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小(苏小小被抓)
苏小小(苏小小被抓)
历史上苏小小是谁
苏小小是南北朝南齐时期钱塘的第一名伎,不但长得曼妙多姿,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在感情上也是敢爱敢恨。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 历史 上苏小小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苏小小的简介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是中国南北朝的南齐时期,生活在钱塘的著名歌妓,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的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苏小小写过一首《同心歌》,表达少女敢爱的情感。白居易有诗云:“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清代诗人袁枚也对苏小小非常仰慕,曾随身携带私章一枚,上刻“钱塘苏小是乡亲”。
苏小小怎么死的
苏小小因她长得曼妙娇小而得名,她不仅长相甜美,而且她擅长琴诗书画,可谓是多才多艺,更重要的是她对爱情敢于付出,至死不渝,这也是她被历代文人称赞的原因。当然对于苏小小的死,要从有一次苏小小出去游玩之时说起。巧合之下她遇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这人叫阮郁,她们一见钟情,便私定终身。这段日子阮郁一直同苏小小住在她家,形影不离,每日一起游山玩水,如同神仙眷侣一般逍遥自在。但好景不长,阮郁的父母知道这件事情后,当然是极力反对的。我们也知道对于苏小小这样的歌妓是被人们所看不起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谁又会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娶一个妓女为妻呢,所以就硬生生把她们拆散了,不让阮郁再去找苏小小了。
这对苏小小的打击 自然 是很大的,苏小小每日期盼阮郁归来,望眼欲穿,但就是等不到阮郁的身影,所以慢慢就病倒了。虽然后来她有所恢复,但世事的冷漠,加上情郎的离去,对她的打击是不可磨灭的。在一年春天,苏小小看着春去满林的落花,不禁伤感不已,之后就病逝了。
苏小小的死也令许多文人感叹不已,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她曾经帮助过后来科考高中的鲍仁;可以说苏小小也算是是中国古代传统 礼仪 等级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苏小小的评价
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首屈一指者,当然是名妓苏小小。
不管愿意不愿意,这位妓女的资格,要比上述几位名人都老,在后人咏西湖的诗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苏东坡、岳飞放在这位姑娘后面:“苏小门前花满枝,苏公堤上女当垆”“苏家弱柳犹含媚,岳墓乔松亦抱忠”……就是年代较早一点的白居易,也把自己写成是苏小小的钦仰者:“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如此看来,诗人袁子才镌一小章曰:“钱塘苏小是乡亲”,虽为鲁迅所不悦, 却也颇可理解的了。
历代吟咏和凭吊苏小小的,当然不乏轻薄文人,但内心厚实的饱学之士也多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一位妓女竞如此尊贵地长久安享景仰,原因是颇为深刻的。
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她很重感情,写下一首《同心歌》曰“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朴朴素素地道尽了青年恋人约会的无限风光。美丽的车,美丽的马,一起飞驶疾驰,完成了一组气韵夺人的情感造像。又 传说 她在风景胜处偶遇一位穷困书生,便慷慨解囊,赠银百两,助其上京。
但是,情人未归,书生已去,世界没能给她以情感的报偿。她不愿做姬做妾,勉强去完成一个女人的低下使命,而是要把自己的美色呈之街市,蔑视着精丽的高墙。
她不守贞节只守美,直让一个男性的世界围着她无常的喜怒而旋转。最后,重病即将夺走她的生命,她却恬然适然,觉得死于青春华年,倒可给世界留下一个最美的形象。她甚至认为,死神在她十九岁时来访,乃是上天对她的最好成全。
难怪曹聚仁先生要把她说成是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依我看,她比茶花女活得更为潇洒。在她面前,中国历史上其他有文学价值的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了,为了个负心汉,或为了一个朝廷,颠簸得过于认真。只有她那种颇有哲理感的超逸,才成为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的圣符。
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然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苏小小是谁
