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硬狮子
永登硬狮子
永登硬狮子
童僖
永登硬狮子,主要是指永登城关地区(包括中堡何家营、柳树大柳树)的硬狮子。城关分南街和北街两个社火队,中堡以何家营社火队为代表。柳树以大柳树社火队为代表。
旧社会里,枝阳镇辖区(城关镇前身)三个社火队出身子、卸身子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说法。也有历史上南、北街社火不碰头的说法。
舞狮是我国多地都有的传统民俗表演,永登硬狮子舞与一般的舞狮不同,狮子头大且重,狮子身躯内部为木条做成的硬架子,整个狮子身长约两米八,高约一米八。狮子由两个人共同舞动,引狮人和狮子在表演中都按照八卦图行走,永登硬狮子舞道具形体高大而威猛,头重近20公斤,表演起来给观众威武、强健、悍烈等感觉,表演内涵丰富,其表演主要在八卦图中,狮子的各种动作蕴含着天、地、人等元素,通过狮子拜天、拜地、拜人,以娱天地诸神,赐福人间百姓,实现祈福和避灾的愿望。
硬狮子舞对表演者的体能和技艺有很高的要求,一般都是习武之人。
永登硬狮子舞于2011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街社火队主要以冯德培一门为主,冯德培今为永登硬狮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北街社火狮子头的制作主要以王画(王学仁)一门为主。
满城社火队
满城村解放前属枝阳镇管辖,解放后属柳树公社管辖,五十年代的社火很简单,全大队只有四百多口人,一套锣鼓,一个硬狮子,老虎,熊娃娃,大头和尚西柳翠,大姑娘秧歌队,1958年大炼钢铁开始后社火队停止了。
1962年恢复社火表演至文革开始结束。
张诚是秧歌领唱的
饰演瓜娃子的是张建业,饰演捣宝达是朱明德,张君义(张国窑的父亲)是掌狮子头的,他身高马大,一米八四的个头,能耍二十四门,春官是郭振斌的爷爷郭某,狮子头由陈豪德的母亲保存了几十年,狮子头小,很重,困难时期她将狮子头的眼珠子变卖后接济家用补贴了。
九十年代的1992年,二次闹社火时先用的是旧狮子头,去兰州买了两个狮子头的眼珠子。因为狮子头小,却特别重,后来去兰州买了一个新的、大一点的狮子头。
张建业是村委会主任,也是社火会的头,饰演春官,1993年又增加了软狮子,耍狮子的是张爱国、韩有福。
张发财饰演瓜娃子,饰演捣宝达的是保进虎。旱船很重,全是木头条制作,划船的是王学成和邱述舜,旱姑娘是高子华、罗学儒,腰鼓队主要是村小学的五六年级的学生。
狮子、老虎、熊娃娃为前三场,后来演变为前四场,增加了软狮子。春官在前,四个带刀卫士,还有抗的“肃静”、“回避”、“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牌匾。后面是彩旗队,依次是狮子、老虎、熊、大头和尚、西柳翠,瓜娃子、捣宝达穿插前后,旱船、秧歌、为后三场。腰鼓后面开始压轴戏太平鼓。
满城社火于2000年贺喜千禧年在永登一中操场汇演后停止了。
满城村的硬狮子的架子和狮子头至今还静静的躺在满城村委会的旧会议室里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大柳树社火队
社火队的主要表演项目有硬狮子、舞龙、老虎、熊娃娃、大头和尚西柳翠、跑旱船、秧歌舞等。其它人物有春官、捣宝大、傻娃子、打狮子(引狮子)等。
大柳树村社火队主要顶狮子(也叫耍狮子)的是吴赫林(七队)、陈三宽(一队)、徐万明(二队),打狮子(也叫引狮子)的是乔进魁(一队人,是永登哈荣师弟,师从张伟),硬狮子表演结束后将“缷身子”后的狮子架存放在一队的庙里放置,待等下年在选择吉日放炮启用。
柳树镇柳树社火队的会长,文革前以及改革开放后都是陈三星,进入1990年代以后就由张克军担任会长至98年的社火会长,他从皋兰县请来太平鼓的师傅,从满城部队请来军乐鼓和威风锣鼓、安塞腰鼓的师傅和部分军人打鼓给狮子舞助威,一度时期也是永登县城硬狮子舞的鼎盛彪炳时期。
(感谢13893272122柳树镇柳树村一社张克昌先生介绍提供资料)
硬狮子舞是城关社火的重头戏和中坚力量。
社火队在演出前的道具制作、传承表演方式、社火调的演唱词调、武艺阵法、锣鼓、乐曲等也是永登社火队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和不可或缺的辅助方面。
