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苏轼谁的地位高 ?一人一首成名作,却是高下难分
王安石和苏轼谁的地位高 ?一人一首成名作,却是高下难分
苏轼的《题西林壁》常年出现在小学课本里,成为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诗如果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可能会觉得很一般,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哲理。毕竟读这样的作品,还是需要人生阅历,只有经历了风雨,再来读这首诗,会突然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好像写得很一般,其实我们只要深入理解就会发现,苏轼是讲述了很多的大道理,无非就是告诉了世人,无论是去了解一个人,还是看待一件事情,不能仅仅只依靠外表,那样永远只是盲人摸象。一定要多了解,多去外面接触,这样才能够看清楚一个人真实的一面;对于一件事情也是如此。
苏轼写这首诗时,正是处于人生的低谷期,正好被贬到黄州,在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改迁汝州团练副使。当时他从汝州出发,经过江西九江,与友人登上了庐山,在山中有感而发,把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还有对于人生的感悟,全部融入进了这首诗中;所以这首诗看上去写得很简练,好像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只要多读几遍,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宋诗本身就是要突出哲理,苏轼这首《题西林壁》,在宋诗里有着极高的地位,唯一能够与之媲美的只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这首诗同样蕴含哲理,所要表达的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两首诗其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仅有气势,那份哲理也是呼之欲出,读来也是让人拍案叫绝,不仅写出了新意,同时也让人惊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这首诗写于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当时年仅30岁的王安石从浙江鄞县知县任满,经由杭州回江西临川老家;到达杭州时,他同样与友人登上了飞来峰,在山上也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么一首经典名篇,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二句是写了登上山顶时的心情,还有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只有站在最高处,才能够看得更清楚;登上了飞来峰高高的塔,听说在这里每天可以听到鸡鸣的叫声,还可以看到初升的朝阳。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同样很普通,可是结合诗人的个性,还有时代背景,其实不难发现,此时王安石正值壮年,并且开始受到重用,所以他认为一个人一定要站在高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生抱负。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最后两句哲理性更强,也重点突出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同时也是告诫了自己;不怕浮云遮蔽了我的双眼,挡住了我的视线,那是由于我站在最高处。可见王安石对于自己的态度,对于人生感悟,其实比别人要更加深刻,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自然而然与众不同。
两首诗应当一脉相承,表现手法极其相似,无论是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对于事物本来面目的认知,还有是王安石在《登飞来峰》,对于人生意义的描写,两者之间所要表达的无非是一种生活态度。所以两首诗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也都是比较难以理解,读这样的作品,一定是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只有这样才能够品读出其中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