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痕网

​飞扬跋扈的解释与飞扬跋扈的由来

点击: 来源:百痕网
摘要:飞扬跋扈的解释与飞扬跋扈的由来 户县在陕西秦岭北侧,在远古时期,在现在的户县境内,有四个诸侯国,它们是:崇国、扈国、甘国、荣国。 1、先说崇国,在尧舜时期,崇,发音为

飞扬跋扈的解释与飞扬跋扈的由来

户县在陕西秦岭北侧,在远古时期,在现在的户县境内,有四个诸侯国,它们是:崇国、扈国、甘国、荣国。

1、先说崇国,在尧舜时期,崇,发音为SONG,一声。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杂志·崇高》说:“古无‘嵩’字,以‘崇’为之,故《说文》有‘崇’无‘嵩’。经传或作‘嵩’,或作‘崧’,皆是‘崇’之异文。”

顾颉刚、刘起釪的《〈尚书·西伯戡黎〉校释译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也说:“‘崇’就是后代的‘嵩’,亦即现在河南登封附近的嵩山一带,现在的嵩县显然也是沿其称呼的地境。”

崇国,在尧舜时期,位于现在河南嵩山一带,因嵩山山高,因此,崇国又称崇高,以崇高代表嵩山,此即后来“崇高”一词的由来,当然,后来有了嵩字,崇高一词就转化为形容词,崇字发音也改变为CHONG,二声。

在黄帝部落同盟酋长帝舜时期,水灾严重,帝舜启用崇国伯爵鲧,治理水灾。

《史记·夏本纪》索隐:“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又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

崇伯鲧只知道堵,导致水灾更加严重,于是,帝舜杀了崇伯鲧,启用其子崇伯禹,崇伯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水灾得到治理。以此大功,崇伯禹成为帝舜的继承人,在帝舜之后,成为黄帝部落同盟的酋长,人称大禹。

大禹的后代,变禅让制为世袭制,变“选荐贤能”的公天下为“世袭罔替”的家天下,建立了夏部落同盟,世代传承。夏部落同盟,以崇国为中心,传了四百余年。

后来,商王国崛起,攻灭夏同盟,崇国西逃,从河南嵩山,西迁到陕西户县。

西逃的夏人余部,继承了崇国爵位,商王国六百年,崇国与商王室的关系,逐渐改善,崇国君主的爵位升级为侯爵。商王国末期,当时的崇国侯爵虎,担任了为商纣王监视渐渐崛起的周国的重任。《史记》曰:“崇侯虎谮西伯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

周国位于关中西部,要向东发展,位于户县的崇国挡住去路,于是双方交兵,周国取胜,崇国战败,周军杀崇侯虎,灭崇国,在丰水之滨建立丰京,在滈水之滨建立镐京,进而继续东进,灭商王国,建立周王国。

周国在东迁扩张过程中,与崇国本有积怨,自然与崇国发生冲突,于是史籍中有了“伐崇”的记载。首先,《尚书·大传》中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记载,其次,《史记·周本纪》曰:“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奉。”周文王伐崇国的那一年,据推算即在周文王去世的前一年(文王八年),即公元前1049年左右。但与《尚书·大传》“文王六年伐崇”(前1051年)的记载有一点出入。总之,在公元前1050年前后,崇国遭到周国的进攻而败亡。

注意:这里提到的崇国、崇伯鲧、崇伯禹、崇侯虎,其中崇字,皆发音SONG,一声。

2、扈国。毫无疑问,户县得名于扈国,而中国人之中的扈姓也起源于扈国。扈,当时又写作鄠。尧舜时期,扈国,亦即黄帝部落同盟中的有扈氏部落,与崇国是兄弟之国,均为姒姓。大禹之子启,未经选举,强行即位为部落同盟的酋长,其兄弟部落不服,与夏启交战,被夏启击败,扈国亡,沦为奴隶。此战,留下了成语“飞扬跋扈”,这个成语形容骄横放纵、目中无人,其最早的原意是:夏启的崇国军队尘土飞扬地践踏扈国。

在当时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为了提高农耕生产的效率,统一管理似乎是最符合当时时代利益的行为,因此,夏启的所作所为似乎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但是从更长远的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扈国的反抗更具意义。扈国之所以要反抗夏启,是因为,夏启将公有的天下变为他个人及其家族私有,其重大变化在于,在之前,各部落是平等的,而在此之后,不再有平等,而是夏启一家独大,高高在上,在经济上,天下人要以其财富供奉夏启,受其剥削,在政治上,天下人要受夏启统治,失去自由。