永登县文化馆于2019年2月16日对永登硬狮子的报道称:“永登硬狮子,可谓西部雄狮,它以高大威武、传承久远、文化内涵深厚而著称。硬狮子舞以古老的舞狮形态传承着这方民众千古延续的文化信息,让当代人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蕴涵。
永登硬狮子舞据传源于二千年前汉代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永登处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历史上始终是文化融汇之地,多元文化尽相兼收并蓄,而呈现出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地域人脉的西部特质。西域狮子舞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永登,被民间社火吸纳,狮子就成了神兽、瑞兽,赐福兆祥、祛邪禳灾。永登民众也为它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寄托,演绎出了出神入化的表演形式,狮子舞在社火中以最亮丽最神圣的节目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高大威武的硬狮子、穿着古印度服饰的武士、铿锵有力的锣鼓伴奏,体现了永登传统狮子舞的精彩魅力和启人心智的精神感召力。硬狮子不仅包含着中国民众对神兽的崇拜,而且传承着久远的文化,彰显着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精神品格,更有中国武术、八卦、锣鼓音乐、工艺美术的丰富元素,因而狮子舞不只是单纯的民间舞蹈,而是有着极具文化深涵的艺术奇葩、精神慰藉象征。
农历正月十二,2019年2月16日在永登县城内各街道、社区举行的社火表演中,永登硬狮子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表演者用炉火纯青的技艺将硬狮子舞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参观者。”
一、 永登硬狮子渊源
相传,永登硬狮子最早来源于西域印度国。
在我们掌握的有文字记载的是元朝时期。
有文章说,和诗歌并盛的,是凉州的乐曲,盛行于凉州的“西凉伎”,后来演变为千年不衰的狮子舞。
唐朝最有名气的诗人白居易与元稹二人被贬之前以《西凉伎》为题用今夕对比的手法,一唱一和借凉州沦陷、国境日蹙的凄凉景象,对边将宴饮游乐而不思进取的状态进行了谴责,留下了千古佳话。其中元稹的“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师子摇晃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被认为是中国狮舞文化的源头。而白居易的诗“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
其中“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的描述,完全符合永登社火硬狮子由白眉毛、高鼻子、红胡子和尖帽子等古代西域胡人服装者引导和狮子道具制作的特征,可以说凉州狮子舞就是今天永登硬狮子现场拍照。“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永登人认为庄浪河就是小说《西游记》中流沙河的原型。狮子舞从凉州传到长安,庄浪河流域是必经之处。
附:元稹白居易《西凉伎》诗各一首
二、狮子头的制作
先在人家屋里的地上堆土成堆,初步堆成狮子头、大头和尚西柳翠、熊娃娃等形状模型,通过铲、削、磨等工序,然后用胶水泥(羟羚土)将表面抹平,再用大麻皮子,沾上胶水,贴糊在土堆成的模型上,等胶水干了后的第二天,再贴糊一层,反复多次贴敷,使得大麻贴层约有一指头厚,用胶水腻子刮平,反复多次,晾干,打磨平表面,然后掏取泥土模型(或捣碎泥土堆砌成的),由画匠用颜料开始绘画,绘画完毕后,贴上狮子毛,最终与狮子身链接后整个制作完成。
制作好的硬狮子头,嘴巴和眼睛都可以活动,前额宽且隆起,深眼窝、鼓眼球,整个狮头色彩鲜艳,体积庞大,极具异域特色。
三、硬狮子舞表演
