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对曹植到底是残酷,还是仁至义尽?
曹丕对曹植到底是残酷,还是仁至义尽?
曹丕和曹植是亲兄弟,两人也是最直接的皇位竞争者。此后曹操将曹丕立为嗣子,也宣告曹丕成为储子之争的获胜者。等曹丕登基后曹植的好日子也走到头了,不过曹丕还是给了弟弟一个机会,曹植急中生智创下著名的《七步诗》。其实历史上亲兄弟争夺皇位的事已经屡见不鲜了,更严重的甚至会手足相残,大义灭亲。那曹丕对曹植到底是算残酷还是仁至义尽呢?从结果来看,曹植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文学史上虽然有“建安三曹”的说法,但人们提及更多的是曹操、曹植父子,对曹丕的文学成就选择了漠视。所以如此,应与其政治形象不佳有关。曹丕因为代汉的原因,不但背负了乱臣贼子的骂名,就连史家也落井下石给出了“帝业无足称”的差评。
东汉政权是不是该覆亡,历史早已经有自己的选择,自然无须赘言。其实,吃瓜群众对曹丕的不感冒,可能是因为他迫害弟弟曹植太狠,加上曹植屡次遭贬,一生郁郁不得志有关。
有这样认识,不过是人们更愿意同情弱者的心理。仔细掰扯掰扯,就会恍然,其实曹丕对曹植不错,有大哥风范。为什么会这样说,自然是历史问题得历史的看。七步诗的事情,小编在之前已经撰文专门剖析,完全是出于《世说新语》的杜撰。
现在从大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曹丕对待曹植的问题。话说曹丕代汉之后百废待兴,如何巩固新政权就成了当务之急。一个新生如何做皇帝?只有学习揣摩一途。曹魏政权的稳定压倒一切,任何胆敢挑战皇权的行为必须坚决打击,无论他是臣民还是骨肉,绝不能手软。两汉政权覆亡殷鉴不远,如何避免出现宗室外戚宦官干政擅权祸乱朝纲倾危社稷的情形,继位之初的曹丕如履薄冰。
曹丕决定先从削夺宦官权力,削除外戚政治势力,削弱宗室权力入手,然后通过严格监察制度,亲礼大臣,借重士大夫集团力量,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历史证明,越是接近皇权的人,越容易产生觊觎皇权的心理。所谓明枪易躲、家贼难防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对待这些不安分的弟弟,曹丕先“诸侯就国”。此举并非眼不见心不烦,而是先打发他们离开政治权力中心分而治之。紧接着设立了监国谒者,替他盯着这些弟弟。监国谒者只对曹丕负责,职责就是天子的千里眼、顺风耳。据史书记载,曹丕给几个弟弟安排的僚属尽是些歪瓜裂枣,兵丁不过二百,都是些老弱病残,曹植属于特殊照顾的,配置减半。
曹丕这样对待弟弟们,并不是他的首创,完全是效仿汉文帝的作法。令诸侯有王的名位,却没有威胁到中央统治的力量。这样做,表面看起来薄情寡义,更无手足之情,长远看却是仁至义尽。既防患于未然,又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还保全了亲情,一举三得。至于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搞的曹植郁郁寡欢,那也是无奈之举。
汉文帝因为开创了“文景之治”,一俊遮百丑,就没有人攻击他。而曹丕这个乱臣贼子依样葫芦,也会被后人诟病。
这种事情,还真的没地说理。
曹丕的做法虽是出自私心,但却是国策,绝非针对曹植一人。曹植数次被监国谒者检举告发,也被认为是曹丕对他的打击迫害。曹魏立国之初,法制峻切、禁防严密,谒者虽然级别低,代表的却是皇权。任性惯了的曹植“醉酒悖慢,胁持使者”,如果上纲上线的话,就是藐视皇权,属于重罪。曹丕始终没有严肃处理,也算是对曹植网开一面,极为宽容了。曹操曾告诫过儿子:“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一旦君臣名分定了,就得按规章制度来办。
曹丕曹植情为兄弟、义为君臣,许多时候是曹植摆不正位置,曹丕偶尔敲打敲打他也是全兄弟之情。曹植深受父亲曹操宠爱,又是母亲卞氏的最爱,是一众兄弟中第一个封万户侯的。
曹操一共25个儿子,卞后一共生四子,曹丕做了皇帝,其余三人都在史书中单独立传,而其他儿子则“以母贵贱为次,不计兄弟之年,另外并合列传”。从子以母贵的角度来说,曹植在宗室的地位远比其他二十多个弟弟为高,曹丕对他特殊照顾也是应有之义。摆平曹植一个,就等于在宗室诸侯王面前树立了一个服从的典型。从史实看,效果很明显。
那些嘴里吟诵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人,却将顺天应人革故鼎新的曹丕归为乱臣贼子;那些通过父子相残、兄弟阋墙上位的被称为明君,对二十多个兄弟有情有义有始有终的曹丕反而被无视,历史证明吃瓜群众眼睛未必雪亮,也有犯糊涂的时候。
积三代之功一举篡夺了曹魏政权的司马氏,居然认为曹魏政权的覆亡与其宗室政策有关,志得意满之余免不得评头论足一番:“忘经国之宏规,行忌刻之小数……徒分茅社,实传虚爵,本根无所庇阴,遂乃三叶而亡。”于是革除曹魏弊政,大分宗室子弟以藩卫司马氏基业,结果话音刚落就被“啪啪啪”打脸,晋朝宗室操戈,“八王之乱”使之走上了败亡道路。
这正是: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