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业家到“中国巴菲特”,段永平的成败得失
从实业家到“中国巴菲特”,段永平的成败得失
来源丨读史
1977年12月10日,全国570多万来自工厂、部队、农村的青年人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奔赴考场。
经过公平竞争,27.3万年轻人步入大学校园。段永平却没能跻身在这些幸运儿之列,满分500分的考卷,他五门科目的总成绩只有80多分。
1978年夏天,段永平再次走进考场,成为全班唯一考入本科的学生。
段永平对科研学术并无太多兴趣,他自认为不可能成为下一个科学家,所以并没有在科学技术领域耗费太多精力。
因此,大学期间,他上自己感兴趣的课,读对自己有用的书。
无论是学习还是后来工作,他都表现得既专注又谨慎,既不盲从潮流又善于发现自身优势。
丢掉铁饭碗
大学时的段永平还未完全展露出他的经营才华。因为专业的关系,毕业后他被分到北京电子管厂,这是一家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子管生产企业,光员工就有近1万人。
当大部分人随波逐流、碌碌无为时,有一部分心怀梦想的人选择了奋斗,其中有两个人后来成为中国工业史上的标志性领袖人物,一位是段永平,另一位是和他一同进厂的王东升,京东方创始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财政的节流导致军品订单大幅下降,而电子管厂此前最重要的“甲方”就是军工单位,国家政策的变化让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依靠。
1985年,电子管厂已经连续好几个月不能按时发工资了。这一年,段永平最终下定决心辞去工作。
亚洲第一大厂,说没就没了,人和企业都被时代大潮裹挟着。
失去北京户口
1986年,段永平顺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攻读计量经济学硕士学位。经济系的课程一向很多,这对于“不爱读书”的段永平来说可能有些痛苦。
不过,课堂上的很多西方经济学知识,让段永平对资本、市场、经济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1988年7月,段永平即将研究生毕业,他不喜欢写论文,也不愿意请别人代劳,干脆就不要学位了。所以,他成了班上唯一一个没拿到学位的人。
有人说:“丢了北京户口多可惜啊!值一万多呢!”
段永平笑着说:“以后想要了,再花一万多买一个就是了!”
他说:“我这种人在北京的成功概率不会大,这里不太适合我,我想到思想开放、急需人才的南方去。
27岁的小伙,轻、重看得清,人间清醒啊,年轻时就知道要啥。
辍学、不拿学位也是牛人的一个特征嘛。
当上小厂长
段永平节衣缩食度过了一个月之后,终于接到了大厂怡华集团的面试通知。当天,他见到了时任总经理的陈健仁。
非常有冒险精神和魄力的陈健仁,对比自己只小了几岁的段永平十分赏识,亲切地称他为“阿段”。
于是,作为刚入职的新员工,还没特别多管理经验的段永平被“说服”去了怡华集团下属的一个工厂,日华电子厂当厂长。
这并不是什么美差,反而是一个巨大的坑。段永平去了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背负200万元巨额债务、濒临破产的小厂,当时账上资金只剩下3000元,算上生产线的工人总共只有十几个人。
敢为人后
1991年,段永平对工厂经营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工厂主要从事教育类电子产品的开发研究、生产与销售,主推产品就是小霸王游戏机。
但是,市场上的游戏机品牌多如牛毛,当时最畅销的是一款叫“小天才”的游戏机,无论价格还是质量都占有绝对优势。
段永平并没有急功近利地去打价格战,在他看来,“守住本分”才是制胜关键,而“本分”的关键就是产品质量。生产、销售、售后各个环节,段永平都要求做到同行业最优。
以游戏机芯片为例,当时有些品牌的返厂维修率高达30%,而“小霸王”无论产量多火,都把返修率牢牢地控制在2%以内。
市场面前,段永平信奉的始终是“敢为人后,后中争先”。在创业、展业时,并非一定要开前人未开之先河,毕竟那样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太大,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住的。
更多时候,聪明的人选择敢为人后,坚持做对的事、把事做对、将对的事情做到极致,同样能开出一片大天地。
1991年6月,段永平拿出4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打出第一条广告,“拥有一台小霸王,打出一个万元户”的有奖销售活动,称为“小霸王大赛”。