苏小小 - 南齐钱塘名伎
苏小小,乃是南齐时钱塘第一名伎,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才女佳人,传说中的名伎。
人物生平
苏小小,乃是南齐时钱塘第一名伎,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才女佳人,传说中的名伎。据元代张光弼诗注,知宋苏小小死后葬于嘉兴县治前。
也有人认为苏小小是后世文人雅客杜撰出来的人物,现实中并不存在。最初苏小小的出名是因为众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歌咏,例如李贺的《苏小小》。至于油壁车的故事,也只是后人的演绎罢了。那一首所谓苏小小所作的词的最初来历是某位诗人夜宿西湖,梦见一位女子自称苏小小并吟了前半首词。该诗人醒来有所感,将前半首录下来,并自己续上了后半首描写梦中的苏小小,题于西湖湖畔。该词的上下两段其实并不一致。前半首是第一人称,后半首则明显是他人眼中的客观描写了: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传说苏小小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前有石碑,题曰:钱塘苏小小之墓。苏小小墓在杭州的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据传说苏小小死后,芳魂不散,常常出没于花丛林间.据史书记载,宋朝有个叫司马槱(字才仲)的书生,在洛下梦一美人搴帷而歌,问其名,曰:西陵苏小小也。问歌何曲?曰:《黄金缕》。后五年,才仲以东坡荐举,为秦少章幕下官,因道其事。 少章异之,曰:"苏小之墓,今在西泠,何不酹酒吊之。"才仲往寻其墓拜之。是夜,梦与同寝,曰:妾愿酬矣。自是幽昏三载,才仲亦卒于杭,葬小小墓侧。
苏小小家先世曾为东晋官,从江南姑苏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十分宠爱,因她长的娇小,所以叫小小。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谢世,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泠桥畔。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积蓄生活,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跟随。没有父母的管束,苏小小也乐得和文人雅士们来往,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她的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妓。
有一天苏小小在游玩之时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阮郁到苏小小家拜访,受到美人的礼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苏小小从此与阮郁形影不离,每日共同游山玩水。可是阮郁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金陵(今南京)。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终于病倒了。幸好她还不是爱钻牛角尖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了车马盈门的往日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秋天,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闻讯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她觉得此人气宇不凡,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为提供钱物上的帮助。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
当时的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身为官员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派人请她来府中,没想到苏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几次方来,孟浪决定难为她一下,于是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苏小小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孟浪赞佩不已。
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有诗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墓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山水之于小小,犹如小小之于我。
