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的历史发展阶段 泰国政局动荡的历史因素
泰国的历史发展阶段 泰国政局动荡的历史因素
泰国具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经历了几个王朝的变化和发展,行程现在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泰国现在的政局仍不稳定,也有其历史因素的影响。
泰国的历史发展阶段
泰国是佛教之国,大多数泰国人信奉四面佛,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九成以上,泰国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和创始国之一,同时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1、史前时期
泰国的南部曾发现50万年至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物,泰国北部有南邦人化石出土,而1万年前的岩画在泰国也有发现
五千年前,泰国已有青铜器文明,有学者认为是从中国传入,也有学者认为是东南亚独立发展的。
2、早期历史
秦汉时代,滇国己将泰国划入势力范围。
隋唐时代(6世纪末到10世纪末),泰国大概已有泰人居住,他们生活在云南至阿萨姆一带。
3、罗涡国
罗涡国(Lavo)的历史是在泰王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段,该城邦国大致建立在以今天的华富里为中心的地域,其历史可回溯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冶炼青铜时代。
在她的许多年代中均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后来她在被称为陀罗钵地的年代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自从该时代,罗涡为吉蔑人(高棉人)所统治,所以大量文化遗址都是高棉式的,一般将十五世纪称作泰国历史上的华富里时代,可见其重要意义。
最终大城王国建立,罗涡不再占主导地位,直到纳奈王(King Narai)登基,他建造新的宫殿并在此统率全国。
在纳奈王后,罗涡城邦再度逐渐荒废,直到十九世纪的孟固王(King Mongkut)才将她重新作为王城规建。
20世纪中叶,泰国首相銮披汶·颂堪元帅(Phibul Songkhram)将华富里作为军事要地,他对该城市作出的贡献有很多保存至今。
4、素可泰时期
到13世纪时吴哥开始没落,西方的缅甸蒲甘王朝又被蒙古人入侵,傣族势力趁机崛起,建立了北方的兰纳王国与南方的素可泰王国。
兰纳于13世纪中由傣族的满哥瑞(Mangrai,又译孟莱王)建立,以清迈为中心,清迈地区后来一直与暹罗其他地区有别。
南方的素可泰王国于1240年代开始扩张,被视为泰国史上第一,素可泰驱逐吴哥,融合吴哥的孟族与高棉族,并且创造泰文。
泰国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语中意为“幸福的黎明”,原来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下辖的一个城市,后来当地泰族人起义,夺城掠地,在这里创建起泰国的开国王朝。
历史记载,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泰国繁荣昌盛,疆域远远超过现版图,尤其是兰甘杏大帝在位时首创泰国文字和暹罗最早的宋加洛陶瓷业,开创了泰国历史的新纪元。
5、大城时期
元代国势强盛,锐意向外发展,东南亚各国纷纷向元廷朝贡,泰国也不例外。
1347年,素可泰时代衰落后,乌通王迁至该大城府建立新都,大城时代历417年,共有33位君主,自1350年兴起,至1767年沦亡。
1350年,乌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脱离素可泰王国宣布独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国,不久吞并素可泰王国,被中国明朝封为暹罗国王。
14世纪中叶,泰国华人拉玛铁菩提王在更南方的阿瑜陀耶(又译阿育陀耶、大城)建立阿瑜陀耶王国(大城王国),结合了傣族的军力,孟族与高棉族的行政,以及华人的商业。
15世纪时阿瑜陀耶王国取代北方的素可泰王国,与兰纳王国相邻,灭吴哥王国,并且在国内建立完整的制度,发展稻米耕作,与中国通商,国势繁荣。
阿瑜陀耶王国在14世纪下半到15世纪初被缅甸东固王朝并吞,但在16世纪末恢复独立,在17至18世纪时是东南亚强国,与欧洲国家通商。
1767年,阿瑜陀耶王国被缅甸贡榜王朝所灭,缅甸军队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国灭亡,泰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很大。
明永乐元年,成祖又赠暹逻王金银大印,暹逻王也遣使谢恩。
郑和南下时留暹逻者甚多,明初,中国的海外活动是非常频仍的,明成祖为宣扬国威,曾派郑和率领舰队,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线,暹逻位于越南至马来西亚的海程之中,为必经之地,当时,东南亚各地已有华人商贾,居处其间。
随郑和南下的马欢,著有《瀛涯暹胜览》一书,其中记述暹逻的情形道:“国周千里,外山崎岖,内地潮湿。土瘠少堪耕种,气候不正,或寒或热。其王居之屋,颇华丽整洁。民庶房地造如楼,一不通板,却用槟榔木劈开如竹片楼,密摆用藤扎缚甚牢固。上铺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缠头,上不穿衣,下围丝嵌手巾,迦以锦绮压腰。出入骑象或乘轿。一人执金柄伞,茭草叶做,甚好。王崇信释教,国人为僧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与中国颇同。亦住庵观,持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妇人主掌。其国王及下民,若有谋议轻重买卖一应巨细之事,皆决于妻。”