这不仅是“小霸王”的第一条广告,也是同类产品中第一则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而且其内容极具吸引力,当时的“万元户”基本相当于现在的上百万元了。
广告的效果立竿见影,“小霸王”游戏机一炮而红。
发现新商机
到了1993年,中国的游戏机市场已趋饱和。正当段永平愁眉不展之时,他突然发现市场上开始涌起一股新的热潮,电脑热。
对市场敏感的段永平看到了新商机。然而,如果是投入新生产线生产电脑,成本会很高。段永平想的是如何将游戏机与电脑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卖点,生产一款兼具学习与游戏功能的产品。
学习机的显示屏可连接到已基本普及的电视机上。“小霸王中英文电脑学习机”就此诞生。比起上万元一台的电脑,一台小霸王学习机的价格只有两三百元。低廉的价格,可模拟电脑的使用感觉,更带有强大的游戏娱乐功能。
一句“保你三天会打字”的广告词,也让众多追赶“电脑热”的人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小霸王。
有人说,在Windows引入国内前,小霸王的“学习卡”可谓性能最佳的个人电脑平台。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学习机在半空中建造了一座平台,使中国人的电脑热提前实现了‘软着陆’。”
199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推出了小霸王的最新广告,穿着白背心的成龙抱着小霸王键盘,面对镜头念出一句广告语:“同样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小霸王。”
1995年,小霸王的产值超过了10亿元,更有机构把小霸王品牌无形资产评估为5个亿。而怡华集团其他十几个子公司的收入总和,还不及小霸王的一半。
离开小霸王
纵观小霸王的发展,段永平几乎力挽狂澜,让濒临破产的小厂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大公司。
在这本该春风得意,再展宏图之时,却传出了段永平离职的消息。
根据约定,段永平和怡华集团之间是“二八分成”,即他可以拿到小霸王20%的利润。按如今小霸王的产值,段永平自己可以分到上千万的财产。
身为小霸王的缔造者,段永平看得十分清楚。随着小霸王的发展壮大,它与其母公司怡华集团的关系日渐微妙。
集团公司有时会将小霸王的盈利抽走,填补其他子公司的亏损。这对集团来说可能是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但是对于小霸王而言,有个吸血的“爸爸”并不是件好事。
段永平并没有将自己完全放在打工者的位置上,他渴望的是做一位真正的企业家,把小霸王做成中国的松下,他坚信股份制才是公司实现基业长青的根本。
步步攀高
正式从小霸王辞职后,段永平便带着陈明永、沈炜等昔日骨干力量来到了与中山市隔江相望的东莞长安镇,创办新公司。
最初的这一年里,段永平没有拓展国内市场,而是将发展的重点直接放到了国外,俄罗斯。
段永平从小霸王离职之时,曾与陈健仁有过一个口头协定,在一年之内不在国内竞争同类产品的市场。
1997年,在中央台晚间《天气预报》结束后,出现的第一条广告就是步步高的学生电脑,“800元买电脑,免费学电脑”。
这一广告播出后,步步高学生电脑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有意思的是,小霸王在看到步步高出了这一款电脑后,马上针锋相对地推出了一则广告:“买电脑不需要800元,720元即可办到。”
只是没有了段永平的小霸王,再没能创造新的辉煌。
没有签竞业协议,但也要遵守口头约定,可见阿段的“本分”。
大战VCD
从1995年到1997年,中国的VCD市场进入井喷模式,爱多、新科、万利达、金正、先科等品牌纷纷涌向市场,与三星、索尼等外国品牌一决高下。
有名有姓的VCD生产厂家从1995年的10家剧增到1997年的380多家,还有200多家正在上马和投产,更有不计其数的拼装企业。
步步高将竞争重点放在了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信誉上。
为避免步步高掉入价格战的怪圈,段永平专门作了一项规定,步步高产品的定价必须经过他的同意。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热衷于价格战的爱多短短四年就从神坛跌落,而步步高却得以平稳发展。
(PS:和空调大战类似,热衷于打价格战、抢地盘的那个家伙先死。不喜欢价格战,首先注重质量、服务的企业,活。看看当下的电动车市场,是否会演化出同样的一幕?)