永登硬狮子舞的表演需要3人共同演绎:一人装扮引狮人,两人舞狮。
永登硬狮子的表演者大多都是当地的习武之人。
一是懂得拳艺套路、站桩等,诸如打狮子的人要会打三跺、走四门、八卦阵、八门、十二门,可谓五花八门都会。
据冯德培老先生和其女婿王全槐介绍,永登硬狮子表演时按八卦走位,内中蕴含中国古老的天地哲学,永登硬狮子的整个表演走位并非是即兴发挥,而是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贯穿了八卦图形来引导舞狮走位的。在表演开始时,狮子入场要先从八卦的西北艮位沿场地外围舞转一圈,这一圈代表着八卦内的三百六十度周天,其中狮头必须始终对着场地中心;之后再从起点进场,左右各行数步后,向正东方向两拜首,要在场中表演"两皮煞”,这其中代表了八卦的阴阳两相;随后再表演“三多”,象征着天地人三才;接着是跑八门,即八卦的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八个方位,其中正四门即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斜四门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位。整个舞狮的表演时间因场地的大小而不一。在小场中表演舞狮全过程一般需要5-6分钟,大场则需要10分钟左右。表演中,狮子做出腾、卧、跃、扑等各种动作,通过狮子在八卦图中的舞动,来表达劳动人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二是有点功夫,
北街的主要表演者有王学仁、李胜继、哈荣、杨生元、
腊月开始演练,有时候正月初六出身子开始闹社火,多的时候是北街社火正月十二出身子,出身子时必须由社火会长用黄裱纸了擦一下,供桌上摆放贡品(馒头、水果、糕点、酒)并由王画或尹画为狮子点睛后才正式开始闹社火。
玩狮子的人:耍狮子的人都是习武人(当地人俗称拳棒手),恭请兰州的尕鞋匠来永登专门面授机宜,教授指导武功,后来由张伟经常教授耍狮子的人的武功和套路,哈荣、王学仁、胡生荣、李胜基、张建雄、毛鸿章等师兄弟们,哈荣的徒弟杨生元、鲁海铭等人。
引狮子的人(亦称打狮子的人):在狮子表演开始时,一个武术装束的人手拿绣球,闪亮登场,称打狮子的人,其实就是通过和狮子戏玩、逗弄、引导的过程中让人们开始注意狮子表演开始了。
打狮子的人,一般装束比较特别,要吸引人的眼球和注意力。比如白眉毛、高鼻子、红胡子、头戴尖尖帽,
从引狮人的装扮,窥见硬狮由来
硬狮子表演时,会伴随着震天的鞭炮声入场,随后鼓、锣、钹等演奏乐器齐鸣。在永登硬狮的表演中,总会有一位头戴尖尖帽,面装红胡须,身着胡人服饰,手拿绣球的引狮人与硬狮共舞,一会藏其左,一会藏其右,引诱狮子做出各种寻找和抢夺绣球的动作,通过这些互动表演,把狮子的各种神态展现得栩栩如生,颇具神韵。
从引狮人白眉毛、高鼻子、红胡子和尖帽子等颇具异国风情的装扮中,我们可以窥见硬狮的历史。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从引狮人的装扮中,我们不难看出,永登硬狮,正是由《西凉伎》中所描绘的狮子演变而来。
永登解放后的打狮子人主要有:李生继、哈荣、王学仁、张建雄、冯德培等,一度时期城关社火队还时兴由小孩童打狮子,杨生元、鲁海铭等都曾经是孩童打狮子的后生。他们以打三跺、四门、八门为主,兼,所谓五花八门就是闹社火而来。
狮子头和社火香(演出服装)在每年社火结束后放在土主庙里(今供销商场旁边),卸身子在西门河滩里举行仪式。
四、永登硬狮子的制作、表演与传承人
(一)永登硬狮子南街社火队的主要传承人是冯德培及其祖辈。
冯德培是永登硬狮子舞表演项目的第四代传人,生于1948年7月。
冯德培六岁师从父亲冯国祥,开始学习环子锤(太祖拳),所习拳路均以狮子舞表演为基准,并遵从祖上训诫,不得学习其它门派功夫和套路。
冯德培是1963年参加工作在永登县建筑队当工人,四级瓦工,1968年在连城搞建筑修缮商店时,娶连城姑娘鲁燕为妻,同时在连城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到连城闻名拳师张伟手里领教、商酌交流、切磋了数次武术精髓和传承造诣。
据冯德陪介绍,永登硬狮子舞自明朝末期就开始出现了。
冯德培的祖上原籍山东平邑县,从其重祖父从军征西来到甘肃永登坪城水沟守卡口,其后裔定居永登。
