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痕网

​古巴导弹危机:人类史上离世界毁灭最近的一次

点击: 来源:百痕网
摘要:古巴导弹危机:人类史上离世界毁灭最近的一次 古巴导弹危机一共持续了13天,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最激烈、最严重的正面对抗事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核战

古巴导弹危机:人类史上离世界毁灭最近的一次

古巴导弹危机一共持续了13天,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最激烈、最严重的正面对抗事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近核战争的13天。

事情发生于1962年10月,而冷战开启的标志是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美苏的冷战对抗已经整整16年。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整个世界版图上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一方增加一个盟友便意味着少了一个对手,一方势力范围扩张便会刺激另一方还以颜色。

典型的零和博弈。

这便是此次危机发生的冷战大背景。

在危机持续的13天里,美苏双方领导人的手指不断在核按钮旁徘徊,人类空前接近毁灭的边缘。

世界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美苏两国最终相互妥协。

1962年10月28日,全世界人民终于等到了那个期待已久的广播电台的播音。

那是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通过莫斯科国家电台对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回信,双方握手言和。

那一刻,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人类,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柏林问题

在发生古巴导弹危机前,美苏双方已经在柏林问题上过了一次招。

二战后期,苏联凭借库尔斯克会战成功挫败了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反法西斯盟军向德国心脏柏林,发起最后的围攻。

苏联从东线推进,英美联军则从西线进攻。

背水一战后,乘胜追击的苏联军队在朱可夫的指挥下,率先于1945年4月30日攻陷了德国首都柏林。

美军则在艾森豪威尔的带下随后进入柏林,他与朱可夫商定将德国一分为四,分别由美苏英法管理。

于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就此灭亡,东区由苏联占领,西区被英国、美国、法国占领。

这也是东柏林和西柏林的划分之始。

1948年3月,美英法发表联合声明,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独立主权的国家,即联邦德国,俗称西德。

苏联一看,你这样搞,我自然得接招,于是不甘落后地宣布在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俗称东德。

让苏联非常尴尬的是,德国首都柏林也被一分为四,虽然柏林的位置在苏占区,但联邦德国却在民主德国的心脏安家落户。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西柏林一直是苏联人的心病。

1961年6月3日,赫鲁晓夫和美国新任总统肯尼迪在维也纳会谈。

期间赫鲁晓夫就对肯尼迪说,小老弟,这里有份合约你看看,要不就签了呗

这是一份盟国对德合约,一旦签订,盟国就会失去驻军柏林的理由,苏军就会彻底掌握柏林。

肯尼迪岂会被赫鲁晓夫这个莽夫忽悠,笑眯眯不说话,赫鲁晓夫摸了摸自己的光头,顿觉有些尴尬。

在维也纳受了委屈的“钳工”,回国后大动肝火,不签就不签,那就分家分个彻底,干脆一拍两散老死不相往来。

1961年8月,一堵长达155公里的边防围墙把柏林从物理上一分为二。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标志,也是冷战时期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苏联修建柏林墙,表面是因为赫鲁晓夫丢了面子,其实主要目的是防止大批东德人,特别是技术工人通过西柏林逃往西德。

肯尼迪一看这莽夫干出这种事,看在西柏林还存在,而且并没有威胁到盟军对西柏林的管理,也就没有干预和刺激赫鲁晓夫,因此默许了这件事。

因为他的目光四个月前就已经瞄向了舞台中心——古巴。

猪湾事件

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被称为“墨西哥湾的钥匙”,距离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仅217公里。

1898年美西战争后,古巴被美国占领,扶持傀儡建立“古巴共和国”,并强行租借了两处海军基地驻扎美国海军。

1959年1月1日,游击队长卡斯特罗带领起义军推翻了美国扶植的独裁政府,成立了革命政府。

32岁的卡斯特罗从游击队队长变为一国总理。

此时,身处加勒比海的卡斯特罗和他的战友们,本来和苏联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甚至对苏联社会一无所知。

新政权成立初期,美国和古巴的关系处得还比较好,卡斯特罗2月份出任总理,4月份就被艾森豪威尔政府邀请访问了美国,被副总统尼克松热情招待了一番,一幅兄友弟恭的和谐场面。