不骗消费者
何为做企业的平常心?在段永平看来,就是练好基本功,赚该赚的钱,不骗消费者。这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产品质量就是基本功。步步高的很多产品之所以能每年被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不仅在于其完善的管理体系,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提升品质而努力奋斗。
而所谓“不骗消费者”,在段永平看来就是要把每个消费者都当聪明人。
纵观世界企业发展史,也是如此,唯有时时保有平常心的企业才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洗礼、历史的考验,实现基业长青。
二八原则
段永平说:一个企业家应将80%的精力放在20%的东西上,这20%的事情能给你带来80%的收益。
从1995年创立至2000年,五年的发展让步步高公司在创造业界奇迹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发展节奏和战略规划,可总结为“四不”战略:不搞多元化、不融资、不上市、不过早地搞国际化。
这些年步步高致胜的秘诀就在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看好某一行业后,便集中该行业中最尖端的技术,开发出最先进最优质的产品。
(PS:做投资也是如此,巴菲特的60年投资生涯,去掉10只成名股,业绩就很平庸了。李录拿着比亚迪,拿了20年,期间坐了多少过山车……不要选妃,要钟情,要深情。)
坚决不上市
步步高是全员持股,每年要为上万名员工分红,段永平本人所持股份只占很少一部分。
这种股权结构并不适合上市,一旦上市,必然要拿走员工手中的股权,肯定要有一大批员工退出,员工们很可能只顾着炒股赚钱,而不能沉下心来进行技术研发。
上市意味着大量外来资本进入,成为步步高的新股东,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赚钱,追求短期物质财富的最大化,这与步步高的企业使命与愿景是背道而驰的。
不光段永平坚持不融资不上市,像华为、老干妈、立白等著名企业也选择了不上市。对于因为大量资本介入而实现的短期、爆发式成功,“段永平们”是很不屑的。
为爱“退休”
2001年,段永平在步步高发展如日中天之时突然移居美国,将集团所有业务全部授权给陈明永、沈炜、黄一禾三位得力干将。段永平之所以会做出“提前退休”的决定,是因为他遇到了刘昕,遇到了爱情。
段永平凭借“小霸王”在企业界一战成名。刘昕在摄影界也颇有建树。她主要关注弱势群体,她的作品通过悲悯的视角、犀利的手法还原妇女儿童的真实生存状态。
1998年,刘昕回国探亲,与段永平相遇。性格相近的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仅仅两个月后便登记结婚。段永平还承诺刘昕,等他将步步高集团再推上一个新台阶,便移居美国。
(PS:婚姻上也是敢为天下后呀,37岁见面,40岁移居美国。巴菲特老婆苏珊也是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这个搭配很像。)
快乐生活
安顿下来的段永平也开始了新的人生,征战投资界。短短几年,他凭借对网易、UHAL以及美国通用电气等的成功投资,被人称为“中国巴菲特”。
段永平一直活得十分洒脱,不会为财富、名利所累,他一贯主张快乐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最重要的是享受生活。
理念上的相通让段永平一家相处得十分融洽,夫妻二人身在不同领域,却享受着同样的喜悦,生活有条不紊。
2005年,段永平和刘昕夫妇成立家庭慈善基金,主要面向教育领域,资金来源为段永平投资的部分股票。
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们二人有一项共识:不能把太多的财富留给子女,要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成功或者失败带来的不同感受。
(PS:阿段对待财富的态度、教育孩子的理念,“巴菲特”的含量很高。我一直觉得,巴芒最难学的地方,并不在于企业分析,那只是“术”,术嘛,就是看多了,无他,唯手熟尔。
往后,沿着历史走,往前,跟着时间走,边走边看,一部一部企业兴衰史,感觉就慢慢练出来了。
更重要的是,人生理念中的“含巴量”、“含芒量”,这个要改掉原有的习性,正所谓江山易改嘛。)
授权文化
步步高内部员工来讲,老板“突然退休”丝毫不会影响集团的发展势头,因为他们早已培养出一套独特的“授权”文化。
早在小霸王时期,段永平就十分注意“授权”。他曾回忆说当年决定离开小霸王时,仅用15分钟就完成了工作交接,主要得益于“授权”。
他培养出了陈明永、沈炜、金志江等一批得力干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步步高才能短短几年时间就跻身行业领头羊位置。
