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武烈河(承德武烈河名字由来)
承德武烈河(承德武烈河名字由来)
武烈河是滦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古称武列水,发源于燕山主脉七老图山,流经承德汇入市区南郊的滦河,如玉带一样贯穿承德,被誉为承德人的“母亲河”,无私地守卫滋养着这座城市。
《热河志》称武烈河为热河,源头有三:西源内蒙古固都尔呼河,自丰宁入;中源茅沟河,东源玉带河,在隆化县中关镇汇集形成,称武烈河。
清时,武烈河水量很大,可通航走大型帆船载客和运货。那个时候草市到半壁山下的船运码头,每天停泊上百艘船之多。
为防御武烈河水泛滥,清廷在武烈河边修筑了防洪石坝,今人称为清坝。清坝分内外二坝,即康熙年间所建外坝与乾隆年间所建内坝(迎水坝)。
《承德府志》记载:“在府志东有二坝,各径十五丈,广四尺,穹九尺有奇……延袤十二里,甃石七层,广约丈许。”
上世纪30年代,承德街草市一带曾建有船运码头,码头立有石碑,刻有“官渡”二字。码头从草市大坝头一直延伸到南菜园子。在这段长长的河岸上,有大货船、小货船,还有带着苇棚的客船。经常停泊的来往于关内关外的船只有上百艘之多。
提起承德,首先想到的是避暑山庄。在这座景色怡人的宫苑前流淌的武烈河惠泽了承德的生息和繁荣,孕育了灿烂而厚重的山庄文化。
然而,洪水的泛滥、工业的发展和保护措施的不完善曾使河区变得面容枯槁,光彩黯淡。日益突出的“水多、水少、水脏”问题,曾使避暑山庄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面对日益恶化的河区生态,承德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痛下决心,以武烈河水系为中轴,在裸露、脏乱的河床上,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治理大会战。经过近20年的持续治理,终于,清流又回武烈河。
从2013年开始,承德市重点对武烈河进行以河道清淤为主、水生植物种植为辅的生态治理,先后实施了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工程。武烈河种植的芦苇、菖蒲、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不仅成为了城市一景,也为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阻挡水面垃圾作出了贡献,更是引来了诸多水鸟栖息繁衍。
如今的武烈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河水碧波粼粼,两岸绿化风光独好。于是身处其中也便有了,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