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山,曾任国务院内务部部长:一门三少将,长子官至正国级
曾山,曾任国务院内务部部长:一门三少将,长子官至正国级
半面红旗已褪色,奋斗二字仍可见。有这样一面特殊的国旗照片收藏在江西某座革命烈士纪念馆中,讲述着一段惊险又动人的故事。
那是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大部分地区失守,红军主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唯有一支独立团在组织的安排下,来到泰和县成立特委,为掩护主力部队,展开游击战斗。
1935年2月,敌人的包围封锁更加严密,独立团与特委游击队会合,决定分散突围。
两队分别之际,独立团的领导拿出一面写着“艰苦奋斗”的红旗,一分为二,将“奋斗”那一面交给特委队伍领导胡海,说:
“这面红旗原是主力部队留给我们的纪念品,如今我分你一半,鼓励彼此,希望日后我们胜利会师时,它能重新合二为一,成为胜利象征!”
未想胡海却在突围中不幸被捕、壮烈牺牲。那半面红旗则被他提前交给妻子的弟弟钟荣榜保存。独立团的领导艰难突袭成功,半面红旗在激战中意外丢失,让他痛心不已。
同年8月,他突破敌人封锁,假扮渔民辗转抵达上海,回归组织。他并不知道,与他有过约定的胡海早就丧命。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胡海的家人把半面红旗交给当地政府,独立团的首领才知晓当年往事。后来,他每次回到故土,总要在那半面红旗前驻足沉默许久,缅怀故人。
而这位独立团的领导即是昔年华夏内务部部长曾山。
01,也曾铁马金戈:红色岁月历艰辛,身先士卒幸逃生
1899年早冬,曾山出生在江西一户清贫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年纪小小的曾山由此跟着父亲读了几年书,待到年长后,则又跟着母亲辛苦劳作,赚取微薄薪资补贴家用。
1915年,16岁的曾山听从父母安排,到一家丝线作坊当了3年学徒,2年帮工。
1924年,曾山的哥哥曾延生在校读书时加入中共组织,他的选择影响了弟弟,使得曾山于次年同样决心投身革命,并在1926年成为中共一员。
1927年,曾山先是在县城农协会担任职务,后赶赴广州参与起义。活动失败后,他遵循组织安排,重新回到吉安着手建立革命根据地。
1930年,红军入驻吉安,成立苏维埃省政府,曾山当选主席一职。1931年,中共苏区中央部门组建完成,曾山担任委员职务。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曾山如前文所言,留在危险的苏区,率队进行游击战争。
次年同胡海分别后,曾山同一位游击队员艰难突破包围,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潜行至上海,并找到地下组织,回归大部队。12月底,经陈云批准,曾山远赴苏联读书。
1937年,曾山回到延安,结识了一位名叫邓六金的革命女战士。
他们的初识很平淡,邓六金跟着危秀英神神秘秘来到窑洞,见到眉清目秀的曾山,曾山热情招呼旧识危秀英和邓六金落座,并向她们讲述了自己突围途中的种种经历,令邓六金对他留下“老革命,稳重实在”的初印象。
随后,曾山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接受组织安排,率领邓六金在内的20余名同志奔赴东南。途中,因国民党拒绝颁发通行证,让他们被迫逗留西安。
等待的过程中,曾山和邓六金有了长时间接触的机会,渐渐情投意合,携手向组织上报结婚请求。
他们在西安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不等两人度完蜜月,曾山便因紧急情况,仓促告别邓六金飞往南昌。
同年,邓六金进入皖南,与曾山重逢。他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只有半间房可以居住,床铺是稻草铺就,吃食由糙米、野菜和芋头等等组成。
因曾山是领导人,所以他有吃小灶的资格,可邓六金没有。对此,曾山特别愧疚,认为自己亏待了邓六金。
邓六金笑笑表示:“我能不懂规矩吗?而且,你们那里仅是人少,不用排队,我们都知道,吃食与我们没什么区别。”
曾山是负责管理内务方面工作的人员。他常年穿着打了一个又一个补丁的旧军装,脚踏草鞋,看起来十分朴素。组织为照顾老弱病残,决定给他们发放一些保健费用。
从标准上来说,曾山完全符合,但他每次都把自己的名字划掉,执意将好处让给更需要的人。为此,曾山数次因营养不良而晕倒。
1939年,曾山和邓六金的第一个孩子降临世间,但由于工作问题,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次年,因病到上海的邓六金生下第二个孩子,将其送到老乡家里寄养。
1946年,主管华东财政工作的曾山为解决新四军供给及百姓困境,提出后方少吃野菜,多挖树叶,节省粮食救济灾民的建议,他和邓六金身先士卒,累到脸部浮肿。
次年,即将临产的邓六金在敌军疯狂追击里生下孩子,她想忍着悲痛把孩子扔到海中,只为避免哭声惊动敌人,连累全船。是李坚真果断阻止,才让女儿海生有了活的机会。