段永平说:做企业关键就是“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董事长的工作不是去控制细节,而是关注企业是否在做对的事情。
如果是步步高的高管因为推动某个项目而导致公司亏损,他会自动将其归为自己的决策失误,以强大的包容力为下属持续开拓进取保驾护航,这种容忍对于建立良性的“授权”文化十分重要。
(PS:接下来,继续推高“含巴量”,巴菲特总部至今只有25个人,基于充分授权的文化。
巴芒的主要工作就是:第一,识人、授权,可劲儿赞美你们;第二,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有错都是俺的错;第三,把利润给我给我交上来,我和芒格需要弹药。)
三条主线
在段永平逐步授权、放权的过程中,步步高的业务发展出了三条相互独立的主线:
第一条是教育电子产品类业务,主要涉及步步高学习机、学生电脑、复读机和点读机等产品;
第二条是通讯业务,主要生产无绳电话、步步高音乐手机等产品;
第三条是视听类设备业务,包括VCD、DVD、家庭影院和MP3等产品。
1999年,段永平作出一项惊人决定:根据上述三条业务线,按照人随事走、股权独立、互无从属的原则,对步步高集团进行重大改制,重新成立三家独立的公司。
三者唯一的关联就是,有一个共同的股东——段永平,他每家持有约10%的股份。步步高“三分天下”的格局由此形成。
认知巨变
在美国正式安顿下来之后,段永平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下一站:“我来这里干什么?我也不能整天在家里待着。”
他想到了投资。
但是在此之前,他从未碰过股票,在他的概念里,炒股几乎等同于投机,是他不愿意碰的领域。可以说,段永平是从零开始学习投资的。
他开始翻阅一些投资类书籍。然而,对于大部分投资书里提到的K线图分析、涨跌概率、如何测市等概念性、程式化的内容,段永平基本看不进去。
幸而他看到了一本介绍巴菲特投资的书,当看到巴菲特所说的“买一家公司的股票等于在买这家公司,买它的一部分或全部”,“投资你看得懂的,被市场低估的公司”等投资原则时,他瞬间有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
段永平说:“其实在看巴菲特之前,这些理念本来就在我脑子里,只是一看巴菲特也这么想这么做,而且靠这个成了世界第二富人,我有了信心。
不细读财报
如何评估一家企业是否被低估,段永平认为有两大要素:一是团队;二是企业文化。团队的重要性自不必提。一家公司是否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也会对其价值评估产生重要影响。
股神巴菲特曾向其股东推荐过几本书,其中一本是《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曾带领通用电气公司走上发展巅峰,他在管理企业时就十分注重企业文化问题,由此即可推断出巴菲特对企业文化的在意程度。
同样地,段永平在甄别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时,他的依据从来不是公司财报。他说自己从来不会仔细研读公司财报,他会找一位专业人士看完后给他一个结论。
(PS:财报只是后视镜,是结果,要向上追本溯源,追到“人”的层面。历史、企业,都是由人创造的嘛,无中生有。)
佛系管理
一直以来,段永平给外界的感觉是“独立投资人”,实则他的背后也有团队支撑,步步高的投资部。
但是阿段投资的资金并非来自步步高,而是源自段永平掌管的十几位朋友的账户。
面对庞大的资金,怕麻烦的段永平采取的是佛系管理方式,他不会刻意去记住这些账户和密码,也不会为了某个账户而专门去寻找一只高回报率的股票。
通常,他一旦发现某只股票值得投资,忽然想起手上某位朋友的账户,在确认里面的金额之后,便用此账户买进股票。他说:“好多账户,我半年都不进去一次。”
这些账户的主人来自海内外,大家之所以会如此信任段永平,不仅仅是因为他人品可靠,更重要的是其对股票的超强判断力,他经手的账户从来没亏过,部分原本亏损的账户,则由亏转盈。
投资原则
“我投资最重要的原则是不懂不碰,不懂的股票,涨了跟我没关系,根本不去想它。我不是投某一产品、某件事情、某个时期,而是对一家公司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投资,买的时候就会有持股20年的打算。”
凭借辉煌战绩,段永平在投资界声名鹊起,他的投资动向成了行业风向标。
对于自己的能力,段永平则保持了一贯的谦逊,他说:“我只觉得做这东西好玩,好玩的同时还能帮到别人。大家在一块很开心,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不过,他并不承认有所谓的“圈子”存在,他说,其实只是少数几个朋友时常在一起交流信息,谈论对某只股票的看法,他的看法也不会被全盘接受。
初尝败绩
巴菲特一贯主张,做长期投资时要争取成为公司的董事,以便深入了解甚至是介入公司的决策与管理,提出改善措施,最终将自己的投资风险降至最低。
作为巴菲特的推崇者,段永平践行了这一理念。
2003年的一天,段永平突然和朋友说,他新入手了一只股票,美国一家餐饮公司,Fresh Choice。
