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痕网

​中国十大隐士故事视频(中国古代著名隐士及简介)

点击: 来源:百痕网
摘要:中国十大隐士故事视频(中国古代著名隐士及简介) 本文目录一览: 1、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隐士?2、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十大隐士 古代隐士有哪些3、古代隐士故事4、给出历史上的隐

中国十大隐士故事视频(中国古代著名隐士及简介)

本文目录一览:

1、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隐士? 2、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十大隐士 古代隐士有哪些 3、古代隐士故事 4、给出历史上的隐士,如:商山四皓,竹林七贤等 5、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有哪些? 6、例举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隐士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隐士?

林和靖

杭州孤山多梅。每当腊风初度,便有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玉蕊怒放,情境高雅,探幽揽胜者多往观赏。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孤山赏梅的胜迹。这里,曾是北宋诗人林和靖种梅养鹤隐居的地方。但林和靖的故乡却是在宁波奉化。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宁波奉化黄贤村人。因他四十多岁后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岁死于孤山,葬于孤山,时人多误以为他是“钱塘”人。

林和靖少年好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独不会下棋。常对人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在故里时唯以读书种梅为乐。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如:

从芳摇落独喧轩,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和靖爱梅,亦爱四处游学,足迹遍于江淮之间。到四十多岁时,便结庐于杭州孤山。孤山傍湖,山不高而清秀。他绕庐植梅,依山种树,以种梅为乐。凭林和靖道德文章,高官厚禄不难立致。但他泰然隐居,绝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遇的美职,也被他一口拒绝。在他临终时还为此而自豪。他在绝笔诗中写道: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风亮节,纷纷慕名前往拜访,但他绝不回访。相传,他从家乡奉化带去两鹤,被他驯化,善知人意,会买菜报讯。纵之飞入云霄,盘旋于西湖山水之间,尔后复归笼中。林和靖爱逾珍宝。他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院,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入小坐,开笼纵鹤。在西湖游览的林和靖见家鹤飞翔,便知有客来访,即掉小舟而归。传说,在林和靖死时,他养的这两只鹤在墓前悲鸣而死。他在一首咏鹤诗中写道:

皋禽名祗有前闻,孤引圆吭夜正分;

一唳便惊寥泬破,亦无闲意到青云。

林和靖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佳话因而留传千载。这只是他人生的一面。他人生的另一面还是情怀绵绵。这在他写的《长相思》这首著名的词里可以看出: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别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和靖对故乡的怀恋之情,亦常见笔端:“半夜月欲落,千山人忆往。”“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殷殷思念屡溢言表。

林和靖的一生是隐居的一生,也是他刻意学术的一生。他写的诗,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著名诗人欧阳修、黄庭坚都很欣赏他那清新奇特的作品。但他不想以诗传世,故随写随丢,传下来不多。经后人搜集,仅得诗词三百余篇,题名《林和靖诗集》。

林和靖的节操和学识很得宋真宗的赏识,曾赐号“和靖处士”。死后,宋仁宗赵祯也“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林和靖虽隐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但他故乡黄贤村,连妇孺皆知这位“梅鹤太公”。人们对这位先贤的尊敬,历千年不衰。旧时族规定每年清明轮番去孤山扫墓,并一直保持到解放后五十年代。

[img]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十大隐士 古代隐士有哪些

1、“竹溪六逸”

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

六逸同隐的竹溪,位于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金代明昌年间泰安人安升卿在徂徕题刻中有“访竹溪六逸于乳山”之语。这里峰峦突起,一川萦回,林木棉蒙,凤尾森森。山前有一竹岩,石纹如深雕竹叶片片。攀上竹岩,可见到安升卿所书“竹溪佳境”自此沿溪而行。

但见溪水淙淙,逶迤西注,芳草葳蕤,杂树生花。这里便是六逸堂故址所在。“迄今人去已千载,流风余韵犹宛然”。而今的竹溪,虽已无复唐代碧玉千竿的胜境,但清流依旧,山月无恙,犹使人时时追怀太白诗仙的遗韵。

2、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号华阳隐居。

3、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4、“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广为人们评说的七位士人。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于“竹林七贤”的言行或褒或贬虽有不同,但都承认“竹林七贤”曾经对我国的文学、哲学以及封建士人的行为准则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们的诗文集中表现着两个主题:一则是对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的强雷不满,二则是对清新自由的社会人生的渴望与追求。他们七人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成就。

