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个袁隆平出现?中国在沙漠中培育出水稻,实用价值多大?
第2个袁隆平出现?中国在沙漠中培育出水稻,实用价值多大?
图为沙漠中的水稻田
如今中国不仅是治沙强国,甚至还在沙漠中培育出了水稻,就连吃饭也不再是难题吗?要知道水稻生长必不可少的就是充足的水分,而沙漠中恰恰就缺水,但中国却能够在这里种植出水稻,难不成第二个袁隆平出现?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必须感谢腾飞团队,正是他们在沙漠中刻苦钻研,这才让沙漠水稻成为了可能性,那么其实用价值有多大呢?
图为沙漠水稻
袁隆平院士为了中国和世界人民能够吃上足够的粮食,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了杂交水稻培育事业当中,但杂交水稻仍然需要大量水资源,而目前国内正常耕地的开垦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将大片的沙漠利用起来,转变为农田?怀抱这样的想法,腾飞团队开始了针对能够种植水稻的沙漠的搜寻,最终将目光定在了科尔沁地区。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片沙漠乃是植被退化后形成的,黄沙之下依然有一定的土壤和水源,实验也证明,只需要向下挖七八米就有可能找到地下水,但单纯找到水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恶劣环境仍然是耕作的阻碍,水稻在种植过程当中,需要从浅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图为水稻
但满是黄沙的地表却根本无法阻挡水的下渗,同时还会带走砂层当中并不多的营养成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使用塑料膜,则有可能在地下造成死水堆积,还会导致水稻发育不良,最终腾飞团队就地取材,直接将当地的沙子加工成透气防渗砂,在开垦过程当中,只要将沙漠推平,并铺上10毫米的一层这种沙子就能够有效防止水分向下渗透,再利用牛羊粪便作为肥料,就可以打造出大漠当中的水稻田,甚至将水稻的需水量降低到了玉米田的三分之一。
而除了水分之外,沙漠当中还有着风沙和炙热的太阳,前者可能将水稻和其他农作物掩埋或者阻碍其光合作用,而后者产生的高温则有可能直接灼烧植物叶片,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死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腾飞团队作出了两手举措,在试验田的周围种上了防护效果较好的防护绿植,并且将其穿插在田地周围最大化,防止风沙对试验田的侵蚀,而第二手举措就是专门研发了一种拱形薄膜支架大棚,一方面可以过滤掉相对毒辣的阳光,另一方面也可以困住被蒸发的水汽,使其不至于逸散,增加湿度,促进水稻的生长。
图为沙漠水稻田
通过一系列举措,第1批500亩的试验田取得了充分成功,不仅充分证明了腾飞团队这一设想的可行性,也堵住了嘲笑者的嘴,更重要的是带来了3亿人民币的投资,有了这笔钱,2期试验田的面积将会扩展到5000亩,继续推动技术成熟的同时增加水稻产量,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目前国内适合改造成稻田的沙漠面积共有3万亩,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水稻种植,必然能够产出更多粮食,帮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