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谁的主张(古代非礼勿视是谁的主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谁的主张(古代非礼勿视是谁的主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道德准则,强调在遇到不良言行时,应该采取避讳、忽略、拒绝接受等方式进行 *** 和消极 *** ,而非采取过激的报复手段。此主张意在倡导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意志的坚定,避免在不良环境中受到负面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良好道德品质的推崇和激励。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和恢复周朝的礼制,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亦步亦趋、谨小慎微、刻板木讷老头,是一个因循守旧、不肯越雷池半步的符号,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孔子是一位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先行者,他开创的坟葬制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
梁公林
众所周知,孔子不仅是一位圣人,还是一位大孝子,他的一生历经波难、命运多舛,3岁丧父、17岁丧母。孔子父叔梁纥,是鲁国的将领,孔武有力,屡立战功。先娶妻施氏,连生九女而无一子,又娶妾生伯尼,因天生足部残疾,按当时礼仪,不宜祭祀,于是又娶颜征在而生孔子。叔梁纥去世时,其母颜征在没有参加葬礼,不知道其父墓地在什么地方,一直无法进行祭祀,这也是孔子的一桩心事,母亲去世后,孔子只好把灵柩安放在“五父之衢”,然后多方寻找父亲的墓葬。多亏有个邻居輓父(也写作“曼父”,其母曾给叔梁纥送葬),把其父的埋葬地点告诉了孔子,才得以使父母合葬于防,也就是现在的梁公林。
梁公林山门
按当时的礼制,人死后夫妻不合葬,而且“墓而不坟,不封不树”。但是孔子认为,既然人是有灵魂的,那么,生前相亲相爱的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也应该继续生活在一起,另外,不筑坟不栽树,后人很容易忘记亲人的埋葬位置,不方便祭祀。为了纪念亲人,孔子不惜破坏古制,将父母合葬在一起,筑起了高高的坟头,墓旁栽上高大的松柏做标记,“封之,冢四尺”,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坟葬制的先河。
松柏森森的墓道
翁仲
旺柱
镇墓神兽
享殿
享殿内孔子父母的牌位
随着后世对儒家学说的推崇,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他的父母也跟着水涨船高:其父叔梁纥被追封为“启国公”“启圣王”“启圣公”,其母颜征在也被封为“鲁国太夫人”“启圣王夫人”。梁公林经历代多次修造扩建,形制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
圣考公齐国公墓
墓前一大一小两棵柏树,有寓意吗
目前的梁公林占地约4万多平方米,院内古柏森森,甬道旁有石雕望柱、文豹、甪端、翁仲等,据说为金代所造。甬道直通享殿,享殿等应为清代建筑,享殿两旁各有掖门,享殿后面为叔梁纥和颜征在合葬墓和孟皮墓。墓前有石碑、石供案、石鼎、石瓶等。
圣兄伯尼墓
孔子父母坟东南,有孔子兄长伯尼的墓,伯尼即孟皮,是个瘸子。
孔子毕生精力都是在推崇和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然而,为了孝而违背礼制,为了手足情,对庶出又残疾的兄弟敬爱有加,在当时确实难能可贵,值得后人尊重。
石柱上的文革标语清晰可见
石柱上的标语清晰可见