西泠桥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却了佳人遗愿,又为西湖山水增色。
苏小小不过是一名歌妓,却为何她在历史上那么有名气?
苏小小本是一个于正史无征的女子,其身世已不可考。她是一个文化想象的产物,其主要推手是南北朝以来各朝各代的文学名家。有了这些文人学士的诗文揄扬、追思,再加上民间创作和传说对她的咏赞,使得人们对苏小小产生了共通的文化记忆。于是,一个“有名于世”的苏小小便被酿成了。
苏小小的出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钱唐苏小歌》,如歌中所指,苏小小是一个主动追求爱情的热情少女。到了中晚唐,她又被文人们重构成多情、坚贞的钱塘名妓。宋元至清,苏小小渐渐被颂为西湖山水文化的活的灵魂。她也从痴情的钱塘名妓最终化为才貌双全的佳人典型,从而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经典女子形象。
01 苏小小最初被描述成一个主动追求情爱的少女
南朝民歌《玉台新咏·钱唐苏小歌》言:
“妾乘油璧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钱唐即钱塘,油璧又作油壁。这首脍炙人口的南朝民歌,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追求情爱的苏小小(“妾”)与情郎幽会的情景。
这首诗构建了一个后人向往的地方钱塘(南朝时的钱塘西湖还是一片荒村野渡)。在这里,苏小小乘着油壁车,而情郎骑着青骢马;在“西陵”(杭州西泠)的松柏树下“永结同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男女的幽会定情隐喻了牝牡相诱的原始的生命激情,后世的风流传说莫不直接导源于这样一个浪漫情境。
从本质上讲,这首民歌,是艺术创造的产物,但又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以客观存在的钱塘地域为基础。各种的人物及爱情故事都附加在文化记忆之中,成为记忆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升华为一个符号。
这首诗歌,犹如一道闪电,为后世带来了阵阵雷声。它在借鉴其他乐府歌词的基础之上,虽然只是截取了一个简短的生活片段,却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具有母题意义般的回响,使得千百年来的文人竞相为之唱和。
02 中晚唐时期,苏小小被塑造成一个多情坚贞的名妓
苏小小诞生于西湖历史的蛮荒时期,她年华早逝的不幸遭遇和那点寄托于西陵之畔的爱情心愿景竟然沉埋了300余年。
安史之乱后,唐朝在北方实力衰落。人们因避乱、赴官、游学等原因,不断来到相对安宁和繁华的江南,同时也带来了人口、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加上吴越钱塘秀丽的自然山水,杭州在全国的地域优势日益凸显。随着经济、文化南移,江南风物、地方文化也不断进入到文人的视野并渗透到他们的作品中。
中晚唐的诗人主要在《钱塘苏小歌》的基础之上,通过文学想象来重构苏小小的形象,她被塑造为一个“名妓”形象,且具有多情的特质。长庆初年,大诗人白居易出为杭州刺史,在他笔下,苏小小以一个天真多情的西湖少女形象复活了。他在《杂曲歌辞·杨柳枝》写道: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诗中赞美那剥条作环,卷叶吹笛的烂漫淳朴的民间少女,胜过了粉黛凝香的吴宫娇娃。白居易可算是史上吟诵苏小小次数最多的诗人。在那些诗歌中,苏小小无一例外都是“妓女”。如《和春深二十首》中的“何处春深好,春深妓女家……杭州苏小小,人道最夭斜”,《杭州春望》中的“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他笔下的苏小小,风流多情令人神往。
随后,文人寻访拜祭苏小墓成为了一种“时尚”。如刘禹锡的《送裴处士应制举诗》“踏芳共登苏小墓”,权德舆的《苏小小墓》“万古荒坟在,悠然我独往”等。其中,李贺的《苏小小墓》出现得最早,也最称佳构:
“幽兰露,如啼痕。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苏小小墓》为题,将古辞中的传说与《楚辞·山鬼》的意境结合起来,创造了苏小小美丽忧伤的鬼魂形象和冷艳凄清的幽冥世界。油壁车是爱情的载体,幽兰露是失望的泪眼,风裳水佩是徘徊于草茵松盖之间的身影,冷翠烛上的光焰是执著不死的爱情心愿。然而,在风吹雨打的摧折下,苏小小注定了永远忍受“无物结同心”的悲惨命运。
李贺笔下的苏小小的悲剧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量,引起许多著名诗人的共鸣。他想象了苏小小与情郎幽会之后的情节,在苏小小浪漫旖旎的爱情传说中植入了“分离一守候”的悲剧因素,使苏小小在“多情”之外又增添了“坚贞”的一面;在题材内容上把对苏小小的关注从生前的风流拓展到死后的幽魂,与此同时,他把苏小小的故事引上了感伤一路。
李贺之后,张祜和温庭筠的《苏小小墓》诗,均从“离情”中彰显出她的坚贞与痴情。如温庭筠的《苏小小墓》最后四句是:
“吴公女儿腰似束,家在钱塘小江曲。一自檀郎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绿。”
自从与情郎分离之后,春天染绿了苏小小的思念之水,伴着钱塘小江曲,汩汩流淌,年复一年。柔情似水的她在似水流年中执着地等待,苏小小柔性的相思之情和刚性的执着精神一如她门前的流水。