冯氏一家辈辈习武,无论男女,重祖父从军报国精通武术。
祖父冯城投师永登县城南街陈家达尔继为师(达尔继是随母改嫁陈姓时的螟蛉子、蒙古武术世家后人),是永登县城国术馆的教练,国术馆长是张继三(冯德培的舅爷),
狮子表演时的出场都有一定规矩,祖上就出场规矩绘有图纸,表演和出场都演绎的是八卦阵图,
为了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硬狮子舞这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冯德陪的女婿们(王全槐牵头)注册成立了“永登祥威硬狮子舞文化传播中心”。
他们还与大学教授联袂准备出版关于永登硬狮子舞的详细玩法的书籍,系统的介绍硬狮子点传统玩法,创新玩法,改良规划,
总体形象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更新。
冯德培不仅是硬狮子舞的传人,而且喜欢收集庄浪河奇石,善于根雕,武术功底颇深,是个多才多艺的民间奇人。冯德培的女儿冯建香、冯建雯继承了舞狮的技艺,是永登硬狮舞的第五代传人。
冯建香的儿子包玺是硬狮子舞的第六代传人。包玺长得身材高大,英俊潇洒,可谓硬狮子舞的理想传承人。
在包玺幼小的记忆里,他经常看到妈妈冯建香、小姨冯建雯都学习硬狮子舞。包玺5岁时,接触武术,10岁左右就在爷爷冯德培的指导下开始练习硬狮子舞。包玺每天早晨8点练到中午11点半,下午2点练到6点。吃完晚饭,稍事休息后,继续练习舞狮的各项基本功,刚开始用簸箕练,之后才上手舞狮子头,这其中自然吃了不少苦头。
(二)永登硬狮子北街队的主要传承人是王学仁及其祖辈。
永登硬狮子头的制作者是永登有名的王画传人——王学仁
王学仁的重祖父王明,字正卿,
自幼就开始习武,学习油漆绘画技艺,王学仁的祖父王希贤,字尽成,拜师求艺于永登县城南门蒋姓,不但武功好,而且善于学习、沟通和表达,从王希贤这辈起,开始木匠、纸活、油漆、绘画,无所不能,尤其在狮子头的制作和戏剧脸谱的绘画制作技术方面,在永登地区首屈一指,有独到的一面而被人们传说为平番县的大才子。到了王永贤这辈,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制作的狮子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颇受当地百姓家的青睐,远近闻名,销往武威、兰州各处。
王学仁的母亲(我的二姨)也会制作狮子头。笔者幼时曾经在学仁表兄家经常看见墙壁上挂的戏剧脸谱和制作狮子头的部分材料、雏形。也曾亲眼目睹姨母在家裱糊制作狮子头的情景。
王学仁,男,生于1926年12月,1935年至1939年在县城读私塾,1939年至1942年在县卫生站当工友,1942年学习油漆绘画技术,1949年当北街伪甲长。解放后担任北街村村长,初级社社长、人民公社化后的1958年12月担任城关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文革挨斗靠边,以“三反分子”下放回生产队劳动,至1979年落实政策回城关镇卫生院工作至1989年去世,享年69岁。
王学仁一生中制作狮子头、虎头、大头和尚、西柳翠、熊娃娃和戏剧脸谱绘画、模型、家庭墙饰画等无计其数。
(三)何家营社火队硬狮子的传承人
中堡镇何家营村位于永登县城西北,全村2700人。这里的社火至今传承和保留着永登最古老最传统的表演形式,其构成及其程序依次为春官和他的仪仗队衙役打头,随后为硬狮子、老虎、熊(前三场),其后是大头和尚戏柳翠、宫灯、太符灯、太平鼓、旱船、秧歌、中郎姑娘(男扮,唱四季歌)。何家营社火的前三场是具有本地特色的节目,其中耍狮子最为独特。据传当时我国本土没有狮子,西亚有驯狮杂戏,永登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传播之地,永登的硬狮子就传自古印度,当地人说传统的引狮人头戴犀角,装束有古印度遗风。硬狮的狮身是用竹板或木板箍的架,长约2.3米,高约1.2米,皮毛用麻袋及大麻制成,着红色和绿色,披在木架上之上。头用纸浆制成,重达15公斤,口眼可动,由表演者视其需要随时操纵。硬狮子的身子在社火表演中一用过就不再保留,第二年耍社火时再重新制作。