美国在古巴维持统治了几十年,他们希望把卡斯特罗收为小弟,顺便把古巴拉入势力范围,进而增强他们对拉丁美洲的统治基础。

尼克松拉着小卡的手说:兄弟,以后跟着大哥混,荣华富贵、酒肉美女都少不了你的。

小卡谦逊地说:大哥,都听你的,以后多多关照。

然而两个月后,卡斯特罗让一批主张激进政策的手下出任政府重要部门的负责人,美国得知消息后对此极为不满,担心动摇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因此开始对卡斯特罗施压,不听话就换了你。

游击队长出身的卡斯特罗哪里受得了这种气,当即决定把古巴16家美资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前一秒兄友弟恭,如今两个月不到双方撕破了脸。

僵持了一年多,美国人一看小卡翻脸不认人,甚至频频向死敌苏联抛媚眼,一气之下于1961年1月5日宣布和古巴断交,并对古巴进行经济制裁,企图通过卡段经济命脉逼迫卡斯特罗就范。

面对美国这个庞然大物,卡斯特罗虽然强硬,但也不得不考虑重新找个靠山。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卡斯特罗把求救电话打到了莫斯科。

此时,距离古巴千里之外的苏联当了一年的吃瓜群众后,意识到此乃插入美国腹地千载难逢的良机。

古巴是什么地方?

资本主义阵营的核心地带,战略意义重大。

如果趁机把古巴拉到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提高了苏联的威信,也在美国的后花园扎了个钉子。

让喜欢在别人家门口陈兵架炮的美国也感受一下个中滋味。

古巴局势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苏联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莫斯科需要古巴成为苏联在拉丁美洲的立足点。

因此,之前连卡斯特罗是谁都不知道的赫鲁晓夫对古巴的求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切,这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古巴和苏联1960年就恢复了外交关系,现在美国和古巴断交,苏联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立即开始大力援助古巴的经济建设和军事发展。

卡斯特罗抱住了苏联这根大腿,底气也变足了,硬气地回应美国,尽管制裁吧,说一句软话算我输。

美国一看,这小子翅膀硬了,开始和勾肩搭背,但不能直接派兵镇压,道义上说不过去。

于是,美国中情局开始在美国各州寻找古巴流亡分子,组成一支1500人的雇佣兵团,对他们进行训练,并提供武器装备,这支队伍号称“古巴旅”,准备对卡斯特罗实施斩首行动,并推翻卡政府。

1961年4月17日,这支1500多人组成的美国雇佣军在两名中情局官员的指挥下突袭古巴,在古巴西南海岸的猪湾登陆。

这就是著名的“猪湾事件”。

但烂泥扶不上墙,尽管有美军轰炸机的空袭掩护,这伙手握先进武器装备的杂牌军还是被卡队长砍瓜切菜般,仅用了72小时就把他们剿灭了,1000多人被俘,90人阵亡,剩下的逃之夭夭。

虽然猪湾事件规模不大,但却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对美国来说,这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也是一次政治上的失误。

国内外对这次进攻的批判非常强烈。

刚上任90天的美国新任总统肯尼迪大失信誉,尽管他始终不承认美国是这次事件的幕后指使,但这是个全世界皆知的秘密。

经过这次袭击的卡斯特罗也终于下定决心,他担心再次受到美国的进攻,选择彻底投靠苏联,尽管此时仍对社会主义一无所知,但有老大哥罩着,学就是了。

1961年5月,卡斯特罗宣布古巴开始社会主义革命。

正式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

猪湾事件也为后面即将发生的让全世界惊心动魄的“古巴导弹危机”埋下伏笔。

危机来临

导弹危机持续时间是从1962年10月16日到10月28日的13天。

1962年2月,由于担心美国再次入侵古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批准了对古巴的巨额军事援助,同时承诺在古巴部署SA-2防空导弹。

1962年4月,苏联增加对古巴的援助,向古巴运送军事教官和180枚导弹,以及一个团的作战部队。

到1962年的9月底,所有人都知道苏联在不断向古巴运送导弹和部队,苏联的说辞是为了防御美国入侵,但明眼人都知道,苏联的目的不仅于此。

赫鲁晓夫并不满足把常规武器运到古巴,他想把核弹放在美国后花园。

但是要在美国眼皮底下部署核弹,谈何容易?

