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的四个特点(现代诗的特点有哪四个)
现代诗的四个特点(现代诗的特点有哪四个)
文|小鱼
编辑|知文
网剧发端于2000年的网络自制视频,成型于2009年的网络自制电视剧,之后,网络自制剧逐渐走进网民视野,初时以喜剧见长。
01
伴随网络视频平台投资的增加,
网络自制剧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
题材也逐渐丰富起来。
以搜狐自制的《匆匆那年》为代表的现象级网络青春偶像剧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不断刷新观众对于网剧的认知和偏见,
网络偶像剧正在一步步分流传统偶像剧市场。
“灰姑娘”“假小子”是传统与现代性别文化催生的产物,“傻白甜”“腹黑女”是商业化背景下的类型化角色,“倔强小妞”和“精英女性”是基于受众的投射与期待而形塑的。
背后的男权逻辑、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倾向使得“她们”不够独立、真实、立体。
因此研究者建议社会层面要重塑性别秩序,加强性别意识教育来提升女性话语权;偶像剧创作主体要博采众长,秉持创新精神,跳脱出“唯爱情论”的束缚,
强化女性思维。
受众要通过提升审美和媒介素养来塑造女性力量,从而抵抗单一、负面信息的干扰,为建构偶像剧中、现实生活中更加立体多元的女性而努力。
研究背景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是影视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产业蒸蒸日上,我国正逐渐成长为电视剧生产大国。
随着我国电视剧类型不断丰富,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也逐渐多元起来。而其中,作为最受青年观众追捧的电视剧类型,青春偶像剧90年代发源于日本,传入我国后便有了蓬勃的发展。
国产偶像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从最早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到《奋斗》《杜拉拉升职记》《北京青年》等这类偶像剧多围绕主角们的感情与成长,在剧中基于现实而塑造了多元的女性形象。
而另一类偶像剧则聚焦主角们“命中注定”的感情,试图弥合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男女性之间的鸿沟,建构一种“戏剧化” 的可能,早期的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王子变青蛙》《命中注定我爱你》等,内地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杉杉来了》等,多是描写家境或能力悬殊较大,两个世界的男女主人公最终走在一起的故事。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脑、平板、手机等新兴媒介成为了更加便捷、更受欢迎的信息获取渠道,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电视不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视剧也从电视端逐渐分流向了移动端,
电视剧的生产和消费变得更加多元,网剧逐渐诞生。
02
从2000年在校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色》,2005年胡戈对《无极》二次剪辑创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2009年优酷网的《嘻哈四重奏》系列,
网络自制视频和网络自制电视剧逐步走进了大众视野,为我国电视剧的生产和制作注入了新活力。
由于该行业快速发展,有关部门对电视剧制作机构的资质重新做了规定,降低了拍摄制作机构的门槛,更多的文化企业可以参与其中,电视剧产业的市场化竞争愈加激烈。
网剧由于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盈利模式多样化等原因,在制作、传播和受众上的定位上为电视剧市场作出了极大补充。
在网剧发展的早期,以喜剧为主,穿越剧为辅,其他类型剧极少,至2014年左右,各大网络视频平台竞争加剧,网剧类型的多样性增加。
网络视频平台投入的增加、传统影视制作公司的加入,使得网剧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以青春偶像主题为主的系列网剧也逐渐突出重围,陆续出现了《匆匆那年》、《最好的我们》、《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等
“现象级”的网络自制或网络“共制”青春偶像剧。
近年的网络青春偶像剧以校园剧和都市剧为主,从剧情的设置上不再倾向于给男女主角设置过多的障碍,而逐渐倾向于引领观众追忆青春,或以“甜甜的恋爱”成为观众逃避现实的精神寄托,其中的女性角色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03
研究意义
互联网的发展使我国电视剧观众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相应地,不少电视剧在传播路径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出了更契合于当代社会文化特质的表达空间。
而青春偶像剧,将目标观众瞄准年轻人,使年轻人通过观看电视剧投射欲望的幻想、得到情绪的宣泄、认同理想自我。
这些年轻人,并不仅仅只是享受电视文本带来的快感,也在其中寻找与自身契合的身份象征。
随着网络视频平台的加入,国产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一部《匆匆那年》打破了大家对于网剧投入小、制作粗糙的固有印象。
片方在制作上投入了与一线电视剧相当的成本,却没有采用旧时“以星带剧”的模式,而是回归角色,通过对新人演员的精挑细选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同时重视创作,终于用