何家营社火中的滚灯表演也别具一格,据说由夜间行军照明创制演化而来,滚灯由灯和架两部分组成,灯呈圆球形状,直径约40厘米。灯分内外两层,内层固定,里面点蜡烛,外层可以转动,上面绘有各色图案。这个圆形双层灯安置在1米长的灯架上,灯架便于人推举,灯可绕轴灵活滚动,故名曰滚灯。滚灯随舞灯者做高举、推走、滚动、跑步的各种动作,如火龙,似流星,穿梭往来,使人眼花缭乱。何家营的社火队大约200余人,头一天降香,也叫出身子,然后在村中各庙降香耍社火;在外村庙上降香一般要给演出人员管饭,添香钱。社火表演一般7天至9天。
何家营滚灯于2011年5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府灯是何家营社火别具一格的项目,也是河州社火与永登社火结合的产物。太傅灯共有六人执掌,朱国顺是太傅灯的头,遇到有人挡社火、提问题时就由太傅灯的头来回答,平时嘴里呼喊“啊!嗨!”脸谱画像有点像包公样子,一般有六至九人组成,手持象雨伞形的灯笼,内中装上有腊,晚上点灯亮,行走起来很是威风,也很有特色。
安好功(官庄子人)也曾饰演太傅灯(前往河州学习太傅灯有关语言文字和演技及来历等)
苟成文也饰演过太傅灯。
陈建文、韩宇才饰演捣宝达。
何家营的社火队的秧歌也是永登很有名气、别具一格的一个社火项目。
秧歌,是河州人喜爱的民间文化活动,主题是称颂国泰民安,祈求神灵护佑,盼望五谷丰登。
白茫茫的高原上,伴随着震天的鼓声和悠扬的唢呐,秧歌队出马了。
浩浩荡荡的队伍穿红戴绿、黑眉花脸,踏着轻盈的十字步缓缓蛇行,如一群朝圣者在雪地里穿山越岭。
秧歌的来源,是当年秦王李世民坐困危城,被敌人重重包围,于是想出计策,让将士化装成秧歌队。
他们把刀子藏在太平鼓和衣服里,趁众人看热闹时拥挤杂乱,上演了一场惊险刺激的金蝉脱壳。于是,玩秧歌的传统就遗留下来了。
这种说法,把秧歌指向了一次巧妙绝伦的军事行动,一次集体智慧的生死突围,难怪那铿锵的鼓点,隐隐带着一腔威武雄壮的英侠豪气。
一群帅气的小伙,白粉扑面,胭脂涂颊,秒变成漂亮俊俏的大姑娘。
她们一手摇着折扇,一手捂着丝巾,戴着深色墨镜,踏着锣鼓的节奏翩跹起舞,虽不似江南女子婀娜,自有一段别样风情。
秧歌队的主要表演者有谢德良等人。
何家营的社火队的滚灯是何家营传统社火中的重要表演项目。滚灯由灯和支架两部分组成,呈圆形,灯罩有内外两层,用白纸裱糊。外罩直径约40cm,内罩略小,内外罩中有同轴,轴上有照明设施(旧时为蜡烛,今改为电池灯泡),外灯罩多以剪纸和设色纸穗加以装饰。将滚灯轴固定在一个长约1.5米、间距约0.45米、呈H形木支架的前端,滚灯外罩绕轴滚动。 滚灯表演内容依剧本而定,表演过程为摆阵、巡阵、撤阵三个阶段,表演动作有走、跳、举、滚;伴奏器乐有鼓、唢呐、锣、钹,整体表演形式变化多样。社火中的滚灯数量不定,旧时有36盏或72盏,寓意36天罡、72地煞,现在扩大到108盏,寓意《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
(四)大柳树社火队的传承人
(待续)
永登县制作狮子头的除了北街王画王学仁家、南街冯德陪家外,还有尹文宾(北街村十二社人),尹文宾的父亲做纸活在当地很有名气,灯笼、风筝、九莲灯、金银山(上面有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
硬狮子表演是永登社火队的重头戏,随社火队的演练开始,每年腊月就随队演练,有时候正月初六出身子开始闹社火,多的时候是北街社火正月十二出身子,出身子时必须由社火会长用黄裱纸了擦一下,供桌上摆放贡品(馒头、水果、糕点、酒)并由王画或尹画为狮子点睛后才正式开始闹社火。
人们将狮子毛揪上后给娃娃们的
衣服扣子上拴给,主要是用以避邪,图吉利,还有村民从狮子身子底下钻过去,小孩子从狮子身底下送进去,从狮子嘴里送出来,以图大吉大利。
本文资料提供:
北街村十一社、今年七十五岁的张国忠和北街村党支部书记、王学仁的大儿子、我的表侄儿王宗东讲述提供北街村社火队资料。
南街村六社村民、永登县硬狮子舞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今年七十三岁的冯德陪和他的女婿王全槐介绍并提供南街村社火队以及永登硬狮子的渊源图片、媒体报道、有关部门颁证等诸多情况。
满城村原村委会主任、今年七十二岁的张建业(春官扮演者)讲述了满城村社火队的基本情况。
柳树镇柳树村一社张克昌先生简单介绍了柳树镇大柳树社火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