扈国的反抗,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各部落的平等自由。

夏启对扈国有过一个评价,从反面证明了扈国反抗的意义,启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此处的五行不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而是夏启对犯人的五种刑罚,分别是大辟,膑,宫、劓、墨,又称为禹刑。夏启的所作所为,将惩治部落平民的权力抓在了他自己的手里,剥夺了部落平民的自由,这是夏启对部落平民进行统治的集中表现,使得部落平民不得不受到夏启的管制。这种刑罚成为规定,也意味着把人分成,行刑者和可能被行刑者,统治与被统治就分化了出来。有扈氏的反抗,则是不承认夏启的这种统治权,于是威胁到了夏启的统治,有扈氏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是没有阶级的,他们力图依旧保持氏族部落的组织,依然用习惯法处理社会问题。

夏启说有扈氏“怠弃三正”,则是说有扈氏不崇尚天地神明,其实也就是说有扈氏不分上下尊卑,对夏启没有敬畏之心,实际上这也说明了有扈氏意图保持各部落之间的平等。

夏启击败有扈氏,是历史的关键一步,决定了以后的走向,历史向专制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周朝、秦朝等帝王朝代,则是逐步进行强化,而周朝、秦朝的人们,则继续着与有扈氏相同的反抗。

3、甘国,位于现在户县甘河乡一带,境内有甘河流过。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境内,有几条甘河,位于不同的地方。

4、荣国。周灭商,周武王封其姬姓同族兄弟于户县境内,建立荣国,爵位为伯爵。《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即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西周中期,《师永盂》也有荣伯参与周王赏赐田地之事的记载。

周厉王时期,辅佐他的朝廷卿士荣夷公,是荣国第六代伯爵。大夫芮良夫批评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荣公若用,周必败也”,但是周厉王不听,终以荣夷公为卿士,加以重用。

荣夷公与虢长父等奸臣,一同辅佐周厉王。荣夷公教唆周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由国王直接控制,独享利益,不准平民(国人)进山林川泽谋生,也就是,与民争利。周厉王听了很中意,置大臣的规劝和平民的反对于不顾,推行了“专利”政策。平民被断了生路,怨声四起,纷纷咒骂。厉王又派了一个佞臣卫巫,监视百姓,将许多口出怨言、不满“专利”的平民捕来杀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厉王止谤”。周厉王的高压政策,使得亲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打招呼,只能看上一眼,“道路以目”,气氛变得非常紧张压抑。

《国语》中有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篇,说荣夷公擅长搜刮财物,残酷欺压百姓,而周厉王却偏偏重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和虢长父等佞臣,对内封山占水,垄断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禁止老百姓采樵、渔猎,断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周厉王的倒行逆施、横征暴敛,造成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杀机四伏,人人自危,民怨沸腾。这自然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宗室贵族召穆公直言进谏,劝谏周厉王:“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这样堵住人们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们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周厉王对此却置若罔闻。

公元前841年,终于激起民变,发生了国人暴动,周王国国都镐京(今长安县西)的平民举行了暴动。这里的“国人”,指西周、春秋时居住于国都的平民。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于国王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都有相当权利,同时也有服兵役和纳军赋的义务。

周厉王被迫逃出镐京,他被流放到山西的彘邑,从此再也没能回来。荣国也就此灭亡。

关于这段历史,《国语·周语上》这样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周王国是由原始部落步入文明社会不久的国家,由氏族成员转化而成的国人,是维持王国统治稳定的主要力量,“国人暴动”极大地削弱了周王国的统治基础,动摇了周王国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国日趋衰落,逐渐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尽管有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周宣王之后,周幽王无能,西周最终被犬戎和申国所灭。

再说说三个甘国,它们是:

1、夏部落同盟时期,其姒姓同族封于现在的河南洛阳西南,建立姒姓甘国。夏启未经选举,强行即位,破坏了禅让体制,其兄弟之国扈国不服,与崇国兵戎相见,会战于甘国,结果崇国获胜。《尚书》中有一篇《甘誓》,即传说中夏启在甘国作战时,对部下将士们发布的战斗动员令。四百年后,商王国兴起,灭夏同盟,甘国亦亡。

2、周王国灭商王国,周武王封其姬姓同族于河南洛阳,建立姬姓甘国,后迁到陕西户县,终为秦国所吞并。

3、春秋时期,周襄王封异母弟王子带于河南的王室领地之内,建立又一个姬姓甘国,王子带为甘昭公。甘国传了甘昭公、甘成公、甘简公、甘悼公、甘平公、甘桓公等很多代,皆为周王的大臣。最终甘国为秦国所吞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