5、严光

严光少有高名,曾与光武帝同学。东汉开国后,他改名变姓,隐居乡野。光武帝派人到处寻访,终于找到他:披着羊裘,垂钓泽中。光武帝派特使专车,“安车玄纁”,将老同学接到洛阳。严光却在宾馆高卧,不愿去拜见皇上。

光武帝只好屈尊去宾馆见老同学:“子陵啊子陵,你就不愿出来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说:“帝尧著德,巢父洗耳。人各有志,何必相逼嘛。”光武帝拜老同学为谏议大夫,严光坚辞不就,归隐富春山中。

6、“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

“四皓”这一称呼最早叫出来的是西汉扬雄,他曾在《自嘲》诗文中写道:“四皓采荣于南山,仆诚不能与此数公并。”对于“四皓现象”,后世也是争议不断。有人认为,四皓作为一代知识精英,为了“明哲保身”不与外世合作,有“趋利避害”之嫌。

7、颜回

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8、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 ,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创建鬼谷门派。

9、伯夷、叔齐

商朝末年,北方有一小国叫孤竹国,孤竹国的国王复姓“墨胎”,名叫墨胎初。他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墨胎允,字公信,谥号“夷”,二儿子名字不详,三儿子墨胎智,字公达,谥号“齐”。

因为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所以后世称大儿子墨胎允为“伯夷”,三儿子墨胎智为“叔齐”。

这兄弟俩都秉性忠厚,谦虚有礼,但是老国王却比较偏爱三儿子叔齐。按照当时的传统惯例,应册立长子伯夷为世子,日后继承王位,但老国王在临终前却把王位传给了三儿子叔齐,并嘱咐叔齐一定要把孤竹国治理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0、许由、巢父

中国历史上两位大隐士巢父、许由,他俩共同创造了一桩千古佳话,许由洗耳的故事。尧在考察继位人时,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众基础。尧听说阳城(即当今洪洞)的巢父、许由是大贤者,便前去拜访。

初见巢父,巢父不受; 继访许由,许由也不接受禅让,且遁耕于洪洞的九箕山中。尧执意让位,紧追不舍,再次寻见许由时,恳求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觉得王位固且不受,岂有再当九州长之理,顿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边,清洗听脏了的耳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隐士

古代隐士故事

晋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汉 水镜先生  司马徽

春秋战国 的 老子 庄子

吴越 时的 范蠡 携手西施 泛舟西湖

。。

饿 有好多了。。具体故事你百度下  都是名人

给出历史上的隐士,如:商山四皓,竹林七贤等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秦博士]。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丹凤县境内],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惠帝。四皓随即回商山,皆卒于商洛葬于商山脚下,丹江之 滨. 现在四皓陵墓以建成四皓碑林,由李岚清同志题词.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惠帝。

商山四皓

白发四老人。

昂藏南山侧。

偃卧松雪间。

冥翳不可识。

云窗拂青霭。

石壁横翠色。

龙虎方战争。

于焉自休息。

秦人失金镜。

汉祖升紫极。

阴虹浊太阳。

前星遂沦匿。

一行佐明圣。 ( 圣一作两)

倏起生羽翼。

功成身不居。

舒卷在胸臆。

□冥合元化。 【上穴下目】

茫昧信难测。

飞声塞天衢。

万古仰遗迹。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嵇康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獮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王戎(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於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有哪些?

1、许由

许由(生卒年不详),是尧舜时代的贤人道家前身。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在今天的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见到了贤人许由,便想传位于许由。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便到颍水河洗他的耳朵。

至今河北省行唐县有一村名叫许由村,据《行唐县志》记载:“为传说‘唐尧访贤’中的贤人许由的故里,因名”。而隔河相望的村庄叫颍南,许由村在颍水河北面,颍南在颍水河南面,颍南因此而得名。

2、巢父

传说中的高士,道家前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今属山东省),以放牧了此一生。聊城古有巢陵,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聊城县治曾移此。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3、列子

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不明),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列寇,又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4、庄子

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5、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战国晚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隐士

例举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隐士

翻开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有隐士。他们的名单可以开得很长很长,他们的人生故事也各不相同。在此,我们仅简略介绍最著名的一批隐士,以飨读者。

许由、巢父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尧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他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接受。

伯夷、叔齐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开始,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等到父亲去世,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据说,苏秦与张仪、孙膑与庞涓都是他的弟子。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和《本经阴符》。