令美国没有想到的是,苏联玩起了孙子兵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招被苏联读透了。

早在1962年7月,苏联就开始向古巴运送大量核武器。

苏联把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用苏联船只运往古巴。

同时,3500名高端技术人员也陆续乘船前往。

这批导弹的威力有多大呢?

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枚核弹头,威力比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大20-30倍。

相当于加强版“小男孩”。

经过伪装的第一批武器是在7月下旬用商船运抵古巴的。

而赫鲁晓夫却在8月份亲自给肯尼迪写了封信,保证在1962年11月美国国会选举前,老老实实,绝不搞事。

美国方面不是没有考虑过苏联往古巴运送核武器的可能性。

1962年3月份和8月份,美国司法部长和中情局局长分别向肯尼迪发出警告,苏联极有可能在古巴部署了核武器。

肯尼迪于是签署了181号国家安全行动备忘录,要求五角大楼对苏联可能在古巴部署导弹所构成的威胁,进行全面研究。

然而,这一切只是怀疑,美国还没有发现决定性的证据。

苏联的掩护工作做得也确实是好。

1962年9月4日,苏联驻华盛顿大使继续向肯尼迪灌迷魂汤,保证苏联运往古巴的武器都是防御性的。

9月11日,苏联发表公开声明,再次重申了没有在古巴部署核武器。

苏联成功骗过了美国,但美国也向苏联传达了清晰的威慑信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希望你自己有数,否则后果自负。

纸毕竟包不住火。

1962年10月14日,两架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西部上空,拍下了大量照片。

他们认出了一座发射台、许多发射弹道导弹的建筑物以及一枚中程弹道导弹,还在修建射程为2000公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基地。

五角大楼终于确信,发射装置上安装的是导弹核武器。

10月16日,这份报告摆在了肯尼迪的办公桌上。

肯尼迪又惊又恐!

他对赫鲁晓夫欺骗他的行为非常愤怒,被一个莽夫耍得团团转。

同时也意识到此事关系重大,他没有料到苏联人会在古巴这样一个地方采取如此轻率冒险、胆大妄为的行动。

古巴戏剧性地拥有了在西半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装备最好的核武力量。

苏联的动机

1、 增强古巴的防御力量。

赫鲁晓夫希望苏联可以在美国后花园站稳脚跟,把古巴打造成资本主义老大家门口的展现社会主义优势的窗口,战略地位可以和联邦德国在民主德国境内的西柏林划等号。

为了让小弟卡斯特罗安心,放个核弹头在这里一劳永逸。

2、 冷战的延续

在冷战大背景下,赫鲁晓夫公然在美国家门口放核弹的举动,挑衅意味十足。

苏联在古巴增强军事力量,也是在向世界表明,你们看,苏联发展下线都发展到美国家里来了。

3、 对肯尼迪的试探

维也纳会议上,年轻的肯尼迪让赫鲁晓夫吃了瘪、受了委屈,“钳工”是什么脾气,就算是为了家里摔碎的几个花瓶,这次也要试探一下你有多少斤两。

往古巴运送导弹,既是对美国最高决策层的试探,也是对肯尼迪个人意志的试探。

4、 柏林问题

柏林,又是柏林。

西柏林对于苏联而言,就像一颗蛀牙,长了二十年却拔不掉。

整个柏林都是东德境内,但欧美却硬生生在东德境内划了个地盘,简直就是在赫鲁晓夫心头割肉,凭借苏军在德国的军事力量,很轻松就可以拿下,但碍于美国的核威慑,苏联不敢轻举妄动。

在古巴部署导弹,或许可以成为拿下西柏林的筹码。

综上所述,在美国手里四处吃瘪的赫鲁晓夫的这次行为,看似莽夫实则蓄谋已久。

阴云密布

肯尼迪此时左右为难,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世纪难题。

不猛烈回击的话,美国的脸面何在,上门打脸,是可忍孰不可忍。

刚刚上任的他,国内外的形象都被赫鲁晓夫这一记重拳锤没了,此时美国民众对他的不信任让他如芒在背。

霸气反击的话,谁知道赫鲁晓夫这个莽夫会不会朝着华盛顿扔几个加强版“小男孩”呢?

