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拥有二十万军队的东北军不抵抗日军
为什么拥有二十万军队的东北军不抵抗日军
1931年,驻守东北的关东军炸毁了一段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给中国军队。9月18日夜,日军竟然以此为借口,大举向驻守在沈阳的东北军营地发起进攻。
原本驻扎在沈阳的东北军有20多万,而日军仅有2万,兵力如此悬殊,可日本却几乎兵不血刃占领了东北三省,之后更是以东北为根据地,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妄想完成以蛇吞象的图谋。
“九一八事变”震惊了全中国,日本虽然也可以排进世界强国行列,但是仅仅两万日军便轻而易举的击败堪称当时中国最顶尖军队的东北军,怎么想都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东北军有30多万兵力,并且兵工厂能生产接近1万支枪支,更不说仓库里的800多门大炮,以及300多架飞机。如果决意开战,东北军还可以迅速召集50万兵力。况且,东北军久历战事,也是与直系,皖系多个北洋军阀中奋战出来,就连北伐军都不敢掠起锋芒,对付2万日军的进攻,东北军没有理由会输。那么,东北军为什么不做抵抗,任由日军占领自己的地盘?
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有很多。有人说主要是因为蒋介石下了命令,不让东北军抵抗才导致这一结果;也有人说是因为当时统帅张学良没有虎父的能力;还有人说,是因为日军过于精锐,等等。但浩荡历史不会因为一个人、一件事而改变全局大势,东北军未作抵抗,系多重因素造就的结果。
1、蒋介石的意思
民国时期,国民党虽然成立了国民政府,但是并没有完完全全的整合国家内部力量。“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蒋介石正在“安内”,不想耗费太多精力、兵力来应对东北局势,加上东北军也不是蒋的嫡系军队,东北军队折损与否与蒋介石无关。默许东北军不作抵抗,可能是想把损失降到最低。事后你,蒋介石随即安排人员与日方进行谈判,显然是想借此稳定住日本。如果强行抵抗,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中,蒋介石没有必胜的把握,即是战胜,内部矛盾更加突出,对于蒋介石也没有实际利益。
2、张学良的斗志
张学良继承指挥权的东北军,是当时中国最顶级的军队之一,虽然名义上服从蒋介石的领导,但并非言听计从。
张学良的掌军能力、军中威信,还远远没有达到其父亲的高度。他也没有张作霖的胆识魄力,虽然处死了两个军队元老,但威信并不高,他掌握的东北军的能力不算强。如果他当时抵抗日军,而部队又抗他的令,便可能导致东北军分裂。
另外,张学良在国内的地位与话语权完完全全取决于东北军的实力,东北军实力越强,张的话语权亦是越高 。日本并非一个小国,若是东北军与它作战必定折损严重,若是蒋介石拒绝援助,张的国内地位势必会一落千丈。
3、日军的实力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强大,通过中日甲午战争与中俄海战迈入了世界第一流强国行列。很早以前,日本就有“大陆政策”出台,北方四岛和中国便是其征服全世界的第一步。“九一八事变”爆发是日本经过多年的调查、布局,准备周全后的必然行动。
日本从“九一八事件”开始就有了和中国打一场国战的准备,而绝非像蒋介石希望的那样,只是一场地域冲突。
日本为了能够占领中国,一直向东北地区输送军队,直至抗战胜利前,日本共向东北输送了33万多人口,加上日本实力强大,对于东北三省势在必得。
东北军在撤退路上
4、复杂的国际关系
苏联是中国近邻和事实上的盟友,实际上日本在占领东北后,提出两个计划,一个是“北上”,一个是“西进”。北上计划为会合盟国德意志,进攻苏联。苏联当然不希望中国被日本占领,那样会造成他们一方面要对抗德军,另一方面要对抗远东的日军,带来背腹受敌的后果。蒋介石和张学良选择不抵抗,存在一个隐性的心理:包括苏联在内的国际社会,不会坐视不管日本的侵略行为,特别是苏联不会允许日本人兵临远东,迟早要出手。事实确实如此,日本曾试探性出兵苏联,实行北上计划。结果被苏联元帅朱可夫一顿炮轰,自此之后再也没了北上的胆子。只能将魔爪伸向西方“弱小”的美国,和南方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