2003年,Fresh Choice的经营出现严重问题,股价持续下跌,负债较多。但是,就是这家呈现颓势的公司引起了段永平的注意。
段永平占股27%,真正进入董事会之后,却发现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力回天。
他说:“他们有些举动,比如继续扩张、给产品涨价,我做产品这么多年,明知道是错的,是非常愚蠢的快速自杀,当场即会阵亡,但我也说不上话。”
最终,Fresh Choice宣布破产,公司更换股东,被纳斯达克摘牌,段永平投资失败。
(PS:“改变”一个人,太难;改变一个靠“惯性”滑行的团队,更难。“选择”一个或一群合适的人,难度下降了。)
集中两三只
巴菲特说,投资比你想象的要简单,但也比看上去要难。
简单之处在于一旦你找到被市场严重低估的公司,即使你只拥有一只股票,可能会获得数倍乃至百倍的回报;困难之处在于,如何挖掘出被市场低估的公司。
段永平一旦找到合适的投资目标,都是绝对集中的投资。通常情况下,他长期持有的只有两三只股票。
对此,段永平解释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千亿级的市值,前后投资的公司仅仅有十多家,如他这般刚刚涉足投资领域的,投两三家足矣。
这并非是盲目跟风巴菲特,段永平最初也曾入手过数只股票,后来发现根本做不下去,因为要完全了解一家公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PS:时间是投资者最大的成本,就像后宫嫔妃不能太多,不然忙活不过来,容易祸起萧墙。)
天价午餐
移居美国的段永平行事低调,鲜少出现在媒体面前。然而,2006年,一则“段永平以62.01万美元拍得‘巴菲特午餐’,成为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第一位华人”的消息,将其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自2000年开始,股神巴菲特筹划了“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慈善拍卖活动。
《福布斯》杂志开玩笑说:“可能段永平真的很饿,他这一顿饭要花掉比去年多近一倍的价钱。”
段永平说,自己到美国之后,会转行做投资,和巴菲特有很大关系,如果没看过巴菲特的书,受其观点启发,他大概不一定敢去投资。
所以,和巴菲特共进午餐是他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希望有一个向他当面道谢的机会。
而另一个原因,是段永平夫妇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把这些钱捐给慈善基金会本就是他们的意愿,一举两得。
2022年,巴菲特最后的一顿慈善午餐拍卖结束,中标价格1900.0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28亿元,再次创下历史纪录。
段永平是识别价值的高手,16年时间,午餐价格涨了30倍。想吃,要趁早。
高手的时间
事实上,花钱“向名人请教”算是段永平的一贯做法。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唯一的运动喜好就是打高尔夫。
2000年,为提升高尔夫球技,他以每小时2万美金的高价,买得与全世界最知名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同场切磋球技的机会。
至于参加竞拍的原因,段永平回应说:“这件事就像很多人每个礼拜会去教堂,很多东西他们早就知道,为什么还要去呢?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琢磨。
一个人如果做投资的话,拿出身家的百分之几去跟巴菲特这样的人聊聊天是很值得的。
(PS:时间就是命,给你时间,就是以命相交。和高手聊天的机会,是最贵的,有钱不一定买得到,你看,巴菲特已经不卖了。)
最好机会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市场,雷曼兄弟、AIG等多家金融机构纷纷破产或遭受重创,美股暴跌,市场动荡。
此时,段永平却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告诉一位记者:“这可能是我们这辈子能遇到的最大一次机会。”
此时,段永平虽然没有明确的投资目标,也不好判断股市最终走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他必须把手里所有资源调动起来,去抓住一生中难得一遇的机会。
最终,他将目标锁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彼时,段永平正寻求创建企业文化之法,在看了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的自传后,大受启发,被通用电气公司强大的企业文化深深折服。
看书是真的能“赚钱”、能“改命”呀。
