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痕网

​历史上昭君出塞后被匈奴单于封为(昭君出塞后,被匈奴单于封为什么)

点击: 来源:百痕网
摘要:历史上昭君出塞后被匈奴单于封为(昭君出塞后,被匈奴单于封为什么)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 ——翦伯赞 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

历史上昭君出塞后被匈奴单于封为(昭君出塞后,被匈奴单于封为什么)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今湖北宜昌市兴山县),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当时呼韩邪单于来朝,元帝发敕令赏赐其宫女五人,而昭君已经入宫数年,得不到皇上宠幸,心中积聚悲伤哀怨,就主动请求和亲匈奴,呼韩邪单于临行前,元帝饯行,让五个宫女出列。昭君衣着靓丽,容貌美艳,元帝非常吃惊,想要留之但又不愿失信,遂赐予匈奴。

《汉书.匈奴传》(下)记载,昭君与呼韩邪“生一男”,即伊屠智伢师;《后汉书.南匈奴传》则记载,昭君与呼韩邪“生二子”,未提名。二子或为一子之误。建始二年(前31年),昭君出塞两年半,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的匈奴妻之长子、新立的复株累若鞮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云,后嫁与须卜当,称为须卜居次(夫人),次女史失其名,后嫁于当于氏,称为当于居次。复株累死后,昭君寡居,时年约三十三、四岁。

王昭君是汉与匈奴和平友好的象征。汉匈关系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王恢谋马邑,匈奴绝和亲”,到元帝竟宁元年昭君出塞,期间整整一百年。历史学家翦伯赞说:“昭君出塞之年,正是匈奴绝和亲一百周年,很明白寄托在她身上的政治使命是恢复中断了一百年的汉与匈奴之间友好关系。”

从历史事实看,王昭君下嫁匈奴,确实对汉匈恢复和平友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汉朝来说,昭君出塞之年,本应是建昭六年,由于昭君出塞,汉、匈和亲,汉元帝改建昭六年为竟宁元年。元帝的诏书曰:“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响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竟宁”的含义,应劭曰:“呼韩邪单于愿保塞,边竟(境)得以安宁,故以冠元也。”

从匈奴来说,《汉书.匈奴传》(下)记载:元帝以“昭君赐单于,单于驩然,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又号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的含义,颜师古注曰:“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 阏氏,是单于之妻的尊称。

汉、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婚嫁习俗迥异,从王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渴望回归故土的心情,可以看出王昭君在匈奴生活之不适,以及心理负担之重。但这些都未妨碍王昭君母仪天下,大力传播汉文化,维护两大民族和平友好相处。昭君前夫呼韩邪单于和后夫复株累若鞮单于对汉一直是友好的,开创了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这与昭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解放以后,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古包头附近发掘出土的瓦当,刻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吉祥语,这是匈奴人为庆贺“昭君出塞”而制作的纪念品。昭君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她不仅有惊人的美丽,而且负有替汉家君王传播光明和番宁胡的重大使命。

受王昭君的影响,昭君的晚辈对汉匈友好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莽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去世,时昭君长女云之女婿右骨都侯须卜当掌权,立了与汉亲善的伊栗置支侯咸为单于,以维护和发展匈奴与汉的友好关系。当与云还建议新立单于与汉的“和亲侯”昭君之侄王歙会面,并将此事“遣人告塞吏”,王莽得知后,遣王歙和他的弟弟王飒“使匈奴,贺单于新立”,进一步加强了汉匈友好关系。

昭君的侄儿与昭君的女儿、女婿、外孙和一样,多次充任匈奴的重要使节至汉,促进了汉匈友好关系的发展。王昭君有两个侄儿,一个叫王歙,一个叫王飒。王莽时,皆封侯。歙封和亲侯,飒在王莽时任骑都尉,封展德侯。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派他二人出使匈奴。二年,又派王歙出使匈奴。更始二年,刘玄又曾派王飒出使匈奴。一直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还派王飒出使匈奴。

昭君及其晚辈在改善汉匈关系上不遗余力,不仅做了许多锦上添花的事情,也化解了足可以使两国关系破裂的巨大风险。如建国四年王莽杀匈奴右犁汙王咸之子登于长安,后咸立为单于,对莽极为怨恨。王莽为改善汉、匈关系,于天凤二年遣王歙为使,“送归登之尸体”。匈奴亦遣昭君之长女云、婿须卜当及云、当之子奢“至塞迎之”。能出现这样的局面,无疑昭君之晚辈以其“珠联璧合”的默契,做了大量艰巨的斡旋和解工作。

王莽统治时期,实行歧视少数民族的反动政策,如改匈奴单于为“降奴单于”或“恭奴善于”等,还阴谋分裂匈奴,又大发军队准备对匈奴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匈奴也一再骚扰汉朝边境。形势相当严峻,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可是就是这样,大战始终不曾爆发,也未发展至激烈对抗的地步,双方使者仍往来不断。这与昭君的影响和其晚辈为友好和平的奔走努力是分不开的。

王昭君及其晚辈为保持汉匈和平友好关系,付出了很大代价。王昭君的儿子伊屠智伢师原封右日逐王,后为右谷蠡王。天凤五年(18年),其异母兄舆立为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按照呼韩邪单于在世的规约,伊屠智伢师应晋升为左贤王,为单于储副。舆死后,传国与弟,由他继位单于。可是舆为了传位与子,竟然诛杀了伊屠智伢师。

昭君的长女云,生一子名奢,后为大且渠;次女生一子即醯椟王。奢和醯椟王都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到了长安。昭君的长女云和女婿当以和亲使者在与其表兄、汉朝使者王歙会于塞下时,被劫持到长安。事先,大司马严尤曾劝谏王莽不要这样做,“当在匈奴右部,兵不侵边地,……此方面之大助也。于今迎当置长安藁街,一胡人耳,不如在匈奴有益”。可是王莽不听,后立当为须卜单于,企图分裂匈奴,“匈奴愈怒,并入北边,北边由是坏败。会当病死,莽以其庶女陆逯任妻后安公奢,所以尊宠之甚厚,终为欲出兵立之者”。更始元年(23年),绿林军攻占洛阳,新朝灭亡,须卜居次与其子皆死于乱兵之中。

汉、匈之间由战争转向和平,从根本上讲,是大汉与匈奴在经过长期的战争折磨之后,由两大民族的社会、政治、军事各方面发展变化决定的,但我们不能否认昭君出塞所起的重要作用。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一次来朝;黄龙元年(前49年),呼韩邪单于第二次来朝。这是汉、匈奴关系转向和平友好的标志。而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朝与昭君出塞,则是这一历史发展倾向的最高标志。而且在此后的若干年中,这一历史倾向正是通过王昭君的关系体现出来。因此,评价王昭君不应把她简单地看作孤立的人,而应把她与时代联系起来,在她身上反映出了西汉末叶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民族关系的侧面。从她身上也可以看出公元前一世纪下半期汉与匈奴之间关系的全部历史。

昭君出塞后,昭君及其子孙后代为恢复和巩固匈奴与汉朝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结束了匈奴与汉朝的百年对抗,北方边境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保持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昭君出塞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