苏小小的青春、爱情、生命及历史繁华的“有”,是非永恒性的存在,它终究要归于“无”。而流水在这种存在向虚无运动的过程中,突出显示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正是借助于对流水的观照,苏小小的生命意识、人生悲剧感得到了动态性的呈露。
晚唐时期,繁华落尽,此时的怀古诗,尤其带有一种普遍的伤悼情调。比如权德舆的《苏小小墓》:
“万古荒坟在,悠然我独寻。寂寥红粉尽,冥寞黄泉深。蔓草映寒水,空郊暖夕阴。风流有佳句,吟眺一伤心”
红粉凋落,草衰水寒,空郊夕阴,面对着苏小小寂寥的荒坟,又如何叫人不伤心?“风流”二字隐约地传递出苏小小爱情或人生的相关情态,全诗弥漫着难以名状的悲剧意味。
还有徐凝的《苏小小墓》:
“古墓寒鸦噪夕阳,六朝遗恨草茫茫。水如香椽船如叶,咫尺西陵不见郎。”
古墓苍凉,六朝往事令人遗恨,痴情的苏小小终究没能等来她的情郎,诗境幽怨凄冷。
张祜《题苏小小墓》最后两句为:“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如今不知苏小小与谁共处一个墓穴,只是当年欲结同心的美好愿望已成徒劳。像张祜这类失意文人与苏小小是有着一种同病相怜的境遇的,在苏小小的爱情悲剧中不难看到他们自身落寞的影子。
作为六朝繁华与风流的象征,苏小小的青春、爱情早已随水流去,如今寂寥的荒坟沉埋的是她破碎的心灵和失败的爱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苏小小其人与日薄西山的晚唐帝国又是何其的相似。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媒介,苏小小沟通了晚唐与六朝,历史的悲剧性,在她身上展现出来。
03 宋元及至清,苏小小被塑造为西湖山水文化的活的灵魂
宋元以后,钱塘西湖进入历史上的繁盛时期,西泠古渡进一步被作为连接栖霞岭与孤山的交通要道开发出来,人们在这摆渡架桥、登山游湖,昔日“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的荒凉被“狂客醉欹明月上,美人歌断绿云消”的热闹景象所代替,而西泠之坞的苏小墓也因之蜚声遐迩。
从宋人徐铉的“凭郎暂驻青骢马,此是钱塘苏小家”,元人杨维桢的“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到明人纪青“墓头堤上柳株株,才子佳人总姓苏”,清人黄仲则“有怨只埋苏小骨,无情不上范蠡舟”,苏小小的名字在历代有关西湖的题咏中频繁出现。
诗人们从湖畔的绿荫中辨识“处士梅花苏小松”,由断桥残雪联想起“残妆剩粉不曾消”的美女苏小,甚至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的西湖胜景与苏小“斜插玉梳云半吐”的倩影和“妾本钱塘江上住,花开花落,不管流年渡”的精灵融为一境,失意归隐时,他们想起“乡亲苏小”,惆怅“罗袜香尘何处觅”,得意还乡后,他们重睹湖桥,幻想与苏小邂逅酬唱、款诉衷情。可见,苏小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西湖山水、古迹和文化的活的灵魂。
苏小小影响的扩大是与宋元明清西湖文化的繁盛和整个封建文化的日渐衰落同步展开的,这个时期西湖主要扮演的是锦绣繁华销金窟和才子佳人风流地的历史角色,而整个文化取向也趋于追求封闭的精致和团圆的满足,悲剧的精神不再符合历史的氛围,苏小小艺术形象的主导倾向也发生了变异。
例如,宋代何蘧的笔记小说《春渚纪闻》创作了文士司马才仲梦遇苏小芳魂,相互慕悦、幽婚三载的爱情故事,首次用流行的才子佳人团圆模式改造了苏小的悲剧形象。
这个故事被诸如冯梦龙《情史》、张岱《西湖梦寻》、梅鼎祥《小鬼记》、《青泥莲花记》等多部小说笔记反复抄载,苏小小也以“貌绝青楼,才空上类,当时莫不施称。……芳魂不,往往花间出现”的佳人形象,获得“古今有才情者,勿问男女,皆不死也”的高度评价。
清代康熙年间,古吴墨浪子的白话小说《西泠韵迹》第一次系统地传颂了钱塘名妓苏小小的生平事迹。作者以清初西湖的生活气氛与文化特色为依据大胆想象,虚构了苏小小痴情热恋相国公子阮郁、慧眼拔识穷书生鲍仁、巧斗好色暴戾的孟现察等情节,塑造了苏小小“性慧心灵,姿容如画”,富有血性的“奇女子”形象,展现了她痴爱山水,喜欢自由,豁朗达观,慷慨侠义的性格特点和诸熟世情、洞彻人生的丰富阅历。
小说通过苏小小与西湖山水相依相亲的化入,使其在此建立起具有认同感和皈依感性质的地方感,把对苏小小的文化认同混融于西湖的地方认同之中,从而极度张扬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最后,苏小小在向山水自然的融入中获得了某种永恒——“与西湖并传不朽”。
至此,苏小小的故事传说被改造成为才子佳人小说的经典范式,苏小小的艺术形象也在宋元旧式才子佳人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成为才子佳人艺术世界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总而言之,在苏小小身上,寄寓了人们从肉体到灵魂、从凡俗到高逸、从现世到青史等不同层面的理想和心理需求。因此,这一个苏小小也就最受欢迎,最广为人知,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
也难怪乾隆时期的陈树基在《西湖拾遗》中如此评价苏小小:
“古来美人不奇,美人有才则奇,美人有才尚不奇,美人有才兼有识则更奇,而且出于青楼,则奇绝矣。”
苏小小是哪个朝代的人?