从16世纪起,泰国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
大城的君主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响,他们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时父亲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专制帝王,并采用神王的头衔,在这个时期的早期,大城的统治向邻近的泰公国扩张,并与其邻国发生冲突,17世纪时,暹罗开始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和商业关系。
1767年,缅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尽管缅甸人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对暹罗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年轻的郑信将军和他的随从突破了缅甸人的重围,逃到了尖竹汶,大城沦陷七个月后,他和他的军队乘船返回到都城,赶走了缅甸驻军,收复了大城。
6、吞武里时期
阿瑜陀耶王国灭亡后郑信重建王国,将首都南迁至吞武里。
郑信将军决定将都城从大城迁移到靠近海的地点,这样有利于对外贸易,保证武器的采购,并且万一缅甸重新进犯,便于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
郑信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城沦陷后缺少中央权威导致王朝迅速瓦解,郑信统一各府的统治覆灭了。
7、曼谷王朝
郑信死后,查库里将军成为查库里王朝的第一世国王,即拉玛一世,从1782年统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将王室都城从吞武里迁到河对岸的曼谷,并建造了大王宫。
拉玛二世(1809-1824)继续修建工作。
拉玛三世国王(1824-1851)重新开始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并发展同中国的贸易。
“国王与我”中的拉玛四世国王(1851-1868)与欧洲国家缔结条约,避免沦为殖民地,并建立了现代泰国。在他统治期间,开展了许多社会和经济改革。
19世纪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缓冲国,从而使暹罗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国王(1869-1910)继承父亲进行改革,废除奴隶制,改进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
拉玛六世国王(1910-1925)推行义务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
拉玛七世国王(1925-1935)统治期间,泰国从君主专制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
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38年,銮披汶执政,泰国国王于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玛希敦国王继位拉玛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罗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1939年起实现民主政治制度;1946年6月9日拉玛八世在王宫不幸遭枪击身亡,而王弟年仅19岁的普密蓬继承王兄王位,成为拉玛九世,也就是现任国王。
第二次世界大战暹罗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占领,宣布加入轴心国;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和暹罗签订《日泰攻守同盟条约》,1942年1月25日泰国宣布向英美宣战,日本曾将部份在缅甸和马来亚半岛北部占领地割让给暹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罗随即在翌日宣布“暹罗1942年1月25日对英美宣战宣言无效”,暹罗的“宣战无效”宣言被同盟国承认;1949年改名泰国,泰国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历史中,泰国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是它是东南亚唯一的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盟国,在东南亚地区,泰国亦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首都曼谷是该区域中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会区,另外,泰国是东盟始创国之一,亦在东南亚区内事务有积极的参予。
泰国政局动荡的历史因素