从学习杰克·韦尔奇的传奇管理到思考通用电气基业长青的秘诀,段永平花了很长时间专门研究通用电气公司的历史与文化,尤其关注通用电气公司长盛不衰、其董事会总能选出优秀CEO的内在原因。
与“巴”并肩
2008年,受金融危机和旗下的通用电气资本利润下滑影响,通用电气公司股价从38美元一路下跌。
同年10月2日,巴菲特宣布将收购30亿美元通用电气永久性优先股,并获得在未来五年内的任何时候以每股22.25美元的价格,购买30亿美元通用电气普通股的权利。
然而,巴菲特此举并未成功阻止通用电气股价的下跌,2009年2月20日,通用电气股价跌破10美元。
此时,段永平开始入手通用电气的股票,但他对是否重仓还存有疑虑。3月4日,通用电气股价再次暴跌,一度低至5.73美元,也是通用电气自1991年12月以来首次跌破6美元。
当时,几乎所有公司都面临股价下跌、经营困难问题,但很少有像通用电气的高层这样,主动出来检讨错误并调整对策的,这大概就是通用电气与其他公司文化不同之处。
由此,段永平对通用电气的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也促使他做出了重仓通用电气的最终决定。
做人本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对通用电气的投资上,段永平的入股价比巴菲特要低很多。
于是,曾采访过段永平的《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写了一篇博文《段永平投资GE(通用电气公司)超越巴菲特》。
段永平看到后,特意给那位记者打了电话,称决不能妄言超越巴菲特,“不然就像有人高尔夫打了个小鸟,就说自己已经超越老虎伍兹一样。跟巴菲特比,我们的投资还有点像过家家,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他还表示自己能低价入手通用电气股票,更多的是运气。
鸡蛋要放一个篮子
从段永平投资网易、美国通用电气等公司股票的收益率来看,段永平说的“鸡蛋可以放在一个篮子里”并无不妥,也绝非运气眷顾。
不过,段永平的“集中投资”针对的是长线投资,是建立在全面考察投资目标、确定该目标具有巨大上升空间基础之上的。
然而,要找到自己能看懂且被市场严重低估的公司,并非易事。因此,一旦找到合适目标,段永平往往是重仓持股。
2011年,段永平又做出惊人之举,在苹果公司股价不断攀升之时,率领OPPO、vivo员工一起重仓苹果,甚至大胆预言苹果可能会成为全球市值过万亿美元的公司。
果不其然,2018年8月,苹果正式成为全球首个市值破万亿美元的公司。
(PS:鸡蛋可以放在一、两个篮子里,并把它看好。放在100个篮子里,基本代表一无所知。)
单一品种
就生意模式而言,段永平看重的是苹果的单一品种模式。“单一”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专注、极致,意味着可以集中兵力将产品做得更好,并持续、快速进行更新迭代。
段永平观察到,受益于“单一品种模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无论是单位开发成本、材料成本还是渠道成本,苹果公司都做到了很低的程度,但同时它又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实际上是非常高的。
苹果的营销模式在行业内同样做到了极致,无论是乔布斯充满震撼的产品发布会,还是苹果产品的广告,在行业内均成为了标杆。
对此,段永平称赞说,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
(PS:后来阿段买茅台,应该也是这个相似的思路,大单品,重投入,不断垒高护城河。)
投资不需要勇气
1月21日,手中股权刚一到期,段永平便以每股40多美元的价格重仓苹果,这一次是将2010年赚的钱全部投了进去。
在外人看来这颇有“孤注一掷”之感,都惊叹其巨大的勇气与魄力。对此,段永平说:投资不需要任何勇气。
投资做的是“两块钱的东西,一块钱卖给你”的生意,这不需要任何勇气,只需要你确信它是值两块钱的。
反之,一个投资者,如果需要借助勇气,那么说明他在恐慌。之所以恐慌,是因为他对投资产品不了解,而这恰恰是与巴菲特“不做空,不借钱炒股,不做不懂的东西”的投资戒律相抵触的。
需要勇气的是投机。区别投资和投机这两种类似行为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当股票价格下跌的时候,投资者不会感到恐慌和害怕,而投机者会。
下注茅台
段永平很少涉足A股市场,因为他认为在A股市场,很难摸清一家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
但是,从2012年开始,段永平以每股180元到120元不等的价格,陆续买入茅台的股票。
当时,茅台因塑化剂等问题,股价走势并不好。但是,段永平认为:“便宜或贵的说法取决于对公司10年后的状况的认识,很难在A股上找到能看明白10年或以上的公司。我喜欢茅台也是基于这点。”
在他看来,每股120元或180元的价格差别其实并不大,他做的是长线持有。