南北朝时期南齐人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苏小小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她虽身为歌伎,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苏小小十分喜爱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辆油壁车,遍游湖畔山间。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见钟情,结成良缘。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来催归。阮郁别后毫无音讯。苏小小情意难忘,时时思念。
苏小小同情书生鲍仁的贫困遭遇,慷慨解囊,资助他上京赴试。后苏小小受人陷害入狱,身染重病,临终前,姬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应试登第的鲍仁后来遵照苏小小“埋骨西泠”的遗愿,就出资在西泠桥畔择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
苏小小的故事,最早出现于《玉台新咏》,而《乐府广题》也有相关记载。相传其人为南齐名妓,貌美艳丽,且聪慧多才。历史上一些地方史志和传奇、戏曲将苏小小进一步演绎成个性丰满的形象。
四大名妓苏小小的简介资料
苏小小,南北朝南齐时期钱塘的第一名伎。古代四大名妓之一。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苏小小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小小简介
苏小小,长相娇小,故名为小小,南北朝南齐时期钱塘的第一名伎。
苏小小的先世在东晋时期曾经当过官,后来流落到钱塘,靠着祖产经营成了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一个女儿,所以对她十分宠爱。苏小小十五岁的时候,父母过世,于是他变卖了家产,与乳母搬到了松柏林中的小楼居住,常与文人雅士在小楼中吟诗作对,成了这一代有名的诗妓。
后苏小小在游玩时邂逅了阮郁,阮郁是当朝宰相之子,长相俊美,又能诗词歌赋,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与阮郁一起度过了一段形影不离的日子,并且私定了终生,但阮郁的父亲得知自己的儿子与妓混到一处,非常不悦,于是设计将阮郁骗回了家,不许他再去找苏小小。阮郁走后,苏小小终日苦等,但阮郁却再也没有回来,于是一病不起。
在一些文雅公子的陪伴下,苏小小逐渐痊愈,且遇到了鲍仁,鲍仁长相酷似阮郁,此番要上京赶考,但盘缠不够,苏小小见他气宇不凡,于是给了他财物上的帮助。苏小小自小患有咳血病,又因相思染上风寒,不久便病逝了,死时年方十九,彼时,鲍仁已金榜题名,但再去找苏小小时却只赶上她的葬礼。鲍仁伤心不已,在苏小小的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苏小小为何能为四大名妓
苏小小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名妓主要还是因为与人不同,苏小小和那些青年在一起主要是以诗会友,并不是行淫乱之事。和苏小小相伴的青年也都是青年才俊、文人墨客,并没有那些粗鄙之人,所谓往来无白丁。
但是苏小小之所以如此出名还是因为它的痴情,她和阮郁一见钟情,却被阮郁父亲的成见所累,不能终成眷属。之后遇到的鲍仁,也是长相和阮郁非常相似的人。而且苏小小是因为鲍仁的离开音信全无而思念成疾,抱病离世的,足见苏小小用情极深。而苏小小存在的意义在于令人思考究竟何为是非对错,何为道德与否,她带来的是对当时价值观全新的思考,是集体的进步。
苏小小虽以妓女之名为世人所知,却未行妓女之事,素来与人交往都是吟诗作对附庸风雅,对于男人也都是只中意中意之人,绝不滥交。都说苏小小就像一个梦,是中国文人藏在心中的一个关于红颜知己的美梦。
苏小小的 故事
苏小小的祖上是东晋时候的官宦世家,后来家道中落流落到钱塘一代经商,日子过的也还算富足。苏小小因她长的娇小可爱而得名,苏小小不但长相娇美,而且才艺无双,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在她15岁的时候,父母都相继去世了,于是她和乳娘就搬到西冷桥边居住了。
她们住在松柏林中,日子过得逍遥自在。苏小小也和当地的文人雅士交往起来,她们以诗会友,久而久之苏小小就成了当地有名的诗妓。她们的日子一直这样过着,直到有一天,苏小小遇到了阮郁,阮郁很有才华而且上相俊美,所以她们两人遍一见钟情了。之后她们每天在一起游山玩水,过着神仙眷侣一般的日子。
但是好景不长,阮郁的父母知道这件事情后,极力反对,不允许阮郁再和苏小小来往。之后苏小小每天都望眼欲穿等待情郎的归来,但始终等不到,最后忧郁成 疾病 倒了。虽然后来苏小小有所好装,但无奈心中忧郁难以排解,最终21岁就年经去世了。曾经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高中状元后回来看到了苏小小的墓,伤心感叹不已,为她题了“钱塘苏小小之墓”。后人又在苏小小的墓地上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名字叫“慕才亭”,以供吊唁的人遮风避雨。苏小小因为其美貌和才艺,本历代文人墨客称赞不已,而她的墓也成了今天钱塘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和 旅游 景点。
猜你感 兴趣 :
1. 四大名妓苏小小是谁
2. 苏小小为何能为四大名妓
3. 四大名妓之陈圆圆个人资料
4. 四大名妓之李师师个人资料
苏小小是哪个朝代的人士
苏小小,乃是南齐时钱塘第一名妓,年方十九的苏小小因为相思而感染上了风寒,再加上她从小就有了咳血病,不久便香消玉殒了,苏小小离世后,一位钟情于她的武林高手按她的遗愿将她葬在了西泠一棵柳树之下。那么苏小小是哪个朝代的人士呢?欢迎阅读。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是中国南北朝的南齐时期,生活在钱塘的著名歌妓,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的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苏小小写过一首《同心歌》,表达少女敢爱的情感。白居易有诗云:“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清代诗人袁枚也对苏小小非常仰慕,曾随身携带私章一枚,上刻“钱塘苏小是乡亲”。
