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际不承认夏朝(夏朝的存在被西方质疑的原因)
为什么国际不承认夏朝(夏朝的存在被西方质疑的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注重记载历史的国度,有着系统而丰富的史料,相传黄帝时代就有史官,在世界各个文明中,唯有中国基本记录了5000年来的历史,其中就包括夏朝。
历史记载虽然不能全信,但也不能全然否定,尤其对中国这样有记载历史传统的国度,史书一定程度上就是事实。基于此,中国人眼里夏朝的存在无可置疑,只是存在的方式和细节有待商榷。
然而,令中国人难以理解的是,西方学者却一直否定夏朝,在涉及中国古史的一些书籍上,即便没有彻底否定,但用词也非常有艺术,比如美国历史书籍《Word History, Pattern of Interaction》中谈及夏朝时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据传说,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出现在这个时候。”
那么,西方学者为何不承认夏朝存在呢?其实,除了我们熟知的傲慢与偏见,还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原因。
中国史料,西方学者缺乏认知
一直以来,西方缺乏持续的历史记载,直到中世纪之后才有信史,所以西方研究历史,注定需要考古物证,往往用考古这种单一方法来发现古史,而不是直接又简单的通过史料了解历史。
西方学者将这一套办法来衡量中国考证夏朝时,就出现了一系列让人无语之举,笔者举二个例子。
一,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否定《史记》为信史,一个关键理由是:《史记》提到“商的第一个王是其母亲踩到大鸟脚印而受孕”,根本就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由此否定《史记》。
但实际上“踩到大鸟脚印而受孕”的是周朝始祖,而非商朝始祖,可见对中国史料多么缺乏认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句话就否定50多万字的《史记》,治学态度非常不严谨。
二,由于《史记》是唯一专论夏朝的史料,西方学者否定《史记》之后,自然反对考古与文献结合来考证夏朝。其实,不仅考证夏朝,西方学者基本都反对中国考古与文献结合,认为中国很多史料都不可信。
但如果史书基本不可信,只能通过考古证史,那么西方古史基本为虚。最科学的途径是,结合历史记载的考古证史,如果以此考证夏朝,那么必定存在。
除了对中国史料缺乏认知之外,西方学者对中国考古也缺乏认知,二里头遗址规模庞大,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出土文物显示出夏朝文明程度之高令人惊叹,但对于二里头遗址文明程度,却有不少西方学者相信这只是一个“有陶器的村庄”,令中国人读来哭笑不得。
考古夏朝,缺少一锤定音的证据
想要证明夏朝存在,最得力的证据是出土文字:或甲骨文中发现夏朝记载,或夏墟中出土相关文字。
但迄今为止,并未找到这样的文字物证,而能够看到的出土文献,却是西周之后的青铜铭文、竹书等中有少量的夏朝记载,证据力度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夏朝虚构说”。
需要说明的是,二里头遗址、河南渑池郑窑遗址、新密黄寨遗址等高度疑似夏墟的遗址中,已经出土了不少“夏代的刻符”。主持过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学者杜金鹏指出:有些确实应该就是早期文字,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和相似的字,已经有了表达一定思想意识的语言符号,可以称之为“原始文字”。
可见,史书上夏朝时代的遗址中,已经出现了文字,且这种文字与甲骨文有传承关系。
总之,尽管缺乏一锤定音的文字物证,但众多二里头文化遗址繁华程度、文字演化逻辑等来看,商朝之前的确存在一个王朝,结合史书来看应该就是夏朝。
疑古过度,让西方学者抓住把柄
20世纪初,在西方历史研究的思想冲击之下,中国考古界萌生疑古思潮,对《史记》为代表的史书记载的夏商周五帝史提出诸多质疑,认为这一段历史不可信。
1921年,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时,提出“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论断。随后,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提出“层累地造说”。
从怀疑古代典籍,到怀疑古代人物,到怀疑整个古史体系,并提出一个广为人知的论断即“大禹是一条虫”,等于否定了夏朝。
疑古派历史学家杨宽指出,“夏史大部为周人依据东西神话辗转演述而成”,陈梦家认为“夏史乃全从商史中分出”等等。
疑古派盛行一时,对中国古史影响极大,甚至“破坏”极大,让西方学者“抓住了把柄”:既然你中国学者都在否定,我又有什么理由承认?更何况,观点都是中国顶级学者考证出来的。
直至今天,西方不少历史著作或历史教科书中,都据此认定:商朝之前中国无国家,还没有形成文明,只是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或神话传说年代,史书上的夏朝是西周杜撰出来的。
另外,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文明史只有3300年或3600年左右,其中固然有西方偏见等原因,但疑古派论断的确功不可没。
笔者认为,想让西方学者承认夏朝存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甚至随着中国崛起,西方学界可能会卑鄙的将之政治化,作为一个交换的筹码。
但在另一方面,中国有着世界上唯一的系统而丰富的历史记载,传承不断的5000年文明史,因此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夏朝何需西方学者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