既然是模糊正确,买入价差个几十块不是问题,这是“小”事。
模式和文化
段永平特别关注茅台的原因在于茅台独特的生意模式。
酿酒工艺独特,生产周期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且产品不受保质期限制,时间越久价值越高。
无论是品牌还是品质,茅台在国内的认可度都是非常高的,在高端白酒领域一直居于龙头地位。更重要的是,它享有定价权,并能通过预收款政策影响当下及未来的收入,以平衡营收的季节性波动,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利润丰厚。
最令段永平佩服的是茅台的企业文化。其中,茅台的灵魂人物季克良先生曾提出,“茅台酒的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由此引申出茅台的铁律,“四服从原则”。
即:当成本与质量相冲突时,成本服从质量;当产量与质量相冲突时,产量服从质量;当效益与质量相冲突时,效益服从质量;当速度与质量相冲突时,速度也要服从质量。
(PS:商业竞争中,优选对质量极度关注的选手,忽视那些过于关注“速度”的选手。孔夫子说:欲速则不达嘛。)
另一个大变量是“成本”,极度关注成本,最终成了性价比产品,量大从优。
极度关注质量,最终成了高毛利产品,可攀比品,品牌价值高。
机会成本
“我其实并不懂通常意义上的估值,就是所谓股价应该是多少那种估值。
我一般只是想象如果某个公司是个非上市企业,我用目前的市值拥有这家公司和其他的机会比较,哪个在未来10年或20年得到的可能回报更高(这里的回报其实是指公司的盈利而不是股价的涨幅)。
所以,我能看懂的公司非常少,亏钱的机会也非常少,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不错的。
后来的事实再次印证了他的判断,2020年,茅台的市值已超过1.5万亿元,每股价格超过1200元。即便如此,段永平依然没有卖掉茅台股票的打算,因为他还未发现可以用茅台股票去替换的公司。
(PS:又一个重要概念,常识,机会成本是最重要的决策依据,凭啥要换马骑?资源(钱、时间)有限的时候,凭啥要给A,而不是B、C。)
创维数码
2005年,段永平首次将目光聚焦于自己最熟悉的家电行业。通过观察调研,段永平决定以每股约1港元的价格买入创维数码的股票。
当时,创维数码因公司高层频繁出事,股价暴跌,一度跌到1港元以下,市值仅有十几亿港元。
即便如此,段永平认为,以他对家电行业及创维公司的了解,创维的内在价值约为200亿港元左右,属于典型的被市场严重低估的企业。
在段永平买入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创维数码的股价不涨反跌,一度跌到0.3港元。
不过,段永平并没有因此减持手中股票,他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创维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经营章法,每年的营业额超过百亿元,且负债率很低。
2009年,创维数码股票开始暴涨,股价超过5港元,市值将近200亿港元。此后,段永平开始陆续减持创维数码股票。
(PS:重仓买入三年,亏70%,投资者的灵魂拷问时刻:你懂它吗?真的懂吗?所有信息都看到了吗?每天问3遍。)
毛估估
如何给企业估值?段永平表示:我对“估值”的定义基本上就是对企业的了解,只有当我觉得很了解很了解一个企业的时候,我才能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估值”,这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
段永平说:“我个人觉得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利润的投资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芒格也曾说过,从未看见巴菲特用计算器给一家企业估值。在段永平看来:“大致的估值主要用于判断下行的空间,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润的来源,这也可能是价值投资里最难的东西。”
要买那种一眼定胖瘦,不需要上秤的那种。
慈善是主业
“投资是我的爱好,慈善才是我的工作。”段永平曾多次对媒体表达自己的这一观点。夫妇二人在2005年成立了家庭慈善基金。
段永平拍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机会的62万美元是该基金支付的。
段永平和丁磊联手向其母校浙江大学捐赠4000万美元,以段永平名义捐赠的3000万美元中,家庭慈善基金募集来的资金占了很大比例。
当然,仅凭段永平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做慈善的另一个重要资金来源是他替朋友做投资的那十几个账户。
每次接管账户之前,段永平均会明确一些规则,即不能干涉他交易股票的自由、不能着急、盈亏自担,唯一的要求就是一旦赚了钱,要捐出一部分做慈善,捐款的比例没有硬性要求(一般都会捐15%-20%)。