这件事情,一旦处理失当,引发的将会是核战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经过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的磋商,肯尼迪最后拍板定下危机处理方案:

先外交,再武力。

1962年10月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的所作所为,确认了苏联部署核武器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

通过外交手段,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其实,为了减少火药味,肯尼迪在演说中把“封锁”用“隔离”一词代替。

但婉转的言词并没有减弱行动的火药味,封锁命令下达后,美海陆空三军部队迅速集结,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都进入戒备状态,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也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

10月23日,赫鲁晓夫被肯尼迪的强硬姿态吓了一跳,但绝不能服软,于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和苏式战机的速度。

苏联政府则发表声明表示,继续按照苏古协定“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封锁。

10月24日,肯尼迪下令美国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母战斗群,共计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无敌舰队出动,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形成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

美国导弹部队也全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导弹摆上发射台,随时准备发射。

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剑拔弩张地准备迎接苏联的挑战。

10月25日,苏联做出了关键性决定,让肯尼迪放在核按钮上的手指可以松以松,即苏联以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考验封锁。

在肯尼迪发表广播讲话以后的5天里,即从1962年10月23日至27日,局势紧张到几乎“难以忍受的程度”。

核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整个加勒比海上空,整个世界危在旦夕。

寻求妥协

10月26日,星期五。

赫鲁晓夫给肯尼迪写了一封被白宫形容为“冗长、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信。

这封信显然是赫鲁晓夫在情感冲动下写的,充满了避免核战的激情言语。

在信中,赫鲁晓夫向肯尼迪承认古巴确实有苏联的核武器,只要美国作出不入侵古巴的保证,撤了封锁舰队,我们就和平收场。

10月27日,正当肯尼迪头疼地思考如何回信时,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又来了。

这是一封带官腔和更大火药味的信。

大意是,我从古巴撤导弹,你必须把美国设在苏联家门口的导弹从土耳其撤离,公不公平?

这封信的实质是苏联谋求和美国进行公平交换,这或许是苏联策划这件危机的真实意图。

对于撤出土耳其导弹一事,肯尼迪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但信不能这么回,一旦回复不妥当,就可能激怒赫鲁晓夫这个莽夫。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肯尼迪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摆脱危机的法子:

不理睬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只回答第一封信。

于是,肯尼迪思路清晰地回复赫鲁晓夫,表示愿意接受第一封信中的条件,你撤导弹,我保证以后不入侵古巴,要不咱哥俩找个时间坐下来商量商量。

赫鲁晓夫再莽,也能领会肯尼迪的暗示,台阶都送来了,此时不就坡下驴难不成真的打一场核战争?

主动写信就是谋求妥协,交换条件。

而且情报部门已经给他汇报,如果第二天美国没有收到答复,美军就会在29日轰炸苏联的导弹设备和古巴的军事目标。

10月28日晚,星期六。

赫鲁晓夫召开了最高主席团会议。

他告诉主席团的同志们,他们“正面临着战争和核灾难的危险,结局可能是整个人类的毁灭。为了挽救世界,我们必须退让”。

随后,莫斯科电台广播播放了赫鲁晓夫的回信:“拆除古巴的进攻性武器,并运回苏联。”

随着这句话的播出,这场严重的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

信中也没有再提撤出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为对等条件。(美国在苏联撤回导弹后,从土耳其秘密撤军。)

事实证明,单纯的封锁不能改变赫鲁晓夫的主意,真刀真枪的威胁才能奏效,这种成效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核武力量和三军部队对苏联的优势之上的。

结语

从美苏这场博弈来看,没有输家也没有赢家。

因为美苏的这场对峙,任何一方失败,另一方也承受不住胜利的代价。

这件事反而让双方认识到在避免核对抗、维持核垄断方面他们有着相互吻合的利益,如果谁都有核武器,他们的话语权将大打折扣。

这次危机也让莫斯科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并在60年代末赶上了美国。

再看风暴眼中的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两个人对人类毁灭的恐惧是相通的,这使得他们在核灾难的博弈中别无选择,只能合作。

对于夹在这场博弈中的古巴而言,即便卡斯特罗坚决不同意苏联撤出导弹,但在古巴人强烈地反对下赫鲁晓夫还是撤了。

古巴人感觉他们被忽视、被背叛了。

经此一役,卡斯特罗应该会认识到,国际关系形势是由大国所主导的,小国只不过是大国间角逐中的棋子。

平心而论,美苏双方都达成了原先所设定的目标,也都各自保住了面子,这次危机算是一个相当圆满的解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