苏小小的故事,最早出现于《玉台新咏》,而《乐府广题》也有相关记载。相传其人为南齐名妓,貌美艳丽,且聪慧多才。历史上一些地方史志和传奇、戏曲将苏小小进一步演绎成个性丰满的形象。
其中《西湖拾遗》中的小说描写得尤为精彩。在该故事中,苏小小为了追求自由,宁愿做一个青楼女子,尽情欣赏湖光山色。途经钱塘的观察使孟浪对她非常痴迷,但却遭到了苏小小的拒绝。
而后苏小小又慧眼识才,资助穷书生鲍仁进京赶考。苏小小的结局颇为哀艳凄绝。她因偶得风寒,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损。死后,鲍仁将其隆重下葬,埋于杭州西湖西泠桥侧。
人物生平
苏小小家先世曾为东晋官,从江南姑苏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十分宠爱,因她长的娇小,所以叫小小。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谢世,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泠桥畔。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积蓄生活,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跟随。没有父母的管束,苏小小也乐得和文人雅士们来往,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她的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伎。
有一天苏小小在游玩之时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阮郁到苏小小家拜访,受到美人的礼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苏小小从此与阮郁形影不离,每日共同游山玩水。可是阮郁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金陵(今南京)。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终于病倒了。幸好她还不是爱钻牛角尖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了车马盈门的往日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秋天,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闻讯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她觉得此人气宇不凡,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为提供钱物上的帮助。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
当时的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身为官员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派人请她来府中,没想到苏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几次方来,孟浪决定难为她一下,于是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苏小小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孟浪赞佩不已。
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有诗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墓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山水之于小小,犹如小小之于我。
西泠桥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却了佳人遗愿,又为西湖山水增色。
人物评价
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余秋雨《西湖梦》: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首屈一指者,当然是名妓苏小小。
不管怎么说,这位才女的资格都要比上述几位名人都老,在后人咏西湖的诗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苏东坡、岳飞放在这位姑娘后面:“苏小门前花满枝,苏公堤上女当垆”“苏家弱柳犹含媚,岳墓乔松亦抱忠”……就是年代较早一点的白居易,也把自己写成是苏小小的钦仰者:“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张振华:中国古代第一美女,第一才女,她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女孩,江南才女,绝代佳人!至于有人传言的她的身份到底算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古代的艺人。
袁枚:“钱塘苏小是乡亲”,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她很重感情,写下一首《同心歌》曰“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朴朴素素地道尽了青年恋人约会的无限风光。美丽的车,美丽的马,一起飞驶疾驰,完成了一组气韵夺人的情感造像。又传说她在风景胜处偶遇一位穷困书生,便慷慨解囊,赠银百两,助其上京。难怪曹聚仁先生要把她说成是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依我看,她比茶花女活得更为潇洒。在她面前,中国历史上其他有文学价值的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了,为了个负心汉,或为了一个朝廷,颠簸得过于认真。只有她那种颇有哲理感的超逸,才成为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的圣符。
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然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苏小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