虽然鬼谷子是一名隐士,但他也怀着一颗济世之心。当弟子们掌握了足够的技能之后,鬼谷子是允许他们出山拯救苍生的。不过有些遗憾的是,鬼谷子的弟子们一旦出山,往往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导致同门相残,比如说苏秦和张仪,一人主张合纵对抗秦国等大国,一人主张小国要联合起来奉秦国为尊以求自保,结果师兄弟二人时常周游列国互相拆台。至于孙膑与庞涓,两人更是势同水火,庞涓设计挖去了孙膑的双膝,而孙膑则出“围魏救赵”的奇谋灭掉了庞涓。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

据史料记载,商山四皓在秦末汉初时已经颇为有名,因此刘邦当初曾请他们出山为官,但是却被拒绝了。后来汉王平定天下,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可惜后来太子平庸,而次子却才学出众,这也使得刘邦动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为了保住自己亲骨肉的太子地位,吕后想方设法将商山四皓请来做太子的师傅,刘邦见太子能够有商山四皓这样的知名隐士辅佐,便觉得太子一定有过人的地方,自此之后便不再有废立太子的想法。

严光

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生于西汉末年,会稽余姚人。原姓庄,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严。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

如果我们看看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史,就会发现,严光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好像刘邦手下有张良韩信一样,刘秀能够平定叛乱建立东汉政权,与严光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刘秀即位后,严光改名隐居,周游名山秀水,拜师法门学道,广交文人豪杰。

而刘秀也深知严光是贤良之才,因此屡屡下书召严光见面,并授严光为谏议大夫。然而无论刘秀如何恳求,严光却始终坚辞不受,最终得以隐居田园。

诸葛亮

在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之前,诸葛亮在南阳过着“隐居”生活。对于这段生活,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史学家考证,诸葛亮大约在16岁开始来到了南阳隐居,隐居了10年之后,26岁时被刘备礼请出山。

在隐居期间,诸葛亮拜当时的“江南第一名士”司马徽为师。司马徽是一位大隐于市的高人,对于天文地理、兵法布阵都有很深的研究,且与当地名士庞德公等人交往甚密。诸葛亮在隐居期间还娶了当地名流黄承彦先生的女儿黄月英,而黄承彦则是荆州行政首长荆州牧刘表的连襟。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七位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因“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田园。辞官后,他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陶渊明是著名的文学家,写下了《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一批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弘景自幼聪明异常,10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15岁著《寻山志》。20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6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戴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

竹溪六逸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郑连根 整理)

相关文章

    ​中国十大穷人画(国内穷人)

    ​中国十大穷人画(国内穷人)

    ​中国十大高楼代表什么(中国十座高楼)

    ​中国十大高楼代表什么(中国十座高楼)

    ​世界十大浪漫旅行景点(世界浪漫旅游景点)

    ​世界十大浪漫旅行景点(世界浪漫旅游景点)

    ​中国十大资本家(中国最有钱的资本家)

    ​中国十大资本家(中国最有钱的资本家)

    ​昨天的谁最中国(中国的昨天今天)

    ​昨天的谁最中国(中国的昨天今天)

    ​中国十大高楼层数(中国高楼十大排名)

    ​中国十大高楼层数(中国高楼十大排名)

    ​中国易学十大泰斗教授(中国易学大师排名100)

    ​中国易学十大泰斗教授(中国易学大师排名100)

    ​中国十大假鞋名单(假鞋排名)

    ​中国十大假鞋名单(假鞋排名)

    ​中国十大航空港(中国十大航空港实力排名)

    ​中国十大航空港(中国十大航空港实力排名)

    ​中国十大精神配图(中国精神大全)

    ​中国十大精神配图(中国精神大全)

    ​中国十大抛物案排名(中国高空抛物第一案)

    ​中国十大抛物案排名(中国高空抛物第一案)

    ​综艺中国十大巨星(中国最强综艺节目)

    ​综艺中国十大巨星(中国最强综艺节目)

    ​美丽中国十大地标(中国最美地标)

    ​美丽中国十大地标(中国最美地标)

    ​中国十大蒙古骑兵排名(蒙古骑兵战绩)

    ​中国十大蒙古骑兵排名(蒙古骑兵战绩)

    ​关于中国十大传统笼养鸟的信息

    ​关于中国十大传统笼养鸟的信息

    ​中国十大最残忍死刑(中国最猖狂的死刑犯)

    ​中国十大最残忍死刑(中国最猖狂的死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