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的旷达情怀在这首词里一览无余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的旷达情怀在这首词里一览无余
王国维认为,作者的人格非常重要,作者胸襟的境界是词境界的奠基石。就词而论,苏轼出入儒佛道自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性强固,他的旷达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是真正的、值得学习的旷达!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虚无的旷达!
在这里,王国维还把苏轼和姜夔做了比较,他认为,苏轼的旷达和姜夔的清旷具有相似神韵;但,姜夔寄身宦门,难免局促辕下,无形地约束其清旷,这样的清旷不仅不能映衬出其胸襟高远,反而将其卑陋的心态暴露无遗。由此可见,王国维是比较推崇苏轼的人格。
都说“文品出于人品”,人格对作品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作品也恰恰最能反应作者内心真实的想法。
对于苏轼的旷达,是所有人都公认的事实,然万事万物都需得有证据才好例证,所以,今天,我们就要来分享一首苏轼的旷达之作,就是他的《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落日时分,我卷起了绣帘,向远处眺望,我看到亭下的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整个世界,都是空阔无边际的。我猜想你为了迎接我的来到,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尚新。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你我靠着枕席,共同欣赏江南的烟雨,雨中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我方体会到欧阳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似有若无的景致。
水面辽阔且像镜子般十分明净,那山峰翠绿的影子就倒映在其中。忽然江面波涛汹涌,潮水涌来,我看到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风浪中起舞。
见此,我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而非要硬说是什么“风有雄雌”。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这首词中,最重要的一句莫过于“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是一句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它仿佛在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人?苏轼一生经历了很多次大起大落,他把这总结为“一生凡九迁”,其中,“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其中,“兰台公子”其实是一个典故。
相传,《风赋》中曾记载: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加之宋玉曾任兰台令,是以,后宋词中常用“兰台公子”指代宋玉。
而很显然,苏轼是不认同宋玉的这种观点的,在苏轼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他觉得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只要有“一点浩然气”则可享受“千里快哉风”,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
除了小矣介绍的这首词之外,苏轼还有很多写旷达情怀的作品,比如说那首《定风波》,从“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说的是:“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到最后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恬淡祥和、淡然处之的态度,是多少人都学不来的,又要用多少年才能感悟到?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始终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心境。也正是这种心态使得他的人格魅力闪闪发光,他的作品也一代代流传至今,久不褪色。
参考文献:
(1)《宋史》卷九
(2)《人间词话》王国维
(3)《文选》卷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