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痕网

​什么是“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 而是按“道”行事

点击: 来源:百痕网
摘要:什么是“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 而是按“道”行事 “无为”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标签,是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道教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基本态度。 “无为”的意思是

什么是“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 而是按“道”行事

“无为”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标签,是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道教对于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基本态度。

“无为”的意思是天地万物、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处世立命自有其“道”,处理世间万物和治理天下必须顺应万物和社会的本来发展,人的处世立命更要摈弃妄自作为,胡作非为,而应追求清静寡欲。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家所宣扬的“无为”,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有这些都是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应该顺其自然。《庄子》则有六十八处提到无为。

必须注意,无为并非不为,而是要遵循事物本原规律。《道德经》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说,对人们的活动不要加以不必要的干预。王景阳有诗说:“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明道篇》)

早期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老子思尔注》称“若以贪宠有身,不可托天下之号也。所以者,此人但知贪宠有身,必欲好衣美食,广宫室,高台榭,积珍宝,则有为;令百姓劳弊,故不可令为天于也。设若道意,有身不爱,不求荣好,不奢侈饮食,常弊薄贏行;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

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为道教社会观念的基础。河上公的《老子注》认为“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

作为处事待人的“无为”,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以求全身、去危、离咎。作为“治国”的无为,指君主凡事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可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就可使万民得益。

《云笈七籤》认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天同德矣”。由此可见,道教的“无为”,需要学道人积极通晓自然和社会以及人际的关系,并不是什么事情也不做,而是要求学道人按“道”行事,朴素节俭,远祸慎行,决不可妄自乱为,胡作非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