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氏简介
播州杨氏简介
遵义古称播州,播州时期起于唐贞观十三年(639 年),止于明万历二十八 年(1600 年)。《遵义府志·建置》载,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南诏陷播州。唐僖 宗乾符初,太原人杨端应募,率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因据其地。
唐朝中晚期,南诏数盗西川,二陷播州,因此有了征南诏、复播州的战事。《新唐书》载“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是岁,云南蛮陷播州…… 。
(咸通元年,860 年)十月,安南都护李鄠克播州”[1]。《滇史》载“唐僖宗乾符元年(874 年)春,南诏寇黔中,陷播州”[2]。同书又载“蛮至新津 而还,回寇黔中。经略使秦匡谋惧,奔荆南”。《资治通鉴》载“(南诏)寇黔南,黔中经略使秦匡谋兵少不敌,弃城奔荆南”[3]。
(《雪楼集》卷十六载《忠烈庙碑》)440贡。
元朝名臣程文海所著(《雪楼集》卷十六载《忠烈庙碑》)[4]云;“……杨氏系本太原,唐乾符初赠太师讳端者宦游会稽,后客长安,適南诏陷播州,大为边患,有旨募能安疆场者,太师慨然自效,遂命为将,以复播州,威畅恩融,夷夏畏服,因领其郡……。”
(《文宪集》卷十载《杨氏家传》)0599页。
元末明初政治家、史学家宋濂著(《文宪集》卷十载《杨氏家传》)[5]云;“……杨端,其先太原人,仕越之会稽,遂为其郡望族。后寓家京兆。唐末南诏叛,陷播州,久弗能平。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端梦神人告曰:“尔亟往,此功名机也.”端与舅谢将军诣长安,上疏请行。上慰而遣之。行次蜀,蛮谍知之,敛退者半。乃诣泸州合江,径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寨,结土豪臾、蒋、黄三氏,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寻纳款结盟而退。唐祚移于后梁,端感愤发疾而卒,子孙遂家于播。宋赠太师”。太师生牧南,既嗣世。
(《万历武功录》载《杨应龙传上集》141~142页。
明朝理学家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载《杨应龙传上集》)[6]云:“端故太原人也,后唐荘宗时,仕会稽为望族,徙京兆,居焉,唐乾符三年,南诏叛,陷播州,诏募六郡良家子,端得異梦,遂决策,走合江,直入白锦,结臾蒋黄为腹心,伺入蛮宼,端出奇兵击破之,授武略将军,遂有其地。”
(《明史》载《四川土司二》)播州宣慰司,第09267页。
清朝大学张廷玉等奉命勅修(《明史》载《四川土司二》)播州宣慰司[7]云:“乾符初,南诏陷播,太原杨端应募复其城,为播人所怀服,历五代,子孙世有其地。”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又按《续修通志采册》:有唐自宣、懿来,南诏迭陷播州。逮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应募,率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朝命世有其地,遂仿分封之制,以随征之有功者分司其土,仍令世袭。”《贵州府县志辑(25)民国瓮安县志》卷十七土官记载:“会南诏叛陷播州,久弗能平,僖宗乾符三年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太原杨端应募,率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
综上史记:杨端,其先太原人,仕越之会稽,遂为其郡望族,後寓家京兆。唐末咸通十四年(873 年)南诏叛陷播州,久弗能平,公元 875 年唐僖宗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端与舅谢将军诣长安,上疏请行,上慰而遣之,率令狐、成、赵、犹、娄、梁、韦八姓,乃诣泸州、合江,迳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寨,结土豪臾、蒋、黄三氏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蛮大败,寻纳款结盟而退。
乾符三年(876 年),杨端开始统治播州,唐祚移於後梁,端感愤,发疾而卒,子孙遂“家于播”,杨端讫杨应龙世袭统领播州历经唐末、五代、宋、元、明数朝,传 27 代 30 世 725 年,公元 1600 年杨氏统治结束。
杨端官至武略将军,太子少保、平播总督师[8],宋赠太师,播州首位领主,在位 32 年。卒后葬于四川丰都流沙坡,墓向长江的石砚台[9],子牧南袭职。
如今杨端后裔高达数百万人之多,分布华夏东西南北,人才辈出。
杨端第十三代孙杨粲墓于1982年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粲所作《家训十条》:“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奸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垂世范言。
至今已考古出土的杨氏播主墓葬近20座分布在遵义市黄坟嘴、赵家坝、新蒲、高坪、雷水堰、桃溪寺等,均已列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逐步打造旅游观光景区。
杨端第十五代孙杨文,于南宋末1257年始建的军事指挥中心龙崖新城,今名海龙屯,传至杨应龙守播至万历二十八年时,被明军攻毁,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杨端子孙统领播州,自南宋开始,文化有了长足进步,庄园经济有了稳步发展。播州杨氏土司在贵州土司中沿袭时间最长,所辖地域最广,对后世产生的文化影响最大。播州杨氏土司文化,成为当今遵义历史文化研究的丰富宝库。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九,第256页。
[2](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 197页。
[3](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第8166 页。
[4]元朝名臣、文学家程钜夫撰(《雪楼集》第十卷《忠烈庙碑》)440 页。
[5]见《钦定四库全书》彩印古籍,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宋濂·撰,《宋学士文宪全集》,第一册卷十六,《杨氏家传》,第0599页。
[6]见《钦定四库全书》瞿九思撰(《明史》《历武功录》卷五《播酋杨应龙列传》)141~142页。
[7]见《钦定四库全书》清朝大学张廷玉等奉命勅修(《明史》第六册《四川土司二》播州宣慰司,第09267页。
[8]见《钦定四库全书》瞿九思撰(《明史》《历武功录》卷五《播酋杨应龙列传》)141页。清授儒士、播州杨氏族长杨汉英续修的《关西杨氏族谱》(雕刻印刷版)第三卷22页。《钦定四库全书》彩印古籍,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宋濂·撰,《宋学士文宪全集》,第一册卷十六,《杨氏家传》,第0599页。
[9]“端葬于四川丰都流沙坡”。2014年《播州杨氏族谱》首卷 59~6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