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摹《万岁通天帖》欣赏并附释文
唐|摹《万岁通天帖》欣赏并附释文
唐摹《万岁通天贴》
一、来历
公元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记载:“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记载相同。 唐代窦臮《述书》“后不欲夺志,遂尽模写留内,其本加宝饰锦,缋还王氏。”
《万岁通天帖》的名称始于宋代岳珂。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十卷二十八人书《万岁通天帖》唐摹本,在唐代称为《宝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宝真斋法书赞》卷七著录,称残存的七人十帖连尾款的一卷为《万岁通天帖》。
《宝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传之于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夏(中甫)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重装后,次序错乱,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万岁通天帖》前后钤有唐宋间诸旧藏印。北宋始不断收刻于各法帖中。
二、目录
《万岁通天帖》目录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行草书;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职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书;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共七人十帖。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
三、释文
一、《姨母帖》王羲之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gòu] (古同构),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二、《初月帖》王羲之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便)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瞩卿佳不?吾诸患殊劣劣,方涉还虑,怀力不已。羲之报。
~三、《疖肿帖》王荟
释文:臣十代叔祖晋侍中卫将军荟书
荟顿首□□□□,为念。吾疖肿□□,甚无赖,力不次,□顿首。
四、《翁尊体》王荟
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集泽小邨,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皆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 七月廿七日。
五、《新月帖》东晋 王徽之
释文:臣九代三从伯祖晋黄门郎徽之书。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胜,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异恶,悬心,雨湿热,复何似食不?吾牵劳并顿,勿复,数日还,汝比自护。力不具。徽之等书。姚怀珍,满骞。
六、《廿九日帖》东晋 王献之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七、《王琰帖》(又称《太子舍人帖》、《在职》),王僧虔书
释文: 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职三载,家贫,仰希江郢所统小郡,谨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启。
八、《汝比帖》王慈 南齐
释文:汝比可也,定以何日达东,想大小并可行。迟陈赐还。知汝常常(有释劣劣),吾常常耳。即具。
九、得柏酒帖
【求古寻论】唐摹《万岁通天帖》附释文
转载
2015-12-27 10:40:13
标签:
唐摹万岁通天帖释文红荆藤
唐摹《万岁通天贴》
一、来历
公元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凤阁侍郎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记载:“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则天御武成殿示群臣,仍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记载相同。 唐代窦臮《述书》“后不欲夺志,遂尽模写留内,其本加宝饰锦,缋还王氏。”
《万岁通天帖》的名称始于宋代岳珂。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十卷二十八人书《万岁通天帖》唐摹本,在唐代称为《宝章集》。原本久已亡佚,因此岳珂著《宝真斋法书赞》卷七著录,称残存的七人十帖连尾款的一卷为《万岁通天帖》。
《宝章集》原十卷久已亡佚,传之于世的是摹本。摹本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夏(中甫)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火烧痕迹犹存。重装后,次序错乱,仅存王羲之等七人十通书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万岁通天帖》前后钤有唐宋间诸旧藏印。北宋始不断收刻于各法帖中。
二、目录
《万岁通天帖》目录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郭桂阳帖》),行草书;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牒》、《在职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书;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共七人十帖。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
