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起源于哪个地方(舞狮的发源地是从哪里开始的)
舞狮起源于哪个地方(舞狮的发源地是从哪里开始的)
舞狮,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的表演艺术,表演者装扮成狮子的模样,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在中国民俗传统当中,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所以每逢喜庆节日、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场合, 都喜欢敲锣打鼓, 舞狮助庆。
许多年以来,中国舞狮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而且早已风靡世界各地,海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中国舞狮。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今天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北狮重形,南狮神似,这一点为多数专家、学者、舞蹈家、武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
南狮,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广东醒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传统民间舞蹈,更是广东舞苑中的瑰宝。
广东醒狮的起源
关于广东醒狮的起源,据1991年广东省南海县编写的《南海醒狮》一书中记述:毋庸置疑,中国的醒狮(南狮)是从北方的黄狮子脱胎而来的。
南狮究竟始于何时,查遍史料,迄未见记载,其确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体可以肯定,是在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传入岭南地区的。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钦添:南狮在传统上的讲法其实叫佛山狮,或者佛山装,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就更名为广东醒狮,我们广东醒狮的形态和舞法与北狮都有很大区别。
北狮的狮头比较小,舞起来的时候不如我们南狮的风格那么粗犷、大方,气势上也没有南狮的好。
另外,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关于“年兽”的民间传说,相传远古,也有说是清乾隆年间,南海县一带发生了瘟疫,瘟疫发生不久之后,就有一只神兽出现,人们称之为“年兽”。
年兽所过的地方,瘟疫很快就消失了。由于年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好处,因此老百姓便制作“年兽”,配合鼓乐,在各家门口前舞蹈,以镇妖驱邪。
由于年兽喜欢吃青菜,所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放一盘青菜,吸引年兽到来。由于年兽像传说中的狮子模样,所以人们称之为“瑞狮”。
但由于在粤语当中“瑞”跟“睡”是谐音,叫睡狮不吉利,于是人们又按照粤语发声的避讳习惯,将“瑞”改为“醒”,因此就叫了“醒狮”。
虽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它流传之广、之久,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古时的南海郡,就是醒狮的发源地。
黄钦添—《广东醒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广东醒狮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广东全省范围内出现了体育活动十分活跃的景象,尤以舞狮为最甚,时任中南局书记的陶铸就曾叮嘱过广州市总工会:“要把广东工人醒狮组织起来,丰富文化生活。”
当时,不少单位和乡村都有自己的舞狮队。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钦添:广东醒狮,尤其是在我们两广一代,可以说群众基础非常好,每条自然村最少都有两、三头狮子。
而且一路以来由老祖宗到现在,村民也好、群众也好,对这种醒狮的文化和对醒狮本身是特别喜欢的,一打起锣鼓振奋人心,这种老少咸宜的广东醒狮文化,开展的比较好。
我个人认为,要比其他的传统项目开展的更好。
但是,到了70年代,民间舞狮活动被中止,更有甚者,许多有关醒狮文化的书籍被毁掉,这给南狮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当时,因为有很多人流向东南亚地区,这其中包括了很多习武之人,他们到当地继续从事了舞狮活动,并且开展的非常好,有些醒狮文化才得以保留了下来。
因此,在那段时间至80年代初期,东南亚的舞狮水平要远远高于我们国家,也正是在那段时期,马来西亚的华人在梅花桩的基础上创造了高桩南狮。
于高桩南狮更具有难度性和惊险性,大大提高了南狮的观赏性,给南狮带来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广东醒狮
广东醒狮
叶仲铭—《广东醒狮》省级非遗传承人
广东醒狮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发展
1994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对南狮进行大力挖掘和推广,“醒狮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作为传统项目的醒狮队,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在上世纪90年代,南海大沥镇在元宵节举行的“生菜会”上,甚至出现了500多个醒狮队来贺庆的盛况。
广东醒狮省级传承人叶仲铭:80年代,一复兴舞狮这样活动,基本上我们附近的每条村都会有醒狮、有武术这一帮前辈出来撑场。
包括参加我们年初九的横江醒狮盛会、(正月)十一的盐步狮会、(正月)十四的大沥醒狮盛会、(正月)十六的泌冲狮会等等其他狮会,来自各村的人聚集在那里一起去参加醒狮盛会。
我以前跟村里去舞狮的时候,几百人的队伍,老前辈,师傅级的行先带头,接着到旗队头牌,接着是旗、大头佛、狮子、锣鼓镲。
然后是一帮师傅拿着武术器械,到最后一排有一些乡亲跟着狮队去参加活动,整个场面很庞大。
在当时,能带着狮出队,是一个村里实力的象征,而且是传承了他们以前跟师傅学的狮艺、武术,是展示自己村的强大的一种体现。
经过大力发展,以我们南海为代表的中国高桩南狮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基本超越东南亚国家成为世界上南狮水平最高的国家,并将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佛山秋色
广东醒狮参加佛山秋色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