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这座博物馆满城皆是宝藏(山海画廊人间福地)
泉州这座博物馆满城皆是宝藏(山海画廊人间福地)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位于泉州市东湖街732号,是主要展示泉籍华侨往海外移民及其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历史,反映华侨华人群体的主要特点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博物馆。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由1座主楼、1座综合楼、2座馆前区附属楼组成。 博物馆现有《出国史馆》、《故土情深》和《泉州人在南洋》三个基本陈列。"出国史馆"主要展示自唐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泉州籍华侨移民海外的原因、类型、方式、过程及其影响,表现了泉州人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历史现状。
泉州是中世纪的国际通商大港,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侨乡之一。
唐代以来,尤其的宋元时期,随着海外交通的发达,已有不少泉州人前往海外,或“住冬”,或定居,成了早期的华侨。明清两代,主要是16-18世纪,这里掀起的规模浩大的海外移民潮,既与东西方的“大帆船贸易”和东南亚殖民地的开发有关,也是闽南地区众多社会问题交互作用的结果。无数泉州的商人、手工业者、贫苦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出洋到东南亚和日本谋生,并为侨居地的开发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大肆拐骗掳掠华工,把他们像“猪仔”一样贩卖到东南亚和美洲当苦力,写下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可耻最悲惨的一页。这一时期,出洋的泉州人中即有不少这样的“猪仔”,他们的出国史就是一部血泪斑斑的苦难史。
泉州海外侨胞分布图
宋代时有首泉南歌,表现了当年泉州侨民的生存现状。
当年很多侨民因家境贫寒被迫离乡背井,也有好些是被贩卖出国的。
当年被贩卖侨民的情景
贩卖的侨民被蛇头和工头毒打
郑和,中国伟大的航海家,七下西洋,对沟通东西方海上贸易、发展中外友好关系与推动闽南地区移民,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郑和下西洋的航路
八到十八世纪活跃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泉州人
现存年代最早泉州侨民的墓碑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有关泉州移民的文章
17世纪爪哇国的中国式建筑
明清时期泉州人在海外的侨居地
西班牙建造的中式建筑
中国的钱币
鱼骨,鱼肉
染料与香料
荷兰巴城,华侨的集中侨居地
红溪惨案也称巴城大屠杀,是指1740年10月,荷属东印度当局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大规模屠杀华人的事件。因肇事地点之一为城西一条名为红溪的河,故称为红溪惨案。16世纪下半叶,为了追逐香料贸易的暴利,荷属东印度公司的殖民者入侵爪哇岛,从而开始了对印尼长达300多年的统治。总部设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简称巴城,荷兰人占领之初,巴城是个人口只有一两千人的渔港小镇。为了把这个小镇建成印尼的政治中心和最大的商港,荷兰人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招徕中国商船前来贸易并输入更多的华工。1682年,华人达到3101人,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华人源源不断来到巴城。当局开始限制人口入境,并规定华侨必须办理申请和批准手续才能进入,但收效甚微,华人雇主通过向官员行贿的方式继续引入华人苦力。至18世纪初,巴城已发展成为有10多万人的城市,华侨人数增至近两万人,他们主要从事工匠、饮食、制糖、酿酒零售等行业,为巴城的崛起贡献良多。
1727年6月10日,当局规定,凡是十至十二年内居留在巴城的中国人,未申请领取政府所颁发的居留准许证者,一概驱遣出境。由巴城华侨所写的《开吧历代史记》记载,1740年,盗贼四起,警察抓获的罪犯大多是穿黑衣黑裤的唐人。当局经商议后下达命令,凡是看到穿黑衣黑裤的人,一律捉拿。结果不仅无业游民被捕捉,就是许多住在城里的较为富裕的华侨也遭了殃。华侨与荷兰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决议被执行之后,巴达维亚郊区华侨的反荷活动便开始出现了。9月下旬,郊区华侨加紧聚集力量,酝酿起义。荷兰殖民者害怕巴达维亚城内华侨也参与城外华侨的起义,于是准备先发制人,在10月8日上午向城内华侨发出命令:(1)禁止进城带走妇女(因为从10月7日开始有许多华侨妇女视城内为危险之地而纷纷逃到城外躲避);(2)华侨凡有拒绝交出武器或者反抗司法官和反抗从路旁走过的城外士兵者,枪毙。(3)从下午6点半钟起,华侨必须闭门静坐,不准点灯,不准外出,如有上街者,枪毙。10月9日早晨,荷军击退了10月8日晚进攻各城门的郊区华侨起义者。同一天,范·荫霍夫命令将所有在押的华侨立即用船运载出海。城内随即传出可怕的"谣言":这些被运往锡兰的华侨在中途被扔进大海。这引起城内华侨的不安和极大愤怒。有人谋议:"与其坐而待毙,不如起而作难,庶几死中求生。"有人逃出城外,范·荫霍夫查知后立即派兵追擒;逃者除被杀死之外,被抓回城的就有数百人。同一天下午,城内有几处华侨房屋突然发生火警,起火原因不明。但荷兰殖民者硬说这是城内华侨同城外华侨起义者联合行动的信号,由此找到了屠杀城内华侨的借口。于是,10月9日的晚上,大屠杀开始了。街道流满了被杀者的鲜血,华人城区的洪(红)溪河水也被遇害者的shi ti堵塞,鲜血染红了河水。这次大屠杀,历史上称为红溪事件或红溪惨案。
新加坡的华侨社区
马六甲的唐人街
新加坡河的小舢板船与华人苦力
华人使用的餐具
在外的侨民闽南人称为番客,这是梁披云先生整理的《番客谣》。梁披云,学名梁龙光,又名梁雪予,1907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2010年1月29日上午9时许在澳门逝世。长时间居住在澳门,著名诗人、国学大师、书法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十九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苦难岁月中的泉州海外移民。
泉州海外移民使用的日常用品
华人移民的照片及当时的卖身契
德记洋行华工卖身契
贩运华工出国的厦门和记洋行遗址
厦门是当年闽南劳工的出洋港
泉州移民报关单
1917年被解救生还的“猪仔”
早期运载中国劳工与中国货物的马尼拉帆船
华人金矿工人
新加坡的割胶华工
马来西亚的华人锡矿厂
海外劳工使用的生活用品
马来亚猪仔钱,这就是当年在马来亚的华人劳工中使用的特有货币吧?
橡胶籽项链,应该是当时割胶华人所用的装饰品。
老板与华人劳工
在菲律宾运送木材的华人劳工
清代告示
爪哇中国沉船出土文物
罗伯特·包恩号事件发生在1852年的厦门,既是一个偶然事件,又是历史的必然。1852年,正是厦门苦力贸易发展到最疯狂的时期。那年,出洋苦力从上一年的1677人一下子猛增到5691人。1852年3月21日,载着410名中国华工的美国苦力船罗伯特·包恩号从厦门起航,按计划它应在两个月后抵达目的地旧金山。然而10天后,船上的华工们不堪凌辱,奋起反抗,杀了暴虐的船长。船在无垠的大海中随波逐流,船上400多名华工,也因此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