泰国现在的政局是典型的“普力夺社会”。所谓“普力夺社会”(Praetorian)是指,一个社会各阶级都积极干预政治的泛政治化社会,各阶级对原有的政治秩序纷纷表示不满,又无法就新的政治秩序形成共识,无法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讲,叫“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个“鹿”指的是“权力”。在所有的政治力量中最容易“夺权”的就是军队了,因为他们手中有枪杆子。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二十世纪以来泰国发生了多少次军事政变,并建立军人独裁政府。那么泰国又是怎样沦为“普力夺社会”的呢?揭开这个谜底让我们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去重温一下历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由欧美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殖民化浪潮中,亚洲只有两个国家保持了主权的完整,没有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他们是日本和泰国。这两国都由年轻有为、励精图治的开明的封建专制君主带领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最终在列强环伺的环境中成长为近代化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领导“变革图存”的这两位国君分别是日本的明治天皇(睦仁大帝)和泰国的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大帝)。
更巧的是,明治天皇和拉玛五世是同年出生(1852年),同一年秉政(1868年),执政时间都超过40年,甚至连死因都很相似,都是肾上的毛病。这两位君主都是采取向西方学习的谦逊态度,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变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和个人权威,建立了效忠君主的近代军队,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自强。但他们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家族的长久统治,因此不可避免地保留了相当多的封建残余制度,这些弊端是导致两国日后产生“普力夺社会”的根源,也成了危害两国社会稳定的痼疾。
日本比泰国更幸运的是其国土位置——日本列岛孤悬海外。得益于地缘政治,在国家统一明治维新不久后,就迅速走上了武力扩张的道路。历经三场战争,屡战屡胜,到1918年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国。而泰国地处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之间,当时分别是英法的殖民地,地缘政治环境险恶,拉玛五世殚精竭虑,泰国是在两强的夹缝中求生存,只是作为英法殖民地的缓冲地带才得以保存,但也被迫割让了大量国土,因此注定泰国难以扩张强大,成就有限。不过这在国际上也养成了泰国统治阶层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外交风格。
两相对比,泰国的发展要缓慢得多,实则是日本率先成为“普力夺社会”的。
保留大量实权的君主和效忠君主的军队直接导致了脆弱的民主制,资产阶级文官政府屡次被军队推翻。“九一八事变”就是由一群少壮派军人策划实施的,这让日本更丧心病狂地走上军事冒险路线,1936年的“二二六兵变”更是吹响了军队接管政府的号角,并最终在二战开始前形成了侵掠成性的军政府。只是战后由于美国对日本政体进行了彻底的“手术”,废除裕仁天皇的权力,日本才成为真正意义上君主立宪的民主国家。
“1941年底,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并横扫东南亚时,泰国最初是和日本结盟的。一方面,他是屈从日本的兵威,另一方面他要借助日本驱逐英法殖民势力,收复故土。当然这两国在心理上有惺惺相惜之感,泰国也认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所以才会协助日本人修建臭名昭著的“桂河大桥”。
可是战局迅速扭转,日本优势尽丧,泰国便见风使舵,加入同盟国阵营,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泰国在“二战”中的暖昧立场很像欧洲的西班牙,这也让其在“二战”后免遭英法美的“清算”,没有像对日本那样进行“占领改造”,封建弊端被暂时隐藏。先天不足的民主制在半个世纪后受到严峻挑战,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意识苏醒,并纷纷走上政治舞台,表达利益诉求,最终形成了新世纪以来泰国乱象纷呈、动乱不堪的“普力夺社会”。
说到泰国“普力夺社会”的形成,不得不提一下英拉的兄长他信。这个政治强人是第四代华人,他的家族企业富可敌国。在他出任总理的近六年时间内,带领泰国走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他采取稻米补帖政策,笼络北部和东北部农民,从而让该区成为他的忠实“票仓”,他也因此成为一党执政、民选连任的“铁腕总理”。他的门生故吏遍天下,党羽爪牙布朝野,他的支持者后来演变为“红衫军”。他信前所未有的权势让王室感到危机,他们不能容忍一位竞选任期制的总理威胁王室的世袭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