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痕网

​他,17岁进厂,30岁读大学,47岁奉命于危难,让中国重汽涅槃重生

点击: 来源:百痕网
摘要:他,17岁进厂,30岁读大学,47岁奉命于危难,让中国重汽涅槃重生 在如今的中国重卡界,中国重汽与一汽解放、东风汽车并驾齐驱,共同书写民族汽车奋斗与辉煌的史诗。 其实在20年前

他,17岁进厂,30岁读大学,47岁奉命于危难,让中国重汽涅槃重生

在如今的中国重卡界,中国重汽与一汽解放、东风汽车并驾齐驱,共同书写民族汽车奋斗与辉煌的史诗。

其实在20年前,中国重汽并不是什么“参天大树”,而是一棵摇摇欲倒的“病树”。1999年底,中国重汽资产总额137.58亿元,负债168.27亿元,负债率高达138.49%,累计亏损达83亿元,拖欠职工工资长达13个月,7万职工濒临生死考验。

中国重汽在当年创下“四个全国第一”:欠税第一、欠银行债务利息第一、欠职工工资第一、欠交养老保险金第一。

所以当时曾有人断言:中国重汽气数已尽,难以救治。

那么是谁拯救了中国重汽,并且让它涅槃重生的?

一,临危受命

马纯济,1953年出生于山东章丘。

1970年底,17岁的马纯济进入济南汽车配件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6年后,凭借优良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业务能力,马纯济被提拔为团委书记,从此走上仕途。

1983年,马纯济被厂里推荐,到上海机械学院党政管理干部专修科学习,进修2年回来后,他很快就被提拔为党委书记、厂长。

在济南汽车配件厂,马纯济是一位亲和、友善的领导,从他的身上丝毫看不出强势的领导架子,大家都亲热地叫他“小书记”。有一次在车间,他看到一个工人用推车撞翻挡路的工具箱,他没有上前训斥,而是婉言相劝:“老师傅,如果这个工具箱是您家的,您这么撞它心疼吗?”

他从来没有凶过谁,也没有具体批评过某个人,他在大会上讲的话总能让职工反躬自省,进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主动改正。

强制改变产生的效果是“事倍功半”,主动改变则是“事半功倍”。从那时候开始,马纯济就修炼出这套独有的“管理艺术”,并对他日后拯救重汽大有裨益。

1990年后,马纯济先后历任济南市机械局副局长、槐荫区委副书记、区委书记、市经委主任、副市长等职务。

2000年原重汽集团一分为三,分别下放山东、陕西、重庆,但将重汽主体部分下放山东管理,保留“中国重汽”名称。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新中国重汽欲“大立”,必需一个能够力挽狂澜之人,这时山东省领导一致同意让马纯济接任。当时他是主管济南工业经济的副市长,大家为什么异口同声认定他能够挑起重任?

因为在一次“如何搞好国有企业”讨论会上,马纯济的发言让人耳目一新。

“国有企业的困难越多,说明潜力就越大。企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发展才能战胜困难。”

重整新中国重汽迫在眉睫,不过那时马纯济正在日本考察。省领导一个越洋电话打过去,他便立即回国。

就这样,马纯济再次回到商界,执掌中国重汽,而一段力挽狂澜的传奇也由此开始。

二,力挽狂澜

中国重汽的前身是济南汽车制造厂,1960年生产出我国第一辆重型卡车黄河JN150,1983年引进奥地利斯太尔技术,由此掀开了中国重卡行业的新篇章。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之下,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然而,中国重汽却吃了近20年的“洋老本”,技术毫无更新,这家老国企陷入千疮百痍的境地。

当时的重汽工厂车间停产,人心惶惶。马纯济受命于危难,接手“烂摊子”的勇气令人敬佩,战胜困难的胆魄和信念更让人尊崇。

古代新官到任,人生地不熟的,通常会故意用严法惩处下属,以树立威风。这就是下马作威,简称“下马威”。可是,马纯济新官上任时,下属却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2000年9月,马纯济到中国重汽上班的第一天,几千名职工拎着暖水瓶、拿着烧饼,坐在马扎上,以静坐的方式向这位新领导讨要拖欠了13个月的工资。

“你说,什么时候发工资?”

看着职工们凝重的脸庞和渴望的眼神,马纯济多少有些猝不及防。他没有想到,原来重汽当前面临的困难如此棘手。

“我刚刚调过来干这个董事长,也没带着印钞机来,怎么给你们发工资?给我一个月行不?”

“不行,等不了!你一个月不吃饭行不行?!”