三、释文
一、《姨母帖》王羲之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gòu] (古同构),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二、《初月帖》王羲之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便)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瞩卿佳不?吾诸患殊劣劣,方涉还虑,怀力不已。羲之报。
~三、《疖肿帖》王荟
释文:臣十代叔祖晋侍中卫将军荟书
荟顿首□□□□,为念。吾疖肿□□,甚无赖,力不次,□顿首。
四、《翁尊体》王荟
翁尊体安和,伏慰侍省,小儿并健,适遣信集泽小邨,自当令卿知吾言之不虚也。郭桂阳已至,将甲甚精,唯王临庆军马小不称耳!以病告皆差耶,秋冬不复忧病也。迟更知问。 七月廿七日。
五、《新月帖》东晋 王徽之
释文:臣九代三从伯祖晋黄门郎徽之书。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胜,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异恶,悬心,雨湿热,复何似食不?吾牵劳并顿,勿复,数日还,汝比自护。力不具。徽之等书。姚怀珍,满骞。
六、《廿九日帖》东晋 王献之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七、《王琰帖》(又称《太子舍人帖》、《在职》),王僧虔书
释文: 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职三载,家贫,仰希江郢所统小郡,谨牒。七月廿四日臣王僧虔启。
八、《汝比帖》王慈 南齐
释文:汝比可也,定以何日达东,想大小并可行。迟陈赐还。知汝常常(有释劣劣),吾常常耳。即具。
九、得柏酒帖
释文: 臣六代从伯祖齐侍中懿子慈书:得栢酒等六种,足下出此已久,忽致厚费,深劳念慰。王慈具答。唐怀充 范武骑
十、一日无申帖
释文:臣六代从叔祖梁中书令临汝安侯志书 一日无申,只耳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何须晚,当故造迟,叙诸惟反(同返)五(?)月。
四、评价
启功认为:“《万岁通天帖》次序与《宝真斋法书赞》、《真赏斋帖》微异。原有人数,按《旧唐书》所记,三组为三十九人,今卷所存仅五分之一;如按窦蒙《述书赋·注》所说‘凡二十八’,则今卷也仅存四分之一。”
元代张雨跋赞:“右唐摹王氏进帖,岳氏具言始末,传信传宝为宜。然双钩之法,世久无闻,米南宫所谓下真迹一等。阁帖十书林以为秘藏,使以摹迹较之,彼特土苴耳,晋人风裁,赖此以存,具眼者当以予为知言。好事之家,不见唐摹,不足以言知书者矣。”明代
文徵明
《跋通天进帖》:“右唐人双勾晋王右军而下十帖,岳倦翁谓即武后通天时所摹以留内府者。通天抵今八百四十年矣,而纸墨完好如此。唐人双勾,世不多见,况此又其精者,固当为唐法书第一。”
清代朱彝尊评价:“钩法精妙,锋神毕备,而用墨浓淡,不露纤痕,正如一笔独写”。
启功
在《唐摹〈万岁通天帖〉书后》认为:“世传王羲之的书迹有两类: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蜡纸钩摹的墨迹本。至于他直接手写的原迹,在北宋时只有几件,如米芾曾收的《王略帖》等,后来都亡佚不传,只剩石刻拓本。”“至于《万岁通天帖》不但没有误摹之笔,即原迹纸边破损处,也都钩出,这在《初月帖》中最为明显,如此忠实,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个摹本的信赖之心。”
价值
唐摹《万岁通天帖》较之台湾收藏的《远宦帖》,日本收藏的《孔侍中帖》、《丧乱帖》等更为重要。以其忠于原作风貌,为人们提供了研究二王以及东晋至六朝书法的可靠依据。《万岁通天帖》包含着深厚历史与艺术价值
五、流传
《万岁通天帖》上有北宋“史馆新铸之印”朱文方印、“颖川祯”朱文半印、“居仁文府”白文印、“临濮侯裔世家”白文方印、“种杏轩”白文方印、南宋“绍”“兴”朱文连珠印。元“王芝”朱文长方印、“王芝”白文椭圆印、“王芝私印”白文方印、华幼武“春草堂审定记”等印。
《万岁通天帖》摹本藏北宋建隆史馆,历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及韩庄敏家。又为岳珂收藏,并著录于《宝真斋法书赞》;元代曾为王芝、岳飞五世孙岳浚、张雨、无锡华幼武秘藏,明代传至华幼武后裔华夏,藏于真赏斋’清代入清内府收藏;1922年溥仪携往长春,1948年由郑洞国率部在长春起义时,交于负责接收的解放军部队,1954年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六、关于唐摹本
古代摹书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先勾后填;第二种,不勾径自影写;第三种,勾摹兼临写后加以修饰。摹本又称为拓本,把纸或绢覆在真迹上,用光照明,双勾填墨而制成的副本,如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这样的唐摹本又有“响拓”和“硬黄”之说。所谓“响拓”,就是人处于暗室之中,将纸覆在帖上再铺于窗洞上,借助室外光线透射摹写,俗称“影书”或“影覆”。唐代“弘文馆”设有专门摹拓书法的人员,如冯承素、诸葛贞、韩道政、汤普彻等。故宫博物院藏神龙本《兰亭序》即出自冯承素之手。
日本学家表立云认为《万岁通天帖》是“并行线拓”。表立云于1988年在辽宁省博物馆观览《万岁通天帖》时,使用放大镜对其细部进行了观察,发现此帖并非为人们一直认为的“双钩填墨法”,而是很细的墨线十分精心地排列出来的。尤其《尊体安和帖》(《翁尊体帖》)、《一日无申帖》(《喉痛帖》)中,笔画间大的飞白处,一根根细线齐整排列的样子断然明了。因为此法和双钩填墨法不近相同,表立云称其为“并行线拓”。这一方法近似于古代肖像画中毛发的画法。
七、诗赞
万岁通天帖赞
作者:岳珂
(宋代)
洛石赤心,以出宝图。
燕涎鸡晨,即端制书。
有奕王门,南土华腴。
献其家珍,陈于玉除。
笔法之神,匪临伊摹。
史馆之储,尚其不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