1948年,留在潍坊的曾山负责接收工作,明明身具“财神爷”便利,但偏偏曾山不肯动用一分物资,坚持吃地瓜干和野菜,引发胃溃疡。
02,也曾遗憾悄生:一家仅剩他一人,却因工作难顾母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曾山出任副市长及华东军政副主席、财政主任等职务。组织照顾曾山一家,特地为他安排一处别墅当居所。
别墅很大,有草坪有花园,环境十分舒适,可看过房子的曾山坚决拒绝组织的好意,说:“这个地方我可不能住,我只要能吃饭能睡觉的房子便可。”
相关人员拗不过曾山,只能按照他的指示重新选择一处符合曾山要求的住房。
新中国成立后,曾山继续留在上海工作,负责经济方面内容。旧年里国民党常说,上海就是一座染缸,但凡走入其中的人,皆无法避免被“染黑”的下场,但曾山用他的坚定立场“打”了国民党一个大巴掌。
他始终奉行中共本色,即便经他之手的财务多达万亿,他也没有被“繁华”假象迷了双眼,一直廉洁奉公,严于律己。
刚刚来到上海的那年冬天十分寒冷,组织实行供给制度,许多与曾山一起工作的同事见他的棉袄破败不堪,遂纷纷劝他换一件。
但曾山谢绝大家的好意,坚持不愿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谋私,只在棉袄外面套了一件旧罩衫,遮挡漏洞。
对曾山来说,他彼时唯一的遗憾大概便是没能陪在母亲身边,照顾母亲。曾山的父亲和兄弟都牺牲在了革命事业中,全家只剩下他和母亲两人。
他很清楚,照顾母亲和嫂子、弟媳即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以待到工作稳定后,曾山即立刻把三人和孩子们接到身边,一家十几口人全部居住在一块。
可曾山的工作确实繁忙,日以继夜地操劳,连吃饭也时常顾不上,更别说陪伴母亲。他只得把照顾母亲的工作拜托给邓六金,并深感愧疚。
1952年,曾山调任北京商业部,担任部长一职。不久,他又转任民政部长,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叫世人敬佩不已。
1960年,曾山再度调任内务部部长,两次率队深入地震灾区,慰问受灾人民,鼓励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熟悉曾山的人民均说,曾山是一位关心爱护下属的好领导,对同志们的生活关怀备至。可在曾山儿女的心中,他却是一位严格的父亲,对他们的要求非常严厉。
03,也曾严管子孙:约法三章需谨记,艰苦朴素不能忘
丁儿是曾山的长子,幼年时在老家吃尽苦头,回到父母身边仍觉陌生,常常感到拘束。
可曾山却并未在意儿子对自己的态度,把孩子们均叫到跟前,与他们“约法三章”,制定生活原则:
一,吃饭只要能吃饱就行,不许挑三拣四;二,衣服可以御寒即可,破了就补、小了就给弟妹,不许拼比;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同学处好关系,好好学习。
每逢周末,忙碌的曾山总会抽空检查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他告诉孩子们:“我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你们现在可比我们幸福多了,都有学上,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学习机会,当一个有文化的人,为社会建设奉献力量。”
在曾山的教导下,他的子女皆不负父亲厚望。
曾山的长女和次女在工厂里当工人,安分守己大半辈子,从未利用父亲的特权为自己谋取什么;长子曾庆红是家中第一个大学生,曾任国家副主席,官至正国级。
次子曾庆淮没能考上大学,被曾山送到工厂当工人。工作很劳累,曾庆淮每天回家都累到瘫倒,可曾山却鼓励他坚持。
后来,曾庆淮参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多次成为国家大型文艺活动的总策划。香港回归前夕,他又奉命驻扎香港,任中华文化城董事长一职。
曾山的三子叫曾庆洋,出国留学未果,考上空军工程学院,可他却想回北京读外国语,曾山拒绝儿子的请求,严肃告诉他:“当兵就要服从组织,组织让你去哪里,你就得去哪里!”
曾庆洋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思,一生皆为军事工作。1996年晋少将军衔。
曾庆源是曾山的小儿子,和哥哥一样,投身军旅,履任后勤政治部主任、空军党委等职务,1999年晋升少将军衔。
曾山的小女儿唤作曾海生,幼年坎坷的经历没有打击她的奋斗精神,反而让她养成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曾海生的视力不佳,没能通过体检,曾山便想把她留在身边,可曾海生拒绝了父亲安排,跑到黑龙江参加建设兵团,后履任档案局局长、政治部主任等职务,2001年晋少将军衔。
可以说,曾山的7个孩子均没有辜负父亲的期许,都成为了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一生谨记父亲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