依靠职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但是职工都穷得没饭吃了,何谈发展?!解决职工工资问题是马纯济上任的当务之急。恰好当时总理到山东视察工作,作为中国重汽的掌门人,马纯济被点名问话。

马纯济实话实说,把重汽的危急情况和他坚定承担企业责任的决心向总理表明。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他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工作态度得到总理的赞许,并与其合影留念。

拿到总理的批示后,马纯济马不停蹄,拿着拨款报告书坐火车上北京,路费还是他自己掏的钱,因为财务部连400元的差旅费都拿不出来。

最后在多方奔走下,马纯济终于争取到了5000万元的“下岗职工生活费”。但这点钱对于负债百亿的重汽来说,就是杯水车薪。恢复生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可还是缺钱。

接着,他找到一位打过交道的银行行长,通过“存一贷二”的方式,顺利从银行贷到1亿元。给职工们发了半个月工资后,又所剩无几,马纯济再次施展拳脚,通过桥箱厂卖地、把废弃在党家庄山上的几千辆车辆变废为宝、收缴小金库等措施又筹集到了大笔资金。

更重要的是,在马纯济的多方斡旋下,在超过100亿的债务中,中央银行核销了30亿元,加上政策性的破产费用,重汽的债务一共减免了60多亿元。

在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马纯济“化腐朽为神奇”,不仅获得数亿元“救命”资金,还把中国重汽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新领导,实在!亮堂!不说大话!”

“他以自己的智慧,最大限度地运用和争取了中央、地方所给的优惠政策,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是当时的重汽人对马纯济的评价。

三,重归卡车领头羊

随着生产的陆续恢复,中国重汽的人心开始凝聚,资金情况出现好转,整个企业出现复苏的景象并焕发新的生机。

“以前我们只是照抄照搬,比着葫芦画葫芦,现在比着葫芦画了个瓢,就是突破。”

2001年5月,中国重汽在斯太尔91型重型汽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推出“飞龙2000”系列中型汽车,很快又推出斯太尔王系列。在很多重汽人看来,正是斯太尔王让重汽从破产的边缘站了起来。

恢复元气的同时,中国重汽也在重生,重生源于创新。马纯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人才引进和技术改造。

以前,一个装有电控系统的进口油泵就要2.8万元,中国重汽自主研发出这一产品后,使进口油泵价格降到几千元,受益的不仅是中国重汽等国内卡车生产企业,更是广大的卡车司机们。

2001年,中国重汽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重型汽车销售量达到全国第三位;2004年,重汽销售收入暴增至233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15%。

马纯济用五年时间,让中国重汽从资产负债率138.49%到实现年利税近10亿元,这是让行业惊叹的“中国重汽速度”。

“老马,你简直就是个魔术师。”这是同行对马纯济的“质问”。

坚持自主开发和创新的同时,马纯济也善于借助资本市场让中国重汽的实力更加强大。

2003年9月,中国重汽收购上市公司“小鸭电器”63.78%的股权,成功实现A股上市。4年后,中国重汽又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且是中国制造业第一支上市的红筹股。

股票上市给中国重汽带来了肥沃的融资渠道,为日后重汽突飞猛进提供了血液和能力。

随后几年,重汽投入超过200亿元搞研发和技术改造,建设新生产基地,控股柳州运力、组建湖北华威、收编大同齿轮、并购成都王牌等等,这都得益于股票上市所带来的资本支持。

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商用车制造商和行业技术领跑者是马纯济和中国重汽的奋斗目标,与世界行业巨头合作也是其中一步。

早在2001年,马纯济就亲自带队赴沃尔沃总部开启合资谈判的破冰之旅。2004年3月,中国重汽、一汽和沃尔沃签署了合资生产沃尔沃发动机的框架协议。

2009年7月,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全面启动战略合作,曼公司出资5.6亿欧元购买中国重汽香港公司25%+1股的股权,开创了中外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联手MAN,是重汽60多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技术转型,这意味着重汽的技术和产品已经从斯太尔时代转换到MAN时代。

2015年,在国内重卡市场遭遇重创的环境下,中国重汽依然实现整车销量15.8万辆,销售收入616.6亿元,同时出口整车2.7万辆,连续11年保持国内重卡行业出口第一。

2017年12月,因到退休年龄,64岁的马纯济卸任中国重汽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

马纯济执掌中国重汽17年,他带领中国重汽破茧成蝶,扶摇直上,飞向璀璨辉煌的重卡天际,向上级领导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他不仅拥有精明睿智的头脑,还有一门不易修炼的“管理艺术”:亲和、友善、善于倾听多方意见,这造就了中国重汽内部团结、和谐、干劲大的精神面貌,“马”到自然成功。

马纯济更是一个实干家,中国商界少有的杰出企业家。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待人,是他信奉的人生格言。

“不要说大话,只要做到一天比一天好,一月比一月好,一年比一年好,企业就有希望,就会前进。”

参考资料:

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马纯济——他让重汽从亏损百亿到年产700亿小康杂志:中国重汽 发展与困难的矛盾对弈中国商报:马纯济布局中国重汽 中国重汽H股香港上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