高品质的制作获得了观众认可,也开启了网剧的“怀旧”时代。
剧中的方茴一形象也一度引起观众热议。
后续一部《太子妃升职记》,讲述了花花公子张鹏穿越到千年之前变性为当朝太子妃张芃芃后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她”最终与太子相爱。
虽然并不是传统定义上的偶像剧,但其新颖、有趣的设定为我们打开了网剧的新大门。从这部现象级作品的火爆我们可以看到小成本网剧的潜力,也看到了
当代影视作品中性别呈现的空间和潜力。
不论是命运被男性牵动的方茴,还是突破传统的张芃芃,这些性格迥异的女性身上都透露着当代性别观念的复杂与多元。自波伏娃提出女性的“第二性” 后,两性问题开始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中。
0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两性关系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从性别压迫到追求性别平等,我国女性的性别意识也逐步觉醒,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也逐渐活跃。
而如今,生活在一个精神、物质文化交杂的环境中,任何的文化产品,都离不开其“物”的属性。
商业资本和权力的气息,让女性也渐渐“物”化了:女性的外表可以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女性的标签可以用来作为宣传推广的策略。
现代女性似乎在争取自由、获得权力的同时,又陷入了新一轮被资本力量驱使的迷惘。
而电视剧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在被资本力量塑造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反作用于社会,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因此,从女性主义和文化批评的视角出发,探析我国网络青春偶像剧中女性形象的呈现,或可为今后的网剧创作提供参考,也期待网络世界中会有更多既有现实意义又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女性角色。
女性主义理论
不论是从世界发展史还是中国历史来看,许久以来,我们的社会形成了长期且稳定的男权中心的文化形态,女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逐渐物化和异化,
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于社会中。
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女性运动的爆发,就是女性内在发展需求与父权制社会压迫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女性主义与妇女运动相辅相成,从萌芽到现在,已有 200多年历史。
我国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开展过女性运动,也尚未形成完备的女性主义理论形态,但西方女性主义的传入,给我国女性社会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
赋予了我们以批判性视角唤醒女性意识的实践可能。
女性主义理论来源并服务于女性主义运动,女性主义理论家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以及解放的道路。
虽然不同派别的女性主义的理念和诉求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
打破男权思维的禁锢,寻求男女平等这一目的无可否认。
从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问题,有利于帮助我们解构社会中的反女性本质现象,揭露背后隐藏的性别歧视与权力结构。
05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自引入我国以来,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有学者认为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
也有学者认为媒介批评是用解释学的方法对媒介和新闻作品进行解读,通过剖视文本把媒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或新闻的意义提示给受众。
还有学者从系统科学的角度为认为媒介批评是为保证大众传播媒介系统的良性发展,保证它与周围运行环境处于良性的互动关系,而
对传播媒介本身及其产品所作的自觉的、客观的批评。
首先从性质上来讲,它是一场批评活动,其中可能包含了审视、解读、评价等不同程度的涉入。而要批评的对象是媒介,媒介的具体内涵可能包括了微观、中观、宏观等不同层面。
微观层面主要是对于媒介产品和媒介本身进行考察,而中观则主要是涉及到媒介现象和媒介行为,对于媒介性质和作用的批评则是更加宏观的层面。
批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媒介行为、提升传播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媒介所建构的信息环境,是对现实客观环境的一种选择和加工,它影响制约着人们的认知,而受众又通过基于信息环境认知而指导的行为进一步影响客观环境的发展。
如今的各类媒体,其娱乐化倾向、消费文化导向日趋加深,到底应该传播何种信息、怎样传播信息,对于当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媒介批评就是期望通过理论指导影响实践,进而建构一个更加多元、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媒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