的得失
看到这,你或许会觉得,明军真的是把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明明能集结起不少兵力,却将他们分散,而后便送去战场送死。
明明是一场主动出击的讨伐战,却在仓皇间不战而退,不仅折损不少己方兵力,还彻底把辽东这块沃土送给后金。
老实说,这气生得非常对。明军在这场战争中失利的重要因素就是指挥不当——出击的计策制定的太粗糙,指挥的将领太懦弱。
明军希望多路出兵以将后金逼近绝境的思路没错,可错在没有结合行军的实际,也没有合理协调各路的实力,更谈不上配合。
以至于努尔哈赤轻松从中找到破解的关键——“凭你几万来,我只一路去”。
而在将领方面,指挥明左翼北路军的马林在听闻杜松等惨败后,直接一蹶不振,根本遏制不住军中的惶惶人心。以致这路军最后几乎全灭,只有马林一人趁乱逃出。在指挥中心沈阳,被明神宗派来指挥作战的杨镐更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怯懦文人。
当得知前线皆败,他唯一的念头就是赶紧撤退逃命。他的手下李如柏,在撤退时更被后金的哨兵吓成惊弓之鸟。其麾下近四十人被后金哨兵斩杀,五十余匹战马被夺走。
但明朝在这场战争中的不足还并非仅在战场。在战前准备阶段,为夺回辽东,朝廷曾专门以每亩地三厘五毫的标准征收专款。
但由于朝政的腐败,这笔钱到底有多少真正用在了前线,我们不得而知。另据后世考证,明军真正派遣的军队也只有十二万左右,与后金军基本持平。
且更讽刺的是,作为首先发动战争的一方,明军在战前却对后金的驻防、军队调动、粮草等信息一无所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败退的消息传回京城,还有多少人敢相信这话竟然是自己的老祖宗说出来的呢?至多会有人捶胸顿足,说两句“不应该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