在慈善公益上,丁磊和段永平的想法基本一致。段永平说:“丁磊也是觉得钱留给自己没有用,他不是一个显摆和奢侈的人,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找慈善项目,所以一般我来找,我投,他也投。”
透明基金
段永平并没有草率行事,他秉持理性捐赠原则,认真考察每一个慈善项目,力争让钱发挥真正的作用,并且受赠对象必须保证捐赠款的去向公开透明。
他坦言,这个世界需要金钱的地方很多,譬如非洲,但是“作为捐钱的人,我没有办法知道哪个去处更好、更合理,我只能把钱投到自己能看到、感觉到被需要的地方。
教育事业是他认为比较适合做公益的领域,因为这是授人以渔的行业。所以,他对母校的捐赠向来慷慨。
不过,与很多人不同的是,段永平会和校方认真沟通确认每一笔钱的用途与分配形式,也会设立一些特别的激励机制,如他在浙江大学设立的助学贷款基金规定,受资助的学生必须在十年后连本带利还清,否则将会在网上曝光。
做出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而非单纯的困难救助。
这和芒格做慈善的特点类似,不仅给钱,还要知道钱确实发挥了正面的积极作用。
兵败小家电
21世纪以来,为寻找新的“增长极”,步步高开始重新定位其产品市场,针对国内市场,段永平力主开拓生活电器领域。
段永平延续了此前步步高产品的一贯策略:自设生产线;投入巨额资金做市场推广,发起强大的广告攻势,如步步高豆浆机等广告多次出现在央视黄金时段,直接与美的、九阳等传统家电巨头比拼知名度,捆绑经销商进行销售等。
然而,这一套曾经屡试不爽的策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其家电市场占有率不升反降。
步步高小家电产品只能用“惨淡”来形容,成了集团的累赘。至2010年底,步步高在小家电市场上的亏损额已在3亿元以上。
在段永平的经营理念中,有一项至关重要:一旦发现方向是错的,就要即时止损,以避免公司遭受更大损失。
2011年2月28日,步步高在其官网上正式宣布逐步退出小家电行业。
一向有效的打法,为何不奏效了?
1,天时不对,美的、九阳等巨头已经占领了很大市场。
2,渠道不对,小家电适合在苏宁、国美这种大卖场。
3,消费者心智不对。步步高占据的是“教育类”电子产品的心智,无法顺利拓展到家电。
影子老板
尽管已移居美国,段永平仍然是步步高的董事长,但他几乎没有真正行使过董事长的职权,仅仅充当顾问角色。
作为影子董事长,段永平很早就学会授权给自己的得力干将,让他们有更大的施展舞台。当陈明永提出另创新品牌时,段永平同他一起见证了OPPO的诞生。
当时,陈明永向他表示自己要转入手机行业,段永平也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只要步步高手机(现在的vivo)不反对,他就没意见。
之后,随着OPPO越做越大,段永平选择淡化自己在其中的影响力,以至于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才是真正的老板。
对此,段永平表示这就是自己想要的效果,比起在商海中叱咤风云,他更愿意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惬意生活。
段永平说:“我只管做对的事,而如何把事情做对,是经营层要考虑的,我不参与。”
(PS:做手机,Oppo、Vivo都是另立品牌,步步高这个品牌只能占据一个教育类心智。
老板的大智慧,功成而不居,好坏陪家人,只要做的是正确的事,你们好好干。)
段氏文化
段永平对步步高的影响更多是文化层面的,这也是他很骄傲的地方。一直以来,段永平坚持文化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仅仅是公司文化价值观,段永平曾经的运营策略也被复制下来,无论是深耕金字塔下半部、线下+广告轰炸还是不搞多元化、不上市等策略,都在OPPO、vivo、小天才公司得到了彻底贯彻执行。
在段永平完全放权且脱离公司十余年的情况下,他所秉持的理念与思想还能得到如此统一且彻底的执行,实属罕见。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步步高内部,还辐射到了网易、拼多多。网易创始人丁磊称段永平是他生命中的贵人;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对外声明段永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并称自己是他的第四个徒弟。
明星代言、渠道下沉、广告轰炸,OV确实延续了步步高的段氏打法。
纵观步步高发展历史,“本分”“平常心”作为企业价值观不断被提及。段永平说:
“企业的本分首先是企业家的本分,这是企业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本分体现着企业家的道德风范,有自己的原则。”【《正经社》编辑转载】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